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响力最大的皇帝:固疆土,平外患,却一下成了侵略者
近代以来,中国屡遭侵略,大半国土沦丧,死亡同胞数以千万,损失的财物不可计数。世界上大概没有比中国人更痛恨侵略者的民族了,“侵略”这个词在西方是比较中性的,在中国却是完完全全的贬义词。
建国后,中国军队虽然多次进入别国境内作战,但达到战争目的后,全部撤回了国内,别国土地我们一寸也不要,但我们也不允许别人侵略我们的土地。
纵观历史,中国社会的主线就是抵御侵略,从夏商周开始,历代王朝都以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为已任,并为此耗费了无数人力和物力,长城便是中华民族反侵略的最佳标志。
没想到,反击匈奴的汉武帝,却被部分西方学者认为是侵略者,理由是汉武帝侵略匈奴,导致匈奴西迁侵略欧洲,最终灭亡了古罗马帝国,这样的逻辑实在是让人无语。
汉武帝经常被与秦始皇并称,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绝对超过秦始皇,奠定了两千年儒家文化的基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各个地域的向心力并不强,直到汉武帝的继位。
秦始皇统一的其实是中原,岭南地区并没有真正归顺,夜郎国、南越国、滇国等等割据一方,对汉朝阳奉阴违,南越王甚至对内自称天子,没有把汉朝放在眼里。
汉武帝趁着北方战事暂息,抽调精锐兵力南下,荡平了南方诸多割据政权,使中华大地归于一统,华南地区真正并入中国,郡县制一直深入到今天的越南北方。
汉武帝开辟西域只是反击匈奴的副产品,却奠定了中国拥有新疆的基础。西域几十个小国原本处在匈奴的统治下,汉武帝联合他们一起反抗残暴的匈奴。
西域本来就没有明确的主权归属,又经过数百年的征战和融合,大部分西域国家都已消亡或融入其他民族。直到清朝收复新疆之前,这里的主要民族已经换了好几拨,最后归属中国,是历史做出的选择。
除了蒙古和西藏外,现代中国的疆域在汉武帝时代已经基本定型,此后的中国很少有超出这个范围的开疆拓土,开始转向了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汉武帝确实派卫青、霍去病深入大漠打击匈奴王庭,但这显然不能算是侵略,而是汉匈战争中的战术行动,完成作战目标后,汉军并没有占据大漠,仍然退到回长城以南。
这种行动的性质跟反法西斯战争是一样的,盟军攻进德国解放柏林,肯定不能算是侵略德国。汉武帝对匈奴的打击,也只是反侵略战争的组成部分。
中原的农耕民族对大漠一点兴趣也没有,那里无法种植粮食,夺取了也毫无用处。大漠上的匈奴却屡屡进犯中原,不管是出于生存需要,还有眼红中原的富饶,他们的侵略都造成了中原百姓的极大痛苦。
从战国时代开始,各诸侯国纷纷修建长城,以阻止匈奴的侵略。到汉朝时,冒顿单于统一了匈奴各部,拥有40万控弦之士,已经不是长城所能阻挡的。
白登山之围差点葬送了开国皇帝刘邦,使汉朝不得不忍辱负重,一边依靠和亲政策减轻匈奴的骚扰,保护百姓;一边积攒实力,准备彻底解除匈奴威胁。
汉武帝继位后,各项条件都已经成熟,反击匈奴符合中原百姓的愿望,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有莫大的好处。汉匈战争打了几百年,直到东汉才瓦解匈奴,使其彻底衰弱,失去对大漠的控制。
即使是最让中国人提气的一句话:“犯中华者,虽远必诛”。其实也包含着汉朝自卫反击的对外战争指导思想,只要不侵犯我们就没事,敢伸手必遭严惩。
这样的皇帝、这样的民族怎么会是侵略者呢?至于匈奴西迁去祸害欧洲,跟汉武帝一点关系也没有。唯一能责怪汉武帝的是,没有像欧洲人灭绝美洲土著那样,斩草除根不让一个匈奴人活下来,这样他们就不能跑到欧洲去了。
汉武帝对大漠和西域采取的军事行动,都是以保卫中原为出发点,力求把战场引向敌人的控制区。这种思想值得现代的我们学习,建国后的几次对外战争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现代战争越来越残酷,看看叙利亚、伊拉克等战乱地区的老百姓,难怪古人说“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我们反对侵略,但绝不能让战争再次发生在我们的国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