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是如何命名的?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扩展资料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二经脉
查看全文2013-04-148
更多回答(4)
其他回答4条回答
匿名用户
十二经脉命名: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也称为“正经”。
扩展资料分布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叙述。1、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2、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3、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脾经在中线。至内躁八寸处交又之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十二经脉(经络理论)
查看全文2013-04-140
匿名用户
经络学说中的十二经脉,有手 足 阴 阳经之分。也就是把十二经脉分为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四组。它们是根据各经所属内脏的阴阳属性及其在肢体的循行的位置,分别以手足阴阳而命名的。阳经属腑,行于四肢外侧,阴经属脏,行于四肢内侧;手经性于上肢 足经性于下肢。三阴、三阳,主要是根据古代阴阳的演绎之理,认为阴阳既是万物发生的原动力,同时,也是万物成长、毁灭的根源,因而将阴阳演变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阴气初升时叫做少阴,大盛时叫做太阴,消尽时叫做厥阴(含有太、少交尽的意思);阳气初升时叫做少阳,太盛时叫做太阳 盛极时叫做阳明(*、含有太、少两阳合明的意思)。合称六气,古代医家借用这六个名称命名人体的经脉。由于经脉有属络脏腑的阴阳表里关系以及循行于手或足的区别,从而决定了包括手足阴阳脏腑在内的十二经脉名称。
查看全文2013-04-1435
匿名用户
十二经脉又名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行部位综合而定的。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