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攻城利器“抛石机”逐渐没落,直到后来停滞不前

关于抛石机,古人有很多不同叫法,包括“砲”“抛车”“发石机”等等。

作为一种战争武器,抛石机最早见于先秦时期的《孙膑兵法》《墨子》。唐代《太白阴经》、北宋《武经总要》、南宋《守城录》等兵书中,也保留有详细的图文资料。

《三国志》说,当时袁绍一方堆积土山,并在其上修建塔楼,居高临下地向曹营射箭。曹操命令使用“发石车”反击,摧毁了袁军的箭楼。抛石机发射时有很大的噪音,因此被袁军称为“霹雳车”。

曹军抛石机的威力如何,史书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可资参考的,是汉代人所作伪书《范蠡兵法》中的一句话:

“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百步。”

以汉代度量衡计算,这大概相当于现在的3千克和276米。这么看的话,“霹雳车”大概只能毁坏下木结构的塔楼。

隋唐时期,应用抛石机的战例逐渐多起来。

如《新唐书》记载,瓦岗军围攻洛阳时,李密命人造了300辆抛石机。后来唐军进攻洛阳,李世民也使用了抛石机,史称:

“飞石重五十斤,掷二百歩。”

按照唐制换算,这种抛石机大概能将33千克的石头,抛出300米。

安史之乱中,需“二百人挽之”,据说一颗石弹发出去,能致死叛军数十名。不难想象,在战场上,指挥200人密切配合,操纵一具笨重的抛石机,完成装弹、站位、瞄准、发力等一系列操作,必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具体到抛石机的问题上,古人利用已有技术,总结经验,制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抛石机。但要突破技术局限,显著增大抛石机的抛射力量,首要之务,其实是理解抛石机的运作原理——但这方面的史料极少。

不止是抛石机的研制,小孔成像、磁针指南等,也同样存在着重技术(发现)轻原理的趋向——自墨子到沈括,小孔成像这一现象,长期处于重复发现的状态,墨子曾经发现过的,沈括、陆游们于千年之后,还在重新发现。

至于为何会有这种趋向,那是另一个更复杂的问题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