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明王菩薩  及其经典

作者:刘东亮

願諸世界常安隱

無邊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障並消除

遠離眾苦歸圓寂

持用戒香塗瑩體

常持定服以資身

菩提妙花遍莊嚴

隨所住所常安樂

  孔雀明王菩薩,梵語音譯作「摩訶摩瑜 利羅闍」,又稱「佛母大孔雀明王」,簡稱「孔雀明王」。

  佛母形像莊嚴,現慈悲相。依「孔雀明王畫像壇場儀軌」所記載:

  「於內院中心,畫八葉蓮華,於蓮華胎上,畫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薩,頭向東方白色著白繒輕衣,頭冠瓔珞,耳璫臂釧,種種莊嚴,乘金色孔雀王,結跏坐白蓮華上,或青蓮華上,住慈悲相,有四臂,右邊第一手執開敷蓮華,第二手持俱緣果子(其果狀似木瓜);左邊第一手當心掌持吉祥果,第二手執三枝五莖孔雀尾。」

  孔雀食一切毒蟲以維生,佛母以孔雀為座騎,象徵斷盡一切煩惱惡毒;四種持物中,開敷蓮華象徵敬愛,俱緣果子表示調伏,吉祥果代表增益,孔雀尾有息災之意;白蓮座表示慈悲攝取之本誓,青蓮座則象徵降伏。

  又有二臂之孔雀王,秘藏記末曰:「孔雀王母菩薩,左手持開蓮,右手持孔雀羽。」

  關於佛陀初說孔雀明王神咒之緣起,「佛母大孔雀明王經」中如是記載:

  「時有一苾芻名曰莎底,出家未久新受近圓,學毘奈耶教為眾破薪營澡浴事。有大黑蛇從朽木孔出,螫彼苾芻右足拇指,毒氣遍身悶絕于地,口中吐沫兩目翻上。

  爾時,具壽阿難陀見彼苾芻,為毒所中極受苦痛,疾往佛所禮雙足已。而白佛言:『世尊!莎底苾芻為毒所中,受大苦惱。具如上說。如來大悲云何護?』

  作是語已,爾時佛告阿難陀:『我有摩訶摩瑜利佛母明王大陀羅尼,有大威力,能滅一切諸毒怖畏災惱,攝受覆育一切有情,獲得安樂。汝持我此佛母明王陀羅尼,為莎底苾芻而作救護,為結地界結方隅界,令得安隱,所有苦惱皆得消除。』」

  修習孔雀明王神咒除去一切毒害,平息一切災難怖畏,諸病消除,避免非時而死,得以日夜吉祥,益壽延年。

孔雀明王

全名:大孔雀明王,或译大孔雀咒王,也称大孔雀明王菩萨、孔雀多罗菩萨、孔雀度母,简称孔雀明王(梵语:महामायूरी,Mahamayuri,藏语:རྨ་བྱ་ཆེན་མོ།,Majachenmo)。佛教的佛母五大明王(女性五位明王)(藏语:རིག་པའི་རྒྱལ་མོ་ལྔ།,Rigpegyalmonga)之一,佛教认为孔雀明王是诸佛事业化现的多罗菩萨(度母)其中一位化身。是以“灭一切诸毒怖畏灾恼”、“摄受覆育一切有情获得安乐”为主要特色的本尊,但功德远远不只如此。

基本介绍

  全名:大孔雀明王,或译大孔雀咒王,也称大孔雀明王菩萨孔雀多罗菩萨孔雀度母,简称孔雀明王(梵语:Mahamayuri,藏语:Majachenmo)。

  佛教的佛母五大明王(女性五位明王)(藏语:Rigpegyalmonga)之一,佛教认为孔雀明王是诸佛事业化现的多罗菩萨(度母)其中一位化身。

详细介绍

  是以“灭一切诸毒怖畏灾恼”、“摄受覆育一切有情获得安乐”为主要特色的本尊,但功德远远不只如此。

  在印度古代各地,不管大小二乘、僧俗二众,都非常盛行孔雀明王的修持文化。在藏传佛教是非常重要的本尊修法之一。在日本真言宗的东密和台密两大系统中,孔雀明王都不在男性五大明王之内(因为属于佛教的女性五大明王之一),但以孔雀明王为本尊的修法,是东密四大法之一。在汉传佛教因见如长老等法师的推广下,读诵《佛母大孔雀明王经》非常盛行。在当代,孔雀明王的信仰文化,与重视医疗环保等议题息息相关。

  (梵文 Mahā-mayūrī-vidyā-rājan,藏文Rig-snags-kyi rgyal-mo rma-bya chen-mo)

  孔雀明王一头四臂,为菩萨形,驾孔雀,故曰孔雀明王(明王非忿怒尊),具名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密教本尊之一。依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所载,孔雀明王呈一面四臂之相,手持莲花、俱缘果、吉祥果、孔雀尾,跨乘金色孔雀王。所持四物中,莲花表敬爱,俱缘果表调伏,吉祥果表增益,孔雀尾表息灾。此明王为毗卢遮那如来之等流身,具有摄取、折伏二德,故有二种座,白莲座表示摄取慈悲之本誓,青莲座表示降伏之意。又现图胎藏界曼荼罗中,孔雀明王位于苏悉地院南端第六位,肉色二臂,右手持孔雀尾,左手持莲花,坐赤莲花座。密号佛母金刚,三昧耶形为孔雀羽。

历史渊源

  根据《孔雀明王经》记载,佛陀在世时,有一位莎底比丘遭到毒蛇咬螫,不胜其苦,当阿难向佛陀禀告之后,佛陀于是教导一个可以消除鬼魅、毒害、恶疾的修持法门,这就是《孔雀明王经》的主要内容。

  在这部经典中,也记载佛陀在过去久远前的本生中,曾经修持过孔雀明王的法门。当时佛陀本生是雪山南方名为“金曜”(或译“金光明”)的孔雀王,每天早晨读诵孔雀明王法门,总是非常安稳,有一次,由于贪爱逸乐,导致忘了读诵,因此被猎人捕捉,然而在被系缚之际,恢复正念,如以前一样的读诵,终于解脱系缚、获得安稳。可见孔雀明王的法门,不是第一次由佛陀宣说,早在比佛陀本生更早之前就已经有了。

史料记载

  孔雀明王的经典主要是《孔雀明王经》,有许多不同译本,包括:失译者名的《大金色孔雀王咒经》一卷、《佛说大金色孔雀王咒经》一卷、梁代僧伽婆罗三藏法师译的《孔雀王咒经》二卷、姚秦鸠摩罗什三藏法师译的《孔雀王咒经》一卷、唐代不空三藏法师译的《佛母大王经》三卷、唐代义净三藏法师译的《佛说大孔雀咒王经》三卷。其中不空三藏法师译本与义净三藏法师译本的两个译本,经文比较完整,也都非常通畅达意。

  另外还有《孔雀经等真言梵本》、唐代不空三藏法师译的《佛说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

  孔雀明王有许多不同的形象,主要除了三面六臂的形象,还有依《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所载一面四臂的形象︰“于莲华胎上画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萨。头向东方,白色,着白缯轻衣。头冠、璎珞、耳珰、臂钏,种种庄严,乘金色孔雀王,结跏趺坐白莲华上或青绿花上,住慈悲相。有四臂,右边第一手执开敷莲华,第二手持俱缘果,左边第一手当心掌持吉祥果,第二手执三、五茎孔雀尾。”在胎藏界曼荼罗中,此尊被安置于苏悉地院南端的第六位。

  据《孔雀明王经》所载,佛世时,有一位比丘遭毒蛇所螫,不胜其苦。当阿难向释尊禀告之后,释尊乃说出

一种可供袪除鬼魅、毒害、恶疾的陀罗尼,此即孔雀明王咒。此外,在久远以前,雪山有一金色大孔雀王,平素持诵该咒甚勤,因此恒得安稳。有一次,由于贪爱逸乐,与众多孔雀女到远地山中嬉游,而未诵该咒,因此为猎人捕获。他在被缚之时,恢复正念,持诵该咒,终于解脱系缚,得到自由。释尊的这些开示,是孔雀明王及其陀罗尼为世人所知的开始。

  孔雀明王的形像,一般都是白色,穿白缯轻衣。有头冠、璎珞、耳珰、臂钏等装饰,乘坐金色孔雀。现慈悲相,有四臂,分别持有吉祥果及孔雀尾等物。其形像,《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云(大正19·440a)︰

  '于莲华胎上画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萨。头向东方,白色,着白缯轻衣。头冠、璎珞、耳珰、臂钏,种种庄严,乘金色孔雀王,结跏趺坐白莲华上或青绿花上,住慈悲相。有四臂,右边第一手执开敷莲华,第二手持俱缘果,左边第一手当心掌持吉祥果,第二手执三、五茎孔雀尾。’

  孔雀明王四种持物中,莲华表敬爱,俱缘果表调伏,吉祥果表增益,孔雀尾表息灾。白莲座表摄取慈悲的本誓,青莲座表降伏之意。据密教相传,此明王是毗卢遮那如来的等流身,具摄取、折伏二德,故有上述二种莲座。此莲座谓之为'孔雀座’(mayūrāsana)。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将此尊安置于苏悉地院南端第六位,形像呈肉色,二臂,右手持孔雀尾,左手持莲华,坐赤莲华。密号是佛母金刚或护世金刚,三昧耶形是孔雀羽。西藏流传的形像则呈三面八臂,坐莲华座,不乘孔雀。

  又,密教有以此孔雀明王为本尊而修之法,称之为孔雀经法或孔雀明王经法。此法之

主要作用为息灾、祈雨或止雨、安产等事。日本传此修法甚早,九世纪时修验道创始人役小角即曾修孔雀咒法而得大灵验。平安时代,自空海强调《孔雀明王经》之护国性以来,即为东密所特别重视,尤其广泽流以之为无双大秘法。至十一世纪,孔雀经法扩及现世利益,以祈祷消除天灾、除病延命、安产等功效而盛行。

  日本现存最古的孔雀明王像,(日本的佛教多为密宗,中国国内却只有西藏地区信奉密宗)系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平安后期的画像。此外,智积院、松尾寺、法隆寺、仁和寺等,亦收藏有此明王的画像。另外,金刚峰寺有快庆所作的雕像。

  孔雀明王的法门,对于护国、息灾、祈雨、除病延寿 安产等世间利益,都极有效验。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以此尊作为出世间修行的依怙,袪除我们心中贪、瞋、痴、慢、疑等各种烦恼毒害,使我们能圆满智慧、慈悲的菩提,速成无上佛果。

相关介绍

种子字

  

手印和真言

  

  孔雀明王印

  两手内缚,左右拇指、小指直竖各相拄。

  孔雀明王咒轮从12点钟顺时针

  唵(1) 摩庚攞迦兰帝(2) 娑嚩贺(3)

  om(1) mayura-krante(2) svaha(3)

所在石窟:北山石窟

所在龛位:北山石窟第155号

年代:北宋靖康元年(1126)

石质:沙石崖

建造规格:平方长方形窟。窟高347、宽290、深603厘米。孔雀立身高195厘米;孔雀明王像坐高122、肩宽49、胸厚26厘米。

相关解说:孔雀明王因其驾孔雀故名。其形像较特殊,一般明王面相呈忿怒形,而此明王却非忿怒形的菩萨相。据唐不空三藏译《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载:"于内院中心画八叶莲华,于莲华胎上,画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萨,头向东方,著白缯轻衣,头冠璎珞,耳饰臂钏,种种庄严。乖金色孔雀王,结跏趺坐白莲华,或青莲华上。主慈悲像,有四臂,右边第一手执开敷莲华,第二手持俱缘果,左边第一手当心掌持吉祥果,第二手执三五茎孔雀尾。"窟中孔雀双腿直立,昂首挺胸,展翅开屏,尾羽上翘,栩栩如生。其尾栩既是窟顶支柱,又作明王背衬。明王趺坐于孔雀背负之莲台上,头戴繁丽宝冠,颈下、胸前遍饰璎珞,肩披帔巾。有四臂,上二手一托摩尼宝珠,一托贝叶经;下二手一持麈尾,一拿形似如意之物。其像精雕细刻,其座大刀阔斧,显得韵律别致。除手中嚣物与仪轨略异外,余皆同。窟壁上刻千佛。

资料来源: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