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人画世俗化点赞

从小就有些书画情节,到民盟机关工作后,认识了许多知名书画家,在各种熏陶下,决定重拾绘事。

在做理论功课中,逐渐认识到文人画传统对国画的重要影响,遂有意关注起相关书籍和文章,其中陈师曾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卜寿珊的《心画》等著作印象更深。

陈师曾的研究与其日本友人大村西崖相辅相成,他们都强调画外功夫,极少在技法和风格上着墨,认为“因物赋形、随类傅彩、传摹移写等,不过入学之法门”。

推崇气韵生动的境界,表示“离却自然,摆脱写实之桎梏,入于艺术自体之领域”“写实愈疏,技巧愈简,而美术之本色乃愈发挥”,把绘画看成一种途径,用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

两人文风简练,虽所引前人颇多,但大多只概略其思想和态度,并表示“通观诗书画三者,其差别若有若无,其技虽有别,其心思盖共同者也”,以呼应“人品、学问、才情、思想”的重要性。

其他如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家也都有一些理念和主张。

个人以为对文人画理念的普遍重视,是近代西学东渐大背景下,东方文化精英们寻求文化自信、启发文化自觉的一种必然结果。

他们提倡“文人画首贵精神,不贵形式”“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并与同道者任教授徒,身体力行中西融合、固本出新的画学思想,对新文化的成长大有裨益。

但是这种强调形而上的态度对习作和观赏都提出了很高要求,普通爱好者往往难以理解和体悟。

回归到文人画本身,不同时期对其的定位和价值存在较大差异。在此赘述一下文人画发展历史:文人艺术理念出现于北宋,苏轼首提“士人画”术语,强调创作群体是士人,以与画工的画作区别开。

南宋晚期,文人画与院体画开始分野,文人画家不再仅局限于士人,开始与特定主题及风格相关;在元代,文人画形成一种独特的山水画风格,成为一种重要艺术流派;明代,院体画与文人画开始融合,董其昌提出南北宗画史理论,文人画成为主导性的艺术风格,一直影响到近代。

文人画的发展史清晰地表明,其从小众群体、题材、风格,到成为艺术主流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受众的变化息息相关。

在宋代,艺术只服务于少数人,公卿贵族仰慕著名文人官员,推崇他们的绘画形式,但仅局限在极少数人的圈子中。

到了明代,商人阶层获得巨大财富,市民社会逐渐形成,他们欣赏文人式的绘画,并赞助文人官员绘画,得到大众热捧后,文人画逐渐占领社会艺术的主导地位。可见,文人画的繁荣受益于其世俗化过程。

既然论及文人画,必须要弄清其对中国画品格的影响。

其一,摆脱实用主义。

从外在的追求到内在的自觉,这是文人画最重要的特点。在唐代及之前的漫长时期内,绘画很重视实用性,有的是为了宗教传播需要,有的是对风俗的描绘,有的是记事记史等等。这些绘画基于实用,相当程度上是承担了照相机的功能,画家在绘制时必须严格遵照内容及一定模式,自由表达的空间不多。

以苏东坡为代表的一批文人精英介入后,引领绘画摆脱实用主义,主观表现的自由变大。他们推崇的“写意”是一种形成于头脑的景物的升华,是一种自由发挥的非科学的作画风格,米友仁把他的绘画名为“墨戏”也是这个理,一种近乎于游戏的行为。

当作画成为文人的闲治之事,成为显露个性的方式,绘画就成为了内在心灵的咏叹。从此,文人抒发情感又多了一种途径,或是花前月下,或是夜半寂寞,又或微醉时分,兴之所至,拿起画笔,我手写我心,画我内在心灵的感受。

其二,超越形似制约。

这与前项相表里,中国早期绘画有一个漫长的追求形似的阶段。自六朝到北宋,在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理论影响之下,开始对画外神韵的追求,画要有象外之意、韵外之致。

文人画理念诞生后,这种发自内心的需求,无意识地扮演了革新者的角色,逐渐形成与原本主流的院体画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从苏东坡的“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到陈师曾的“不贵形式”,均强调文人画与一般绘画的根本不同。

就是要到“骊黄牝牡之外”寻找真实,把艺术作为超自然本质地实现的认识,这与后来西方艺术家提出的“画家当于第一自然中看出第二自然”的认识遥遥相合。

可见,中国画家很早就开始认识到,作画是为自己心灵留影,所追寻的是超越形似的真实。

其三,促进文化学养。

文人画提出之初,就强调身份定位,始终强调融合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客观上促进了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积淀。如,北宋末年皇家收藏目录《宣和画谱》,几乎所有艺术家的作品都被拿来与诗相比,以显示他们是贵族显要、士大夫和文学之士。

在这些思维理念影响下,画家们重视修养,博学广涉,既要积累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还要注重人品道德修养,如梅兰竹菊等经典文人画题材,以画景与题款互相映辉,寓画于理、意蕴深刻,启发高尚情操。书画史上彪炳百代的画家、作品和理论,大部分是关于文人画,虽然也有不少院体画家留名画史,但无论数量、深刻性以及影响力都难以与文人画家相比,这也从侧面反映学养对艺术的重要意义。

在一代代文人画家的探索下,在与院体画的相互影响下,成熟期的文人画风格特点与初期有了较大改变,更加专业了。这时的文人画失去了一些简朴,而专业绘画带上了文人的味道,两种风格逐渐融合到一起。

文人画家们也认识到熟练掌握技术的重要性,并重视了设色的作用,这些改变都助推了文人画的世俗化进程。与此同时,崛起的市民阶层的偏好也影响着艺术的进程,不再一味地遵循宋元时的审美原则,更加注重趣味的表达。

明代中后期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结构发生了转变,一些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的文人画家不得不屈服于现实,走上以卖画为生的道路,而不得不顾及主顾们的偏好。文人画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成为雅俗共赏的大众艺术流派。

文人画的发展繁荣为传统文化带来诸多益处,但其诞生和成熟期的时代背景、社会构成与今已迥然不同,部分理念已经对当今文化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个人以为主要是四个方面。

第一,身份差别理念。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当中,“士农工商”四民制度贯穿始终,文人士大夫是毋庸置疑的上层精英,专事绘画的工匠整体地位不高。文人们在相近的价值理念作用下,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人艺术体系和各种流派。继散文、诗歌、书法之后,绘画艺术也纳入他们的视野,成为闲暇时自我抒发的选择。这样的需求和行为必然与工匠绘画谋生有很大差别。同时还限于初期题材风格还未定型等因素,文人画最初重点从身份上区别于普通绘画也是无奈之选。而今社会,文化启蒙早已深入,平等思想早已深刻,人人都是文化的承载体,人人都有享受艺术的权利,如果固守这种身份差别理念,必然为现代社会不容。

第二,“南北宗”对立说。

明代晚期,董其昌的文人圈在构建艺术史的过程中提出“南北宗”理论。把山水画家划分为两个对立阵营,将注重绘画效果的专业画家归为北宗,而南宗画家则推崇自然天赋,能够轻松胜任绘画。该理论体系其实是特殊艺术群体的宣言,是文人艺术家力图维持其精英阶层文化优势的一种努力,他们建立并巩固这个理论体系的合法性,以此推崇文人范式,贬低专业画家。以门户之见的狭隘眼光去挑剔不合自己口味的艺术品,不利于艺术家兼容并蓄,也不利于文化大发展大融合。

第三,过于适配典故。

文人画的题材侧重于山水画和部分花鸟画,因为这些主题与古代典籍有深厚的文学联系,便于衍射儒家思想提倡的优秀品格,配合题款诗文,反应作者的理想追求,展现人格魅力和学养境界。而大部分人物画、动物画及宗教题材不能匹配这种需求,均被排除在外。新时代的理想信念与传统儒家思想有差异,一些新的品格元素与传统的题材也不能完全对应。同时,题材的限制也不利于绘画本身的繁荣和技法创新。

第四,轻视绘画本身。

文人艺术家通过笔墨作画,其初心就不是再现事物,而是为表达思想情感。在景象上,倾向于追求诗的境界,而不是科学的形态。从评价体系来看,更看重艺术家的人格学养,并以此来评估与作者生活有关的作品。如此则对观赏者带来诸多挑战,作者的学养声望会误导部分观众,对他们盲目的崇拜可能遮盖拙劣的绘画本身。更有沽名钓誉者,故弄玄虚,以丑为美,混淆视听。

另外,文人画的研究方面,很多人习惯止于董其昌,个人以为也是欠妥。董其昌以其特殊的个人声望,推动对历代文人画的总结、理论体系的完善,促进了文人画风格的流行,其中贡献自然巨大。但也要看到,清末至民国时期,在西学东进的影响下,文人画理论和实践又有大的发展,这些新观念新作品的借鉴意义不应忽视。

综上所述,文人画是通过世俗化之后才更深远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绘画体系。同时,要看清封建社会形态下艺术实践和理论产物的局限性,坚持在批判中继承发展的态度。

既要充分继承传统绘画的深厚积淀,更要着眼于新时代大众对平面艺术的现实需求,继续坚持大众化、世俗化的艺术路线,为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提供支撑。

本文作者:张波

(0)

相关推荐

  • 匠心入画——明四家仇英工笔雅赏

    仇英(1498-1552),字实父,号十洲,本太仓人,后移居苏州,仇英出身甚微,父亲是一门漆匠.据清代张潮所著的<虞初新志>记载:"其初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徙而业画,工人物 ...

  • 文人画到底是怎么回事

    宋人 南唐文会图页 在中国美术史上,有一个被龃龉千年的话题,即:"士人画"后来叫"文人画".时至今日,这个话题仍时不时泛起涟漪和沉渣. 士人画的说法是谁创立的, ...

  • 文人画的特点

    山水至宋代,兴旺的景象为前所未有.它向着多方向发展,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也更为多样.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上层建筑等多种因素的需要,使得院体画与文人画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院体画与文人画的思潮方 ...

  • 什么叫文人画,什么叫院体画?

    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 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qu ...

  • 卢辅圣:文人画的世俗化之旅

    卢辅圣:文人画的世俗化之旅 从高雅自适走向通俗普及.精神寄托走向情感抒发的世俗化进程,将文人画推向了日趋开放的境地.执着于精神理念追求的艺术品质越来越导向社会现实性,人与现实生活的直观感受成了艺术主体 ...

  • “文人画“ 的世俗化之旅

    摘要:陈师曾<读画图> 从高雅自适走向通俗普及.精神寄托走向情感抒发的世俗化进程,将文人画推向了日趋开放的境地.执着于精神理念追求的艺术品质越来越导向社会现实性,人与现实生活的直观感受成了 ...

  • 赏析|沈周60幅水墨山水画欣赏,形神兼备,文人画经典之作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江苏常州人.出身世代文人之家,其祖父.父亲都擅长诗画. 明 沈周 杖藜远眺纸本 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水墨山水画方面.他能从多方面摹习古人画作,又加入了自 ...

  • 从中国的“文人画”看“文人盆栽”(上)(全文)

    初学盆景时,每遇瓶颈,常会去观摩前辈师友的作品,或是从书册中寻找灵感,激发创作动力.渐渐地又热衷于观察自然界的老树.奇树,从中揣摩天生地养.岁月滋润的自然趣味.二十几年下来,颇有郑板桥画竹诗说的:&q ...

  • 从中国的“文人画”看“文人盆栽”(下)(全文)

    文人盆栽的鉴赏角度 当我们想要品鉴人物风格时,若对象是"文人",似乎很难用华美.富丽.高贵.雄伟.威武等属于"壮美"或夹杂社经地位的词汇去形容.想要贴切地活现& ...

  • 文人画:体现文人意识的绘画,追求性灵的表达

    近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朱良志教授在北京做了一场题为"文人画里的人文--从石涛作品鉴藏说开去"的讲座,就传统文人画的人文价值展开了讨论,尤其对石涛这位艺术大家的作品鉴藏进行了深入.独到 ...

  • 任伯年写照技艺、高妙绝伦,传统文人画笔墨的致高境界

    任颐(1840-1895),任伯年,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浙江山阴航坞山(杭州)人,清末著名画家. 任伯年绘画发源于民间,重视继承传统,吸收西画技法,形 ...

  • 一口气读懂中国美术史上的文人画

    (一)文人画鼻祖画家--唐代诗人王维 在中国古代,唐代有一位全才田园诗人,他创作出许多千古流传的经典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 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浅析文人画的发展脉络

    如果说中国画中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画科,应该属于文人画.文人画最大的特点是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的种综合艺术,在情感的表达上与中国的诗歌艺术有着很大的共性,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家在作画时都习惯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