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作家】龚广涛:麦收季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99】

麦 收 季

河南南阳         龚广涛

布谷声声,炎阳高照,过了夏至,迎来芒种,便是小麦成熟日期。此時,南阳大地,阡陌万千,麦浪滚滚,金穗灿璀,是个收获的季节。
星期天,退休无恙,带着小学四年级的孙女,和老伴一起,驱车到老家体验一下当今农村割麦生活。
从市内独山大道出发,经信臣路一直向前,在兰营水库游览区叉道向西,一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一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孙女准备写一篇割麦的作文,看麦心切,一直在问:“爷爷,怎么还见不到麦子呀?”我说:“爷爷老了,开车不快,马上就要见到麦子了。”
说话之间,我们已驶入磨山南的灵秀大道。灵秀大道是卧龙区年前新修的一条惠民大道,大道虽曲折,但宽阔平坦,是通往老家龚河村的一条便捷通道。几分钟车程,便达老家旁边的磨山脚下。孙女提议停车,她要登山望远,一览老家的万倾金色麦浪。
磨山,传说中南阳盆地九架孤山之一,自古以来,盛产磨小麦的青岗岩磨盘。山不太高,怪石磷峋,悬崖峭壁;林不太密,苍松翠柏,灵气葱郁。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我们终于到达山顶。孙女第一次攀登磨山,甚感新奇,她鸟瞰山下,顿觉波烂壮阔,景象万千,万里湛蓝的碧空,万倾金色的麦浪,汇成一幅廖阔无垠的漫天画卷。
山下,声势壮观,灵秀大道上,从南边驶来丰收牌小麦收割机队伍一辆,两辆,三辆……九辆……机群马达隆隆,青烟缕缕,伴着蓝天白云,一字摆开,收割从天际开始。转瞬间,庞大的收割机械放下那硕大的切割刀具,哒哒哒一阵阵鸣响,吞云吐雾之中,一片片小麦应声倒下。俄而,长长的秸杆被碎成粉屑,像地毯样平铺到麦田里。收割机长臂高高举起,输粮管道魔幻般如泻飞瀑,把金色麦粒直接灌装在紧随其后的运输车里。
如此繁忙丰收之季,田野里看不到昔日割麦的人山人海,见不到妇孺老幼的忙碌,这不是神话,这不是传说,这是科技的伟力,这是时代的奇迹。
我们被山上山下的一切震撼了,孙女羡慕地说:“爷爷从小在这里长大,真是幸福极了!”孙女的一句话,倏然让我穿越到难忘的童年,禁不住思绪万千。
我告诉孙女,爷爷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系着红领巾,唱着《东方红》,在毛泽东爷爷领导下长大的。但是,在那个不平凡的年代,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困难重重,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几十年前的农村麦收时节,与当今相比,简之是天壤之别。那时候,农村的麦收季,人们常形容为五黄陆月天,焦麦炸豆时,天气变化犹如川剧变脸,瞬时风,霎时雨。如果不在麦子成熟后迅速收获颗粒旧仓,遇到连雨天,小麦就会发芽、发霉,一季收成化为泡影。
老家的割麦季,不管是正常年份或闰年闰月,一般都是公历六月一日开镰。此时的天气,温差水火两重天,白天热,夜晚寒。凌晨两点左右,地面热量散尽温度偏低,地下水分蒸发地面,形成甘露,温润麦杆麦穗,麦杆不易折断,麦壳潮润,麦粒不易掉落。因此,割麦往往从夜半三更开始,睡得正酣时被大人唤醒,那个困倦疲惫抵触心情现代人难以体会。此时,夜半的气温很低,有时需穿着棉衣上阵。俗话说“庄稼佬,离不开小棉袄”,可能是由此衍生而来。
割麦大有技巧,面对一望无际的麦田,思想上要有压倒一切困难的英雄主义气概,不能被大面积的麦田吓倒。腰板要躬,身段要松,右手持镰,左手拢麦,手腕一抖,把麦子拢到四十五度,让麦根绷紧,底部裸露,右手挥镰,平行发力,镰要稳,刃要准,心要狠,嚓地一声,一溜麦秆应声离地。初学可能有些笨拙,若不小心,还可能会伤及身体。
白天,烈日当头,晴空万里,炙烤得大地直冒青烟,麦田密不透风,更让人燥热难耐。麦还是那个麦,镰还是那个镰,由于腰疼腿困胳博酸,总想躺下缓一缓,伸腰抬头向前眺,一块麦田有几百米远,一鼓作气地猛割,锐气大减。看着手握镰刀的掌心,血泡连连。汗水从头顶流到额前,流到眼里,流到嘴边,双目涩疼,满嘴苦咸。擦湿了毛巾,浸透了衬衫,脸上,脖子上,手背上,到处都是麦芒扎出的红点,汗水盐渍,又痛又痒,褐色斑斑。遮阳的衣服,湿了干,干了湿,盐渍的咸白痕迹,犹如墙上地图、儿童画栏。
割麦不仅拼的是体力,还有毅力,更有耐力,一场麦收下来,往往会把人搞得瘦下半拉子。麦子收割以后,还要争分夺秒运回麦场,用石碌碡滚碾数遍,把麦粒辗下来,用桑叉挑走麦秸,留下麦糠麦粒,只待来风,开始扬场。
扬场,是一个多年练就的技术活,由经验丰富的男性承担,收、起、挑、扬一起呵成,扬起的麦子如行云流水,形成一道彩虹般的弧线。瞬间,麦糠随风飘走,麦粒在空中翻着七十二个筋头,聚拢,散花,又聚拢,然后雨点般落下来。一扬一飘一落之间,糠麦分道扬镳,自然两清,场地上形成一座糠丘,一座麦丘,煞是壮观。
俗话说,种麦三月,收麦一月,麦收余月很快过去了。老家人把最优质的麦子筛选起来,给国家交公粮,支援世界友好国家,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供给城市人民用粮,剩下的一小部分分给各家各户。一个农民,辛苦一年,能够分得几十斤小麦就不错了。几十斤小麦,要吃上一年。因此,老家人平时想吃点白面就是一种奢望。
我和孙女走着讲着昔日的故事,孙女听得津津有味,问我这是不是天方夜谭。突然,一阵山风袭来,唤醒我深沉的回忆。孙女娇声说:“爷爷,一篇麦收的作文素材我找到了。”
走下山坡,站在一片林荫树下,我们和正在树下小憩的收割机张师傅攀谈,问割完这片百亩麦田需要多长时间,张师傅回答:“半个钟头解决战斗”。惊得我伸出的舌头急急不能回旋。昔日这样一片麦田,就是一百个青壮劳力,起早贪黑也得割上两天。太厉害了!激动有余,我又问道:“那麦粒,麦秸……?”张师傅喝了一口矿泉水,眨了眨眼,似乎认为老汉我有点愚钝,像对待幼儿园小朋友一样轻轻回答:“粮食就地可以卖掉,秸秆粉碎还田”。
我如梦初醒,今日之麦收,己非昔日可比。不知多少人,不知多少代,梦想,期盼,守望,从一叶青绿到一片金黄,从青春少年到两鬓斑霜,理想终于成为现实。
六月流金麦收季,丰姿绰约迩来,站在高高磨山之巅,看断北飞雁,聆听丰收诗赞,炊烟依然袅袅,金穗依然年年,安一份情愫在千里沃野,唱一支山歌颂盛世华年。
火样的芒种佳节,火样的早夏大宴,金色麦海飘香,我心陶醉,换了人间,换了人间!
(0)

相关推荐

  • 【灵璧记忆】那些年,灵璧人收割小麦的日子

    民间记忆: 收小麦的情怀 文:赵秀永 六月初,江淮大地一片片金黄的麦田微风拂过,麦浪滚滚.哦!又到了收小麦的季节.俗语说:黄金铺地,老少弯腰.这只是对上个世纪的农民收割小麦的真实写照,而现在不同了,时 ...

  • 童年,那一方麦田

    童年,那一方麦田 文/沙漠里的天 从电视新闻上,或是手机朋友圈,看到南方的小麦又成熟了.麦浪滚滚,一望无垠,遍地金黄.机声隆隆,马达声声,到处都是丰收的喜悦.童年,那一方麦田,就会清晰地展现在眼前:童 ...

  • 北方散文||张海峰:麦 香

    麦 香 文/张海峰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农谚,让人在大地深蕴的暖意里,感受到丰稔的希冀.冬雪多,墒情就好,冬小麦便滋滋润润地生长.不过,在我的家乡,田野上即使捂再多的雪被,也看不到这种景 ...

  • 关中麦客回忆之:《引言》

    关中麦客回忆之:<引言> 文/崔岳 麦客是一群有千百年历史.每年达十几万人形成的类似于今天的民工潮一样的大军,麦客不同于长工.短工,也不同于农忙时才出现的"忙工".他们 ...

  • 期 待 || 高光锋

    期 待 高光锋 期待也是一种幸福.燕子在麦田的上空,唧唧地鸣叫着盘旋飞转,时而高飞,时而低旋.它们看护着小麦的长势,为一天一个模样的小麦助威.走在田间地头的庄稼人,他们期待有个好收成,从家门到地头,顶 ...

  •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拾麦子”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251期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拾麦子" 文/杨传勇 小时候没有暑假,但放麦假和秋假. 那时我们都会背这样一段毛主席语录:"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 ...

  • 又一年风吹麦浪,航拍乳山口湾千亩麦田

    风吹麦浪香满天,一年一度的麦收就要拉开帷幕.清晨,布谷声声,仿佛敦促着小麦快快成熟. 漫步在乡间小路,投身于麦海中,放眼望去,风吹麦田,波浪滚滚,千层涌动,鳞光四射,遍地金黄丰收在望. 浓郁的麦香,在 ...

  • 【中州作家】龚广涛:龚河的小庙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800] 龚河的小庙 河南南阳           龚广涛 话说:  千年古庙属道家,  一座残墟野藤爬.  鸦栖雀叽无钟声,  殿倒堂塌有蟾哇.  历弥坎坷展新姿, ...

  • 【中州作家】龚广涛:端午思屈原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802] 端午思屈原 河南南阳           龚广涛 儿时早夏五月,南阳城北磨山,野艾葱郁,漫山绿透,微风轻拂,艾浪波涌.数里之外,就能闻到沁人肺腑的阵阵清香. ...

  • 【中州作家】龚广涛:龚河村的小沙河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804] 龚河村的小沙河 河南南阳           龚广涛 一弯小溪云水龙,三架孤山天地风.瑞雪纷纷碧竹翠,阳春暖暖晚梅萌.河畔浣纱闻笑语,岸田耕耘听歌声.喜看今 ...

  • 【中州作家】龚广涛:细雨初夏游独山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807] 细雨初夏游独山 河南南阳           龚广涛 话说: 雨后艳景一孤山, 突兀挺拔插穹天. 叠翠如黛云霞蔚, 莺语似歌声妙曼. 寺庙门前升瑞旗, 玉峰 ...

  • 【中州作家】龚广涛:自古磨山多神奇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815] 自古磨山多神奇 河南南阳           龚广涛 磨山嵯峨天地间,仙石峥嵘日月揽.悬崖峭壁苍松翠,叠嶂重峦虬柏灿.横空倒影银河秀,细雨淡云彩虹艳.异花奇 ...

  • 【中州作家】龚广涛:花戏台儿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816] 花戏台儿 河南南阳           白长新 前日,姑奶家表弟顺子,带孙子来南阳参观月季园,顺道来家小坐,多年不见,欢悦之情,难以言表.   大家入座,顺 ...

  • 【中州作家】龚广涛:龚河的土寨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827] 龚河的土寨 河南南阳           龚广涛 土寨百年已无墙,流金岁月历沦桑.炮楼九座珊澜影, 林竹七片依稀旁.三河杨柳画意浓,六岸稻菽诗情香.老院旧宅 ...

  • 【中州作家】龚广涛:老井的故事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850] 老井的故事 河南南阳           龚广涛     龚河老井通海瀚,     台榭旧亭入云端.  古树古石古夹道,  老宅老院老神泉.  一点相思一寸 ...

  • 【中州作家】王文广:这里有一幅画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0] 这里有一幅画 河南淅川        王文广 这里有一幅画,扁舟游荡在最美的丹江,垂钓沐浴着沉醉的苍霞. 这里有一幅画,无数劳作的人民创造了它,名字叫做小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