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外感伏气病机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所以说冬季感受的寒气太多了,到了春季就容易发生热性病;春季感受的风气太多了,到了夏季就容易发生飧泄的病;夏季受的暑气太多了,到了秋季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感受的湿气太多了,到了冬季就容易发生咳嗽。
《内经》云:
春善病鼽衄,
仲夏善病胸胁,
长夏善病洞泄寒中(进食后(立即)泄泻;类似西医食源性腹泻、食源性霍乱、夏秋腹泻等病症。)
秋善病风疟(中秋善病风疟指的是中秋以后则开始发风疟类病了。)
冬善病痹厥。
又云: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sun xie指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多因肝郁脾虚,清气不升所致。)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春天为暖,此时人体与自然界的气体交换的阀门,比冬天开的要大,比夏天的要小。此时人体与外界交换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一般来讲,夏天的时候人体这个阀门开的最大。
春天的气候特征是多风,风主疏泄,越吹越干。如果长期处于多风的环境中,风的疏泄作用于人体,于是这个阀门便开的很大,人体内部的热量也就是阳气便消耗的很多。如此一来到了夏天,夏天的时候大地的阳气全部发出到地面,使华英成秀。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天地的气机而疏泄到体表。由于春天的时候损失了大量的能量,便造成此时内部脏腑的空虚,真阳虚弱,脾胃运化不力,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很多事物在肠胃中消化吸收的很少,便顺肠道排出体位,表现为完谷不化。也就是内径中所讲的飧泄。此即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之机理。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春天多发生嬶衄,夏天多发生在胸胁方面的疾患,长夏季多发生冬泄等里寒证,秋天多发生风疟,冬天多发生痹厥。
若冬天不进行按等扰动阳气的活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洞泄一类的里寒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痺厥、飨泄、汗出过多等病症。
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阴精内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温热病。夏暑阳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热,到秋天就会酿成风疟病。这是诊察普通人四时发病的一般律。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夏伤于暑,秋必痎疟;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
阳和阳应该是相辅相成,是成这样子的形状,而不能合在一起的.
第二节 风症与虐症之不同
那 299 页呢,我有上面有翻译的,我们就不详解了,翻译写的很详细的就不说了。那风证和疟证有很多类似的地方,那风独常在,因为有的时候疟病这样子时发时止,那风证呢是一直有.
比如说你受风了一直在里边,我现在太阳受风了,项强脖子硬,一直在项强脖子硬,那疟症它不是,它发作的时候发作,忽冷忽热,发完了就好了,这两个这个差异。
这个 300 页,人受病的时候,受风重的时候都是固定不移的,那疟气呢就不一样了,这个疟气呢,随着经络,随着深浅度,所以发作的时候以它的时间会不一样,这是风和疟。
所以我刚刚前面讲了,太阳中风,有风啊,也有寒热,忽冷忽热,比如说我们太阳中有风,风热,有风温,这个中于风伤于寒,有温病,那有这个寒热,那我们处方的时候这是风热,但是这个寒热是 24 小时忽冷忽热,跟疟不一样,疟是发完一天,发完一次就没有了。
那如果说得到疟,先寒而后热,像在三黄论里面讲的时候先寒后热有个处方,先热后寒有个处方,当然你说老师我这样记会记错,我也会错你们也会错,但是我就告诉你一个方法你永远不会错,为什么?因为寒热的药去记它,哪些是去寒的药哪些是祛热的药就不会错了嘛。
你像有些人背书背得很熟,一临症就忘掉了处方是什么,会这样子,到底看哪一个处方,但是疟就不一样了,疟是先寒后热,这是怎么来的,先发冷打颤,打摆子一样,然后再发热,好。
那个岐伯说夏伤于大暑,暑热天的时候伤于津液,其实汗大出腠理开发,他这个一定做了很严重很劳动的事情了,比如说划船划得很辛苦,一直在要多赚点钱,以前没有桥,那个船夫就靠这个划船带客人来赚钱,就好象以前淡水那个八里官渡,那就是夏天的时候流汗流很多啊,伤于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
那晚上呢又遇到夏气,夏天的热,晚上呢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你在水上面睡觉啊,藏于腠理皮肤之中,这个就白天流了很多汗,中于暑的时候,晚上风寒的时候把它闭住了,那个里面的暑气出不来,外面很冷嘛,闭在里面嘛。
到秋天呢,当时夏天没感觉,到秋天就伤于风,风一出来的时候皮肤又受了,这个时候开始发病了,所以说夏伤于暑,秋病疟,有没有,疟就是这样子,所以夏天伤于暑天的时候秋天就要小心点。
寒者是阴气的,风者是阳气,记得,我一讲到风你就要想到阳,寒就是阴,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所以先寒后热。病以时间来发作,只要一定时间发作的,那我们都称为疟,那因为先伤于寒,我们就说寒疟,那如果另外一种呢是先发热再发寒。
现在我们的西医看到疟用奎宁去治,中医我们针灸也可以做好,药也可以治好
那岐伯说呢,这个病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所以就会有先热,因为风是阳所以先热后寒。这个我们叫温疟。其但热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如果只出现我前面讲只有热症那个时候阴气就没有了。
那手足热而欲呕这个字是,这个瘅疟,这个时候出现的时候就是一种温热的热症,这个字,瘅念dan,瘅的意思按照辞海来说,就是因为操劳而得到的病,我们叫做瘅,因劳而病称之为瘅。
那这个黄帝问呢,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天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热有余,寒微不足,所以疟者是寒,汤火不能温,那热呢,冰水放上去又不能去他的热,这就是有余汗不足的例子。
当时之时,我们为什么要等到气衰的时候才去治疗,因为我们治疗疟的时候,发病的时候不治哦,要等他病退的时候或者是在发病之前的时候我们去治,其实我们治疟非常简单,后面定律的治疗法则非常的简单。
岐伯说呢这个大热的时候不要治,这里针灸下了定义,我们常常我们去针灸的什么时候禁刺,当出现病人大热的时候,还有呢脉气不好,常常跳跳停停,不准,不定时的跳,还有呢大汗以后不刺,都不要做针灸,因为这都是病气在最盛的时候不要治。
我们用针灸治病讲时机,这个时机就是在病还没有开始发的时候我们去治,还有发完,我们在发病的时候不要治,发完以后我们就开始动手治,因为病气发的时候呢气很旺,这个时候你去治它,结果病气没有去掉,正气你又伤到了,那等它发过了,正气慢慢回流的时候,我们再去治它,是最好的时机,我们的定义是这样子下的。
所以病气很旺的时候 303 页第一行最上面,病逆的时候不可治,就是病气很旺盛的时候不可以治它,那疟的始发,阳气并于阴,当时这是阳虚而阴盛,阳一虚,阴一定盛,外无气,所以先寒栗.
所以阳并于阴的时候,这就是出现了阳虚,阳虚的时候病人会出现寒战的现象,那阴气如果逆极,则复出之阳,阴极生阳,那这个时候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
我们这样讲,如果把它简化,我们有发热的时候,水气和阳气合并在一起,水气和阳气合并的时候出现的是寒症,因为表嘛,热气跟阴气碰在一起的时候,阳出来的时候阴虚在里面的时候碰到热气的时候,这个是产生了热.
所以寒热呢出现的现象是这样子,当你阴越盛阳越虚的时候,这个时候病气进来的时候会产生加热的现象,这个是跑了阴就是跑到脏里面去了,这个是在表。简单讲我们可以这样子下定义,不要弄混。
所以只要看到寒,只要看到冷,都是这个阳虚,因为阳是热嘛。
那我们有先疟,疟气者,病于阳则阳胜,病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这个是会得到疟,这就下了定义。就是因为天地四时,春夏秋冬,我们这个节气呢,你没有按照天地之间,当它正常,应该按照这个天地,这个春夏秋冬,按照时节的寒热来走.
当天地之间的节气的时候该夏天的时候或者怎么样,它不按照正常的节气走的时候,突然夏天暴一阵雨,很冷,这个夏天不应该有冷的时候突然冷,这个都是容易造成病的原因,他就讲这个风寒之气的不正常,生疟。
病急则复至,病之发者,如火之热,如风雨之不可当,这个都是外来的时节也就是说过暑过热造成这样子。那经言曰,方其盛时勿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
就好象我们在病盛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去动手治疗,要病衰的时候再治疗,夫疟之未发也,就是还没有发的时候就是阴和阳没有相合并在一起,阳和阳应该是相辅相成,是成这样子的形状,而不能合在一起的.
阴和阳是这样子的,所以阳气本来要往上升,有阴在中间把它拉下去,是这样子的,阴和阳不能并在一起的,并在一起就阴和阳会相争。
那阴气呢如果没有阳气来镇它的话,阳气跑掉了阴气就上来了,所以阴和阳是并行而不相悖,这是正常,我们基本上的观念要有。
所以我们在调阴阳的时候,眞气得安,邪气乃亡,所以我们治病绝对不能在病发的时候去治,我们要在病还未发的时候去治它。简单的原则就是这样子。
.(一)春 病
厥阴风木
地面上属阳,地面下属阴,阴位在下,阴根在上;阳位在上,阳根在下。初气之时,大气由寒而温。地下水中所封藏经秋收来的阳热,动而上升。此阳热与水化合,是为木气。木气者,一年之阳根也。大寒节气,当阴极之时,故称厥阴。厥者,极也。木气主动,动而不通,则成风,故称风木。
初气由六气而来,六气之时,雪大天寒,封藏气足,木气上升,只化生气,不化风气。凡大寒之后,民病温病发热头痛身疼倦怠,皆木气生意不畅,疏泄化风之病。初气之时,小儿多病麻疹神倦发热等病。小儿本身木气幼稚,不胜造化的木气疏泄也。人身内伤外感,风木之病极多。仲景伤寒论厥阴篇,死证之多可见也。如金气能收,木气不过疏泄,水气能藏,相火不动,水中温暖,木气根深,不病风也。
《内经》云: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精者身之水也,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夫温者热之渐,热者温之极。
温病之状,头痛身热、脉数、汗出、口渴,时法于初起,以银翘敞加减。
若汗出脉浮洪,口渴甚者,宜白虎汤;
若脉沉实,大便硬者,里已化热也,宜诸承气汤,随症选用;
若邪入心包,神昏谵语者,宜清宫汤;
若久不愈,耳聋脉虚,五心烦热者,宜加减复脉汤。
余每用小柴胡汤,以花粉易半夏,
稍久五心烦热,小便黄短者,以龙胆泻肝汤,随症加减,为效较速。
若虚羸少气,气逆欲呕者,宜竹叶石膏汤;
若心中烦不得眠者,宜黄连阿胶汤;
若懊憹者,宜梔子豉汤。
春病方:
1.银翘散 治温病初超,头痛身热、脉数、汗出口渴者。
金银花15克 连翘15克 荆芥6克 薄荷9克 牛蒡子9克 淡竹叶3克 淡豆豉6克 芦根9克 甘草3克 桔梗9克
加减法:
鼻衄者,加栀子、侧柏叶;
喉痛者,加马勃、元参;
小便黄短者,加木通、栀子;
酒客者,加滑石。
2.白虎汤 治脉浮洪,舌黄燥,渴甚汗出者。
石膏18克 粳米12克 知母9克 甘草6克
3.小承气汤 治腹满六七日,不大便者。
枳实6 厚朴6 大黄12克
加减法:
服后大便当解,若不解者,加芒硝。(名大承气汤)
4.增液承气汤 治病人素大便秘者。
生地黄15克 玄参18克 麦门冬12克 芒硝4.5克 大黄9克 甘草3克
5.清宫汤 治热入心包,神昏谵语者。
玄参心9克 莲子l.5克 连翘心6克 麦门冬9克 犀角6克(磨冲) 竹叶卷心6克
6.加减复脉汤 治脉沉微涩,五心烦热,晚间尤甚者。
炙甘草9克 白芍18克 生地黄18克 阿胶6克 麻仁9克 麦门冬12克
加减法:
手指蠕动者,加龟板;
大便溏泄者,加牡蛎。
7.加减小柴胡汤 治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者。
柴胡12克 天花粉6克 黄芩4.5克 人参6克 甘草3克 大枣2枚 生姜3克
加减法:
口渴甚者,加知母、石膏;
鼻衄者,加栀子、地黄;
小便黄短者,加木通、地肤子;
大便硬者,加大黄,甚者,再加芒硝;
喉痛者,加牛蒡子、玄参。
8.龙胆泻肝汤 治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筋痿,阴蚀,热痒,淋浊等症。
龙胆草6克 栀子6克 黄芩9克 木通9克 泽泻9克 柴胡6克 当归9克 生地黄9克 甘草3克 车前仁6克
9.竹叶石膏汤 治虚羸少气,气逆欲呕者。
淡竹叶6克 石膏9克 甘草3克 薏苡仁9克 人参6克 麦门冬15克 半夏6克 大枣2枚
10.黄连阿胶汤 治心烦不得卧者。
黄连12克 阿胶6克 芍药6克 黄芩6克 鸡子黄1枚
11.栀子豉汤 治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者。
栀子7枚 淡豆豉6克
加减法:
少气者,加甘草;
腹满者,加厚朴;
呕者,加生姜。
养肝之道
为什么秋天要注意养肝?
因为肝为木脏,肝属风,风气应于肝,与天之风气相应。肝最畏金,因金克木,金应季为秋天,所以肝在秋季最要注意保养,防止金燥伤肝。
为什么气血不畅要考虑肝?
因为肝主疏泄,肝的主要功能是调畅气机,气机条达则气血通畅,经脉通利,如是五脏六腑自然和顺。脏腑和顺,全身舒适,心情自然愉快。
所以,保健应该注意心情舒畅、七情调达,这样有助于肝的疏泄。因为心情不愉快易导致气郁,气郁又易引起肝郁,反过来肝郁而疏泄失职又会加重心情抑郁,于是心理与生理之间的良性循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黄帝内经》说:“百病生于气也”。所以,保养肝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心情要愉快。
为什么脑出血要考虑肝?
因为肝藏血,肝的第二大功能是主藏血。具体是肝能贮藏血也能调节血,主司人体各部分的血量分配。肝藏血失职,就会致血调配失常,从而引起人体内脏缺血、充血或失血等情况。
养生要求情绪保持稳定、不要过分高亢或低落。如过于冲动,肝气过旺则分往大脑的血量骤然增多而易突发脑出血、中风;过于悲伤使肝气过于低下,分往大脑的血量骤减而晕倒、虚脱。
肝炎患者要注意卧床休息。《黄帝内经》说:“卧则血归于肝”,就是说平卧对养肝有重要意义。
肝病的表现及食疗
肝气虚:第一表现是疲劳,其次是头晕,两胁不适,脉无力。用柴胡、薄荷、苏叶可舒肝郁,防气结,肝气虚重的可用人参、黄芪。
肝阴虚:主要表现为头晕目花,四肢麻木,筋络不疏,因为肝气虚失于营养之故,还有烦躁易怒、脉细。可用当归、动物肝脏、枸杞、阿胶。
肝的藏象全息养生
中医认为肝与爪筋、指甲、眼睛是一家,肝是主宰,所以这些方面的养生保健,都应从肝着手。
——指甲的保养为什么要从肝着手?
人的肝气应于体表的爪,其充在筋通于春气。肝开窍于目,肝气之盛衰在外,反映于爪、筋及眼睛。气血的盛衰可以影响爪甲的荣枯,所以要保养指甲首先要养好肝,当归、枸杞炖肉都是养肝的办法。
——为什么养眼要先养肝?
因为肝开窍于目,所以,要保养眼睛首先要保养好肝。反之,久视则伤肝,所以用眼过度对肝同样不利,因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内脏和体表在生理病理方面都互为因果关系,这就提示在保健养生方面也应该内外统一。
养肝明目最好的药食是枸杞、当归,单独煮水或炖肉均可,杞菊地黄丸是首选中成药。
——眼睛保健的奥秘
第一,眼睛是人体的重要信息站。全身健康,眼睛才能明亮。眼睛不仅是心灵的窗户,而且是人体内脏的外使。
眼睛是人体的重要信息站。眼睛虽然是人体的一个小部分,却与整个五脏六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视力减退多是气血虚。因为眼睛位于全身高巅之地,只有气血充足的人,眼睛才能正常,所以保养眼睛的第一要义是保持不贫血、不气虚。血虚的特点:面色、爪甲苍白,头晕眼花,视力减退,乏力,舌质淡,脉无力。气虚的特点:面色无华(少光泽),气短、乏力,脉弱。血虚的人就应服当归炖羊肝。气虚的人就应服人参炖肉。
第三,养目要先养肝。眼睛受肝的涵养,眼睛昏花多是肝虚所引起。肝的经络上注于目,所谓肝受血而能视,所以肝不好的人,眼睛也受到连累。《黄帝内经》说:五十岁,肝气始衰。所以年过半百的人,眼睛就开始不好了,补养的办法是常吃动物肝脏。当然一次不能吃多,否则胆固醇又高了。可常服杞菊地黄丸,肝肾同治,因为肝肾同源。
第四,视物昏渺要查肾、胆。瞳仁是眼珠中的黑眼球,瞳仁属肾,肾又通于胆,肾胆同源,所以肾亏胆汁不足引起瞳仁失于濡养,当然就会出现视物昏渺了。
第五,眼睛能预报百病。眼睛是全身的一面镜子,可预报百病,还可预报绝症。
尤其虹膜最能早预报疾病。虹膜是人体脏腑的袖珍全息图。人们惊奇地发现,在这个小小的器官上,竟藏有人体数以百计的器官投影,而且病理信息在临床证候出现前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就已出现了。
.(二)夏 病
少阴君火
二之气,亦从地下阴位升出地面,即木气上升之气也。此时大气较热,不似厥阴之阴极,故称少阴。木气上升之气,即水中所藏上年秋时下降的阳气。此阳气,由地下升至地上,照临大宇,光明四达,上升之象,有如君位,故称君火。此时大气由温而热,又称热火。
初气之时,木不生风,由升而浮,则生君火。君火上浮,万物茂长,人民不病热病。凡春分之后,民病喉痛温热,皆君火长气抑郁,因而病热之病。此时阳气渐充,人虽病热,不似初起之时,由静而动,有风木拔根之危险。然少阴之上升,全赖水中之阳足。仲圣伤寒论少阴死证,皆属阳亡,可见也。如金气充足,火随金降,则君火不病热。如木气充足,甲木下降有力,乙木化生清阳,则君火不病热也。
少阳相火
三气之时,地面上阳热盛满,经暮夜大气之凉降,降入地面下之水中。然当暑热上腾之时,旋降旋升。地下水中,为生物生命之所从出,此阳热实为生命之本。(此时,大气中金气收降之力尚小,不能将地面上盛满的阳热,全行降入地面下之水中,故)地面上阳热盛满,地面下所得阳热不多,故称少阳。(注:造化之气,中下为本。中下阳少,故称少阳。)此阳热降入地下水中,以生中气。中气旋转,则上下交济,有如相臣之职,故称相火。此火不降,暑热熏蒸,又称暑火。
此相火,即本年太阳直射地面的光热也。凡小满以后,人病霍乱,皆少阳相火不降之病。霍乱有寒热之分,三气之时,地面之上虽热,地面之下却寒,人身亦上热下寒。偶因食寒饮冷,中气不运,遂成寒证。寒证人死最速者,中下无阳也。偶因暑热入胃,增加本身的热,遂成热证。热证人死亦速者,人身津液,被暑热灼伤,气机阻滞运行不通也。如金气充足,火随金降,则相火不病暑。如木气充足,甲木下降,则相火亦不病暑也。
太阴湿土
四气之时,地面上阳热盛满。地面下旧有的阳气,亦升上来。地面上非常之热,地面下非常之寒。热属阳,寒属阴。此时由地下上升的空气中,阳微阴盛,故称太阴。火在水下则生气,火在水上则生湿。此时地面上阳热盛满,尚未降入土下。寒热相逼,湿气濡滋。土气在升降之交,故称湿土。(注:一年四季,惟三伏雨大,透土而下,湿气旺之故。)
大暑以后,民病肿胀腹泻,皆土湿不能运化。此时中上现热,中下伏寒,故四气之时,下寒之病甚多。必须相火下降,土气方能运化而不病寒,伏天雨大之年,太阴病寒者少,相火下降之故也。如伏天干热无雨,相火即不下降,遂病下寒也。
太阴湿土,阴湿之盛者,因土气中旧存的阳气已出也。然大暑之后,节交立秋,一交立秋,秋金降敛。旧存的阳气虽出,新收的阳气降入。太阴居少阳之后,阳明之前。此时土气,内有相火之热,外有燥金之燥。因土转病燥热,亦复不少。是太阴湿土阴湿之病,当重在少阳相火之时,与立秋之前也。如金气充足,能将水气收归膀胱,则土气不病湿。如木气充足,能行疏泄之令,将水气疏泄出来,则土气不病湿。
★生化汤小暑长夏一直服到立秋 四君子汤 黄芪
腹胀满者加干姜2益智仁1克
发凉加黑附子1克
黄连(舌尖红)
苍术(舌根腻)
麦冬2五味子1克(口干舌燥)
.舌苔白腻,舌质绛红,此为“湿遏热伏”,当先“泄湿透热”。因此“通阳利小便”之法,“滑石+通草+石菖蒲”“藿、朴、夏、苓”四味药+“越鞠丸”五味药,这是我治疗此舌象常用的方子。但见此舌,症状和病名不必细究,鲜有不效者。
★清暑益气汤清燥之剂,气虚身热:黄芪苍术升麻各6 人参炒神曲橘皮白术各3 麦冬当归身炙甘草各2 青皮1.5 黄柏2克
.生脉散.午后服、四逆汤、真武汤.滋阴养肾,
.夏至养生茶:
五味子5 克,西洋参5 克,龙眼肉5 克,冰糖20克,炖服,多放点水,当茶喝。失眠、神经衰弱。免疫力下降。
生地煮后滤药渣,和粳米、百合、枸杞、枣仁、大枣同煮。
.胆体质最具夏至特色的吃食是荔枝,而且夏至日吃荔枝不上火,还可以降火,治高血糖。
.藿香正气水,沾水拍打肩窝、肘窝和大椎以散暑热之气。
高士宗云:暑者四时之一气也。暑何害于人哉,如暑必伤人也,则长夏之时,尽人当病,何以烈日中奔走劳形不病,而避暑于高堂大厦者反病耶?须知人病皆其自取。人身五运安和,六气均平,虽日在暑中而不病;人身五运有亏,六气不振,阴虚则阳盛而热病生,阳虚则阴盛而寒病起。寒病热病,随人身阴阳之气而化生者也,苟不以人身阴阳之气化为定,而以天气之寒暑为凭,则举手便误矣。
口渴甚,脉浮洪,舌黄燥,汗出便秘者,宜白虎加人参汤,或六一散随症加减。
兼湿者,大便必溏泄,宜桂苓甘露饮,或白虎加苍术汤;
兼现白疹者,宜薏苡竹叶散;
兼外感,有头痛、身热、无汗者,宜加减香薷饮;
多食生冷而吐泻者,宜藿香正气散,虚人宜理中汤加减;
卒然昏倒者,宜小半夏加茯苓汤。
《内经》云:长夏善病洞泄寒中。以暑天阳气在外,阴气在内故也,宜四逆汤之类。
长夏湿土主令,凡人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中湿,亦曰湿痹。
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宜五苓散。
若暑伤元气,气喘身热心烦者,宜生脉散或清暑益气汤。
夏病方:
1.白虎加人参汤 治脉浮洪,舌黄燥,自汗出,口渴甚者。
石膏18克 知母9克 粳米12克 甘草6克 人参9克
加减法:
大便溏泻者,加苍术;
小便短少者,加滑石。
2.六一散 治伤暑口渴,小便热黄短者。
滑石18克 甘草3克
加减法:虚人者,加朱砂。
3.桂苓甘露饮 治湿温舌苔白厚,午后身热,便溏口渴者。
石膏18 寒水石18 滑石15 猪苓9 茯苓9 白术9 泽泻9 桂棱9克
4.薏苡竹叶散 治湿温胸腹发白疹者。
薏苡仁9克 淡竹叶3克 连翘9克 滑石9克 通草3克 茯苓9克 半夏6克
5.加减香薷饮 治夏日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者。
香薷9克 厚朴6克 金银花9克 连翘9克 甘草3克
6.藿香正气散 治内伤生冷,外感风寒,上吐下利者。
藿香6克 白芷6克 橘皮6克 紫苏9克 甘草3克 桔梗6克 茯苓9克 苍术9克 厚朴6克 半夏6克 生姜6克 大枣2枚
7.理中汤 治虚人吐利,或腹痛者。
人参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9克
加减法:
下多者,加苍术;
悸者,去术加桂心;
呕者,去术加生姜;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
8.小半夏加茯苓汤 治头晕眩而呕者。
半夏9克 生姜9克 茯苓10克
9.四逆汤 治下利清谷,四肢逆冷,脉微欲绝者。
干姜9克 附子30克 甘草6克
10.五苓散 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
茯苓6克 猪苓6克 泽泻9克 白术6克 桂枝3克
11.生脉散 治暑伤元气,无气以动,动则气高而喘者。
人参9克 麦门冬15克 五味子3克
12.清暑益气汤 治长夏湿热寒炎,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热气高心烦,便黄口渴而自汗,脉虚者。
人参6克 黄芪9克 甘草3克 当归6克 麦门冬9克 五味子3克 陈皮l.5克 青皮1.5克 神曲1.5克 黄柏3克 葛根6克 苍术6克 白术6克 升麻l.5克 泽泻6克 生姜1.5克 大枣2枚
祛湿剂大全
藿香正气丸--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六合定中丸--解表化湿,和胃消食
三仁合剂--解表化湿,宣化畅中
香砂平胃散--化湿和胃,行气化滞
枳术丸--化湿和胃,行气消痞
消炎利胆片--清热祛湿,清利肝胆
妇科千金片--清热祛湿,益气化瘀
八正颗粒--清热祛湿,利尿通淋
豨桐胶囊---清热祛湿,散风止痛
五味香连丸--清热燥湿,行气止痛
黄柏胶囊--清热燥湿,解毒疗疮
诃苓止泻胶囊--清热化湿,收涩止泻
金钱草颗粒--清热利湿,通淋消肿
盆炎净颗粒--清热利湿,调经止带
龙胆泻肝丸--清热利湿,清肝胆
枳实导滞丸--清热利湿,消积导滞
前列安通胶囊--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五淋丸--清热利湿,分清止淋
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萆薢分清丸--温化水湿,分清化浊
肾炎康复片--温化水湿,益气养阴
清列舒乐胶囊--温化水湿,补S益气
血脂康胶囊--祛湿化浊,健脾消食
荷叶调脂茶--祛湿化浊,通便
白带丸--祛湿化浊,止带下
独活寄生丸--祛风胜湿,养血舒筋
木瓜丸--祛风除湿,散寒通络
注意祛风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药组成,多辛燥,易于耗伤阴津,对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等均应慎用。
祛暑剂
(一)祛暑清热
1、清络饮组成:鲜荷叶边6g 二花10g 丝瓜络6g 西瓜翠衣6g 扁豆花6 竹叶心6g
主治:祛暑清热
功用:祛暑伤肺,邪在气分
特征:身热口渴不甚,但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舌淡红,苔薄白等
(二)祛暑解表
1、新加香薷饮组成:香薷6g 二花10g 扁豆10g 厚朴6g 元召10g
功用: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主治:暑温初起,复感于寒
特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舌苔白腻,脉浮而数者
2、香薷散组成:香薷15g 厚朴12g 扁豆12g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夏月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
特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头重身倦,胸闷泛恶或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者
(三)祛暑利湿
1、六一散组成:滑石18g 甘草3g
功用:祛暑利湿
主治:感受暑湿
特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泄泻
2、桂苓甘露饮
组成:茯苓30g 甘草6g 白术12g 泽泻15g 官桂3g 石膏寒水石30g 滑石30g 猪苓15g
功用:祛暑清热,化气利湿
主治:中暑受湿
特征: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下
(四)清暑益气
1、清暑益气汤组成:西洋参5g 石斛15g 麦冬10g 黄连3g 竹叶6g 荷叶12g 知母6g 甘草3g 粳米15g 西瓜翠衣30g
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中暑受热,气津两伤
特征:身热汗多,心烦口渴,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者
. 夏季来临,暑湿侵袭,如能辨证使用文中6组药对,应能收到良效。
一、藿香、佩兰
【单味功用】
藿香味辛,性微温。入肺、胃、脾经。本品气味芳香,为解暑之上品,善治暑湿为患,症见胸闷不舒、倦怠无力、舌苔白腻等症;又能醒脾和胃、开胃进食、和中止呕,用于治疗湿阻脾胃,症见胸脘胀满、胃纳不佳、恶心呕吐、心腹疼痛或有腹泻等症。
佩兰味辛,性平,气香如兰而得名。它既能解暑化湿,用于治疗感受暑湿或湿温初起,症见畏寒发热、头闷头胀、胸闷纳呆等症;又能化湿和中,用于治疗湿阻中焦,症见胸脘满闷、食欲不振、口中甜腻、恶心呕吐、腹泻、舌苔白腻等症。
【伍用功用】
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既能散表邪,又能化里湿,取其鲜品,多用于夏秋之季,以增强解暑之力;佩兰气味芳香,既能发散暑邪,又能宣化湿浊,取其鲜品,药力更彰。
二药伍用,芳香化浊,清热祛暑,和胃止呕,醒脾增食益彰。
【主治】
1.夏日受暑,头昏头胀,胸闷脘满,恶心呕吐,甚则腹痛、腹泻等症。
2.胃、十二指肠溃疡,证属胃阴受损者。
3.黄疸型肝炎、无黄疸型肝炎,证属湿浊蕴结者。
【常用量】
藿香6~10克;佩兰6~10克。
【经验】
藿香、佩兰伍用,出自《时病论》芳香化浊法。治五月霉湿,并治秽浊之气。施老临证之际,藿香、佩兰习惯用其鲜品,因为鲜者气香浓郁,内含有效成分高,所以芳香化浊(化湿之意也)作用强,治疗效果也佳。凡湿浊困脾、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皆宜选用。
二药入煎剂时,应该后下,不宜久煎,否则芳香之气耗散,有效成分也随之挥发而影响疗效。
二、滑石、甘草
【单味功用】
滑石因其性滑而得名。本品味甘、淡,性寒,色白。入膀胱、胃经。它既能清暑泄热、清热降火、生津止渴,用于治疗暑热烦闷、头昏头胀、口干口渴、恶心呕吐等症;又能利窍通闭、利水通淋、渗湿止泻,用于治疗小便不利、小便赤热涩痛、黄疸水肿、湿热泻痢、吐血衄血、乳汁不通、胎产难下等症。
甘草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经。本品生者(生甘草、粉甘草)入药,能泻火解毒、润肺祛痰止咳,用于治疗痈疽疮疡、咽喉肿痛,以及药物、食物中毒,咳嗽气喘等症;炙后入药,能益气补中、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用于治疗心气不足、心悸怔忡、脉结代、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倦怠无力以及腹中挛急疼痛等症。
【伍用功用】
滑石质体滑腻,故可利窍。上能清水源,下可通水道,荡涤六腑之邪热,从小便而出。甘草泻火解毒,缓和药性。以甘草之甘缓,制滑石之寒滑;又以滑石之寒滑,制甘草之甘滞。
二药伍用,名曰六一散,亦名天水散,顾名思义,则治暑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诸症可知。本方除清暑热之外,又长于渗湿利水、通利膀胱,使湿热之邪从下渗泄,故又能利水通淋,善治一切砂石诸淋。
【主治】
1.夏日中暑,表里俱热,烦躁口渴,小便不利,或呕吐腹泻等症。
2.淋浊(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表现为小便不利者)。
3.石淋(尿路结石)。
【常用量】
滑石10~18克;甘草3~6克。
【经验】
滑石、甘草伍用,出自刘完素《伤寒标本心法类萃》。滑石180克、甘草30克,研为细末,每服10克,水调服。治暑邪表里俱热、烦躁口渴、小便不通、砂淋、石淋、吐泻疟痢,又能下乳滑胎、解酒食毒。
柯琴曰:“滑石禀土中冲和之气,行西方清肃之令,秉秋金坚重之形,寒能胜热,甘不伤脾,含天乙之精而具流走之性,异于石膏之凝滞,能上清水源,下通水道,荡涤六腑之邪热从小便而泄。炙甘草禀草中冲和之性,调和内外,止渴生津,用以为佐,保元气而泻虚火,则五脏自安和矣。”
《本草求真》云:“然其开窍利湿,不独尽由小便而下,盖能上开腠理而发表(腠理为肺所主),是除上中之湿热,下利便溺而行,是除中下之湿热,热去则三焦宁而表里安,湿去则阑门通而阴阳利矣。河间益元散(六一散或加辰砂),用此通治上下表里诸病,其意在此。”
施老经验,六一散应用范围较广,除治疗上述中暑吐泻等症之外,尝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诸症均获良效。尤其对尿路结石治愈以后,持久服用,有预防结石复发之功。
三、车前子、六一散
【单味功用】
车前子味甘,性微寒。入肺、膀胱、肾、小肠、肝经。本品甘寒滑利,性专降泄,既能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泄湿热,用于治疗热结膀胱引起的小便不利、淋沥涩痛,以及湿盛泄泻、暑热泻痢诸症;又能清热明目、降低血压,用于治疗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肿痛、头昏头痛,以及湿热为患、血压增高等症;还能清肃肝肺、化痰止咳,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等症。
六一散又叫益元散、天水散、太白散。《明论方》方:滑石180克、甘草30克。研末冲服,每服10克。功能清暑利湿,用于治疗暑湿身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以及三焦湿热、小便淋痛。若加入辰砂,又名辰砂六一散、辰砂益元散。滑石180克、甘草30克、朱砂10克。上药研为细末,冲服,每服6克。用于治疗暑热烦渴,惊悸多汗,小便不利。六一散的含义,汪昂解释说:“其数六一者,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义也。”故又名天水散。
【伍用功用】
车前子清热利尿,渗湿止泻,清肝明目,化痰止咳;六一散清热利湿,利水消肿。
二药伍用,相互促进,清暑退烧,镇静安神,利小水、实大便,通淋止痛益彰。
【主治】
1.夏日中暑,发热汗出,烦躁口渴,小便黄少、不利,或呕吐,腹泻等症。
2.淋浊(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肥大,表现为小便不利者)诸症。
3.石淋(尿路结石)。
【常用量】
车前子6~10克;六一散6~10克。同布包煎。
四、六一散、荷叶
【单味功用】
六一散(小编注:见前述)
荷叶味苦、涩,性平。入肝、脾、心、胃经。本品气味清芳,它既能解暑清热、升发清阳,用于治疗感受暑热、头胀头痛、胸闷不舒、口干口渴、小便不利,以及夏季暑热泄泻等症;又能散瘀止血,用于治疗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产后恶露不尽等症。
【伍用功用】
六一散清热祛暑,利尿渗湿,镇静除烦;荷叶解暑清热,升发清阳,散瘀止血。
诸药参合,其功益彰,清热祛暑,渗湿利尿,升清止泻,升阳止血之力增强。
【主治】
1.夏季受暑,头昏头胀,胸闷不舒,食欲不振,全身无力,小便黄少等症。
2.尿血诸症。
【常用量】
六一散6~10克,布包煎服;荷叶一角(全叶的1/4张),干荷叶3~10克。
【经验】
施老临证处方,习惯以鲜荷叶包益元散,水煎服。适用于夏月时感之证,屡见显效。查其用意,黄宫绣说:“荷叶……生水土之下,污秽之中,挺然独立,实有长养生发之气。故昔人谓其色青,主属木,其形仰,主上行,其中空,主上发,其象震,主入胆,为东方胆木必用之药,故洁古枳术丸方,用荷叶烧饭为丸,取其以为升发脾胃之气。”故鲜荷叶功擅升阳散瘀,且以升为主。益元散清热祛暑,利尿渗湿,镇静除烦,降上中下之浊热,且以降为要。
二者参合,一升一降,相互促进,升降调和,清热祛暑,渗湿利尿,升清止泻,升阳止血的力量增强。
五、六一散、灯心草
【单味功用】
六一散(小编注:见前述)。
灯心草又名灯心、灯草。其味甘、淡,性微寒。入心、小肠经。本品能清热利尿、止血通淋,用于治疗心火过旺、心烦不寐、小便灼热涩痛,以及小儿心热烦躁、夜啼、黄疸、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伍用功用】
灯心草泻心火以消水,能使上部郁热下行,从小便而出;六一散开窍利湿,降上中下之湿热。
二者协同为用,降下之力益彰,清热泻火、祛暑除烦、渗湿利尿之力增强。
【主治】
1.夏日受暑,身热,面赤唇红,口干口渴,心烦不安,小便短少等症。
2.淋证。
【常用量】
六一散10~12克,布包煎服;灯心草1.5~3克。
【经验】
灯心草、六一散参合,系施老所习用。除用于治疗夏日中暑、五淋诸症外,亦常用于治疗尿路结石诸症。它不仅有通淋利尿作用;尚有泻火澄源,防止结石再生之效。
二者合用之理,《本草求真》说:“灯草……味淡而寒,形小气微。”故清心火、利小水之力较为单薄,若与六一散清热降下、渗湿利尿之力相合,其功益彰。
六、车前子、车前草
【单味功用】
车前子(小编注:见前述)。
车前草为车前草科植物车前的全草。其味甘,性寒。入肝、肺、肾、小肠经。本品既能清热祛暑、利尿通淋、渗湿止泻,用于治疗暑热吐泻、湿热下痢、水肿、小便不利、小便黄少,或小便混浊不清,或小便赤涩热痛(类似急慢性肾炎、尿路感染等);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带下、衄血、尿血,以及皮肤疮毒;还能祛痰止咳、明目降压,用于治疗咳嗽、目赤肿痛、高血压病等。
【伍用功用】
车前子偏于行有形之水液,车前草长于利无形之湿热,兼能凉血止血,可治血尿诸症。
二药伍用,清热利湿,通淋利尿之力增强。
【主治】
1.暑热泻痢。
2.小便短少,小便不利,甚则癃闭,小便带血,甚或尿血,以及浮肿者(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均可使用)。
3.石淋(尿路结石)。
【常用量】
车前子6~10克,布包煎服;车前草10~30克。
【经验】
车前子、车前草伍用,系施老习惯使用,诸凡泌尿系统疾患均有良效。
养心之道
心病为什么易在冬天及夜晚发作?
因为心是火脏,心与天之火气相应,火气通于心,火最恶水,因为水克火。冬天和夜晚属水、属阴、属寒,所以心病容易在这些时间发作。这就提示:心气虚者,尤应注意保暖防寒或益心扶阳。
心慌、心跳是许多人的一大痛苦,如何解除?
心是人体气血运行的发动机,心脏的搏动是否正常关乎生命的存亡,所以运动时要随时检查心搏是否过快、过慢。如心搏每分钟超过140次或小于50次,都应及早检查原因。
首先要检查自己的心率和脉搏节律,如过快、过慢或跳动不规律都应就医。
心动过速(心跳过快)往往是心气虚的前兆,应注意休息,调整心态,伴气短、乏力的可泡服西洋参片、人参片或生脉饮口服液,不缓解者及时就医。
心动过缓(心跳过慢)多是心肌炎后遗症,如伴乏力、气短胸闷,要停止剧烈运动,泡服人参片及服丹参片,如不缓解者应就医。
此外,过度疲劳也可引起心慌、心跳。
如是高血压引起的,多伴头晕、头痛,就应监测血压。
如果高热几天后出现心慌、心跳的,要警惕病毒性心肌炎。
如果心慌、心跳伴有头晕眼花、乏力、气短、面色苍白、指甲白的,多为血虚,可服当归炖鸡或归脾丸、八珍丸。
面色红润光泽,脉搏有力,是心气充沛、心脏健康的表现;
面色无华,或苍白萎黄,脉搏无力,是心气不足的现象;
面色苍白、指甲白、头晕乏力是血液亏虚的病症;
脉色青紫、舌瘀发紫、脉涩、胸闷气短又是心脉瘀滞、气血受阻的表现,有可能是冠心病,应立即就医。
为什么要养心安神?
因为心主神志,心是五脏六腑之主,它主管人的精神活动,所谓主明则下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所以养心神,保持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心病的表现及食疗
心气虚的表现:心慌、气短、乏力、脉快或慢。如伴心阳虚则手足冷、畏寒、面色白。心气虚者可用人参、黄芪、肉桂。
心阴虚的表现:心慌、心烦、头晕耳鸣、舌质红、脉细数。心阴虚者可用桂圆肉、大枣、莲子、麦冬。
气阴两虚:生脉饮
.养脾之道
为什么夏天要注意养脾?
因为脾为土脏,按照五行生克关系是怕火,因为火克土,长夏(农历6月)是火的季节,所以长夏最要注意脾胃保健,否则脾胃在此时期最易患病,如腹泻、呕吐之类。
为什么饮食不能过饱?
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为后天之本。养脾之道在于饮食不过饱,进食有规律,不吃损伤脾胃的食品,如过辣、过甜、过咸、过辛、过苦的食物。
为什么养脾要注意升阳?
因为脾主升清,脾的第三大功能是升清降浊,就是升人体的清气、降人体的浊气。具体是把水谷精微上升到心、肺,以营养全身;把浊气下输,由汗、尿、便排出。
发现肛门下坠或脱肛、内脏下垂、子宫脱垂、小腹下坠、久泄清谷、乏力,就有可能是中气虚(脾胃气虚)不能升清阳,那就应补中气,用补中益气汤之类,主药是益气的人参、黄芪、白术加升阳药升麻、柴胡等。
清阳不升还易引起低血压,主要表现是头晕、乏力、脉弱无力、饮食不佳,如血压低可服人参、黄芪之类。
为什么出血也要考虑脾?
因为脾统血,脾还有统摄全身血液的重要功能。脾气虚,不能升清,脾的固摄功能失职
就会出现便血、尿血、崩漏(女子下血)等现象。
保健的方法是饮食不要过饱也不要妄饮,要爱护自己的脾胃,可食荷叶包裹做的肉、饭等助脾阳升清,但如有下血应立即就医。
脾病的表现及食疗
脾气虚的主要表现有乏力,不思食、恶心、胃胀、矢气(屁多)、大便稀溏,肛门坠垂,舌质淡苔白腻,脉无力。
药食同补:可用山药、白术、苡仁、芡实、白扁豆,炖肉或熬粥均可。
脾阴虚的主要表现有口干、作呕、食少、便干、舌质红、脉细数。
药食同补:可用麦冬、山药、粳米。如感觉自己消化不良、腹胀、不思食等,饭前或饭后可服用山楂、炒谷麦芽、炒鸡内金。
脾的藏象全息养生
唇、肌肉与脾是一个藏象整体,脾是主宰,所以唇、肌肉的保养,当然要从脾着手。
——为什么唇有病要查脾?健美要先健脾?
因为脾其华在唇,其充在肌,通于土气(长夏)。脾开窍于口,中医认为脾主肌肉,肌肉要靠脾运化水谷精微营养,所以脾胃虚的人肌肉明显消瘦,所以健美首先要健脾,否则肌肉不可能发达。
健脾最好的办法是保持饮食有节、不过饱、不过饿,进食有规律,不吃腐败或者刺激性的食物,这样脾的功能就能保持良好,比吃药还见效。
——口臭是许多人的一大烦恼,如何消除?
引起口臭的原因很多,大抵有以下几种情况:
胃热口臭:这种口臭让人可以忍耐,清胃火、少吃燥热食物即可消除。
肾虚口臭:这种口臭可以把人腥得退避三舍。此种口臭的消除主要是补肾,肾阴虚的吃六味地黄丸,肾阳虚的吃金匮肾气丸。
肺热口臭:这种口臭往往伴有便秘,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清肺热,通便结即可缓解。
脾虚口臭:多由萎缩性胃炎引起,往往伴有厌食症,治疗当然要健脾化食。
牙口臭:这类口臭由牙病如牙龈炎引起。治牙病即可。如口臭恶烈,牙龈有肿物、下颌淋巴结肿大,应考虑牙龈癌,当立即就医。
咽口臭:有慢性或急性咽炎的,常出现口臭,但这类病人必伴咽干、咽痛或咽红、咽肿,治疗咽炎即可消除。
喉口臭:喉部有脓肿或喉癌的口臭,气味恶烈而伴发音异常及喉部癌肿。
肺胃口臭:肺癌、胃癌、食道癌的口臭极其恶秽,且伴有相关部位疼痛及咳血、吐血等。
——为什么心情不好就不想吃饭?
因为肝木克脾土,所以不想吃饭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于精神受了打击,致七情不舒所致,说明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健脾的第一良方。
可用山药、白术、苡仁、土豆、白扁豆、红薯等。总之,长在地里深处的都可以健脾,因为得土地精气的缘故。用它们熬粥、炖肉、单煮均可,如放一点荷叶,醒脾效果会更好。
——为什么口唇美容要从脾着手?
因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所以要想口唇红润丰满,就必须补脾、健脾,否则脾虚可致口唇干焦枯萎、失去光泽。可用人参、白术、山药等。
.(三)秋 病
阳明燥金
地面上为阳位。五气之时,地面上盛满的阳热,经秋气之收敛,正当下降。中土之下,阳气充足。湿气已收,大宇光明,阳盛而明,故称阳明。金气当旺,湿气收则燥气结。此时地面上空的金气,压力极大,故称燥金。
秋分之后,金气当权,收令大行,相火下降,不再逆升,万物归根。人身亦相火下降,根气加增,精神强健,中气充足,无动生死的时令病。燥金的普通时令病,不过咽干粪结热伤风与秋燥感冒而已。惟冬令冷冻不大之地,水中阳气封藏不住,随时升泄,燥病之起,甚为难治,详本书《时病篇》。
金气凉则收敛而下降,金气燥则横结而不降。燥者,天空金气凉降而下,已经降入地面下之火,又复热升而上,两相裹束,故燥结于中也。金燥必结聚,如火气充足,则结聚解散而不病燥。金燥必伤津,如水气充足,能藏火气,火不逆升,则津润而不病燥也。
治秋季唇炎方
麦冬、茯苓、薏米各10克,生地、白茅根各15克,黄连2克,水煎服,每日2次。
疟 疾
《内经》云: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疟疾之候,其状不一,有昼发者,有夜发者,有日发者,有间日发者,有但寒不热者,有但热不寒者,所发之状,各不相同。
小柴胡汤,随疟加减主之,以疟疾不离于少阳也。
夫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人身之表,腠理实营卫之枢机,人身之里,三焦乃脏腑之总管。然则通行内外,应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为少阳三焦之气。
论少阳之体,则为相火之气,根于胆腑;
论少阳之用,则为清阳之气,寄在胃中。
小柴胡汤,乃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活剂;故随症加减,无不确切。
若但寒不热者,宜柴胡桂姜汤;
但热不寒者,宜白虎加桂枝汤,
久疟不愈者,宜加味六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
.疟疾方:
1.小柴胡汤 治疟疾,呕而不渴者。
柴胡12克 黄芩4.5克 人参4.5克 半夏4.5克 甘草4.5克 生姜4.5克 大枣2枚
加减法:
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甚则再加知母、石膏;
小便不利者,合五苓散;
小便赤涩短少者,加滑石、木通;
发三次后者,加常山;
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
午后发者,加生地黄、当归;
热多冷少者,加青蒿、葛根;
冷多热少者,加桂枝;
大便不通者,加大黄、枳实;
无汗者,加香薷;
发久左胁有痞块者,加鳖甲;
汗出多者,加白术。
2。柴胡桂姜汤 治疟疾但寒不热,或寒多微有热者。
柴胡12克 天花粉6克 黄芩7.5克 甘草4.5克 牡蛎6克 桂枝4.5克 干姜6克
加减法:
大便溏泻者,倍干姜;
呕者,加生姜、半夏。
3.白虎加桂枝汤 治疟疾但热不寒,骨节疼痛,时呕者。
知母18克 炙甘草6克 石膏48克 粳米30克 桂枝9克
水煎,去渣滓,温服。
4.加味六君子汤 治久疟不愈者。
人参9克 茯苓9克 白术9克 炙甘草4.5克 橘皮6克 半夏6克 生姜9克 大枣6克 槟榔6克 草果3克 乌梅4枚 常山6克
5.补中益气汤 治饥饱劳役,以致中气不足者。
人参9克 炙甘草6克 白术9克 当归6克 橘皮6克 黄芪9克 升麻3克 大枣2枚 生姜9克 柴胡9克
痢 疾
按:痢疾,夏日伏邪之为病也,至秋感凉而发。
其症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者,良以肝主春生疏泄之权,肺主秋金收敛之冷。
痢疾发于秋日肺气主令之时,肝气欲疏而外泄,肺气欲收而内敛,是以欲便不便,而为里急后重。
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为之营卫。
湿热伏于营卫之间,久而陷入肠胃,灼伤粘膜,所以痢下赤白也。
治法调血则脓血自止,调气则后重自除。
痢疾方:
1.人参败毒散 治痢初起,头疼身痛,发热恶寒者 。
人参9克 羌活6克 独活6克 柴胡6克 前胡6克 枳壳6竟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葛根12克 茯苓9克 生姜9克
加减法:
腹痛者,加白芍,热甚者,加黄芩、黄连;
酒客者,去茯苓,加滑石;
初起不欲食者,加陈仓米。
2.加减柴胡汤 治痢疾兼有寒热往来者。
柴胡12克 黄芩4.5克 葛根9克 白芍6克 当归6克 枳壳6克 桔梗9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大便白色多,小便短少者,加滑石;
胀甚者,加槟榔;
热甚者,加黄连;
肛门下重者,加薤白、人参;
红色多者,加桃仁。
3.葛根芩连甘草汤 治痢疾发热不恶寒,或微恶寒者。
葛根24克 黄连6克 黄芩6克 甘草6克
4.当归芍药散 治痢疾外症退尽,热滞不通,及服大黄后,宜以此汤调之。
当归15克 白芍15克 槟榔6克 莱菔子9克 甘草3克 厚朴6克
5.补中益气汤 治久痢。
人参9克 黄芪9克 白术9克 炙甘草6克 当归6克 橘皮6克 升麻6克 柴胡9克 生姜9克 大枣2枚
养肺之道
为什么要少吃生火燥热之品?
因为肺是金脏,本性燥,与天之燥气相应,燥气通于肺,所以肺本燥。最恶火,因为火克金。火应季于盛夏、日中,所以盛夏及日中火盛之时,要注意少食生火燥热之品。
为什么要注意用深呼吸?
因为肺主气,肺司呼吸,天气通于肺,全身的呼吸全靠肺,所以中医十分注意吐纳、导引养生。方法是每天早晚于户外做深呼吸。
中医认为肺的呼吸需肾的帮助,所谓肺主呼气,肾主纳(入)气,所以可以进行肺肾吐纳,方法按照《黄帝内经》所载: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此引颈咽气顺之饵(咽)舌下津无数。
就是做闭气功七遍后,以舌搅拌口中唾液并汲取舌下廉泉穴涌出的津液,然后徐徐咽下。
为什么肺虚易生痰?
因为肺主行水,肺气虚易导致生痰或饮甚而气喘,所以肺主水的保健奥秘在于和脾肾保健联合进行。因为脾主运化水湿,所以痰多要检查自己的肠胃消化是否良好,如果不好就应脾肺双治。多吃一些健脾益肺的食物如山药、苡米、芡实、黄芪、百合、杏仁等。
老年人痰多,多伴肾虚,就应肺肾合治,那就应吃双补肺肾之品,如虫草、山药、熟地等。
肺病的表现及食疗
肺气虚的主要表现有气短、咳嗽、痰清、乏力、自汗、脉弱,舌质淡白。肺气虚者可服冬虫夏草、黄芪、沙参。
肺阴虚的主要表现为气短、咳嗽、痰稠、咽干、舌质红、脉数。肺阴虚可多吃百合、山药、杏仁。
肺的藏象全息养生
皮毛、鼻与肺是一个藏象整体(一家),肺是主宰,所以皮毛与鼻有毛病,当然要从肺考虑。
——为什么养皮肤要先养肺?
人的肺气合于体表的皮肤,其华在毛。皮毛是人体的屏障,人的肺通过卫气循于皮毛。肺气虚,卫气不足则皮毛失濡而屏障功能减弱。所以要保养皮毛首先要养肺,增强卫气。反之,如果善于保养皮毛,也可反馈于肺,辅助肺的功能。
皮毛靠肺滋养,要保养皮毛首先要养肺。
介绍您一种皮毛与肺合养的闭气功。此功记载于《黄帝内经》。方法是:“闭气不息七遍。”再引颈以气顺之,饵(咽)舌下津无数。然后意念引到面部就可养面,引到脖颈就可养脖颈皮肤。
在保养食品方面,可常服炖烂带细毛的猪皮、鸡皮,可防止皱纹出现。
——为什么鼻子出问题要查肺?
因为肺开窍于鼻,所以鼻的嗅觉和肺有密切关系。要保护嗅觉,首先要增强肺气,因为“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其香”。所以嗅觉减退的人,可以吃猪肺炖山药。
喉能发音,声音的大小也与肺有密切关系。所以发音无力的同样应益肺。宗气虚(心肺气虚)的人,言语无力的原因就在于心阳虚,肺气不足,这种情况应服人参。
——鼻子嗅觉异常隐伏着什么危险?
鼻闻臊臭:提示肝热。
鼻闻焦臭:提示心火。
鼻闻香臭:提示脾虚。
鼻闻腥臭:提示肺热。
鼻闻腐臭:提示肾虚。
幻臭:指嗅觉出现幻想气味,往往是精神病、心脑疾病的信号。
失嗅:鼻子忽然闻不到香臭,要警惕鼻咽癌、抑郁症、脑梗死,如伴有心慌、气短、汗出则是宗气(心肺)大虚的信号。
——体气有哪些预兆?
体气是人体散发之气,常常预兆一些疾病。可提示人体脏气的盛衰。
体气香:人体得生气则香,提示脏气充盛。
体气腐:人体得浊气则腐,预兆人体脏气虚衰。
体气臭:人体得败气则臭,预兆人体脏气将败。如出尸臭是瘟疫病的特殊气息,表示脏腑将败,生机熄灭。而肝臭味、尿臭味、烂苹果臭味又能提示肝病、尿毒症及糖尿病。
如果我们不想发出令人讨厌的气味,就应增强健康,尤其是增强脏气,那就要锻炼身体。
.(四)冬 病
太阳寒水
六气之时,地面上的阳热,经秋气之收敛,全行降入土下的水中。造化之气,中下为本。中下阳多,故称太阳。此阳热降入地下,即藏于地下的水中。水者,金气将土气的水分收敛,降入地下所成。此阳热降入水中,水即将它封藏不泄。此时大气降压,水外即寒。水外已寒,则水内阳藏,故称寒水。
小雪之后,空气严寒,阳藏水中,根气深固,无普通时症。伤寒病乃个人感冒寒气之病。倘或冬时不寒,水中封藏的阳气,泄露出来,则病冬温。冬温乃阳气失根外泄化热之病。阳根外泄,中气无根,所以冬温之病,人死最多,即不发现于冬时,必发现于春初也。温病死人最多,火泄于上,水寒于下也。必金气能收,火随金降,甲木下降,相火归根,则水不病寒也。水之病寒,水气之内寒也。水气之内寒,水气之外不寒也。若水气内外都寒,则水气之内,所藏之相火必微少矣。
《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医学集成》云:冬月为正伤寒。
伤寒者,言一切外感之邪,首伤太阳寒水之经也。
柯韵伯云:外应皮毛,协营卫而主一身之表者,为太阳膀胱之气。
凡风寒外感,皆由太阳而入。
陈修园云:太阳主人身最外一层,有经之为病,有气之为病,主乎外,则脉应之而浮。
何以为经?《内经》云:太阳之脉,连风府,由头项挟脊抵腰至足,行身之背,故其为病,头项强痛。
何以为气?《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其病有因风而始恶寒耆,有不因风而自恶寒者,虽有微甚,而总不离乎恶寒。
盖人周身八万四千毛窍,太阳卫外之气也。
若病太阳之经,则背恶寒;
若病太阳之气,则通体恶寒。
伤寒如此,中风可知也。
阳盛则传阳明之府,
阴盛则传三阴之脏。
故《内经》云: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太阳之脉,上头下项,挟脊抵腰,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肌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病而耳聋。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仲景云: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症不见者,为不传也。
频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养肾之道
为什么在长夏要注意养肾?
因为肾为水脏,肾通于天之水气,最怕土,因为土克水,所以在长夏要注意保养肾,因为长夏属土,不宜于肾。
为什么健脑、补骨要补肾?
因为肾藏精。无论是先天之精还是后天之精都藏于肾,肾的作用是对精的封藏,称为封藏之本。肾精关系着人的生命全过程,包括生长、发育及生殖。肾精还产生一种叫做天癸的东西,影响人的生殖能力;肾还主髓,髓生脑,从而影响人的大脑功能。所以保养肾精至关重要。
对肾精的保养主要是节欲,因为肾精的封藏与否和寿命衰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一定要节欲。封建帝王养尊处优,保养条件是最好的,为什么还短寿,就是因为三宫六院、数千嫔妃耗尽了他们的肾精。
纵欲过度、房事过频的人屡感头昏、大脑迷糊,为什么?因为脑髓产生于肾,肾精亏耗,当然大脑虚空、精力不足。
人的骨髓也来源于肾精,所以不注意肾精保养的,易发生骨折、骨裂,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做:“淫声美色,破骨之斧锯也”。难道不是纵欲者的警训吗?
为什么夜尿多、小便多要补肾?
因为肾主水。肾的又一功能是化气利水,由于肾阳发动,肾蒸腾化气从而把津液输送到人体各部门。如果肾气虚,命火不足不能蒸水化气,那么全身的水液代谢就会失常,可能会引起消渴病(糖尿病的一种)、口干欲饮,尿多,这类糖尿病属于肾虚不能蒸水化气,那就应该益肾,服六味地黄丸等。
如果夜尿多,白天小便清而长,次数多,是肾虚,关门不固,也应服补肾的药如六味地黄丸之类。
反之,浮肿、小便少的则应服济生肾气丸。
为什么老人气喘要补肾?
因为肾主纳气。纳气就是固摄、纳住的意思。中医认为,气虽为肺所主,但气之根在肾,所谓肺主呼气,肾主纳气,所以肾虚的人,多出现气喘,尤其老人气喘更应考虑肾虚,应着手从肾治或肺肾合治。
核桃对肾最好,可以常吃。因为可以助肾纳气,治虚喘最好。
肾虚不纳气的人多伴有肾阳虚的症状,所以温肾阳很重要,可服用金匮肾气丸。
肾病的表现及食疗
肾气虚的表现有神倦乏力,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无力。伴肾阳虚的畏寒肢冷,面色白,舌质胖大有齿痕,应多吃核桃、山药、熟地。肾气虚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用金匮肾气丸。
肾阴虚的表现有: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咽干、舌质红、脉细数。
药食同补用枸杞、熟地、桑椹。
保护生命的火种和真水
生命的火种和真水藏在何处?
中医警示:人体的肾阳是生命的火种,是生命的发动机,叫做一点真火藏于两水之中,这个火种容易被水熄灭,所以此火被中医贵称为生命之火种,生命的动力,必须加以保护。
如果肾阳虚衰,这个命火不发动,就会导致五脏不升,就会出现许多病。如有些人拉肚子,吃补脾药治不好,如果加一点补肾药就会好了。原因就出在这个生命火种的火力不足。
中医还警示:心阴是生命的真水,叫做一点真水被包围在两火之中,很容易被阳气耗掉,所以保养心阴非常重要。
如何保护生命的火种及真水?
保护肾火,就是保护肾阳。导致肾阳虚衰的原因有久病、过度疲劳、腰以下受寒、服寒凉药过度、纵欲过度。所以要防止这些情况。
如发现肾阳虚(面色白,畏寒,腰以下凉,手足冷、精带冷、舌质淡、苔白、脉迟无力)可服金匮肾气丸养火种。
保护心水,就是要保护心的真阴。首先不能劳心过度,以免心阴暗耗(暗中被耗损掉了),尤其避免忧思焦虑。所愿不遂、忧思郁结导致失眠、心烦、做梦,都是心阴暗耗的征象,就会导致心肺不降而出现系列病症。所以务必注意不能劳心太过。出现心阴虚(心烦口干、心跳、失眠梦多、舌质红、脉快)可多吃麦冬(泡水饮)、莲子、百合、桂圆肉等。
肾的藏象全息养生
头发、牙齿、骨头、脑髓与肾是一个藏象整体,肾是主宰,所以,头发、牙、骨、脑髓的保养当然要从肾着手。
——为什么保养头发要益肾?
人的肾气在体表通于发,所以一个人头发的好坏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不足的人,易出现头发干枯发黄、早白、脱落、稀疏,所以养肾对头发具有重要意义。养发食疗可用熟地、枸杞、桑椹、首乌。另外,发为血之余,所以血虚的人要加当归,可用六味地黄丸。
——为什么养骨先养肾?
因为人的骨髓源于肾精,所以小儿骨软、成人骨质疏松及易骨折都和肾虚有关。
——为什么健脑要补肾?
因为脑髓由肾精所填,肾虚者脑力会明显感到不足,所以要保养头发、骨骼、大脑都必须保养肾。
——为什么牙齿不好要益肾?
牙齿同样和肾密切相关,因为齿为骨之余,肾虚的人毛发、骨、牙、脑都会受影响。
养牙、养骨食疗可用熟地、龟版胶、鳖胶、狗骨、牛骨、羊骨、猪骨。中成药首选六味地黄丸。
——为什么耳朵不好要从肾治?
因为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耳的灵敏度与肾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听力减退多因肾虚或肾衰引起,所以应该注意肾精的保养。
——耳的保健奥秘
耳是人体重要的信息窗口。耳虽为人体的一个小部分,仅占人体总面积的1%而已,然而却有着对全身内脏预报的全息作用。
第一,耳朵有病要先考虑肾。因为耳气通于肾,耳为肾之外窍。所以肾气的虚实必然影响到耳。中老年人耳背往往因于肾虚,要吃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耳源性眩晕也和肝肾密切相关。肝肾虚的,就应服六味地黄丸。
第二,为什么从耳能看全身。因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的别气都走于耳,此外还有许多经脉注于耳。所以耳和全身的关系都很密切。
第三,突发性耳聋要看心神。耳还与心密切相关,如情绪激动可以引起突发性耳聋,故有心开窍于耳之说。所以,突发性耳聋除了器质性的治疗之外(如高压氧、补肾),还须心理治疗,排除心理障碍。但无论是哪一种原因引起的,都应及时治疗,否则极易发展成永久性耳聋。有血管硬化的人更应注意要及时治疗。
第四,耳能测寿夭。耳为肾窍,肾气通于耳,故耳又为肾之外候。肾为先天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寿夭生死取决于肾气的盛衰。
第五,耳对癌的预兆。耳部相应区出现异常,包括色泽、形态和感觉的改变,常可提示内脏恶性肿瘤的存在,尤其对肝癌、胃癌、食管癌及肺癌有一定的预报意义。如近代研究发现,内脏有肿瘤,则耳壳相应穴位电阻降低,通过肿瘤探测仪可以发现肝癌、胃癌、肺癌,据报道有50%以上的符合率。
——为什么二阴有病要从肾治?
老年人便秘,不少情况属于肾阴虚导致肠津枯而秘结,所以只吃润肠药还不行,要补肾阴,可服肉苁蓉、熟地一类滋肾阴的药。
至于小儿遗尿、老人夜尿频都与肾虚有关,保健当然要以补肾为主。药食可用核桃固肾,熟地益肾,也可口服鱼鳔胶或白果炖猪膀胱。
.太 阳 病
《伤寒论》云: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若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桂枝汤主之。
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方:
l.桂枝汤 治自汗恶风,头疼体痛,脉浮缓者。
桂枝9克 芍药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1枚
2.麻黄汤 治伤寒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恶寒,无汗而喘者。
麻黄6克 杏仁6克 桂枝6克 甘草3克
3.人参败毒散 治瘟疫及四时感冒,并治噤口恶痢。
人参9克 羌活6克 独活6克 柴胡6克 前胡6克 枳壳6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葛根12克 茯苓9克 生姜9克
.阳 明 病
《伤寒论》云:
阳明外症,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时法用升麻葛根汤。
若脉浮洪,舌黄渴甚,身大热汗出者,宜白虎汤。
至阳明腑病,大便秘结者,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之辨,
太阳阳明者,宜麻仁丸;正阳阳明者,宜承气汤;少阳阳明者,宜外导法。
阳明病方:
1.升麻葛根汤 治阳明外症,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者。
升麻6克 葛根12克 白芍6克 甘草3克
2.白虎汤 治脉浮洪,舌黄渴甚,身热汗出者。
石膏18克 粳米12克 知母9克 甘草6克
水煎,去渣滓,温服。
3.麻仁丸 治太阳病治之失法,亡其津液,致太阳之热乘胃燥而转入阳明,其症小便数,大便难者。
火麻仁15克 白芍9克 枳实6克 大黄9克 厚朴6克 杏仁9克
4.大承气汤 治阳明病,潮热谵语,手足腋下濈然汗出,腹满大便硬者。
大黄9克 厚朴18克 枳实6克 芒硝6克
先煮枳实、厚朴,去渣滓,纳大黄,更著三四沸,去渣滓,再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5.小承气汤 治阳明病,潮热大便难,脉沉而滑,及内实腹痛者。
枳实6克 厚朴6克 大黄12克
水煎,去渣滓,温服。
6.外导法 治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此法导而通之。用蜜微熬,以牙皂水和匀,用注射器打入肛门,大便自出。如无蜜,以猪胆汁稍加醋亦可。
.少 阳 病
柯韵伯云:遍行内外,应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为少阳三焦之气。论少阳之体,则为相火之气,根于胆腑;论少阳之用,则为清阳之气,寄在胃中。故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病则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凡少阳病,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有虚火实火、内外之辨。寒热往来于外,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为虚火症,宜小柴胡汤;寒热往来于外,心中痞硬,郁郁微烦,呕不止,为实火症,宜大柴胡汤。
少阳病方:
1.小柴胡汤 治少阳病,寒热往来于外,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或耳聋者。
柴胡12克 半夏4.5克 黄芩4.5克 甘草4.5克 生姜4.5克 大枣2枚 人参4.5克
加减法: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口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天花粉;腹中痛者,去黄芩,加白芍;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不渴身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咳嗽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耳聋者,加香附、蔓荆子、菖蒲;疟疾者,加常山。
2.大柴胡汤 治寒热往来于外,心中痞硬,郁郁微烦,呕不止者。
柴胡12克 黄芩4.5克 半夏4.5克 枳实6克 白芍6克 大黄6克 生姜9克
.太 阴 病
《内经》云:太阴以湿土主令。又云:土郁之发,民病心腹胀,呕吐霍乱。故其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宜理中汤。若误下之,必心下结硬。
太阴病方:
1.理中汤 治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人参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9克
2.七味白术散 治久泻不止,口渴者。
人参9克 茯苓9克 白术9克 甘草6克 藿香6克 木香6克 葛根12克
3.桂枝加芍药汤 治太阴病,腹满时痛者。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炙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
加减法:大便坚实而痛者,加大黄。
4.半夏泻心汤 治太阴病误下,致心下痞者。
半夏9克 黄芩9克 黄连3克 干姜9克 人参9克 大枣4枚 甘草6克
加减法:肠鸣者,加生姜。
.少 阴 病
《内经》云:手少阴君火主热,足少阴肾水主寒。足从手化,统称热气主之。病则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然脉之兼数者为热,兼迟者为寒,辨证处方,随脉之迟数而定焉。
少阴病方:
1.通脉四逆汤 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甘草6克 干姜9克 附子30克
加减法:面赤色者,加葱茎;腹中痛者,去葱,加白芍;呕者,加生姜;咽病者,去芍药,加桔梗;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
2.白通汤 治少阴病,下利脉微者。
葱茎3根 干姜15克 附子30克
3.附子汤 治少阴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又治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
人参9克 茯苓9克 白术9克 白芍9克 附子30克
4.甘草汤 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
甘草18克
加减法:服后不愈者,加桔梗。
5.六味汤。
荆芥6克 防风6克 薄荷6克 甘草6克 桔梗6克 僵蚕6克 牛蒡子9克 玄参9克
加减法:咳嗽者,加贝母;咽喉肿痛者,加半夏。
6.黄连阿胶汤 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烦不得卧者。
黄莲12克 阿胶6克 芍药6克 黄芩6克 鸡子黄l枚
7.猪苓汤 治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
茯苓6克 猪苓6克 泽泻6克 滑石9克 阿胶6克
.厥 阴 病
《内经》云:厥者尽也,阴尽阳生之脏也。又云:厥阴之风气主之。其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方:
1.乌梅丸 治厥阴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乌梅30枚 细辛18克 干姜30克 黄连48克 当归12克 附子30克 蜀椒12克 桂枝18克 人参l8克 黄柏12克
2.当归四逆汤 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
当归12克 桂枝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甘草6克 大枣4枚 木通6克
3.四逆散 治厥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者。
柴胡 白芍 枳壳 甘草各等分
加减法:咳者,加五味子、干姜;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泄利下重者,加薤自。
4.白头翁汤 治厥阴病,热痢下重;又治下痢欲饮水者。
白头翁9克 黄连9克 黄柏9克 秦皮9克
肝、心、脾、肺、肾-----中医养生的核心
“生病起于过用”——来自《黄帝内经》的启示
《黄帝内经》告诫:劳逸都不能过度。
久视伤血:眼睛看东西过度就会伤心神,因为心主血,所以会伤及血。
久行伤筋:行走过度伤了肝,肝主筋,所以伤及筋。
久立伤骨:久立伤了肾气,肾主骨,所以站久了会伤及腰腿骨。因为腰为肾之府。
久卧伤气:肺主气,久卧使肺呼吸受约束以致受到损伤的缘故。
久坐伤肉:久坐则脾运化受到影响,脾主肉,故久坐伤肉。
可见,《黄帝内经》提示过度劳逸都易伤及人体脏腑而生病。
强五脏就是强正气——如何提高免疫力?
中医认为免疫力全在正气,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包括卫气及元气,肾为元气之根,脾为正气之源,肺为卫气之本。正虚是免疫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与肺、脾、肾的关系最大。
——肾为元气之根
因为正虚主要指肾虚,肾为阳气的根本。肾虚则元气不足,而致正虚。肾为先天之本,禀赋不足者,免疫力易不足,所以要经常调补。
——脾健则正气足
脾为后天之本,精气产生之源,所以要增强免疫力必须固护脾气。脾健则正气足,正气足免疫力自然会强。
——肺为卫气之本
卫气,是卫护人体的正气,与肺、肾的关系较为密切。“肺主气属卫”,卫气属于元气的一部分,源于肾而固于肺。
肺肾气虚则卫气卫外失职。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肾虚则卫气减弱,抵抗力下降。
当然肝的舒畅,健康的心情,坚定的意志,对提高免疫力也同样有重要作用。“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大喜伤心,大怒伤肝,都会影响免疫力。
——提高免疫力的办法
气虚者:可用人参、黄芪、虫草、灵芝、茯苓等。
阴虚者:可用阿胶、鳖、龟、熟地等。
穴位按摩:足三里、合谷、涌泉、大椎等。
中医基础知识简述
肝开窍于目,肝胆不好的人,眼睛发干,发涩,无光泽,许多人甚至“猛眨”眼睛。其华在爪(指甲),也就是表现在指甲上,肝胆好,免疫系统好,通常指甲会比较光滑,有光泽,坚硬,否则是灰指甲,易断,或有真菌感染。还有肝是主筋(肌键)的,手背上的青筋暴露,代表肝胆不好,情绪上来看是易发怒的。有些人情绪说来就来,没说两句就拍桌子瞪眼的,通常是因为肝火太旺了,肝不好的人口味爱吃酸的,脸色发青的,暗无光泽。
心脏(小肠):舌为心之苗。舌是心脏的表现,怎样通过舌来看,心脏好不好呢?如果舌头比较淡、白的话,是代表心血不足,供血不太好。如果心血瘀阻,舌头是暗紫色的。有人舌头溃烂是心火旺的表现。其华在脸,心脏正常的人脸色是白里透红的。有的人的脸惨白、淡而无光的是因心脏供血不足。脸呈暗紫色的,是心火太旺,有瘀阻的地方。情绪上是喜的,经常微笑,没人也笑,这是心脏不太好的一种表现。口感是爱吃苦的,苦瓜、杏仁、西柚汁等。脸色发红(紫红色),特别是一些红光满面肥胖者,通常都有心血管方面的阻碍。
脾(胃):开窍于口、唇,其华在肌肉。脾胃好的人嘴唇是淡红色,有光泽的,不好的呢是淡、白、萎黄,这种颜色让我们来判断脾胃好不好。胃不好的人容易有口气,特别是胃炎或溃疡的人。脾是负责四肢的,脾胃好,肌肉是轻健有力。否则,肌肉松驰、无力。情绪上是爱思的。总是皱着眉毛,好像比总理还操心,一点小事都想不开,这是脾胃不好而造成的。另外,口味是爱吃甜的(比一般人吃的甜度要高),脸色发黄。是病态的蜡黄,无透明度、无光泽的黄色。
肺是开窍于鼻。鼻是用来呼吸的,吸入新鲜空气,排出废气。鼻不好的人,会影响体内正常的循环,会引发肺的疾病,呼吸系统的疾病也会诱发鼻腔的炎症。其华在皮毛,肺是给皮毛供应营养的,肺不好,皮毛就枯槁,不光滑,粗糙,汗毛生长方向杂乱,脸上的毛孔粗大。情绪是悲忧的。无事忧愁、爱哭。《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也就是一个例子,大家知道她有严重的肺结核,她的眼泪是从春流到秋、又从秋流到冬……口味爱吃辛(辣)的东西,脸色是发白的,脸无血色,象一张白纸一样。
肾按中医的说法是主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肾不好的人,易耳鸣,听力也会渐受影响。老年人常出现失聪(耳聋)的症状,就是肾功能虚、衰的体现;肾是给骨胳提供营养的,有些人去医院什么也检查不出来,但就是浑身不舒服,这都是肾虚造成的全身酸软、无力。肾不好的人口味是爱吃咸的重,易恐惧,担惊受怕,大惊小怪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脸色发黑(铁黑),在医院肾透析中心的病人大都是这种脸色发黄:表明脾胃,消化系统功能弱;脸发白:表明肺,呼吸系统功能弱;脸发红:表明心脑血管系统功能弱;脸发青:表明肝胆,免疫系统功能弱;脸发黑:表明肾脏、膀胱系统功能弱。 然后,看肾区,因为肾是先天之本,颧骨往后至耳后到下巴周边是肾区,这是最大的一个区域。“全民补肾”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了,由于环境的污染,肾的负担确实太重了,若此部位有痣或痦子证明此人肾功能先天不足,易引起腰、腿及背部酸疼。此部位有很深且大的斑,极有可能是肾结石。肾区发黑,或有红血丝,青春痘,或有斑,或眼角有很深的鱼尾纹,耳旁有竖褶子,这些都是肾虚的表现。肾区如有痣或痦子且脑区竖纹很深,吃饭口味重,爱吃咸,证明此人易患高血压或预示将来易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肾主骨,看肾重点看酸痛区,嘴角两边代表肩肘,向下代表上下肢,下巴位置代表的酸痛区依此是颈椎,胸椎,腰椎和尾椎,合嘴时稍用力,下巴出现小坑或者有“疙瘩”的人,您问他是不是经常腰酸背痛?一定不会错。尤其女性经期前后会出现酸痛,乏力的感觉。
再来看男、女性生殖系统,反射区域在人中及嘴唇四周部位。若40岁以上的男性的上嘴唇比较厚,或上嘴唇有粉刺,且好了又生者,下巴特别圆而突起,说明本人和家族易患前列腺增生或肥大若女性嘴角不断地溃烂,这边好了,那边烂,可能是卵巢炎或附件炎。口唇肤色发白,多为贫血,经量过少。女性上唇外出现竖沟,说明闭经过早而形成子宫萎缩。如果发现女性口唇有痣,或斑,唇线不清,一定建议去做妇科检查。
膀胱的反射区域在鼻下人中两侧的鼻根部位。此部位发红,有红血丝、青春痘、生疮等,证明有膀胱炎,会出现小便赤黄、尿频尿急等症,膀胱炎也可引起腰部酸痛。女性患膀胱炎,有时是由于妇科有问题。鼻根发红,但尿不频、急且整个鼻梁骨发红,可能是鼻炎。 肾开窍于耳,如果耳周围有很深的竖褶子,说明听力下降,如果有痣,说明容易耳痒,耳鸣,耳朵有问题一定推荐服用:《固元》(补肾)。如果耳垂特别红润,透明,鼻头坑坑洼洼且肾区有红血丝及鼻翼发红,大眼皮浮肿,嘴爆皮,舌中间有红线可能是糖尿病,或者家族易患糖尿病, 肾区看完后,再看脾胃区,因为胃是后天之母。鼻头是代表脾,鼻翼代表胃。鼻头红(酒糟鼻)实际是脾胃不好。脾不好,胃肯定不好,“十人九胃”,若鼻头发红或酒糟鼻者或鼻头肿大或毛孔粗大,可能是脾热或脾大,一般感觉头重,脸颊疼,心烦等。若鼻头发黄或白,是脾虚,会出现汗多、畏风、四肢懒动,倦怠、不嗜食等。您可看得到,很多人两鼻翼都会有皮肤粗糙、发暗发黑,都说明以前,尤其青年时期,胃部保养不好。若鼻翼发红,是胃火,易饥饿,口臭。有红血丝且比较严重,一般是胃炎。若鼻翼灰青,是胃寒,与其握手时能感到此人手指尖发凉,此人受风寒肚子痛,拉稀等。而鼻翼部青瘪者,一般以前胃胃痛,形成病根,可能是萎缩性胃炎,而萎缩性胃炎引发胃癌的可能性较大。胃部不好也可反射到腰背部酸痛,四肢懒动,倦怠。如果父母一方胃不好,孩子十岁以前,容易多动,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爱吃甜食。如果现在发现脸色发黄,口唇发白,发干,脱皮,鼻翼发红 然后看肝胆区,眉毛的后段二边(太阳穴)三角区和鼻梁中间是代表:肝,(您可观察许多老人,因肝功能衰退或病变,老人斑都长在这个区域)。鼻梁两侧的位置为胆,肝胆是相照的,如肝不好胆也会受牵连。胆不好的人在鼻梁两侧都会有斑点或肉瘤,代表肝胆有毛病。若此部位有红血丝状、青春痘,或早晨起床后嘴里发苦,说明胆部有了轻微炎症;若有斑,可能有胆囊炎。若此部位有竖褶子、或笑时有竖褶子,说明此人胆囊有问题。若此部位有痣、痦子,证明胆功能先天不足。眼袋晦暗亦证明胆不好。若肝胆两个部位发青暗或有斑,或者凹凸不平,也有可能是脂肪肝。若这两个部位或其中一个部位有青春痘(疙瘩),证明此人肝火旺,情绪不稳定、更年期等。若这两处都有明显的斑,且脸色晦暗无华,看起来很难看,人也比较清瘦,即说明此人有肝病(肝炎或肝硬化)。
眼睛外侧划下来到鼻孔的位置,是代表大肠系统。女人为什么会长蝴蝶斑呢?一是因内分泌失调,二是因女人怀孕时会压迫大肠,引起便秘,最后的结果是毒素排不出来,在体内重新吸收。中医认为,养颜必须先排毒。《顺一行》能帮助排出体内大量的毒素:让许多的女性恢复美好的容颜。若此部位有红血丝、青春痘、斑、痣、痦子,说明此人大肠排泄功能失调,一般会大便干燥、便秘或便溏,若此部位有呈半月状的斑,证明此人是便秘或痔疮。鼻根下部线和外眼角下垂线交点处是直肠反射区,此处有斑是痔疮,若此处发红或有白点,有直肠癌变的可能。大肠内侧代表小肠,小肠主要负责吸收的,脾胃不好的人,小肠自然也跟着不好,若此部位有、青春痘、斑、痣或痦子,证明小肠吸收功能不好,一般人会瘦弱,小肠区域有明显的红血丝,很多可能是低血压引起的,或者家族有血压不正常的遗传基因。 再往上看,眉毛分成二段,中间这一块,代表呼吸系统(肺)。如果这个部位毛孔粗大、或发红,代表呼吸系统有问题。长期吸烟的人会长斑、色素。若额头中间比较凹,且颜色晦暗、或发青、或有斑,说明此人肺部有疾病,呼吸不畅;如有粉刺,证明此人近期患过感冒或喉咙疼。若两眉头部位有痣、痦子或发白或明显的川字纹,则证明此人易患咽.喉炎、或扁桃体炎,或胸闷气短,或肺有病,同时也可遗传给自己的子女。肺功能不好的人,一般大肠排泄功能不好 额头上方三分之一处(发际边)是代表心脏系统,此处出现青春痘:(疙瘩),或和面部额色不一样,说明此人心理压力比较重。若出现斑;说明心脏有疾病(如:心肌无力);有痣、痦子,说明心脏功能先天不足。 心脏的反射区域在两眼角之间的鼻梁处,此处出现横纹或横纹比较明显,可能心律不齐或心脏状况不好;若出现的横纹深而且舌头上面也有很深的竖纹(沟),可能是有比较严重的心脏病。心脏病者一般小肠功能不好;还能引发血管、脑、甲状腺、甲状旁腺等疾病。下耳唇有皱纹是冠心病,嘴唇发紫是心脏病 脑的反射区域在两眉头之间,此处出现竖纹,竖纹很深并且本部位发红的话,证明此人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头痛、神经衰弱、多梦、睡眠不良、心悸、烦躁等,眼睛周围发暗,证明大脑供血不足或睡眠休息不好。 胸(乳)的反射区域在两眼角与鼻梁之间。若男性此部位晦暗或发青,说明他胸闷气短。若女性此部位晦暗或发青,说明她经期时乳房胀痛。上眼皮内侧部位有痣、痦子或闭上眼睛此部位有粉痘状的突起,说明女性乳房有小叶增生、男性胸膜炎。若女性眼角部位有小包,说明女性乳腺增生或乳腺积瘤。
中医运用视觉,对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诊断疾病的方法。为四诊之一。在临床上,望诊同闻诊、问诊、切诊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并对疾病作出正确的判断。
理论根据 望诊是根据脏腑、经络等理论诊察疾病的方法。人体外部和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若脏腑功能活动有变化,必然反映于人体外部的神、色、形、态等各方面。五脏六腑和体表由十二经脉贯通在一起,又分别和全身的筋、骨、皮、肉、脉(五体)相配: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肌肉,心主血脉,肾主骨。五官亦与五脏相关:鼻为肺之窍,目为肝之窍,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窍,耳为肾之窍。因此,观察体表和五官形态功能的变化征象,可推断内脏的变化。同时还可反映全身精气的盈亏。精、气、神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头部和双目,兼反映于全身形态、语言气息、面部色泽乃至脉象、舌象等方面。精充、气足、神旺,是健康的征象;精亏、气虚、神耗,是疾病的表现和原因。因此,望诊不仅可诊察内脏病变,还可了解人体精、气、神的动态变化情况。
望诊和分部望诊。总体望诊是观察全身神、色、形、态,分部望诊则通过局部的变化征象了解相关的病变。临床上,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无严格区分。在具体步骤上,可先行总体望诊,再有序地进行分部望诊。
望神,以目光、面部表情和精神意识活动为重点,是判断临床预后、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
望面色,以面部颜色光泽变化为主要内容,包括面部的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与出现的部位,可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变化和病邪所在的部位。
望形态,为通过观察病人形体和姿态进行诊断的方法。①望形体。主要是观察形体的强弱胖瘦和躯干肢体外形。形体特点一般可反映人体阴阳、气血禀赋,如瘦长者多阴虚阳盛,矮胖者多阳虚阴盛,不胖不瘦、身长适中者,则阴阳平衡。同时,形体胖瘦还可体现病邪性质,如胖人多痰,瘦人多火等。躯干肢体的外形,也有一定的疾病诊断意义,如鸡胸、龟背,多属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由肾精气亏损或脾胃虚弱所致;胸如桶状,多为伏饮积痰,而致咳喘顽症;单腹肿大四肢瘦,为鼓胀。②望姿态。即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行为动作。如面唇指趾颤动,若为热病属热盛动风,若为内伤杂病属血虚阴亏;四肢抽搐痉挛,颈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痉病,多见于肝风内动或热盛动风等证。手足运动功能失常和各种疼痛症状,也可通过望姿态推断出有关病证。如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痿证;手足关节肿痛,行动困难,是痹证;手足不能运动,麻木不仁,或拘急,或痿软,为瘫痪;以手护腹,行动前倾,多为腹痛;以手护腰,弯腰曲背,转动艰难,多为腰痛等。另外,望姿态还可从行为意向的表现判断出有关病证。如畏缩不欲去衣,是恶寒的表现,为表寒或里寒证;欲揭衣被,是恶热,为表热或里热证;想见人而又喜寒凉,多为阳证;怕见人而喜温,多为阴证。从坐卧姿态也可推断人体阴阳消长和正邪盛衰的情况。如卧而蜷曲,喜向里,多为阳虚寒证;卧而袒露,喜向外,多为阳盛热证;坐而喜伏,多为肺虚少气;坐而喜仰,多属肺实气逆等。
望头面颈项 头面颈项是督脉、任脉与手足三阳经循行交会之处,足厥阴肝经亦上行于头。脑居头颅内,是精神意识的中枢。脑为髓海,为肾所主。心主血脉,血脉上荣于面,故心之华在面。因而对头面颈项望诊可了解脏腑气血盛衰。实际上望神、望色也以头面部为主。①望头。头形过大或过小,多由先天发育不良或肾精不足而致。小儿囟门下陷称为囟陷,囟门迟闭称为解颅,为先天不足、脑髓空虚所致。小儿囟门高突称为囟填,由温病火热之邪上侵所致,多为实证。头部摇动而不能自主,多为风病或气血不足。头发稀疏干枯为精血不足,青少年白发为肾虚、血虚,小儿头发结穗是疳积的表现。②望面。以望面部表情、色泽为主。其他如面肿,即水肿发生于眼睑、头面;面部皮肤红肿热痛,多为风热火毒上攻所致;面部肌肉瘫痪,可见口眼歪斜,为风邪中络或络脉空虚,病多在阳明经。③望颈项。头颈强直可为痉病的症状之一,由温病热盛动风或肝风内动所致,以实证为主。头项软弱,属小儿五软(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范畴,为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所致。若颈前颌下结喉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移动,是瘿病,多因肝郁气结痰凝而致,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五官(目、耳、鼻、口、舌)与五脏气血盛衰有关,望五官神色形态变化,可直接诊察脏腑病变。①望目。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精气皆上注于目。目部的五脏相关部位称为五轮(见五轮八廓),故望目不仅可以望神,而且可诊察五脏病变。眼睛黑白分明,视物清晰,神采内含是有眼神,虽病易治;若白睛暗浊,黑睛色滞,浮光外露,失却神采,视物模糊为无眼神,病较难治。目眦赤为心火,淡白为血虚;白睛赤为肺热,黄为湿热内盛;珠肿为肝火;眼胞皮红而湿烂为脾火;全目红肿为风热;目胞上下鲜明为痰饮,目胞色暗为肾虚。目窠肿为水肿初起征象,目窠内陷为脏腑精气衰竭;眼球突起多为瘿病。若瞳仁变色,眼生翳膜,视物不清,为内障、外障等眼病。若见瞳仁扩大是肾精耗竭,见于濒死危象,或绿风内障及某些中毒症;若瞳仁缩小,多属肝胆火旺、虚火上扰或为中毒。眼睑下垂称睑废,为先天不足或脾肾两虚,也可因外伤所致。目翻上视、直视,病较严重,昏睡露睛,则常见于小儿脾虚或慢脾风。②望耳。耳为肾之窍,又为手足三阳经分布结聚的部位。望耳主要观察耳廓色泽、形态及分泌物状况。③望鼻。鼻为肺之窍,属脾经,与足阳明胃经有联系。鼻头色青为腹痛,色黄为湿热,色白为失血,色赤为肺脾有热,色微黑是有水气。鼻孔干燥多为阳明热证。鼻翼煽动,初则为风热壅肺,久则属肺气不足。此外,望鼻还对鼻息肉、酒鼻、麻风、梅毒等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④望口唇。脾开窍在口,其华在唇。唇色红润,说明气血调和、胃气充盛。若唇色淡白为血虚,淡红为虚寒,深红为实热,青黑主气滞血瘀等。口唇干裂为津液不足,口角流涎是脾虚或胃热。此外,望口唇对口糜、口疳、髻风、茧唇等病也有直接的临床意义。⑤望舌。舌为心之窍,舌通过经脉、经筋,直接或间接与五脏六腑相连。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⑥望齿龈。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手足阳明经脉络于齿龈。所以,望齿、龈可测知肾与肠胃病。特别对温病辨证,更有重要的意义。正常人牙齿洁白润泽,齿根坚固,说明肾气充盛,津液充盈。如牙齿干燥为热盛伤津,光燥如石为阳明热盛,燥如枯骨为肾阴耗竭。牙齿松动稀疏,齿龈外露,多属肾虚。牙龈淡白为血虚,牙龈萎缩为胃阴不足或肾虚,牙龈红肿为胃火上炎。齿龈出血,痛而红肿者为胃热所致,不痛不红而微肿则多为肾虚或气虚所致。⑦望咽喉。咽喉是呼吸、进食的要道,与肺、胃有关。正常人咽喉色泽淡红润滑,畅通无阻。若咽喉溃烂,周围红肿,多为实热证;扁桃体溃烂化脓为乳蛾,因肺胃热盛所致。若咽喉溃烂处上覆白腐,形如白膜,称为伪膜。伪膜坚韧而不易剥离的,多为白喉。
皮肤为一身之表,卫气循行其间,内合于肺,具有排泄汗液、调节体温、抵御外邪侵袭的作用。五脏六腑精气通过经络循行,将气血津液输布于皮肤,以维持其温煦荣润与正常功能。所以,观察皮肤的色泽形态,可了解病邪性质与脏腑气血盛衰状况。①望皮肤色泽。其原理、方法与望面色相同。一般来说,肤色润泽则脏腑精气尚盛,虽病亦易治;若肤色干枯晦暗而无光泽,则为脏腑精气虚衰,病情较重。通过肤色能有效诊断的疾病有丹毒、黄疸等。皮肤变红如染脂涂丹者为丹毒。若全身皮肤呈云片状红色,游行无定或浮肿疼痛,称为赤游丹毒,因风热外袭、心火偏旺或小儿胎毒所致。若发于局部则称流火,下肢红肿由湿热火毒下注所致,头面皮肤红赤肿痛则为风热毒邪上攻引起。若皮肤、面、目、爪甲发黄异常,为黄疸。其中,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属阳黄,为湿热内蕴所致;黄色晦暗如烟熏,为阴黄,由寒湿困脾引起;如皮肤黄中显黑,色黑晦暗,称为黑疸,因瘀血或肾虚所致。②望皮肤形态。皮肤形态异常包括肿胀、斑疹、白、水疱等。头面、胸腹、腰背、四肢浮肿,皮肤紧绷,按之凹陷,抬手不起,称为肿,为水湿内停、外溢肌肤所致;若皮肤虚浮,按之凹陷,抬手即起,是气行不畅的征象。斑是显现于肌肤表面的片状斑块,摸不应手,分为阳斑与阴斑两种。阳斑又称发斑,斑大成片,色红或紫,甚而紫黑,常伴发热、烦躁、谵语、口渴、舌红绛、脉数等,可见于外感温热病,热入营血之证;阴斑大小不一,色淡红或暗紫,隐而不显,发无定处,出没无常,患者神清、肢冷、泄泻、舌淡、脉沉细,多因内伤气血不足而致。疹从皮肤血络发出,形似粟粒,红色而高起,摸之应手,可见于麻疹、风疹等病,其特征以点状丘疹为主。一般来说,斑疹形色以分布均匀而稀疏、色红润为顺证,病轻;若布点稠密或根部紧束、色深,则为逆证,病重。白是高出皮肤的细小丘疱疹,内含水液,色泽晶莹如粟状,常见于暑湿、湿温患者,为湿邪内郁、汗出不彻所致。水疱为高出皮肤、大小不一、内含水液的疱疹,有水痘、蛇串疮、湿疹等的不同。此外,尚有痈、疽、疖、疔等皮肤形态色泽变化征象。
望脉络,通过两手鱼际、食指、指甲络脉的形色变化诊察疾病的方法。①望食指络脉。又称望小儿指纹,多用于3岁以内小儿,以其形状、色泽、粗细、长短等变化为主。小儿食指掌侧络脉的显现和分布,可分为风关、气关、命关。诊察时医生用右手拇指用力适中地从命关向气关、风关直推,反复数次,络脉渐显,便于观察。正常指纹色泽鲜红,红黄相兼,仅隐于风关之内,多呈斜形,单支状,粗细适中。其色深病重,色浅病轻;色淡多虚,色滞(推之不畅、按之不退)多实;色淡红多寒,色紫红多热;色紫黑属瘀血阻络、主病危,色青主风或疼痛。若浮露浅显,病在表;沉滞深隐,病在里。增粗为实证、热证,变细为虚证、寒证。日渐增长为病情加重,缩短为病情减轻。食指络脉见于风关,病邪在表,病情较轻;从风关透至气关,病邪由表入里,病情加重;见于命关,病邪深入脏腑,如直透指端称为透关射甲,病情危重。②望指甲。指甲是筋之余,为肝胆之外候。肝藏血而主疏泄,因此望指甲可测知气血盛衰及其运行情况。指甲红润含蓄光泽,坚韧而呈弧形,是气血旺盛、运行流畅征象。若指甲深红色是气分有热;黄色是黄疸之征象,常伴面目、全身皮肤黄色;淡白色为血虚或气血两虚,苍白色为虚寒,紫黑色为瘀血,青色以寒证为多。如按压指甲变白,放开后血色恢复缓慢,是气滞血瘀;不复红者,多是血虚。指甲扁平而反凹称为反甲,多为肝血虚所致;指甲干枯多为肝热,或肝血虚、心阴虚。指甲菲薄脆裂,以气血亏、精血少为多,亦可见于疠风、甲癣、久痹等病。③望鱼际络脉。鱼际为手掌大指本节后肌肉丰隆处,手太阴肺经循行于此,且与胃经气血盛衰有关。望鱼际络脉主要是望色,如青属寒、赤属热等。目前较少应用。
望排出物,包括望呕吐物、痰、涎、涕、唾、二便、经带、脓液等的形、色、质、量。①呕吐物。清稀无臭,以寒证为主;秽浊酸臭,以热证为主;见有不消化食物夹杂,并有酸臭味,多属食积;见有清水痰涎,伴口干不欲饮,舌苔腻,多属痰饮。呕吐黄绿苦水,为肝胆湿热;如呕吐鲜血或紫暗有块,夹杂食物残渣,为胃热、肝火引起,或有瘀血。②痰。色黄黏稠、结而成块,属热痰;痰白清稀、多泡沫,属风痰;痰白清稀或有灰黑点,属寒痰;痰白滑、量多而易咯出,属湿痰;痰少而黏,难于咯出,为燥痰。痰中带血而色鲜红,多由阴虚火旺、热伤肺络所致。③涕。鼻流浊涕是外感风热,流清涕是外感风寒,久留浊涕不止是鼻渊之征。④唾涎。口角流涎不能自主,质清量多,以脾虚为主;如口流浊涎黏稠,则为脾胃湿热;小儿流涎可因虫积、胃热引起。吐出唾沫而量多,多因胃寒、食积或肾虚饮泛而致。⑤二便。大便如酱为大肠积热,似鸭粪而稀为虚寒,稠黏为热盛津伤,干结为津亏,兼夹红白脓液为痢疾,兼夹不消化食物为食积或脾虚。小便深黄而混浊,或白如米泔水样,是湿热下注;色白而清长,为肾阳虚;色红而浊,为尿血。⑥月经。月经量多,质稠或夹血块,色深红,多为血热;若量多,质稀,色淡红,多为气虚;月经色暗,兼夹血块,多为瘀血;月经量或多或少,色或深或淡,为肝气郁结所致。⑦带下。妇女阴道可有少量白带分泌。若带下量多,或淋漓不断等,即为带下病。若带下色白为寒湿,色黄为湿热,赤白相兼为肝经湿热,各色相兼称为五色带,为妇科危重病证。若带下清稀为虚寒,稠黏为实热,呈涕唾状为脾虚夹湿,似脓液状为内痈等。⑧脓液。为皮肉的液状腐败物,多见于外科疮疡。若脓色黄白质稠,色泽鲜明,为气血充盛而排邪外出;若脓色黄白质稀,色泽明净,为疮疡顺证,是正气胜邪的表现。脓黄浊质稠,色泽不净,为火热内盛;若脓色绿黑,质稀,为毒邪内陷,病情深重。
以脏腑分属诊舌部位,心肺居上,放以舌尖主心肺;脾胃居中,故以舌中部主脾胃;肾位于下,故以舌根部来主肾;肝胆居躯体之侧,故以舌边主肝胆,左边属肝,右边属胆。这种说法,一般用于内伤杂病。
2.以三焦分属诊舌部位 以三焦位置上下次序来分属诊舌部位,舌尖主上焦,舌中部主中焦,舌根部主下焦。这种分法多用于外感病变。
3.以胃脘分属诊舌部位 以舌尖部主上脘,舌中部主中脘,舌根部主下脘。这种分法,常用于胃肠病变。以舌的各部分候脏腑,这是目前研究生物全息律的课题之一,虽说法不一,但都有参考价值,临床诊断上,可结合舌质舌苔的诊察加以验证,但必四诊合参,综合判断,不可过于机械拘泥。
望舌内容可分为望舌质和舌苔两部分。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和脉络等组织。望舌质又分为望神、色、形、态四方面。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望舌苔可分望苔色望苔质两方面。 正常舌象,简称“淡红舌、薄白苔”。具体说,其舌体柔软,运动灵活自如,颜色淡红而红活鲜明;其胖瘦老嫩大小适中,无异常形态;舌苔薄白润泽,颗粒均匀,薄薄地铺于舌面,揩之不去,其下有根与舌质如同一体,干湿适中,不粘不腻等。总之,将舌质、舌苔各基本因素的正常表现综合起来,便是正常舌象。
望舌质:
(1)舌神: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润和灵动方面。察舌神之法,关键在于辨荣枯。 荣者,荣润而有光彩,表现为舌的运动灵活,舌色红润,鲜明光泽、富有生气,是谓有神,虽病亦属善候。枯者,枯晦而无光彩,表现为舌的运动不灵,舌质干枯,晦暗无光,是谓无神,属凶险恶候。可见舌神之有无,反映了脏腑、气血、津液之盛衰,关系到疾病预后的吉凶。
(2)舌色:色,即舌质的颜色。一般可分为淡白、淡红、红、绛、紫、青几种。除淡红色为正常舌色外,其余都是主病之色。
①淡红舌:舌色白里透红,不深不浅,淡红适中,此乃气血上荣之表现,说明心气充足,阳气布化,故为正常舌色。
②淡白舌:舌色较淡红舌浅淡,甚至全无血色,称为淡白舌。由于阳虚生化阴血的功能减退,推动血液运行之力亦减弱,以致血液不能营运于舌中,故舌色浅淡而白。所以此舌主虚寒或气血双亏。
③红舌:舌色鲜红,较淡红舌为深,称为红舌。因热盛致气血沸涌、舌体脉络充盈,则舌色鲜红,故主热证。可见于实证,或虚热证。
④绛舌:绛为深红色,较红舌颜色更深浓之舌。称为绛舌。主病有外感与内伤之分。在外感病为热入营血。在内伤杂病,为阴虚火旺。
⑤紫舌:紫舌总由血液运行不畅,瘀滞所致。故紫舌主病,不外寒热之分。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多表现为绛紫而干枯少津。寒凝血瘀或阳虚生寒,舌淡紫或青紫湿润。
⑥青舌:舌色如皮肤暴露之“青筋”,全无红色,称为青舌,古书形容如水牛之舌。由于阴寒邪盛,阳气郁而不宣,血液凝而瘀滞,故舌色发青。主寒凝阳郁,或阳虚寒凝,或内有瘀血。
(3)舌形:是指舌体的形状,包括老嫩、胖瘦,胀瘪、裂纹、芒刺、齿痕等异常变化。
①苍老舌: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谓苍老舌。不论舌色苔色如何,舌质苍老者都属实证。
②娇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其色娇嫩,其形多浮胖,称为娇嫩舌,多主虚证。
③胀大舌:分胖大和肿胀。舌体较正常舌大,甚至伸舌满口,或有齿痕,称胖大舌。舌体肿大,胀塞满口,不能缩回闭口,称肿胀舌,胖大舌。多因水饮痰湿阻滞所致。肿胀舌,多因热毒、酒毒致气血上壅,致舌体肿胀,多主热证或中毒病证。
④瘦薄:舌体瘦小枯薄者,称为瘦薄舌。总由气血阴液不足,不能充盈舌体所致。主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
⑤芒刺:舌面上有软刺(即舌乳头),是正常状态,若舌面软刺增大,高起如刺,摸之刺手,称为芒刺舌。多因邪热亢盛所致。芒刺越多,邪热愈甚。根据芒刺出现的部位,可分辨热在内脏,如舌尖有芒刺,多为心火亢盛;舌边有芒刺,多属肝胆火盛;舌中有芒刺,主胃肠热盛。
⑥裂纹:舌面上有裂沟,而裂沟中无舌苔覆盖者,称裂纹舌。多因精血亏损,津液耗伤、舌体失养所致。故多主精血亏损。此外,健康人中大约有0。5%的人在舌面上有纵横向深沟,称先天性舌裂,其裂纹中多有舌苔覆盖,身体无其它不适,与裂纹舌不同。
①齿痕:舌体边缘有牙齿压印的痕迹,故称齿痕舌。其成因多由脾虚不能过化水湿,以致温阻于舌而舌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齿痕。所以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主脾虚或湿盛。
(4)舌态:指舌体运动时的状态。正常舌态是舌体活动灵敏,伸缩自如,病理舌态有强硬、疲软、舌纵、短缩、麻痹、颤动、歪斜、吐弄等。
①强硬: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以致语言着涩不清,称为强硬舌。多因热扰心神、舌无所主或高热伤阴、筋脉失养,或痰阻舌络所致。多见于热入心包,高热伤津,痰浊内阻、中风或中风先兆等证。
②痿软:舌体软弱、无力屈伸,痿废不灵,称为痿软舌。多因气血虚极,阴液失养筋脉所致。可见于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已极等证。
③舌纵:舌伸出口外,内收困难,或不能回缩,称为舌纵。总由舌之肌肉经筋舒纵所致。可见于实热内盛,痰火扰心及气虚证。
④短缩:舌体紧缩而不能伸长,称为短缩舌。可因寒凝筋脉,舌收引挛缩;内阻痰湿,引动肝风,风邪挟痰,梗阻舌根;热盛伤津,筋脉拘挛;气血俱虚,舌体失于濡养温煦所致。无论因虚因实,皆属危重征候。
⑤麻痹:舌有麻木感而运动不灵的,叫舌麻痹。多因营血不能上营于舌而致。若无故舌麻,时作时止,是心血虚;若舌麻而时发颤动,或有中风症状,是肝风内动之候。
③颤动:舌体振颤抖动,不能自主,称为颤动舌。多因气血两虚,筋脉失养或热极伤津而生风所致。可见于血虚生风及热极生风等证。
⑤歪斜:伸舌偏斜一侧,舌体不正,称为歪斜舌。多因风邪中络,或风痰阻络所致,也有风中脏腑者,但总因一侧经络、经筋受阻,病侧舌肌弛缓,故向健侧偏斜。多见于中风证或中风先兆。
③吐弄:舌常伸出口外者为“吐舌”;舌不停舐上下左右口唇,或舌微出口外,立即收回,皆称为“弄舌”。二者合称为吐弄舌,皆因心、脾二经有热,灼伤津液,以致筋脉紧缩频频动摇。弄舌常见于小儿智能发育不全。 2.望舌苔 正常的舌苔是由胃气上蒸所生,故胃气的盛衰,可从舌苦的变化上反映出来。病理舌苔的形成,一是胃气夹饮食积滞之浊气上升而生;一是邪气上升而形成。望舌苔,应注意苔质和苔色两方面的变化。
(l)苔质;苔质指舌苔的形质。包括舌苦的的厚薄、润燥、糙粘、腐腻、剥落、有根无根等变化。
①厚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凡透过舌苔隐约可见舌质的为见底,即为薄苔。由胃气所生,属正常舌苔,有病见之,多为疾病初起或病邪在表,病情较轻。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的为不见底,即是厚苔。多为病邪入里,或胃肠积滞,病情较重。舌苔由薄而增厚,多为正不胜邪,病邪由表传里,病情由轻转重,为病势发展的表现;舌苔由厚变薄,多为正气来复,内郁之邪得以消散外达,病情由重转轻,病势退却的表现。
②润燥:舌面润泽,干湿适中,是润苔。表示津液未伤;若水液过多,扪之湿而滑利,甚至伸舌涎流欲滴,为滑苔。是有湿有寒的反映,多见于阳虚而痰饮水湿内停之证。若望之干枯。扪之无津,为燥苔,由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多见于热盛伤津、阴液不足,阳虚水不化津,燥气伤肺等证。舌苔由润变燥,多为燥邪伤津,或热甚耗津,表示病情加重;舌苦由燥变润,多为燥热渐退,津液渐复,说明病情好转。
③腐腻:苔厚而颗粒粗大疏松,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可去,称为“腐苔”。因体内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之气上泛而成,常见于痰浊、食积,且有胃肠郁热之证。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上面罩一层不同腻状粘液,称为“腻苔”多困脾失健运,湿浊内盛,阳气被阴邪所抑制而造成,多见于痰饮、湿浊内停等证。
④剥落:患者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剥脱,剥处见底,称剥落苔。若全部剥脱,不生新苔,光洁如镜,称镜面舌、光滑舌。由于胃阴枯竭、胃气大伤、毫无生发之气所致。无论何色,皆属胃气将绝之危候。若舌苔剥脱不全,剥处光滑,余处斑斑驳驳地残存舌苔,称花剥苔,是胃之气阴两伤所致。舌苔从有到无,是胃的气阴不足,正气渐衰的表现;但舌苔剥落之后,复生薄白之苔,乃邪去正胜,胃气渐复之佳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舌苔的增长或消退,都以逐渐转变为佳,倘使舌苔骤长骤退,多为病情暴变征象。
⑤有根苔与无根苔:无论苔之厚薄,若紧贴舌面,似从舌里生出者是为有根苔,又叫真苔;若苔不着实,似浮涂舌上,刮之即去,非如舌上生出者,称为无根苔,又叫假苔。有根苔表示病邪虽盛,但胃气未衰;无根苔表示胃气已衰。 总之,观察舌苔的厚薄可知病的深浅;舌苔的润燥,可知津液的盈亏;舌苔的腐腻,可知湿浊等情况;舌苔的剥落和有根、无根,可知气阴的盛衰及病情的发展趋势等。
(2)苔色:苔色,即舌苔之颜色。一般分为白苔、黄苦和灰、黑四类及兼色变化,由于苔色与病邪性质有关。所以观察苔色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
(1)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由于外感邪气尚未传里,舌苔往往无明显变化,仍为正常之薄白苔。若舌淡苔白而湿润,常是里寒证或寒湿证。但在特殊情况下,白苔也主热证。如舌上满布白苔,如白粉堆积,扪之不燥,为“积粉苔”是由外感秽浊不正之气,毒热内盛所致。常见于温疫或内痈。再如苔白燥裂如砂石,扪之粗糙,称“糙裂苔”,皆因湿病化热迅速,内热暴起,津液暴伤,苔尚未转黄而里热已炽,常见于温病或误服温补之药。
(2)黄苔:一般主里证、热证。由于热邪熏灼,所以苔现黄色。淡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热结。外感病,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化热的征象。若苔薄淡黄,为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或舌淡胖嫩,苔黄滑润者,多是阳虚水湿不化。
(3)灰苔:灰苔即浅黑色。常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也可与黄苔同时并见。主里证,常见于里热证,也见于寒温证。苔灰而干,多属热炽伤津,可见外感热病,或阴虚火旺,常见于内伤染病。苔灰而润,见于痰饮内停,或为寒湿内阻。
(4)黑苔:黑苔多由焦黄苔或灰苔发展而来,一般来讲,所主病证无论寒热,多属危重。 苔色越黑,病情越重。如苔黑而燥裂,甚则生芒刺,为热极津枯;苔黑而燥,一见于舌中者,是肠燥屎结,或胃将败坏之兆;见于舌根部,是下焦热甚;见于舌尖者,是心火自焚;苔黑而滑润,舌质淡白,为阴寒内盛,水湿不化;苔黑而粘腻,为痰湿内阻。
3.舌质与舌苔的综合诊察 疾病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性变化过程,因此在分别掌握舌质、舌苔的基本变化及其主病时,还应同时分析舌质和舌苔的相互关系。一般认为察舌质重在辨正气的虚实,当然也包括邪气的性质;察舌苔重在辨邪气的浅深与性质,当然也包括胃气之存亡。从二者的联系而言,必须合参才认识全面,无论二者单独变化还是同时变化,都应综合诊察。在一般情况下,舌质与舌苔变化是一致的,其主病往往是各自主病的综合。如里实热证,多见舌红苔黄而干;里虚寒证多舌淡苔白而润。这是学习舌诊的执简驭繁的要领,但是也有二者变化不一致的时候,故更需四诊合参,综合评判。如苔白虽主寒主湿,但若红绛舌兼白干苔,则属燥热伤津,由于燥气化火迅速,苔色尚未转黄,便已入营;再如白厚积粉苔,亦主邪热炽盛,并不主寒;灰黑苔可属热证,亦可属寒证,须结合舌质润燥来辨。有时二者主病是矛盾的,但亦需合看。如红绛色白滑腻苔,在外感属营分有热,气分有湿;在内伤为阴虚火旺,又有痰浊食积。可见学习时可分别掌握,运用时必综合诊察。
身如风轻,心如燕心,喜上眉梢吞吐气闲!叶似花艳,花似叶青,神采飞扬来去自如!月光圆满梦悄悄,无声吵醒如来佛!念经念经!物换星移情飘飘,洪钟惊喜他家女!嫁人嫁人!不见僧面严肃,岁月吃紧!又见花儿瘦了,旁边果实疼痛了,落地时落泪了!狐缘人生,游戏世间不恭! 弹丸古今,把玩黑白股掌!花花河山,儿女情长过了白发!花花山河,英雄气短了白骨!茫茫然啊!忙到头来,哼哈将军去时:大于河山一巴掌,小于立身天下图!
谷物菜畜养身宝,四性五味任君调。盐醋防毒消炎好,韭菜补肾暖膝腰。萝卜化痰消胀气,芹菜能降血压高。胡椒驱寒又化湿,葱辣姜汤治感冒。大蒜抑制肠炎发,绿豆解暑最为妙。香蕉通便解胃火,健胃补脾食红枣。蕃茄补血美容颜,禽蛋益智营养高。花生能降胆固醇,土豆消肿又利尿。鱼虾能把乳汁补,动物肝脏明目好。生津安回数乌椒,润肺乌发食核桃。蜂蜜润燥又益寿,葡萄悦色令年少。勿妨劝君多食疗,定必少提药包包。
莫让小病成痼疾,病浅好治康复易,病深疾顽难求医。劝君养生要紧记,莫把烟酒当知己;闲时保健炼身体,多多好处来日知。早晚作息要按时,精力充沛才成事;一日三餐分主次,饮食有节病难滋。劳逸房事要适宜,莫把身体当机器;年过三十常查体,健康何否我心知。
性此部位晦暗或发青,说明他胸闷气短。若女性此部位晦暗或发青,说明她经期时乳房胀痛。上眼皮内侧部位有痣、痦子或闭上眼睛此部位有粉痘状的突起,说明女性乳房有小叶增生、男性胸膜炎。若女性眼角部位有小包,说明女性乳腺增生或乳腺积瘤。
中医运用视觉,对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诊断疾病的方法。为四诊之一。在临床上,望诊同闻诊、问诊、切诊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并对疾病作出正确的判断。
理论根据 望诊是根据脏腑、经络等理论诊察疾病的方法。人体外部和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若脏腑功能活动有变化,必然反映于人体外部的神、色、形、态等各方面。五脏六腑和体表由十二经脉贯通在一起,又分别和全身的筋、骨、皮、肉、脉(五体)相配: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肌肉,心主血脉,肾主骨。五官亦与五脏相关:鼻为肺之窍,目为肝之窍,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窍,耳为肾之窍。因此,观察体表和五官形态功能的变化征象,可推断内脏的变化。同时还可反映全身精气的盈亏。精、气、神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头部和双目,兼反映于全身形态、语言气息、面部色泽乃至脉象、舌象等方面。精充、气足、神旺,是健康的征象;精亏、气虚、神耗,是疾病的表现和原因。因此,望诊不仅可诊察内脏病变,还可了解人体精、气、神的动态变化情况。
望诊和分部望诊。总体望诊是观察全身神、色、形、态,分部望诊则通过局部的变化征象了解相关的病变。临床上,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无严格区分。在具体步骤上,可先行总体望诊,再有序地进行分部望诊。
望神,以目光、面部表情和精神意识活动为重点,是判断临床预后、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
望面色,以面部颜色光泽变化为主要内容,包括面部的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与出现的部位,可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变化和病邪所在的部位。
望形态,为通过观察病人形体和姿态进行诊断的方法。
①望形体。主要是观察形体的强弱胖瘦和躯干肢体外形。形体特点一般可反映人体阴阳、气血禀赋,如瘦长者多阴虚阳盛,矮胖者多阳虚阴盛,不胖不瘦、身长适中者,则阴阳平衡。同时,形体胖瘦还可体现病邪性质,如胖人多痰,瘦人多火等。躯干肢体的外形,也有一定的疾病诊断意义,如鸡胸、龟背,多属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由肾精气亏损或脾胃虚弱所致;胸如桶状,多为伏饮积痰,而致咳喘顽症;单腹肿大四肢瘦,为鼓胀。
②望姿态。即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行为动作。如面唇指趾颤动,若为热病属热盛动风,若为内伤杂病属血虚阴亏;四肢抽搐痉挛,颈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痉病,多见于肝风内动或热盛动风等证。手足运动功能失常和各种疼痛症状,也可通过望姿态推断出有关病证。如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痿证;手足关节肿痛,行动困难,是痹证;手足不能运动,麻木不仁,或拘急,或痿软,为瘫痪;以手护腹,行动前倾,多为腹痛;以手护腰,弯腰曲背,转动艰难,多为腰痛等。另外,望姿态还可从行为意向的表现判断出有关病证。如畏缩不欲去衣,是恶寒的表现,为表寒或里寒证;欲揭衣被,是恶热,为表热或里热证;想见人而又喜寒凉,多为阳证;怕见人而喜温,多为阴证。从坐卧姿态也可推断人体阴阳消长和正邪盛衰的情况。如卧而蜷曲,喜向里,多为阳虚寒证;卧而袒露,喜向外,多为阳盛热证;坐而喜伏,多为肺虚少气;坐而喜仰,多属肺实气逆等。
望头面颈项 头面颈项是督脉、任脉与手足三阳经循行交会之处,足厥阴肝经亦上行于头。脑居头颅内,是精神意识的中枢。脑为髓海,为肾所主。心主血脉,血脉上荣于面,故心之华在面。因而对头面颈项望诊可了解脏腑气血盛衰。实际上望神、望色也以头面部为主。
①望头。头形过大或过小,多由先天发育不良或肾精不足而致。小儿囟门下陷称为囟陷,囟门迟闭称为解颅,为先天不足、脑髓空虚所致。小儿囟门高突称为囟填,由温病火热之邪上侵所致,多为实证。头部摇动而不能自主,多为风病或气血不足。头发稀疏干枯为精血不足,青少年白发为肾虚、血虚,小儿头发结穗是疳积的表现。
②望面。以望面部表情、色泽为主。其他如面肿,即水肿发生于眼睑、头面;面部皮肤红肿热痛,多为风热火毒上攻所致;面部肌肉瘫痪,可见口眼歪斜,为风邪中络或络脉空虚,病多在阳明经。
③望颈项。头颈强直可为痉病的症状之一,由温病热盛动风或肝风内动所致,以实证为主。头项软弱,属小儿五软(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范畴,为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所致。若颈前颌下结喉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移动,是瘿病,多因肝郁气结痰凝而致,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五官(目、耳、鼻、口、舌)与五脏气血盛衰有关,望五官神色形态变化,可直接诊察脏腑病变。
①望目。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精气皆上注于目。目部的五脏相关部位称为五轮(见五轮八廓),故望目不仅可以望神,而且可诊察五脏病变。眼睛黑白分明,视物清晰,神采内含是有眼神,虽病易治;若白睛暗浊,黑睛色滞,浮光外露,失却神采,视物模糊为无眼神,病较难治。目眦赤为心火,淡白为血虚;白睛赤为肺热,黄为湿热内盛;珠肿为肝火;眼胞皮红而湿烂为脾火;全目红肿为风热;目胞上下鲜明为痰饮,目胞色暗为肾虚。目窠肿为水肿初起征象,目窠内陷为脏腑精气衰竭;眼球突起多为瘿病。若瞳仁变色,眼生翳膜,视物不清,为内障、外障等眼病。若见瞳仁扩大是肾精耗竭,见于濒死危象,或绿风内障及某些中毒症;若瞳仁缩小,多属肝胆火旺、虚火上扰或为中毒。眼睑下垂称睑废,为先天不足或脾肾两虚,也可因外伤所致。目翻上视、直视,病较严重,昏睡露睛,则常见于小儿脾虚或慢脾风。
②望耳。耳为肾之窍,又为手足三阳经分布结聚的部位。望耳主要观察耳廓色泽、形态及分泌物状况。
③望鼻。鼻为肺之窍,属脾经,与足阳明胃经有联系。鼻头色青为腹痛,色黄为湿热,色白为失血,色赤为肺脾有热,色微黑是有水气。鼻孔干燥多为阳明热证。鼻翼煽动,初则为风热壅肺,久则属肺气不足。此外,望鼻还对鼻息肉、酒鼻、麻风、梅毒等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④望口唇。脾开窍在口,其华在唇。唇色红润,说明气血调和、胃气充盛。若唇色淡白为血虚,淡红为虚寒,深红为实热,青黑主气滞血瘀等。口唇干裂为津液不足,口角流涎是脾虚或胃热。此外,望口唇对口糜、口疳、髻风、茧唇等病也有直接的临床意义。
⑤望舌。舌为心之窍,舌通过经脉、经筋,直接或间接与五脏六腑相连。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
⑥望齿龈。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手足阳明经脉络于齿龈。所以,望齿、龈可测知肾与肠胃病。特别对温病辨证,更有重要的意义。正常人牙齿洁白润泽,齿根坚固,说明肾气充盛,津液充盈。如牙齿干燥为热盛伤津,光燥如石为阳明热盛,燥如枯骨为肾阴耗竭。牙齿松动稀疏,齿龈外露,多属肾虚。牙龈淡白为血虚,牙龈萎缩为胃阴不足或肾虚,牙龈红肿为胃火上炎。齿龈出血,痛而红肿者为胃热所致,不痛不红而微肿则多为肾虚或气虚所致。
⑦望咽喉。咽喉是呼吸、进食的要道,与肺、胃有关。正常人咽喉色泽淡红润滑,畅通无阻。若咽喉溃烂,周围红肿,多为实热证;扁桃体溃烂化脓为乳蛾,因肺胃热盛所致。若咽喉溃烂处上覆白腐,形如白膜,称为伪膜。伪膜坚韧而不易剥离的,多为白喉。
皮肤为一身之表,卫气循行其间,内合于肺,具有排泄汗液、调节体温、抵御外邪侵袭的作用。五脏六腑精气通过经络循行,将气血津液输布于皮肤,以维持其温煦荣润与正常功能。所以,观察皮肤的色泽形态,可了解病邪性质与脏腑气血盛衰状况。
①望皮肤色泽。其原理、方法与望面色相同。一般来说,肤色润泽则脏腑精气尚盛,虽病亦易治;若肤色干枯晦暗而无光泽,则为脏腑精气虚衰,病情较重。通过肤色能有效诊断的疾病有丹毒、黄疸等。皮肤变红如染脂涂丹者为丹毒。若全身皮肤呈云片状红色,游行无定或浮肿疼痛,称为赤游丹毒,因风热外袭、心火偏旺或小儿胎毒所致。若发于局部则称流火,下肢红肿由湿热火毒下注所致,头面皮肤红赤肿痛则为风热毒邪上攻引起。若皮肤、面、目、爪甲发黄异常,为黄疸。其中,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属阳黄,为湿热内蕴所致;黄色晦暗如烟熏,为阴黄,由寒湿困脾引起;如皮肤黄中显黑,色黑晦暗,称为黑疸,因瘀血或肾虚所致。
②望皮肤形态。皮肤形态异常包括肿胀、斑疹、白、水疱等。头面、胸腹、腰背、四肢浮肿,皮肤紧绷,按之凹陷,抬手不起,称为肿,为水湿内停、外溢肌肤所致;若皮肤虚浮,按之凹陷,抬手即起,是气行不畅的征象。斑是显现于肌肤表面的片状斑块,摸不应手,分为阳斑与阴斑两种。阳斑又称发斑,斑大成片,色红或紫,甚而紫黑,常伴发热、烦躁、谵语、口渴、舌红绛、脉数等,可见于外感温热病,热入营血之证;阴斑大小不一,色淡红或暗紫,隐而不显,发无定处,出没无常,患者神清、肢冷、泄泻、舌淡、脉沉细,多因内伤气血不足而致。疹从皮肤血络发出,形似粟粒,红色而高起,摸之应手,可见于麻疹、风疹等病,其特征以点状丘疹为主。一般来说,斑疹形色以分布均匀而稀疏、色红润为顺证,病轻;若布点稠密或根部紧束、色深,则为逆证,病重。白是高出皮肤的细小丘疱疹,内含水液,色泽晶莹如粟状,常见于暑湿、湿温患者,为湿邪内郁、汗出不彻所致。水疱为高出皮肤、大小不一、内含水液的疱疹,有水痘、蛇串疮、湿疹等的不同。此外,尚有痈、疽、疖、疔等皮肤形态色泽变化征象。
望脉络,通过两手鱼际、食指、指甲络脉的形色变化诊察疾病的方法。
①望食指络脉。又称望小儿指纹,多用于3岁以内小儿,以其形状、色泽、粗细、长短等变化为主。小儿食指掌侧络脉的显现和分布,可分为风关、气关、命关。诊察时医生用右手拇指用力适中地从命关向气关、风关直推,反复数次,络脉渐显,便于观察。正常指纹色泽鲜红,红黄相兼,仅隐于风关之内,多呈斜形,单支状,粗细适中。其色深病重,色浅病轻;色淡多虚,色滞(推之不畅、按之不退)多实;色淡红多寒,色紫红多热;色紫黑属瘀血阻络、主病危,色青主风或疼痛。若浮露浅显,病在表;沉滞深隐,病在里。增粗为实证、热证,变细为虚证、寒证。日渐增长为病情加重,缩短为病情减轻。食指络脉见于风关,病邪在表,病情较轻;从风关透至气关,病邪由表入里,病情加重;见于命关,病邪深入脏腑,如直透指端称为透关射甲,病情危重。
②望指甲。指甲是筋之余,为肝胆之外候。肝藏血而主疏泄,因此望指甲可测知气血盛衰及其运行情况。指甲红润含蓄光泽,坚韧而呈弧形,是气血旺盛、运行流畅征象。若指甲深红色是气分有热;黄色是黄疸之征象,常伴面目、全身皮肤黄色;淡白色为血虚或气血两虚,苍白色为虚寒,紫黑色为瘀血,青色以寒证为多。如按压指甲变白,放开后血色恢复缓慢,是气滞血瘀;不复红者,多是血虚。指甲扁平而反凹称为反甲,多为肝血虚所致;指甲干枯多为肝热,或肝血虚、心阴虚。指甲菲薄脆裂,以气血亏、精血少为多,亦可见于疠风、甲癣、久痹等病。
③望鱼际络脉。鱼际为手掌大指本节后肌肉丰隆处,手太阴肺经循行于此,且与胃经气血盛衰有关。望鱼际络脉主要是望色,如青属寒、赤属热等。目前较少应用。
望排出物,包括望呕吐物、痰、涎、涕、唾、二便、经带、脓液等的形、色、质、量。
①呕吐物。清稀无臭,以寒证为主;秽浊酸臭,以热证为主;见有不消化食物夹杂,并有酸臭味,多属食积;见有清水痰涎,伴口干不欲饮,舌苔腻,多属痰饮。呕吐黄绿苦水,为肝胆湿热;如呕吐鲜血或紫暗有块,夹杂食物残渣,为胃热、肝火引起,或有瘀血。
②痰。色黄黏稠、结而成块,属热痰;痰白清稀、多泡沫,属风痰;痰白清稀或有灰黑点,属寒痰;痰白滑、量多而易咯出,属湿痰;痰少而黏,难于咯出,为燥痰。痰中带血而色鲜红,多由阴虚火旺、热伤肺络所致。
③涕。鼻流浊涕是外感风热,流清涕是外感风寒,久留浊涕不止是鼻渊之征。
④唾涎。口角流涎不能自主,质清量多,以脾虚为主;如口流浊涎黏稠,则为脾胃湿热;小儿流涎可因虫积、胃热引起。吐出唾沫而量多,多因胃寒、食积或肾虚饮泛而致。
⑤二便。大便如酱为大肠积热,似鸭粪而稀为虚寒,稠黏为热盛津伤,干结为津亏,兼夹红白脓液为痢疾,兼夹不消化食物为食积或脾虚。小便深黄而混浊,或白如米泔水样,是湿热下注;色白而清长,为肾阳虚;色红而浊,为尿血。
⑥月经。月经量多,质稠或夹血块,色深红,多为血热;若量多,质稀,色淡红,多为气虚;月经色暗,兼夹血块,多为瘀血;月经量或多或少,色或深或淡,为肝气郁结所致。
⑦带下。妇女阴道可有少量白带分泌。若带下量多,或淋漓不断等,即为带下病。若带下色白为寒湿,色黄为湿热,赤白相兼为肝经湿热,各色相兼称为五色带,为妇科危重病证。若带下清稀为虚寒,稠黏为实热,呈涕唾状为脾虚夹湿,似脓液状为内痈等。
⑧脓液。为皮肉的液状腐败物,多见于外科疮疡。若脓色黄白质稠,色泽鲜明,为气血充盛而排邪外出;若脓色黄白质稀,色泽明净,为疮疡顺证,是正气胜邪的表现。脓黄浊质稠,色泽不净,为火热内盛;若脓色绿黑,质稀,为毒邪内陷,病情深重。
以脏腑分属诊舌部位,心肺居上,放以舌尖主心肺;脾胃居中,故以舌中部主脾胃;肾位于下,故以舌根部来主肾;肝胆居躯体之侧,故以舌边主肝胆,左边属肝,右边属胆。这种说法,一般用于内伤杂病。
2.以三焦分属诊舌部位 以三焦位置上下次序来分属诊舌部位,舌尖主上焦,舌中部主中焦,舌根部主下焦。这种分法多用于外感病变。
3.以胃脘分属诊舌部位 以舌尖部主上脘,舌中部主中脘,舌根部主下脘。这种分法,常用于胃肠病变。以舌的各部分候脏腑,这是目前研究生物全息律的课题之一,虽说法不一,但都有参考价值,临床诊断上,可结合舌质舌苔的诊察加以验证,但必四诊合参,综合判断,不可过于机械拘泥。
望舌内容可分为望舌质和舌苔两部分。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和脉络等组织。望舌质又分为望神、色、形、态四方面。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望舌苔可分望苔色望苔质两方面。 正常舌象,简称“淡红舌、薄白苔”。具体说,其舌体柔软,运动灵活自如,颜色淡红而红活鲜明;其胖瘦老嫩大小适中,无异常形态;舌苔薄白润泽,颗粒均匀,薄薄地铺于舌面,揩之不去,其下有根与舌质如同一体,干湿适中,不粘不腻等。总之,将舌质、舌苔各基本因素的正常表现综合起来,便是正常舌象。
望舌质:
(1)舌神: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润和灵动方面。察舌神之法,关键在于辨荣枯。 荣者,荣润而有光彩,表现为舌的运动灵活,舌色红润,鲜明光泽、富有生气,是谓有神,虽病亦属善候。枯者,枯晦而无光彩,表现为舌的运动不灵,舌质干枯,晦暗无光,是谓无神,属凶险恶候。可见舌神之有无,反映了脏腑、气血、津液之盛衰,关系到疾病预后的吉凶。
(2)舌色:色,即舌质的颜色。一般可分为淡白、淡红、红、绛、紫、青几种。除淡红色为正常舌色外,其余都是主病之色。
①淡红舌:舌色白里透红,不深不浅,淡红适中,此乃气血上荣之表现,说明心气充足,阳气布化,故为正常舌色。
②淡白舌:舌色较淡红舌浅淡,甚至全无血色,称为淡白舌。由于阳虚生化阴血的功能减退,推动血液运行之力亦减弱,以致血液不能营运于舌中,故舌色浅淡而白。所以此舌主虚寒或气血双亏。
③红舌:舌色鲜红,较淡红舌为深,称为红舌。因热盛致气血沸涌、舌体脉络充盈,则舌色鲜红,故主热证。可见于实证,或虚热证。
④绛舌:绛为深红色,较红舌颜色更深浓之舌。称为绛舌。主病有外感与内伤之分。在外感病为热入营血。在内伤杂病,为阴虚火旺。
⑤紫舌:紫舌总由血液运行不畅,瘀滞所致。故紫舌主病,不外寒热之分。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多表现为绛紫而干枯少津。寒凝血瘀或阳虚生寒,舌淡紫或青紫湿润。
⑥青舌:舌色如皮肤暴露之“青筋”,全无红色,称为青舌,古书形容如水牛之舌。由于阴寒邪盛,阳气郁而不宣,血液凝而瘀滞,故舌色发青。主寒凝阳郁,或阳虚寒凝,或内有瘀血。
(3)舌形:是指舌体的形状,包括老嫩、胖瘦,胀瘪、裂纹、芒刺、齿痕等异常变化。
①苍老舌: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谓苍老舌。不论舌色苔色如何,舌质苍老者都属实证。
②娇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其色娇嫩,其形多浮胖,称为娇嫩舌,多主虚证。
③胀大舌:分胖大和肿胀。舌体较正常舌大,甚至伸舌满口,或有齿痕,称胖大舌。舌体肿大,胀塞满口,不能缩回闭口,称肿胀舌,胖大舌。多因水饮痰湿阻滞所致。肿胀舌,多因热毒、酒毒致气血上壅,致舌体肿胀,多主热证或中毒病证。
④瘦薄:舌体瘦小枯薄者,称为瘦薄舌。总由气血阴液不足,不能充盈舌体所致。主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
⑤芒刺:舌面上有软刺(即舌乳头),是正常状态,若舌面软刺增大,高起如刺,摸之刺手,称为芒刺舌。多因邪热亢盛所致。芒刺越多,邪热愈甚。根据芒刺出现的部位,可分辨热在内脏,如舌尖有芒刺,多为心火亢盛;舌边有芒刺,多属肝胆火盛;舌中有芒刺,主胃肠热盛。
⑥裂纹:舌面上有裂沟,而裂沟中无舌苔覆盖者,称裂纹舌。多因精血亏损,津液耗伤、舌体失养所致。故多主精血亏损。此外,健康人中大约有0。5%的人在舌面上有纵横向深沟,称先天性舌裂,其裂纹中多有舌苔覆盖,身体无其它不适,与裂纹舌不同。
①齿痕:舌体边缘有牙齿压印的痕迹,故称齿痕舌。其成因多由脾虚不能过化水湿,以致温阻于舌而舌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齿痕。所以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主脾虚或湿盛。
(4)舌态:指舌体运动时的状态。正常舌态是舌体活动灵敏,伸缩自如,病理舌态有强硬、疲软、舌纵、短缩、麻痹、颤动、歪斜、吐弄等。
①强硬: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以致语言着涩不清,称为强硬舌。多因热扰心神、舌无所主或高热伤阴、筋脉失养,或痰阻舌络所致。多见于热入心包,高热伤津,痰浊内阻、中风或中风先兆等证。
②痿软:舌体软弱、无力屈伸,痿废不灵,称为痿软舌。多因气血虚极,阴液失养筋脉所致。可见于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已极等证。
③舌纵:舌伸出口外,内收困难,或不能回缩,称为舌纵。总由舌之肌肉经筋舒纵所致。可见于实热内盛,痰火扰心及气虚证。
④短缩:舌体紧缩而不能伸长,称为短缩舌。可因寒凝筋脉,舌收引挛缩;内阻痰湿,引动肝风,风邪挟痰,梗阻舌根;热盛伤津,筋脉拘挛;气血俱虚,舌体失于濡养温煦所致。无论因虚因实,皆属危重征候。
⑤麻痹:舌有麻木感而运动不灵的,叫舌麻痹。多因营血不能上营于舌而致。若无故舌麻,时作时止,是心血虚;若舌麻而时发颤动,或有中风症状,是肝风内动之候。 ③颤动:舌体振颤抖动,不能自主,称为颤动舌。多因气血两虚,筋脉失养或热极伤津而生风所致。可见于血虚生风及热极生风等证。 ⑤歪斜:伸舌偏斜一侧,舌体不正,称为歪斜舌。多因风邪中络,或风痰阻络所致,也有风中脏腑者,但总因一侧经络、经筋受阻,病侧舌肌弛缓,故向健侧偏斜。多见于中风证或中风先兆。
③吐弄:舌常伸出口外者为“吐舌”;舌不停舐上下左右口唇,或舌微出口外,立即收回,皆称为“弄舌”。二者合称为吐弄舌,皆因心、脾二经有热,灼伤津液,以致筋脉紧缩频频动摇。弄舌常见于小儿智能发育不全。
2.望舌苔 正常的舌苔是由胃气上蒸所生,故胃气的盛衰,可从舌苦的变化上反映出来。病理舌苔的形成,一是胃气夹饮食积滞之浊气上升而生;一是邪气上升而形成。望舌苔,应注意苔质和苔色两方面的变化。
(l)苔质;苔质指舌苔的形质。包括舌苦的的厚薄、润燥、糙粘、腐腻、剥落、有根无根等变化。
①厚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凡透过舌苔隐约可见舌质的为见底,即为薄苔。由胃气所生,属正常舌苔,有病见之,多为疾病初起或病邪在表,病情较轻。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的为不见底,即是厚苔。多为病邪入里,或胃肠积滞,病情较重。舌苔由薄而增厚,多为正不胜邪,病邪由表传里,病情由轻转重,为病势发展的表现;舌苔由厚变薄,多为正气来复,内郁之邪得以消散外达,病情由重转轻,病势退却的表现。
②润燥:舌面润泽,干湿适中,是润苔。表示津液未伤;若水液过多,扪之湿而滑利,甚至伸舌涎流欲滴,为滑苔。是有湿有寒的反映,多见于阳虚而痰饮水湿内停之证。若望之干枯。扪之无津,为燥苔,由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多见于热盛伤津、阴液不足,阳虚水不化津,燥气伤肺等证。舌苔由润变燥,多为燥邪伤津,或热甚耗津,表示病情加重;舌苦由燥变润,多为燥热渐退,津液渐复,说明病情好转。
③腐腻:苔厚而颗粒粗大疏松,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可去,称为“腐苔”。因体内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之气上泛而成,常见于痰浊、食积,且有胃肠郁热之证。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上面罩一层不同腻状粘液,称为“腻苔”多困脾失健运,湿浊内盛,阳气被阴邪所抑制而造成,多见于痰饮、湿浊内停等证。
④剥落:患者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剥脱,剥处见底,称剥落苔。若全部剥脱,不生新苔,光洁如镜,称镜面舌、光滑舌。由于胃阴枯竭、胃气大伤、毫无生发之气所致。无论何色,皆属胃气将绝之危候。若舌苔剥脱不全,剥处光滑,余处斑斑驳驳地残存舌苔,称花剥苔,是胃之气阴两伤所致。舌苔从有到无,是胃的气阴不足,正气渐衰的表现;但舌苔剥落之后,复生薄白之苔,乃邪去正胜,胃气渐复之佳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舌苔的增长或消退,都以逐渐转变为佳,倘使舌苔骤长骤退,多为病情暴变征象。
⑤有根苔与无根苔:无论苔之厚薄,若紧贴舌面,似从舌里生出者是为有根苔,又叫真苔;若苔不着实,似浮涂舌上,刮之即去,非如舌上生出者,称为无根苔,又叫假苔。有根苔表示病邪虽盛,但胃气未衰;无根苔表示胃气已衰。 总之,观察舌苔的厚薄可知病的深浅;舌苔的润燥,可知津液的盈亏;舌苔的腐腻,可知湿浊等情况;舌苔的剥落和有根、无根,可知气阴的盛衰及病情的发展趋势等。
(2)苔色:苔色,即舌苔之颜色。一般分为白苔、黄苦和灰、黑四类及兼色变化,由于苔色与病邪性质有关。所以观察苔色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
(1)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由于外感邪气尚未传里,舌苔往往无明显变化,仍为正常之薄白苔。若舌淡苔白而湿润,常是里寒证或寒湿证。但在特殊情况下,白苔也主热证。如舌上满布白苔,如白粉堆积,扪之不燥,为“积粉苔”是由外感秽浊不正之气,毒热内盛所致。常见于温疫或内痈。再如苔白燥裂如砂石,扪之粗糙,称“糙裂苔”,皆因湿病化热迅速,内热暴起,津液暴伤,苔尚未转黄而里热已炽,常见于温病或误服温补之药。
(2)黄苔:一般主里证、热证。由于热邪熏灼,所以苔现黄色。淡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热结。外感病,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化热的征象。若苔薄淡黄,为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或舌淡胖嫩,苔黄滑润者,多是阳虚水湿不化。
(3)灰苔:灰苔即浅黑色。常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也可与黄苔同时并见。主里证,常见于里热证,也见于寒温证。苔灰而干,多属热炽伤津,可见外感热病,或阴虚火旺,常见于内伤染病。苔灰而润,见于痰饮内停,或为寒湿内阻。
(4)黑苔:黑苔多由焦黄苔或灰苔发展而来,一般来讲,所主病证无论寒热,多属危重。 苔色越黑,病情越重。如苔黑而燥裂,甚则生芒刺,为热极津枯;苔黑而燥,一见于舌中者,是肠燥屎结,或胃将败坏之兆;见于舌根部,是下焦热甚;见于舌尖者,是心火自焚;苔黑而滑润,舌质淡白,为阴寒内盛,水湿不化;苔黑而粘腻,为痰湿内阻。
3.舌质与舌苔的综合诊察 疾病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性变化过程,因此在分别掌握舌质、舌苔的基本变化及其主病时,还应同时分析舌质和舌苔的相互关系。一般认为察舌质重在辨正气的虚实,当然也包括邪气的性质;察舌苔重在辨邪气的浅深与性质,当然也包括胃气之存亡。从二者的联系而言,必须合参才认识全面,无论二者单独变化还是同时变化,都应综合诊察。在一般情况下,舌质与舌苔变化是一致的,其主病往往是各自主病的综合。如里实热证,多见舌红苔黄而干;里虚寒证多舌淡苔白而润。这是学习舌诊的执简驭繁的要领,但是也有二者变化不一致的时候,故更需四诊合参,综合评判。如苔白虽主寒主湿,但若红绛舌兼白干苔,则属燥热伤津,由于燥气化火迅速,苔色尚未转黄,便已入营;再如白厚积粉苔,亦主邪热炽盛,并不主寒;灰黑苔可属热证,亦可属寒证,须结合舌质润燥来辨。有时二者主病是矛盾的,但亦需合看。如红绛色白滑腻苔,在外感属营分有热,气分有湿;在内伤为阴虚火旺,又有痰浊食积。可见学习时可分别掌握,运用时必综合诊察。
身如风轻,心如燕心,喜上眉梢吞吐气闲!叶似花艳,花似叶青,神采飞扬来去自如!月光圆满梦悄悄,无声吵醒如来佛!念经念经!物换星移情飘飘,洪钟惊喜他家女!嫁人嫁人!不见僧面严肃,岁月吃紧!又见花儿瘦了,旁边果实疼痛了,落地时落泪了!狐缘人生,游戏世间不恭! 弹丸古今,把玩黑白股掌!花花河山,儿女情长过了白发!花花山河,英雄气短了白骨!茫茫然啊!忙到头来,哼哈将军去时:大于河山一巴掌,小于立身天下图!
谷物菜畜养身宝,四性五味任君调。盐醋防毒消炎好,韭菜补肾暖膝腰。萝卜化痰消胀气,芹菜能降血压高。胡椒驱寒又化湿,葱辣姜汤治感冒。大蒜抑制肠炎发,绿豆解暑最为妙。香蕉通便解胃火,健胃补脾食红枣。蕃茄补血美容颜,禽蛋益智营养高。花生能降胆固醇,土豆消肿又利尿。鱼虾能把乳汁补,动物肝脏明目好。生津安回数乌椒,润肺乌发食核桃。蜂蜜润燥又益寿,葡萄悦色令年少。勿妨劝君多食疗,定必少提药包包。
莫让小病成痼疾,病浅好治康复易,病深疾顽难求医。劝君养生要紧记,莫把烟酒当知己;闲时保健炼身体,多多好处来日知。早晚作息要按时,精力充沛 才成事;一日三餐分主次,饮食有节病难滋。劳逸房事要适宜,莫把身体当机器;年过三十常查体,健康何否我心知
从出生到死亡的经典古训!
中国的先哲们喜欢用独到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他们喜欢用概括性的表述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指点江山、世态。比如对人从生到死的概括莫过于那句中国人都喜欢引用古训: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九十是什么?九十老童呗。你看凡年逾九十的翁妪几乎都是五官缩蹙、须稀发疏、雌雄难辨,更常常遗东忘西、耳聋口拙、问南言北,上厕所忘拉裤子,出门不认儿女,令人忍俊不止。不是老童是老圣?
十岁不愁:玩是儿童的天性,喜玩者何愁之有。包括成年人因贪玩而无所事事者多是被称为没心没肺、游戏人生。正是:玩者不愁愁者不玩。真正有愁者去玩的,那不是玩,是闹,是发泄。
孩童喜玩不愁是天性,但过于贪玩,国人则称之为顽石劣性,因为他们认为玩物丧志。正是:少年若天性,成长使之然。孩子们都是塑造出来的。
二十不悔:中国人喜欢讲自古英雄出少年。纵览历史少年才俊代代辈出,他们或为国为民血战沙场或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成为中华民族最可歌可泣的一部分。无怪乎伟人感叹: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世界寄托在你们身上。
“二十”无暇?当然不是。二十之青年富于青春,赌资雄厚,学性方勃,顽劣尚存,自谓热血,确有不少摇摆于正邪之间。无论跌倒或撞的头破血流,总会一言蔽之:无悔。再用年轻时最爱表述的爱情宣言——噯情ゼ跑徿套如果我爱你是×,那么我不想我√。如果因√而失去你,那我宁愿×一辈子——讲这话时一定不会想到,生命有限人生无常,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苦。青春的赌资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那些老时一事无成、穷困潦倒的人,几乎都是把有限的青春作为无限的赌资任意透支而糟蹋了。
三十而立:自2000多年前老夫子说他三十即建功立业后,三十就成了中国人特别是父辈衡量男儿(子孙)是否安身立命的度量衡。三十而立,不是指男人是否能养活自己。在孔夫子之后的漫长岁月里,
众多的儒家学究们把它演化成考量那些世世代代上背负着祖宗、下牵引着儿女的男人们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又要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标杆。古时的男人一定比今天的男人成家立业的早,他们十五六岁即可婚娶,二十来岁即儿女绕膝,不到四十不乏儿孙满堂。三十而立也是应当之事。今日青年略略有些麻烦,即便二十多岁读完大学,依然为找工作奔波,为买房子蜗居。为减轻生活负担丁克,为躲避人世纷争偶居。漂泊不定的事业确定了他们漂泊不定的人生。
四十不惑:人生四十多喜欢说半辈子过去了,听的多了见的也多了,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看不透的了。此语很有点北方谚语“年过中秋月过半”,意即这一年这一月过了中秋过了十五一眨眼剩下的岁月也就过去了,大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有感慨一定有感悟的,四十多年的岁月流逝在他的身上和心灵会留下无法磨灭的记忆之痕。就像西方心理学家把记忆描述成痕迹线段,于是,这些线段记忆帮助四十年阅历的人参悟人生,对世间百态和周遭是非有了洞悉般的明察,不会因蛊惑而沸腾,不会因诬言而颓废。
四十成业稳家对大多数人已是最后的界限。四十业未成家未稳实乃妻儿的悲伤。成业稳家其实就是不落时代之伍,不被社会边缘化。也就是能给妻儿创造一个富足安全的生活环境。不惑之年不有困惑之举,母不捶胸、妻不夜泣、儿不惊厥,维斯如斯,老不桀撅。
五十知天命:五十的人一定会常常感悟人生。在感悟中会发现自己今天走过的人生路其实既有偶然又有必然。从小到大,老天还是公正的,它尽可能公平的给与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只是有些机会我们意识到并抓住它,而有些机会从我们手中滑失过后很久我们才意识到那些机会的宝贵,特别是当和我们当初条件相当的同伴在同样的机会面前因把握和掌控不同而走出不同的人生之路后,这时的感悟一定会痛彻入腑。于是人生就走成五十岁时回头看的那条路,这里的必然和偶然常常会交织成“性格决定命运”的认同。
五十即已知天命,就应回视自己是否已安身立命,学,著作不在于等身,有今后躺下时可以垫枕之物。业,不在于首富,妻持家宽裕无忧,老母不叹气接济即好。
业似浮萍,家徒四壁,妻母伤神,儿女拮据,孙子无教,五十的天命很冏。
六十耳顺:六十岁的人还有“老牛自知黄昏晚、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的已是甚少甚少,那些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雄心壮志的人更非常人,不是伟人就是努力做伟人的人。
六十了只想以寻常之心做寻常之事,安度晚年,颐享天年,况且他又在六十年的风尘中洞悉了人生。你说,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世间的凡夫俗语能让他耳红面躁,不易。故耳顺不悖,万事都应入耳心平。准确地说五六十岁的人大抵以安命为主导,享受乐居,规劝儿女,饴弄子孙。其实中国的儒家士大夫们很早就意识到在中国文化圈内这个年龄层的人是社会最稳定的基石,故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伦理,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你看,古时一旦哪个小子落草为寇无法擒拿时,通常就会把他的父母叫来喊话规劝,鲜有无效者。再纵观中国3千3百年有文字的文明史,真正懂得中国民情,每次社会革命或革新都依靠和发动群众,爆发全民参与推翻旧体制的革命。出现妻子送郎、母亲送儿,更有自己老当益壮,老汉扛枪上战场,大娘裹好小脚当地下通信员的壮烈时,也就是这种连中国最稳定的阶层都热血沸腾剧烈动荡时候,即便自诩拥有八百万军队、拥有当时最现代武器、正处在新兴政权的国民党焉有不倒之理。所以,真正读懂中国并驾轻就熟的调动发挥这种民情的,并不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人讲的两个半。为何?记得学界一位老先生说过,通常能干的不能写,能写的不能说,能说的不能干,三者兼而有之的极少。其实这不是老先生自己的话,中国人自来评价周围人的能耐时就喜欢这样套用。如此说来,能干能写能说基于一身,又成功的改造中国——这句话没说完,同样的意思再换个角度讲,世界公认的使中国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那两个人中只有一个是干、写、说三者集大成者,并成功建立新型社会由此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就一人嘛,故三千年不过惟一人耳。
七十古稀:杜甫诗云人活七十古来稀。其实中国老百姓更多的则认同七十古稀是源于孔圣人73仙逝,孟圣人84灯枯。故国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你想两位圣人也就活了七八十岁,我们个平头老百姓还想多高寿。这种千年传承的情愫既有安慰也有超越的好胜;其实到古稀之年更应该想想自己年轻时是否学业有成,中年时是否事业有成,老年时是否儿女成长有成。做到这三点,于天于地于己安然。没做到这三点,人生会有些些许许的遗憾。
年逾七十,孔夫子的遗训也是不能忘的,老先生说,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老先生是圣人,又到了修炼成贤的境界,自然是在各种法度的界定内从心所欲的做事,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儒学正统思想竖起了历史丰碑。可普通老百姓就另论了,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似乎有点难。俗话说老有三宝,贪财怕死瞌睡少。时代不一样了,开开心心健健康康的活着就好,力尽所能的为社会做些有公益的事。
八十耄耋:很佩服创造耄耋两字的先哲。这两字像幅画,形象极了,即便不知读音,看看字形,脑海里也能浮现老者头发蓬乱的具象。耄耋一定不是仓颉所创,它是一个典型的由组合字构成的双音节词组,应该是汉字很成熟时期采用形声组字方式创造的哦。我在一些地方的博物馆见过宋元明清的水墨画幅,也仔细地端详过台湾故宫藏品的临摹画展,非常敬佩古代画家惊人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他们用简约的笔法聊聊数笔就勾勒出河川垂钓、芭蕉叶下博弈的老翁短疏杂乱像插了几根稻草的头发,极好地表现了翁头部的年轮特征。耄耋的耄本意是指古稀之人白杂黑的稀发。古人对人体的部位分得很细,同样的东西,在顶为发、在下为毛。头发不能称为头毛,下面的就多了,统称为毛。比如眉弓、腋下,长的再长也不能称之为发,只能叫毛,比如眉毛;和此耄同样也是表达毛发的还有一个字是髦,它指额至眉的短发,又将短发中的长秀者又称之为髦俊,也引申指精英们,即人中的才俊。这个词大约已被遗忘了,很少见用。中国词汇对耄耋之年多是赞誉致词,除了民间无德者骂老杂毛之外,尊老敬贤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当然耄耋代代都有老英雄,比如上有姜太公,中有老黄忠、佘太君,下就更多了,远了不讲,收拾四人帮,改变中国命运,不就有位耄耋老帅坐镇。
中国的老人即便闯过七十三,对八十四依然是负担重重。一些看起来不错的老人在这道坎前阖然长逝,有些看起来病病怏怏的老人闯过这道坎倒是一天天精神起来,顽强地奔九十而去。人生真的是很奇怪的噢!
百岁人仙:人活百岁已和神仙无太大差异,活着是段活历史,走了是个记录。家有百老,儿孙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