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戡:文字的力量/什么人总是在恰当的时间做对路的事?!fafang
文字的力量
赵 戡
每天,我一有空闲就习惯性地拿起手机点开《绿汀文萃》,目光随着思绪在文字的森林里穿行,这己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每每看到自己喜欢的文字,自然而然点赞分享,留言打赏。有时兴之所至也信手涂鸦写一写歪歪扭扭的文字,居然能够在《绿汀文萃》发表,居然有人叫好,且不管是人情或面子(有人情有面子其实也是好的),甚至暗暗佩服自己居然能成一名“作家”,似乎那“作协会员”的小本本还有些许份量些许光芒,不免又生出也许得意来。
前几天,我看了《绿汀文萃》头条《绿汀文萃2017年元旦献辞》,不由顿了一下,2017年真的来了?且这么快!是我脚步蹒跚,还是时光太匆匆?我潜意识还在2016年,身体却己经站在2017年的土地上。我真的,真的还没有作好迎接她的准备。回想2016年,我脑袋一片混沌,许许多多的人与事都没有来得及总结与厘清,只有这篇《献辞》让我又拾起关于《绿汀文萃》的断断续续的碎片。
《绿汀文萃》诞生于2016年7月13日。邵阳市首届文艺家志愿者道德模范何俊良先生是她的爸爸,稍后湖南省著名乡土诗人钟石山先生作了她的老师。钟石山先生性情耿直、才气纵横,拙作《印象钟石山》已有介绍不再赘述。何俊良先生也早已名见经传,大作散见二十余种报刊,并收录于《中国楹联年鉴》等多种选本。他擅长楹联创作与文艺评论,201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文字的使命与力量》便是他的力作。也就是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何先生。2015年8月19日邵东县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成立。我作为准理事参会,有幸获赠《文字的使命与力量》。其实,这本书我并没有逐字逐句读完,而是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但足以打动我的内心。常常掩卷沉思,于其说是文字的使命与力量,不如说是俊良先生的使命与力量——专注于邵东地域文化的研究评论与推介,或者说他通过文字传递的力量,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至少在那一刻唤醒了我沉睡多年的阅读兴趣。在每一个字里行间我都看到了他对文字的关爱与欢欣,他是真喜欢真研究,而不是附庸风雅玩玩而已。也许在其他领域里他不过是一块顽铁或一段朽木烂材,终究淹没于世俗的长河与尘埃,但在文字的森林里他是自由的,这是他的王国,这是他的阵地,研究评论与推介邵东地域文化是他与生俱来的使命。以前我们常常遇到一个尴尬或者说困惑的问题:读书有什么用?当然,这里面其实有两层意思:一层指的是上学校学习,二层指的是阅读。也许第一层意思大都有自己的答案,第二层意思却不一定回答得上来。我的答案是“读起蛮味”,但“读起蛮味”有什么用?我也不知道,也许最多也就是“蛮味”吧,这和打牌唱歌跳舞没有什么区别。最近,我又遇到一个问题:好多朋友问我“写作有什么用?”我无语,我真的不知道回答。是啊,写作有什么用?能养家?能糊口?还是能出人头地?还是能升官发财?我看也不可能,至少我是不可能的了。那为什么还要写呢?动力从何而来?如果仅仅是“蛮味”我想不足以支撑我继续写下去的勇气,阅读已属不务正业,何况写作?难道文字真的肩负着使命与力量?有没有“使命”我不知道,但我真切地得到了力量——唤醒了我沉睡多年的阅读兴趣,这也应该是我继续写一写歪歪扭扭的文字的唯一理由。我认为每一个文字应该都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而每一个生命就是力量的源泉。
邵东人从来不缺财气与才气,但缺摇旗呐喊的人,缺甘作人梯,甘作嫁衣的人;邵东人也总是在恰当的时间做对路的事,钟石山,何俊良也不例外。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以无可逆转的狂飙趋势吞噬着纸媒的生存空间,也颠覆了传统阅读的被动地位,读者有更多自由选择“内容为王”。在纯文学报刊阅读量普遍不高的微时代,《绿汀文萃》微刊应运而生,邵东的文学爱好者、诗人作家们从此如鱼得水,有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绿汀文萃》的气度和发稿速度大大地激起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以常规稳步伐,以活动促发展,以读者为目标,以作者为中心,以卓越为追求”的指导方针也吸引了本土以外越来越多的大作家大诗人踊跃投稿与关注,区区半年时间,已在文学微刊圈崭露头角,此乃邵东之幸事,文坛之幸事也!
如果说他们肩负使命,那我则汲取了力量,又何乐而不为呢?!
感恩作者授权 绿 汀 文 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