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战 军:用心灵歌吟生命的修行 ——序《大地上的歌吟:赵德发创作评传》
深度挖掘了赵德发作品紧贴土地、反映时代的思想内涵和精神风骨。恒昌先生遵循现实主义文学批评原则,坚持从具体作品出发,分析和评判了赵德发的几乎全部作品,深刻洞见其思想的肌理和精神的风骨。马克思在评价萨克雷和狄更斯等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时曾说:“现在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在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解释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揭示的还要多。”《大地上的歌吟》深刻揭示了赵德发作品所蕴含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和时代守望精神,指出其长篇小说“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文化姊妹篇”《双手合十》《乾道坤道》,以及《人类世》和《经山海》等作品充满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忧思,展示了赵德发具有的浓厚的赤子情怀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他用广阔的审美视野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无论面对怎样的人生困顿,他的文心始终朝向真诚、朝向温暖、朝向悲悯,正是这一人格力量,使赵德发的每一部作品都散发出连通广宇的思想力量。一是深刻揭示了赵德发创作精神从萌芽到长成参天大树的历程。赵德发自第一篇短篇小说《狗宝》再现单纯朴素、亲切可人的人性之美,《闲肉》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选个姓金的进村委》对政治生态的指陈和民主的梦想,到中篇小说《小镇群儒》对教书育人清澈宁静、赤诚敬业那样一种职场生态的深情呼唤,直到长篇小说《人类世》发出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忧思,新作《经山海》那种经山历海从黄色文明走向蓝色文明的宏大抒写,无一不显现出赵德发作品思想精神内涵从单度到多维、从个体到群体、从一隅到世界、从朴素情感抒发到人类灵魂终极追问,思想不断富集这样一个复杂嬗变、螺旋上升的辉煌历程,生动呈现出赵德发及其作品这棵思想参天的大树斑斓着乡土的黄色文明、海洋的蓝色文明、灵魂的思想精神如火一样红的三种基色,以及这棵参天大树依然在生长、在蓬勃的态势。二是深刻揭示了社会历史演进逻辑的波浪和曲折。《大地上的歌吟》通过对作家及其作品的深刻分析,在让我们看到繁茂的社会景象如潮汹涌地向前推进的同时,更让我们清晰看到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逻辑。这种历史的逻辑并非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充足理由律和不矛盾律那样的简单,而是既有不同时代文明活力因子的遗传,又有郁积到今天的历史沉疴,悖论、逆反、矛盾,交汇其间难以拨乱。比如《大地上的歌吟》论及了“城市化对人的异化”、“封建伦理道德与现代法制的强烈冲突”、“工业化进程加速与田园牧歌的毁灭”等诸多矛盾,不乏警世、醒世之声。恒昌先生以哲学的视角为维度,让我们从赵德发的文本中看到了什么才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真正动力。这在著者对赵德发九部长篇小说的系统分析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三是深刻揭示了时代精神的多样性、复杂性。在这种多样复杂的时代精神中,恒昌先生深度发掘出了蕴藉在赵德发文字中的时代主流思想,以及社会意识流脉的奔突,或潜流暗涌、或断层悖论、或灰色地带。所有这些,全部在德发作品塑造的人物和再现的时代背景中凸显出来。从“人性的检验”(《狗宝》)、精神的守望(《断碑》)、“文化的悲歌”(《蚂蚁爪子》)到“无知的偏见”(《闲肉》)、“愚昧的代价”(《窖》系列),每一个灵魂的断面,每一处场景的暗影,每一次情感流泻的瞬间,每一回犹疑不定的选择,无一不折射出或浓或淡的时代精神的星点,这些星点的集束构成了时代思想内涵的强光。四是叩问时代,凸显了被漠视被压抑的个体生命及精神痛苦的存在。恒昌先生以批评家的勇气在《大地上的歌吟》中对一众悲剧人物的分析,昭示出每一个人物的小悲剧都是社会时代大悲剧的命题。它深刻启示我们:“瓜瓤”、“郭全和”、“高秀燕”、“李明远”、“孙参”同样是社会、时代的代表,因为从主体性生命精神的维度考察,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表征与存在形态。直面这种表征与形态,恒昌先生将赵德发及作品置于“疗救者”的队伍里并将其作为这支队伍的主将给予了高度评价。“充满知性,充满哲思,充满诗意,放射理性的光泽和思想的光焰,它的每一篇作品几乎都能引发思考,启迪心智”,这既是作品显现的批判力量的光辉,更是一种救治力量的光焰。五是指出,寄予希冀和美好是赵德发作品紧贴大地反映时代思想内涵和深度的有力体现。恒昌先生特别指出了赵德发没有停留在再现愚昧、悲剧的层面上,而是令人信服地描绘出人性的复杂,即便是十恶不赦的人身上也会存在的人性微光。“当我告诉人们在一只老虎面前要怀着戒心的时候,我不能不把老虎的美丽发亮的斑纹也指出来”(席勒)。赵德发正是基于这样的创作思想,尽最大可能放大每个人物的人性光辉。著者在“窖系列”中对“章互助”这个人物的分析堪称这方面的范例。六是呈现了历史文化思想的纵深。《大地上的歌吟》在分析赵德发的创作时,指明了他反映时代的思想深度方面有一个坐标体系:它无限宽广的端面(切面)是把人物及人物生活的舞台作为当代中国的现实回响;它的纵轴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思想的纵深。这个纵深企及了哲学、宗教、史学、文化学、人类学、自然科学等诸方面的大文化脉象。著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