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切忌半途而废!治不彻底,病转深入,辨明情况,一治到底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其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解释:本条分三段解释。第一段:太阳阳明并病,初得病时,本系太阳伤寒无汗肤表证或中风自汗肌表证,医者不知麻黄汤解表或桂枝汤解肌,而以他药发汗或用桂枝汤不加啜粥,故汗出不彻,以致表邪不能发泄外出,而转属于阳明。因太阳表证已罢,故不恶寒,或反恶热,邪热内蒸,故续自微汗出。如证见烦渴饮冷、小便短赤、脉洪大者,当以白虎汤解肌清热救焚,若兼见舌苔黄燥、日晡潮热、谵语、大便燥结、脉洪实或洪数或沉数者,又当以承气汤下之。

第二段:若太阳病证未罢,仍见恶寒,或恶风,头体痛,自汗或渴饮,则不可下,凡白虎、承气等汤均应禁用。若误下之,反引邪内陷,病必转剧,故下之为逆。此际当审其表邪之轻重,小发其汗。设若病已转兼阳明,颜面发红有热色之象,则为阳气怫郁在表,已成二阳并病,当用辛凉解表之法,轻证可用桂葛汤,重症可酌用麻杏石甘汤或大青龙汤,以小发其汗解之。至于“熏之”之法(即现在蒸气疗法),系用水煮药气熏蒸发汗,对二阳并病可能损伤阴液,而致变证,须当慎之。

第三段:若太阳表证汗出不彻,未见面色发赤,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而不汗,客邪壅闭不得外出,遂向内窜扰不安而见烦躁。由于客邪阻滞经络,气血不畅,故其人感觉不舒适,忽在腹中,忽在四肢,按之又不可得,不知痛之所在。表邪挟水气上逆于肺,以致气短,但坐较舒适,卧则气壅不安,造成以上各证之因,实由汗出不彻,表邪未解之故,即应分别病情,更发其汗则愈。因病人脉细迟无力,滞涩不流利,故知其汗出不彻,病邪未解。

按语:本条虽为假设病情辨证论治之文,但第三段所见脉证似觉可疑,既为汗出不彻,病邪未解,已见烦躁症状,又见气短不得卧之证,而以脉涩确定汗出不彻,指出更发其汗则愈,此种脉证究竟病在何经,殊难臆断。如系太阳表邪未解,则脉证不相符,如系病邪涉及阳明而见烦躁,必兼见渴喜冷饮,而脉证亦不相符。以脉而论,可知病邪已陷入少阴,无论邪涉阳明从燥化,或涉少阴从寒化,均不可单独发太阳表邪之汗,如再误发其汗,必致伤阴或伤阳而变证,甚则有亡阴或亡阳之虞。至于短气但坐不得卧一证,原因不同,有因阳明热盛,壮火食气而气短者,有因少阴虚寒证,少火不能生气致元气不足而气短者,有因痰饮壅闭,阻遏肺肾之气不相接而气短者。本证之气短,但坐不得卧,则系汗出不彻,腠理闭塞,表邪不解,挟水上逆,肺气不利所致,结合脉涩(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属于气血不足内虚之脉)知其正气内虚,虽应发汗,但须兼顾少阴,则脉证相符,即应以麻辛附子汤或四逆汤酌加麻、辛、桂枝温经解表,辅正除邪,使得微汗而解,毫不伤正。此为编者屡治屡效之经验,特提供参考。

再按:面赤一证,病在少阴虚阳外越者有之,阳明邪热内盛者亦有之,暑证亦有之,与本证二阳并病,阳气怫郁在表之面赤不同,务须考查其他症状,详为分辨,以免误治。

吴佩衡(1888-1971年),名钟权,四川人,1921年至云南行医,云南四大名医之一,当代火神派的重要传人之一。

《伤寒论讲义》是吴佩衡先生遵照当时国家卫生部组织编审中医教材要求,结合自己多年对《伤寒论》的深入研究和临证体悟编著而成。本书从《伤寒论》398条中精选了263条最能反映仲景学术思想的条文进行逐条论述,完整涵盖了《伤寒论》的 112 首方剂,对其中难理解的 133 条条文加以评按,并补充了一些条文缺少的治法方药,从体例和内容可见作者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教学和指导临床。

本书以1965年吴佩衡先生油印本《伤寒论讲义》为底本,重新整理而成。自1965年以来,该书未再版。

本书分概论和各论两部分。

概论包含:

1.《伤寒论》之源流及其书名之意义。

2.《伤寒》六经与《热论》六经。先生经分析认为《伤寒论》六经以《素问·热论》六经为基础,但较其更为完善。

3.《伤寒论》六经分证及其作用。此处先生引郑钦安关于“伤寒六经提纲病情”的论述,指出明确六经病情,把握纲领对于掌握辨证论治的规律及临床诊疗大有裨益。

4.六经与八纲之关系。指出临证以八纲和六经分证,极具指导意义。

5.六经与五行、六气之关系。强调六气及五行生克对理解六经的重要性。

6.六经与八法之关系,认为八法已囊括在六经治法之中。

7.传经与直中。

8.合病与并病。

各论分七章:

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和差后劳复病。

吴佩衡先生在阐释条文提及和有证无方补用方剂中,提到最多的方剂为四逆汤、白通汤(含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麻辛附子汤,善用回阳救逆之法,具有明显的火神派特色。当然,先生临证注重六经八纲,标本兼顾,绝不是一味地扶阳。本书切合临床实际,是研习《伤寒论》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云南四大名医之首

讲解《伤寒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