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联家对联创作故事8】石含斌:农民张万鹏,顾了对联丢了羊!

窑洞中苦学楹联的

农民张万鹏

石含斌

有这么一个街头情景:在熙熙攘攘的农村集贸市场,街边僻静处,几个农民汉子蹲在一块,就作诗撰联的格律问题谈论得十分热闹,平平仄仄的探讨声,夹杂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隔乡跨村的“草根联家”,平日农活忙碌,各自难以交流,也只有逢集上街,才能相聚一块,坐而论道。

这是近几年,经常出现在古代思想家王符故里甘肃镇原县的真实一幕。其中的常客便是年过半百的张万鹏。

张万鹏,镇原县太平镇慕坪村人。他皮肤粗糙黝黑,手上纹裂茧厚,衣着朴素得有点寒酸,腿脚行走也不灵便。在世俗的眼光里,很难把这位貌不惊人的农民汉子与文人雅士联系起来。然而,人不可貌相。他不仅是一位已具备一定诗联创作水平的农民联家,还加入了多个楹联组织,近几年来,发表诗联作品累计300余首﹙副﹚。可是,他确是一位命途多舛的联家。

1962年出生的张万鹏,1980年高中毕业后,带着高考落榜的失落感,只好支撑这天生体弱力薄的身子,继续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后来结婚成家,日子还算过得去,可谁知人有旦夕之祸,2003年,与他相依为命的妻子因患胃癌,撒手人寰。突然的变故,让张万鹏几乎崩溃,面临着巨额的债务,还要供养两个上学的儿子,奉养年过古稀的老母,以及操持繁重的农活家务,让原本身体不佳的他不堪重负。这十几年来,张万鹏日夜为生计操劳,几乎没有什么空闲,甚至最远只到过离家不过十几公里的县城。经济负担的压力,让他两个儿子被迫辍学出去打工,他和年已八旬的老母更是全村为数不多的几户还住在窑洞里的人家。最令人遗憾的是,这两年张万鹏的身体每况愈下,腰间盘突出和趾骨骨质增生症,折磨得他坐卧不宁,行走碎步挪脚,步履维艰。可各种农活还得他干,实在不行他就跪着、趴着,有时看着自己竟然不如八旬老母干活利索,不禁潸然泪下。此情此景,谁见了都会产生几分酸楚。

苦难贫病压着身心,他只好独自忍受,有时夜深人静,心中不禁悲楚,本来没上过什么学的张万鹏也从内心深处发出几句感慨,他将自己的心绪写成了并不工整的顺口溜。也许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打动了人心,他对诗联的这份热爱,得到了同县农民联家张元印的关注。已经在诗联界颇有名气的张元印肯定了他的才思,激励他要对生活有信心,要坚持创作,还将自己掌握的诗联技巧教授于他。

刚过不惑之年的张万鹏,在这人生坎坷的节骨眼上,得到张元印的启发,没有破罐破摔消沉下去。他开始认真琢磨研究对联写作技巧,借着赶集的机会与附近的诗联爱好者张元印、杨瞻龙、秦环平等讨教交流,一缕在传统文化沃野中萌芽的绿色,让他对未来重拾信心。此后一有空闲,他就开始琢磨诗联创作,一发不可收拾。有一次,在放羊时他凝神于对韵,起身去家中准备拿本《笠翁对韵》再做参考,谁知些许功夫,价值千元的四只肥羊不翼而飞,这对这个贫病家庭来说,是何等的损失,也成了这个镇子炸开了锅的新闻——农民张万鹏,顾了对联丢了羊!

好在他平复了心情,也并未因这次挫折放弃了学联的兴趣。2005年,他将平日字斟句酌,苦吟而来的15 副对联,投给了《中国对联作品集》。欣喜的是,经编辑老师巧手修改,其中4 副入编了当年的作品集。“我的对联上书了!”这份喜悦,像是给他注入了一针“兴奋剂”。再加上不久他又收到了《对联文化研究》、《华夏诗联书画》等对联资料,使他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对联创作开始走上正规路。就这样,十年来,一副副对联、一首首诗词,经他粗糙的手,却在那富有灵感的笔下诞生了,犹如他心田里开出了一束束美丽的花儿,透着芬芳。而他也把自己的经历写进作品,我们从他的对联中能够感受一二。像是元宵感怀联“万海花坛人陶醉;一轮地月我惘然。”除夕感怀联“声炮隆,歌声亮,他人尽兴;贫困苦,别妻忧,独我多愁。”別妻十周年联“云沉月敛,暗淡晨曦,十年一觉犹未醒;梦短涕长,窗寒雁影,半世齐眉更流连。”半生自嘲联“满身汗水我流尽,累也;一半现金药吃完,苦哉。”……无一不是他心曲的吐露。

因为生活困难,张万鹏家中没有像样的家具,写作所用也是破纸残笔,订不起杂志买不起书,更不知电脑网络神奇的功效,获得的征稿信息渠道非常有限,一部伴随他几年的手机,个别按键都时常失灵。要发寄稿只好一次次去跑邮局,有些必须要电子版的,他就到处求人帮忙。而最难得的竟是时间,健康人干半天的农活,他得干上一天或更多。白天忙得团团转,晚上累得倒床即睡。写作基本上是老天给他“放假”的雨天、雪天,还要在料理着牲口的空档,才有幸享受书海遨游的乐趣。

愿做书山穷鬼;不为风月红人。”“言轻五斗薪,一身瘦骨难负重;诗壮三分胆,万仞骚台敢留香。”这是他两副自题联。回顾张万鹏这半生,他能够在困苦的境遇中豁达地生活着,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我想,正是这无法割舍的诗联情结!

【作者简介】石含斌,1959年生,甘肃宁县人,甘肃省楹联学会会员。

《甘肃对联集成》编后语:

整理《甘肃对联集成》来稿,编者注意到了张万鹏这个名字,更注意到他颇见风格的联语。按照提供的电话打了过去,他并不善交谈,但听得出,这是个有故事的联友。

恰好同在庆阳市的石含斌先生来信,谈及到了镇原县苦学楹联的农民联家张万鹏。听了石先生的讲述,编者被张万鹏贫病交加仍能坚持楹联创作的精神所打动。应我们编辑部的邀请,石先生专程去了趟数十里外的镇原县太平镇,见到了饱经风霜的张万鹏。见他到来,张万鹏十分激动,此前因为自己的处境,当地一些人甚至瞧不起他,几年前地方上编了一部当代人的诗联集,居然因轻视而拒录张万鹏的作品。对于我们和石先生的关注,张万鹏只能用“受宠若惊”来表达。为了给他拍张像样的照片,石先生特意给张万鹏带去两件新衣服,还送了些写作能用的纸笔。石先生回来后十分感慨地告诉编者:“到他家里后,我和他一同交谈,帮他干活。他太忙了,拖着病体,艰难的劳作,还有那八十多岁的母亲不停地忙碌,晚上见他看书也没个台灯,让我十分伤感……”

贫困没有压倒张万鹏,而对联艺术给了他坚强生活的信心和动力。也因为对联,我们结识了张万鹏,我们为他的精神所感动。鉴于张万鹏先生的事迹,甘肃省楹联学会决定,一是免收会费,吸纳张万鹏为甘肃省楹联学会会员,并推荐加入中国楹联学会;二是以学会名义整理一些资料和学习用品寄送给张万鹏,表示慰问;三是号召广大联友学习张万鹏这种锲而不舍钻研对联的精神。

附:张万鹏楹联选辑

潜山

倚亭瞰茹水,揽胜起暇思,古邑频传东汉韵;

把盏忆沧桑,乘风添逸兴,梵音唱响北山情。

岳阳楼

湘江草草,过客匆匆,独留翰墨熏画卷;

范记悠悠,杜诗慨慨,且有丝竹扣心弦。

琴楼

青江曲雅痴人醉;

玉柱纤柔舞燕飞。

青莲阁

掬泗水好陶情,足迹金口岸边,烙回印记;

羞先人我不怕,胆在青莲阁下,弄次风骚。

十字街茶馆

管你南来北往,到此喝杯茶去;

是谁东倒西歪,进来醒会酒儿。

茶楼

登楼寻雅兴,开心且笑;

听曲煮茗香,妙趣横生。

杨瞻龙书房

粗手拽弦,琴扬白雪;

精心煅句,联吐芬芳。

潜夫山王母宫

这边风景一般,能屈尊驾,真乃三生有幸;

此地人文甚好,静化禅心,亦为万寿无疆。

潜夫山玉皇门

门映碧溡茹河水;

庭怀圣地潜夫山。

庆阳香包节

飞针走线,经天纬地织玉兔;

巧手拿云,著锦添花绣金边。

理发店

摆刀弄剪,技艺虽小,可修容换面;

理发刮须,麻烦再多,也按个收钱。

镇原县文化广场

霓虹焕彩,巧领略古城情韵,元宵社戏;

枫叶凌霜,堪回眸芳佃沉浮,茹水烟波。

歇后联

民航局开业——有机可乘;

婚介所关门——无手能牵。

歇后联

光棍哭前妻——心里有鬼;

瞎子坐上席——目中无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