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家长微信群的喧嚣,是教育资源分配焦虑的镜像
不少班主任和教师大都会把这种现象归因为家长个人素质低劣,甚至发起倡议,呼吁家长不要在微信群过多发布和教师、学生无关的信息,以期望家长微信群在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而事实上,无论教师如何声明、倡议,或多或少都无法改变家长们在群里的表现。其重要原因在于,国人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依然具有高度的“伦理本位”的特征。
在伦理本位社会中,人们认为财物、权力等东西都是根据亲疏远近来分配的。一旦某人拥有了权力和财物,亲友就可以共享。因而,通过“走关系”建立亲密感情,就成为分享权力的一种方式。这种“走关系”在伦理本位社会中并没有道德内疚感,而是一种非常正常的“人际关系”。
班主任的感情和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可以按照比例分配给不同学生的。而在家长们的心目中,其分配方式并非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正常交流,而是依据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亲疏远近。如此一来,附和教师提议、讨好教师拉近感情、打压和教师意见不同的人“以表忠心”,便成为常见之事;身份地位颇高的家长,则炫富晒娃,以期吸引教师对其孩子奉献更多的“关心”;至于发布广告者或许是将微信群视为潜在市场,希望发展“熟人经济”。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感情和注意力的分配对学生学业的影响不可谓不重要。按照伦理本位社会的“亲疏远近”规则,家长们讨好刷屏也就容易理解了。这种“讨好”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排座位”的问题,家长们就非常担心自己和教师关系不够亲密,让孩子分到“差座位”,因此想尽办法拉近与教师的关系。或许,家长们在微信群里的各种喧嚣,仅仅是伦理本位观念下争夺教育资源的一个影像罢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