玄天岭之三吉林十六景,景聚其四 | 吉林地理 | 吉林山川地理文化

每个旅游城市、文化城市都有什么八景、十景什么的,吉林市有新老八景十六处。老八景形成于清代至民国时期,有多种说法,把当年的一些名胜古迹涵盖其间,其中德碑夕照、悬梁吊柱、坎卦孤悬与新八景中的桃源春晓全部都在玄天岭。
拆迁拆出德碑碑额
据同城媒体报道:2007年9月5日,北极街一处拆迁现场,吉林市政协文史委研究员张一民(已故)等人,在当地居民参与下,找到了已被毁坏的德英将军德政碑的碑额并挖掘出土,这德英将军德政碑便是吉林老八景之一“德碑夕照”主角。当时与张一民通往现场的吉林市档案馆档案史料征集员王葆林回忆:“发现碑额的地方是一处当地取水的水井附近,碑额是水井前放接水水桶的垫桶石。由于碑额是汉白玉质地,石质较软,向上的一面已经磨损。挖出来用水冲去泥土,碑额的风貌便呈现在大家眼前。汉白玉雕工精美,可以说相当于是一件艺术品。”
提起德碑夕照,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皮福生说:“德碑未毁之前,1963年,他曾经见过'德碑’。那时年龄小,印象不深,如今只记得碑高有4米多,汉白玉材质,后来在大家熟知的那个年代被毁了。”想想当年,玄天岭下,艳阳斜照,一块汉白玉石碑在暖洋洋的午后阳光中屹立,树影婆娑,此时此景便是德碑夕照了。
其实德碑夕照不只是一个景观,还是一位民族英雄的见证。有史料记载:“此碑系战后吉林百姓所建,立于吉林城北极门外玄天岭上路西,镶嵌在青砖碑楼内,汉白玉质地,高约4米。碑文记述了同治四年(1865),吉林将军德英剿灭马贼马傻子、徐占一、滚地雷、王五、姜老道等人的经过,以及德庄毅公侄留奉知县何忠生修建字样。”

大庙恢复悬梁吊柱

吉林市的悬梁吊柱景观(也称悬观吊柱)堪称中国寺庙建筑史上的一绝,与广西容长的玄武阁、山西恒山的悬空寺被称为中国寺庙三悬。悬梁吊柱是吉林旧八景之一,位于玄天岭上玄帝观(真武庙)后殿斗姆宫内,斗姆宫建筑独特。其西墙处有一根大梁,只有一端搭在墙上,另一端悬空浮架,在东墙处有一根立柱,柱子上端顶在梁上,下端悬空,立柱下端还有一神龛,供奉土地神像,宫内尚有一处匾额“悬梁吊柱”。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诗人孙介眉曾作诗称赞:“北岭玄天斗姥宫,匠心妙结运神工。架空吊柱无梁础,不割年年雨雨风。”可惜,斗姆宫于1966年拆毁,夷为平地。

2007年,在德碑发现之后,根据文史爱好者荆枫提供的线索,又在拆迁现场发现了悬梁吊柱相关的玄帝观记事碑碑额及碑座。这组碑额及碑座是花岗岩做成,石件完整,系七孔透龙碑,双面雕刻龙形四条,龙鳞清晰,毛发都可以分辨。当时,吉林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吉林市道教协会会长、玄帝观监院陈崇真道长讲,该碑原来有两通,现在只找到了其中一通的碑额、碑座。至于碑身,被拆迁的老户人称,一通碑的碑身被石匠改制他用了,另一通在一处民宅下地基里。悬梁吊柱的恢复早在玄帝观复建计划中,随着玄帝观复建工程顺利进行五年后,此景观在玄帝观后殿中恢复。

自然常在桃园春晓

桃园春晓景观位于玄天岭桃园山,也有人称其为“桃园晓日”,是指清晨朝阳初上,登上桃源山远眺日出的景象。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傅宝仁在他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在桃园的西北隅有一小楼高耸,名'登云楼’。登楼远眺,则见'北枕山坡,坡多矬松,随风作涛。西接望云山,横亘玄天岭。岭巅有砖制坎宫卦图,并炮台废址,尽入眼帘。’每当,旭日东升,晨雾渐淡,近花带露,远树生烟,登斯楼而观晓日,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记,朝气顿生。”看到傅宝仁的文字,闭上眼睛,便可以神游桃园山,观桃园春晓。

2011年10月28日,由市建委与希望地产共同筹划,希望地产投资捐建的万米桃园春晓山地主题公园建于桃园山西麓,与北山、玄天岭、望云山同属于一个山系,经过近一年的规划设计与半年的紧张施工,正式落成。市建委主办,希望地产承办的桃园春晓公园落成捐赠仪式当日举行,笔者也到场参加,与会嘉宾多有称赞,溶于自然的公园以吉林新八景桃园春晓命名,国礼书法家关东升题写。

笔者与关东升合影

下午15点,由吉林市建委主办的《吉林山居文化地产论坛》在世纪大饭店举行,国礼书法家关东升、著名作家梁晓声应邀出席。论坛上,与会人士把一个山景公园的建成与城市规划、山居文化相联系,上升了一个新高度。
玄天岭,吉林十六景包含其四,以景观闻名于世。除桃园春晓外,其它三个德碑夕照、悬梁吊柱、坎卦孤悬都经历了浩劫,曾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如今它们劫后重生,相信为宣传玄天岭成为家喻户晓的景点,作用非凡。(图/文 张海川,稿于2014年,图片更新到2019年3月)
作者简介:
张海川,1979年生于吉林市,吉林本土文化推广人、城市记录者。系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吉林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会员、吉林市自媒体协会会员、吉林市文化志愿者协会会员、中共吉林市委《吉林市通讯》杂志“船厂古今”专栏作者、吉林地方文化主题微信平台人文吉林创始人。
撰写的吉林老地名、吉林老建筑、吉林市山川地理文化、消失的企业与学校等系列文章在各媒体发表,本人事迹曾被《江城日报》、《新文化报》、《东亚经贸新闻》、《江城晚报》、吉林市电视台、吉林市人民广播电台采访发布。
写过的关于吉林市的名胜古迹、山川地理都是实地走访的,他与二战史专家戈叔亚有共同的原则“有些人是用笔来写东西,有些人是用心来写东西,我是用脚来写东西,就是每一个我研究的地方,一定要用脚步走到”。

您若喜欢,点个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