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快乐只有自己去创造

成年人的快乐只有自己去创造

内容摘自网络

一、兰州一位大妈,取快递的时候拒绝签字,硬要拿走。快递小哥拒绝后,竟被大妈扇了一巴掌。

委屈的快递小哥只能坐在地上抱住大妈的腿哭喊:“我收快递就赚你5毛钱,你这样欺负我。”

二、一位20几岁的高速收费员,被不理解政策的司机骂哭,委屈地耸着肩膀掉眼泪。

前一秒还在哭泣的她,下一秒还是得继续对着司机露出微笑工作。

三、街头摆地摊卖高跟鞋的小伙,坐在凳子上展示脚上这双凉鞋,不顾周围人的异样眼光。

四、在公司拼业绩的社畜小哥,已经接听了一整天的电话了。为了腾出一只手,他索性把听筒用胶布粘在耳朵上,一刻也不敢停歇。

五、穿着轻松熊玩偶服装的打工仔,站了一整天,不知是因为太累还是太困,差点趴在地上。

成年人的世界,都是劫后余生。

六、白天在同事和亲朋好友面前都要扮演好成熟稳定的成年人,然也只有夜晚在没人的角落才敢偷偷露出最脆弱的一面。

就像张爱玲说的:“笑,全世界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成年人的委屈,都是不能分享给别人的。”

快乐的阈值越来越高,我们仿佛已经丧失了开心大笑的能力。

七、苏格拉底的故事

苏格拉底单身时,和几个朋友住在一间小房子里。

看他总是乐呵呵的样子,有人就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有什么可高兴的?

苏格拉底说,朋友们住在一起,可以随时交流,多好啊。

之后,朋友们陆续成家,搬出了房子,只剩下他一人,他却依旧很快乐。

别人又问他,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有什么好高兴的?

苏格拉底回答,我有很多书,每一本书都是一位老师,随时能请教老师,怎能不高兴?

后来,苏格拉底搬进一座大楼的一层,仍是一副乐在其中的样子。

别人不解:住在一楼还能快乐得起来?

苏格拉底说,一楼进门就是家,搬东西很方便,朋友来访很方便,还可以在空地上养花。

不久,苏格拉底把一层让给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自己则搬到了最高层。

别人又问他:住顶楼有哪些好处?

他回答,每天上下楼几次,有利于身体健康;看书、写文章光线好;白天夜晚都很安静。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感慨: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于外界,而在于心境。

我们一直潜移默化地接受一种教育:只有成功,我们才会感觉到快乐。

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名校高材生也可能抑郁,企业高管也会想不开跳楼,月薪5000的服务员也能活得很快乐。

快乐是一种能力,快乐的心态是可以习得的。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词,叫“俄罗斯方块效应”,指的是:

人的大脑会非常容易陷入某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中。

玩过俄罗斯方块的人应该都有过这种经历:

走在街上,看见墙面上不同形状的砖块,会想着怎么调整方向,好去消除它们。

陷入消极的俄罗斯方块效应,我们看待问题都是消极的:

比如揪着别人的错误不放,觉得自己事事都被针对......

而如果能刻意练习,训练我们的大脑去寻找和注意积极面时,俄罗斯方块效应就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我们在奋力前行的同时,也要学会驻足停歇,用无用之事装点生活。

看过作家马德的一段话:“我们总是在期待着一个结果。

因为我们期待的结果太高了,虚伪、攀比,这些预设的期待如果实现了,长舒一口气,如果没有实现呢,自怨自艾。

可是小时候也是同一个我,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看蚂蚁搬家,等石头开花,小时候不期待结果,小时候哭笑都不打折。”

被生活裹挟着一心往前跑的我们,往往丢失了人生最重要的能力:快乐的能力。

成年人的快乐只有自己去创造,这个世界,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公司、所有组织、每个人,都无法给你快乐。快乐就像“麻烦”,是自找的!

社会的发展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选择也多样化,使人的欲望多样化,但,现实是残酷的,不像40年前的中国,大部分人都是务农,大家都一样,基本没有攀比,可现在,情况完全不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