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为人处世就赏读崔瑷《座右铭》白居易《续座右铭》
《座右铭》一文表达了崔瑷低调做人、自我警惕、洁身自好、宽厚待人、淡泊名利、快乐人生的思想感情。
《续座右铭》表达了白居易对获取未来的期望。
《座右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座右铭,东汉崔瑗所作铭文,全文共20句,100字,抒发了作者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立场。
【原文】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①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②不足慕,唯仁为纪纲③。隐心④而后动,谤议庸⑤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⑥圣所臧⑦。在涅⑧贵不淄⑨,暧暧⑩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硁硁⑪鄙夫介⑫,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注释】
①施:施舍。②世誉:世俗的荣誉。③纪纲:法度。④隐心:估量。⑤庸:岂,哪里。⑥守愚,守拙。⑦臧(zāng):褒奖。⑧涅:一种矿物,古代用作黑色染料。⑨淄(zī):黑色;变为黑色。⑩暧暧(ài):光线不够明亮的样子。⑪硁硁(kēng):执著,形容浅薄固执。《论语》:“子曰:硁硁然小人哉。”⑫介:坚固。
【译文】
不要津津乐道于人家的短处,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施恩于人不要再想,接受别人的恩惠千万不要忘记。世人的赞誉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隐藏自己的真心,不要盲动,审度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动,别人的诽谤议论对自己又有何妨害?不要使自己的名声超过实际,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赞赏的。洁白的品质,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变颜色,才是宝贵的。表面上暗淡无光,而内在的东西蕴含着光芒。柔弱是生存的根本,因此老子力戒逞强好胜,刚强者必死。浅陋固执刚直,小人却以此为美德而坚持。君子悠悠,内敛而不锋芒毕露,别人就难以估摸透啊!君子要慎言,节饮食,知足不辱,故能去除不祥。如果持久地实行它,久而久之,自会芳香四溢。
【赏析】
开篇“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两句可归结为慎言。 “无道人之短”就是不直言他人的短处。儒家将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两类,对于小人的短处,不能说,说了会得罪小人;而对于君子,因为君子能够“吾日省吾身”,能够不断地自省自查自纠,所以不必说:正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无说己之长”则是提醒自己不要自我张扬。《道德经》中有言: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白矜者不长。”“说己之长”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肯定、赞赏,进而获得利益。这种行为与儒家秉持的观念相悖。《论语·学而》有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过分强调自己的优点,就会名过其实,从而与作者所提倡的“无使名过实”相背离。无论是慎言人之短还是己之长,都是要求做人要慎言二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要求弟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讷言即慎言。这是守愚的方式之一。此“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与下文“守愚圣所臧”是一脉相承的。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是说施恩于他人不要再想,但接受他人的恩惠要铭记在心。《庄子·养生主》中云: “为善勿近名”,意思是做善事并不是为了博得好的名声。“受施慎勿忘”则是一种感恩意识、报恩观念的体现。两句中都有一个“慎”字,就是要提醒自己要时刻谨记,不可忘却。
“世誉不足慕”与“谤议庸何伤”两句则从荣与辱两个方面阐发作者的思想。无论是赞誉,还是毁谤,都要坦然视之、淡然对之。《道德经》中写道:“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在作者看来,宠辱若惊不可取,为人应该做到宠辱不惊:为此必须要坚持以正确的人生准则衡量自己的得失,审视自己的言行。仁就是这唯一的“纪纲”。
“隐心而后动”,就是要在行动之前先审度自己的心是否合乎“仁”,只有合乎这一标准之后才能行动。 “守愚”也是“唯仁为纪纲”的具体实践。此外,从“在涅贵不淄,暖暖内含光”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守愚并不是指要愚昧无知.作者所说的“守愚”其实只是外表的愚,内心则要追求一种高洁的人格品质、近墨不黑的独立节操。
在做人的方式上,崔瑗强凋外柔内刚,以柔取胜:《道德经》中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犒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一句表明为人太过刚强会招致祸患。
在行为方面,作者要求自己做到上文所说的“慎言”,也要做到“节饮食”。这是因为饮食是物质生活的重要方面,没有节制,便会贪婪争抢而要做到这两点,就要在观念上做到“知足”。
此文在艺术上有两点很突出。一是在结构上,每两句构成一个意思,而且这两句的意思往往又是相反、相对甚至相矛盾的。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对立、矛盾,突出了主观选择的价值和意义,显示出戛戛独造的修养和品德来。这样,全文的结构便由这两句一意的单元所组成,颇类似后世律诗的结构。二是在语言上,采用五言形式。铭文这种形式,一般都是用在比较正规的场合,开国大典,盖世奇功,往往刻山勒石,以传诸后世。听以它多采用四言形式,以示典雅庄重;叩以《文选》所收铭文为例,前有班固《封燕然山铭》,后有张载《剑阁铭》,都是四言形式。而崔瑗比文,则通篇采用五言形式;确颇独特。其时五言形式,仅在民间流传,汉乐府民歌中比较多地采用这一形式,而文人圈子里则不太多见。前此虽有班固《双咏史诗》通篇一五言,但技巧颇为生疏,“质术无文”(钟嵘《诗品》)。崔瑗采用此式,大概是因为“座右铭”,写给自己看的,所以显得比较随便;而更重要的,是说明了崔瑗较注重从汉乐府民歌汲取营养。
【作者简介】
崔瑗,字子玉,东汉涿郡安平人,是汉代著名书法家,尤善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杜”。后来张芝取法崔、杜,其书大进,成为汉代草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草圣”。对于崔瑗的草书,后世评价很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尊称“草圣”的书法家。唐张怀瓘《玉堂禁经》:“八法(书法的基本笔法)起于隶字(今楷书)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钟繇)、王(王羲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草圣”张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三国时魏人韦诞称其“书体甚浓,结字工巧”,即书体非常浓密,结字精致美妙。
《续座右铭》是唐代白居易创作的一篇散文。
白居易告诫自己应该不慕富贵、不忧贫贱;要坚持心中的道,不因别人的赞美和毁谤而改变;要自尊自重,修养身心;要一点一滴踏踏实实做起,日日有所进步。他不但把这作为座右铭,还要拿来教育自己的子孙。儒家忧道不忧贫的观念,正是因为有无数像白居易这样的士人在继承和发扬,才会形成一种文化传统,绵延不绝以至于今。
原文
崔子玉①《座右铭》,余窃慕之,虽未能尽行,常书屋壁。然其间似有未尽者,因续为《座右铭》云:
勿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
自问道何如,贵贱安足云。
闻毁勿戚戚②,闻誉勿欣欣。
自顾行何如,毁誉安足论。
无以意傲物③,以远辱于人④。
无以色求事⑤,以自重其身。
游与邪分歧⑥,居⑦与正为邻。
于中有取舍,此外无疏亲。
修外以及内,静养和与真。
养内不遗外,动率⑧义与仁。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
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
不敢规他人,聊自书诸绅⑨。
终身且自勖(xù)⑩,身殁(mò)贻后昆⑪。
后昆苟反是⑫,非我之子孙。
注释
①崔子玉《座右铭》:崔瑗 yuàn ,字子玉,东汉学者、书法家 曾经因为替兄 长报仇杀人而亡命天涯,后遇赦而归,作了铭文放在座右自我警诫,所以称为 “座右铭”。
②闻毁勿戚戚:听到毁谤不要忧伤。
③以意傲物:因为自己的主观想法看不起别人。物:指人。
④远辱于人:远离他人的侮辱。
⑤以色求事:靠摆出好脸色讨好别人来求得任用。
⑥游与邪分歧:与人交游,要远离奸邪不正派的人。
⑦居:居家,与“游”相对。
⑧率:遵循。
⑨绅:腰带下垂的部分。
⑩勖:勉励
⑪身殁贻后昆:死后留给子孙 殁:死,后昆:子孙。
⑫反是:与此相反。
译文
我私下对崔子玉的《座右铭》相当仰慕,虽然没能完全实行,但是写在墙壁上来自勉,但他又觉得崔子玉的《座右铭》还不够完备,所以自己续写了这篇。铭文的意思如下:
不要羡慕富贵,不要忧虑贫贱。自己应该问的是道的修养如何,与之相比贵与贱并不值得谈论。听到毁谤不要忧伤,听到赞誉不必沾沾自喜。自己应该做的是检点品行如何,与之相比诋毁或者赞誉并不值得谈论。不要因为自己的主观想法看不起别人,这才能远离他人的羞辱,不要靠摆出好脸色讨好别人来求得任用,这样才算自重自尊。交友时要远离奸邪的人,在家居住要与正人君子为邻。在这些方面应该有取舍,除此之外没有亲疏之分。修养外在举止和内在道德,静养平和真淳。修养内在而又不忽略外在,仁义的原则一举一动都要遵循,千里的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高山峻岭由微尘积成。我的修养之道也是这样,实行它贵在日日更新。我不敢拿这些规劝别人,姑且自己写在衣带上。终生拿来自我勉励,死后留给我的后人。后代如果谁违反了这些,他就不是我的子孙。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为下邦(今陕西渭南)人,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十八年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补盏屋(今陕西周至)县尉。不久人为翰林学士,改左拾遗、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年)因上书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因晚年官太子少傅,故世称“白傅”、“白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