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的几种新解法
在《列子》里此篇本无标题,《愚公移山》是后人追加的名称,若把此篇视作一座小小的公共建筑,文中三个读音相同的yi字(移、疑、遗),为读者进出此篇提供了朝向不同的四扇门:
一、能不能移(山):一个扁的寓言,告诉人们要坚持(或努力)
二、可不可疑(山):一篇圆的小说,强调信心,以及更多的可能性
三、能不能移(智愚):一则道家经文,与《论语》的遥遥对话
四、有没有遗(男):一种现代观念探照下的性别故事(其妻与寡妇)
2019年11月,我在成都所上的课,大致就按以上思路,可惜课堂时间紧张,最后一项“遗男”没来得及好好呈现。
2019年12月底,在杭州重上,增补了两则材料,一则是张湛在文末的一段注,写得极好,大意是人当把自己的事业放到永恒中,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之前也未见有人引用过,内容如下:
“夫期功于旦夕者,闻岁暮而致叹;取美于当年者,在身后而长悲。此故俗士之近心,一世之常情也。至于大人,以天地为一朝,亿代为瞬息;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在我之与在彼,在身之于在人,弗觉其殊别,莫知其先后。故北山之愚与嫠妇之孤,足以哂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悠悠之徒,可不察欤?”
另一则是伊格尔顿的句子,取自《文学阅读指南》第190页和第53页:
“将现实与非现实混同,是小说极为重要的手法。”“有时候,追求言外之意相当重要。判断一段文字的口吻及它的走向——是变换了,还是在游移——同样会有收获。准确定义一段文字的性质也会有所助益。它可能是忧郁的、随意的、迂回的、口语化的、唐突的、倦怠的、油滑的、夸张的、反讽的、简练的、朴实的、粗暴的、肉感的、有力的,等等。所以这些策略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对语言的高度敏感。即便是感叹号,都值得专门点评。以上这些,被人们称为文学批评的微观方面。但是,还有宏观的问题,譬如人物、情节、主题、叙事之类。”
都是初二的学生,杭州学生的水平胜过成都的,但杭州的这节课上得不如成都好,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面面相觑的座位布局不利于思考,教室里的三台摄像机也过于逼近了。
成都一课时长77分钟,前15分钟的字词等活动是暖场,有意思的对话是从第15分钟开始的,尤其是“愚公为什么没有直接回应愚婆的疑问”一段,大约十分钟的对话(40:00-48:30),孩子们渐渐放松了,也受了一些启发与鼓励,给出的三五种解释,每一种都很精彩。
另外,关于“感”与“诚”,《列子》“范氏有子曰子华”篇中的商丘开故事,与《愚公移山》有呼应,若有老师日后做一节比较阅读的课,那一定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