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三痹汤医案!!
三痹汤
一、古方简介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
【组成】独活3g,秦艽3g,川芎3g,生地3g,生姜3g,白芍5g,肉桂5g,茯苓5g,防风5g,细辛5g,当归5g,杜仲5g,牛膝5g,人参5g,黄芪5g,续断5g,甘草5g。
【功效】益气养血,祛风胜湿。
【主治】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之痹证。手足拘挛,麻木疼痛。
二、临床新用
(一)内科疾病
1.血管性头痛
【案例】某女,54岁。患者头痛10余年,以巅顶及两侧头部隐隐空痛为甚,遇寒冷天气加剧,伴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神疲乏力、喜温畏寒、面色萎黄少华、形体消瘦,患者共生育8胎。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证属多产耗伤气血,致使肝肾、气血久亏,清窍失养,每遇风寒外侵则头痛加剧治拟补虚祛邪兼顾。
三痹汤出入,处方:
羌活10g、独活10g、秦艽6g、炒防风6g、
川桂枝6g,香白芷9g,生姜3片,
北细辛3g,
茯神15g,
川芎6g、
川续断10g,
炙黄芪20g,新开河参(另炖)5g,炙甘草10g、大枣7枚,
干地黄15g、杭白芍10g、当归10g、
二诊:服上方5剂,头痛及诸症减轻,但巅顶及两侧头部仍隐痛,胃纳明显增加。
上方去羌活、白芷,
再进10剂,眩晕消失,面色转华,头部隐痛偶作,自觉体力增强。
后以益气血,补肝肾调理而愈
[边根松,等.三痹汤的临床应用.浙江中医杂志,1990,(5):225]。
【按语】患者多产,耗伤气血,失于调养,以致气血虚弱,肝肾不足,髓海、脑窍不得肝肾精血濡养,故头痛,又兼风寒湿三气乘虚侵袭空窍,脉络痹阻,故可加重头痛。用三痹汤扶正以祛邪,方中细辛、防风等性善走窜,使其药效直达病所。
2.老年痴呆症
【案例】某男,70岁。患者5年前曾患中风,经治而愈,近半年来,因受冷感冒后,逐渐出现神情呆滞,记忆力减退,喃喃自语,
经西医治疗,效果不佳。
诊见:思维迟钝,行动迟缓,懒于动作,面色少华,舌质淡紫,苔薄,脉细弱。
证属肝肾气血不足,髓海不充,又感外邪,使元神失养。
治拟滋肝肾,补气血,祛风醒脑。
用三痹汤加减,处方:
大秦艽6g,炒防风10g,
川桂枝6g、生姜3片,
北细辛3g,
茯神15g、
川牛膝10g、川芎6g、
杜仲10g、川续断15g,
新开河参(另炖)5g,炙黄芪20g,炙甘草6g、大枣7枚,
当归10g、杭白芍10g、干地黄10g、
二诊:5剂后,诸症减轻;
续进15剂,症状消失,近如常人。
再嘱患者常以猪脑髓1副,与红花15g
共煎服,以巩固疗效
(边根松,等.三痹汤的临床应用.浙江中医杂志,1990,(5):225]。
【按语】本案乃因高年肝肾气血不足,髓海失充,为病之本。且脑为奇恒之腑,仅用补虚之剂治之,不能立刻收功,故选用三痹汤。在补虚药物如人参、黄芪、当归、白芍、茯苓、地黄等基础上,加用秦艽、防风、细辛等,引药直达髓海。
诸药合用,使气血得充,肝肾得补,风邪得祛,扶正祛邪,标本同治,则诸症自解。
(二)妇科疾病
产后不寐症
【案例】某女,25岁。患者产后5日,不慎感受风寒,咳嗽、头痛、发热,经治好转。但觉夜寐多梦,睡眠不足3小时,晨起头昏眼花,喜温畏寒,精神不振,乳汁很少,纳谷不馨,肢体关节酸痛。舌淡紫,苔白,脉细弦。
证属产后气血虚弱,外邪扰乱心神,脏腑气血功能失调,阳不人阴,神不守舍。用三痹汤加减治之,处方:
秦艽6g,防风10g、
川桂枝10g、生姜3片,
细辛3g,
茯神15g,夜交藤15g、
川牛膝10g、川芎6g、
川续断10g
新开河参(另炖)5g,炙黄芪20g,炙甘草10g、大枣7枚,
当归10g、杭白芍10g,干地黄15g、
二诊:5剂后,夜寐渐安,能睡5小时以上,乳汁增多。
上方改新开河参为:党参15g,
去秦艽,
再进5剂而愈。
[边根松,等.三痹汤的临床应用.浙江中医杂志,1990,(5):225]
【按语】不寐,世医多以调节五脏功能治之,
其法有清肝泻火、和胃化痰、滋肾降火、调补心脾、益气宁神、活血化瘀等。
然本病产后气血虚弱,元神失养,复又外感使然。补益之中参入祛风、散寒、温通之品,使药直达病所,祛邪而不伤正,故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