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杂乱却有同

文:陈彦霖  聂传安


背诗词是我们课余的主要任务,但抄《世说》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近两个学期,我们抄了数百则有趣的故事,认识了很多魏晋人物。

有时抄着抄着,能马上由这则联想到另外一则,或许又能再联想到更远的一则。

那种奇妙感觉,也只有这两个班的孩子才能体会得到。

一班陈彦霖同学有一文名为《看似杂乱却有同》,写得正是她抄《世说》时的独特发现。

语文自习课,抄《世说》。(我们已经抄了将近两个学期的《世说新语》,接触过数十位有趣的灵魂)

这次抄的时候,老聂特别强调抄慢点,走慢点,走近一点去与文中的人物聊一聊。(抄不是目的。通过所抄内容熟悉古代汉语,领略魏晋人物风采,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这些才是我们抄的目的)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这是《世说》“德行”一第25则的故事,大意是说西晋顾荣在洛阳时有人请客,顾荣发现侍者有想吃所端的肉的神情)

这个服务员(炙人)挺有趣的嘛,那么深情地看着尊贵客人(顾荣等)案前的烤肉,流着口水,也不怕被老板发现被辞退了。正在咽着口水之时,却突然有盘烤肉递到自己面前。他不明所以也不知所措,却听见顾荣很认真地说:“岂有终日执之,却而不知其味者乎!”一下碾压了满堂人的嘲笑。(那时等级森严。显贵顾荣同情下人遭到同座人嘲笑)

顾荣的认真,让我想到了另一个人——桓温。桓温的宴席上,有一个人夹菜却夹不起来,同座的人不仅不帮忙,还都在笑。这时桓温非常生气地来一句:“同盘尚不相助,况复危难乎!”——同在一个盘子里用餐,尚且不能互相帮助,更何况遇到危急患难呢——便下令罢了那些人的官。(故事读多了,自然会联想。彦霖将两个宴会联系起来,显得非常自然)

同是宴会,顾荣、桓温二人印在我脑海的印象都是如此正气。不同的两个人,面对弱者都做出相同的选择。(前面内容多来自于《世说》故事,而这一段则显示出彦霖自己的评判,是文章的精华)

顾荣之事的后续就是那个吃了烤肉的人在顾荣过江逃难时,常常在暗中保护着顾荣。(这段是上文的补充交待,又引出下文)

过江逃难?这又让我想到另一幅画。(由“过江逃难”又引出一个线头,妙)

华歆、王朗乘船避难,有人求上船躲追兵。一开始华歆不愿带此人,但王朗执意要带。后来追兵益近,王朗又后悔人多影响船速,想将所救之人扔进江里。可华歆就说:“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这个故事流传较广。据说此王朗就是后来被诸葛亮骂死的那位魏国老人家)

这是乘船避难华歆留人,我却将之与前两件完全没有关联的事情连在一起。我认为,虽然事情不同,但都反映了三个人的共同美德——善良!(因为有共性,所以才合在一起)

是啊,好人总会有好报。(其实没有好报也不妨碍我们做好人)

抄《世说》,使人一不小心从一件事想到了三个人,美妙!(这是在真正用心地抄,才能有如此美妙的享受)

语文贵在积累。字词句篇、逻辑修辞,甚至于作文之法,其实这些都是语文知识的积累。

积累还包括情感的积累,其实就是对语文的爱的积累。

从某个角度讲,后者比前者更难也更重要。

这一年来,两个班的娃与老师一起花了很大的功夫终于使得一些优秀作品越来越让人越喜欢。

看看陈彦霖的一连串“乱想”,就知道这种喜欢已经化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真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