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老爷磨刀日”及上海南市的几座关帝庙
今日阴历五月十三,是传统的“关老爷磨刀日”。《三国演义》里关羽使用的兵器是青龙偃月刀,但有学者考证,后汉三国时代打仗使用的主要兵器是矛或枪,关羽著名的战功“斩颜良、诛文丑”,《三国志》里写的是:“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这里用的动词是“刺”,显然用的不是刀,等颜良倒地后,才用刀砍脑袋,用的应该是腰里的佩刀,或环首刀。不过关羽死后封神,甚至佛教都封他为伽蓝,官方的形象是坐在交椅上,手拿一本《春秋》,关平、周仓站立两厢,要是“还原历史原貌”,把青龙偃月刀改成丈八蛇矛,恐怕不成体统。“关老爷磨刀日”又叫“关公磨刀日”,磨的自然是青龙偃月刀,其来源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关公诞辰,也有的说是因为关羽“单刀赴会”是在五月十三,评弹著名的开篇《刀会》中这样的唱词:“是月十三亲赴会,见关公稳坐顺风舟……”
传说“单刀赴会”发生在五月十三
“单刀赴会”这件事历史上有没有都不一定,具体发生在哪一天更是虚无缥缈。我想五月十三正是夏至前后,南方正值黄梅天,下雨的概率比较高。而干旱的北方,到这时也该下点雨了,“关公磨刀斩小妖”,寄托了人们风调雨顺的愿望。上海南市老城厢的关帝庙,大家熟悉的是在大境阁。
大境关帝殿
位于大境路人民路上海古城墙遗址的关帝庙,准确的名称应为大境关帝殿。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上海建筑城墙,在东、北面城墙上建有四座箭台,后改建四庙,关帝殿是其中之一,万历年间开始供关帝像,之后历代重修,蔚为壮观。1853年(清咸丰三年)小刀会起义,大境关帝殿毁于战火,重建后又几经毁建,1910年(清宣统元年)由上海城自治公所重修,到1947年又经过大修。虽然1959年就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但相当长一段时间未能得到妥善保护,到八十年代时,关帝殿为小北门街道大境电池加工厂车间。和古城墙一道重修是在1990年,恢复关帝庙的功能并作为旅游景点开放,是1995年的事情。
清末的大境阁
大境阁修复前的旧貌
今日之大境阁与古城墙
如今大境阁的关帝庙已成为上海的旅游景点,来往游客络绎不绝。不过在上海南市,还有两座关帝庙,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先来说说位于复兴东路955号的关帝庙,又称武庙。这个地址位于南孔家弄隔壁,现已征收动迁,复兴东路第三小学还在,此处就是上海另一处关帝庙的旧址了。
复兴东路955号
关帝庙旧址
复兴东路关帝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31年(清雍正八年),最早是在东门内安仁里老天主堂(今梧桐路世春堂旧址)。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西人索回老天主堂,关帝庙迁到西门内海防厅原址(即今复兴东路955号)。
梧桐路老天主堂
清代曾为关帝庙
2017年拍摄的老天主堂
复兴东路老关帝庙原占地五亩,庙东为万寿宫,宫后为官厅,自清末迄于民国屡经缮葺,是当时上海西城的巨刹。民国年间改为护国禅寺,但“关帝庙”的名称还在。抗战期间遭遇战火,到1945年附设护国义务小学和护国诊所。1954年庙废,庙屋大部分归学校使用,部分归医院。1956年护国小学改称邑庙区复兴东路第三小学,即今复兴东路第三小学。护国诊所改组为邑庙区联合诊所,后改名小北门地段医院。后来医院和学校先后改建新屋,关帝庙的踪迹,已无可追寻。随着金家坊、孔家弄一带旧里改造,恐怕连剩下的一个地址都会消失了。
清末《图画日报》
“上海之建筑”关帝庙
图片来自“三月的斋卤味”公众号
清末地图中的武庙/万寿宫
四十年代的关帝庙
及“上海团管区司令部”
排球明星沈琼
走进复三小学
图片来自“幸福复三”公众号
复兴东路关帝庙原址是在老上海县城内,南市小南门外府谷街(原名佛阁街)上,还有一座关帝庙。今年4月我曾和好友@一铭 到东江阴街寻访几座古寺遗迹,府谷街大多数建筑已经封门,@一铭 兄告诉我一幢坐东朝西的建筑,原为关帝庙,并发给我他在前几年拍的照片。此处关帝庙有何历史?暂时没有查到,只在清末的地图上有个标记。今年4月拍摄时,“关帝庙”字样已经消失。现在房子还在不在,不能确定。想必这里不会是什么文物保护单位,将来肯定会拆成一堆瓦砾,然后又建起新的巨厦,新房客还供不供关老爷,那就不得而知了。
清末地图上的佛阁街关帝庙
好友@一铭 前几年拍摄的关帝庙
府谷街关帝庙旧址
笔者摄于2021年4月3日
在“关老爷磨刀日”,最后听一段纪念关公的弹词开篇《刀会》,蒋月泉版本的听得多了,不妨听一段黄海华的演唱。
刀会 黄海华 - 乐典:评弹——黄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