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21T【西夏陵】特种邮票
1996.08.22发行 全套4枚 发行量2165.7万套
(4-1)T 20分陵台 (4173.7万枚)
(4-2)T 20分 神门鸱吻(3799.7万枚)
(4-3)T 50分 碑亭石座(2485.7万枚)
(4-4)T 100分 寿陵残碑(2165.7万枚)
邮票规格:30×40毫米 齿孔度数:11.5度
整张枚数:40枚(8×5) 版别:影写
设计者:邹建军 印制厂:北京邮票厂
西夏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墓,位于宁夏银川贺兰山东麓,西依骏马贺兰,东临九曲黄河,沉睡西北边陲,眺望塞上江南,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分布着9座帝陵,253座陪葬墓,错落有致蔚为壮观。陵园仿唐代特别是北宋诸陵的形制,对研究西夏文化和汉文化的关系有重大价值。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
西夏是中国十一世纪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党项人雄踞西北,他们属古羌族的一支,并按姓氏划分部落,通常称为“党项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强。自唐中叶以后,随着唐王朝势力的衰微,拓跋氏凭借党项、羌族势力的日益强大,逐渐发展成为陕北地区拥有地方武装的党羌豪酋。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入京师长安,唐僖宗仓皇出走凤翔。次年,僖宗征集各路兵马“剿贼”,拓跋思慕率党项和汉族合编的兵马,与郎延节度使李孝昌会合于郎州(今陕西富县),共同起兵“勤王”。因此功,僖宗任命拓跋思慕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绥、银节度使事;后又任命他为夏州节度使,封夏国公,赐姓李。党项拓跋氏几经迁徙,攻占灵州(今宁夏灵武县),入主银川平原,建立李氏政权,扩建怀远镇为首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公元1038年,李元昊“筑坛受册,即皇帝位”,建国号大夏,又称“大白上国”、“白上大夏国”,因地处黄河以西,史称“西夏”。其鼎盛时期,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即包括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和内蒙古西南部的广大地区。由此,西夏与北宋及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以及后来代辽而起的女真族建立的金,成为鼎足之势。西夏有其特有的政治、军事、教育和法律制度,自铸货币流通,有自己的文字,在历史上曾称雄一时。公元11世纪,北方的蒙古迅速强盛起来。公元1205年开始,蒙古用兵西夏,对其边境城寨大肆劫掠,成吉思汗的马队三次兵临兴庆府。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同西夏作战时中毒箭身亡,其子秘不发丧,誓为其父报仇,对西夏人大肆屠戮。兴庆府这个当时西北的大城市,在一夜之间突然凋敝,成为一堆废墟,西夏国也由此而亡。剩下极少的一些党项人,一部分奔向中原定居,另一部分到川藏一带,同藏族混居并融合。就这样,西夏帝国仿佛一下子便神秘地消失了,只有西夏帝王的陵墓仍默默的屹立在贺兰山下,在岁月的长河里,等待着人们去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它自公元1038年立国,至公元1227年被蒙古灭亡,建国189年,历经十代皇帝,对中国的统一和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综观西夏9陵,即太祖裕陵、太宗嘉陵、景宗泰陵、毅宗安陵、惠宗献陵、崇宗显陵、仁宗寿陵、桓宗庄陵、襄宗康陵,便不难发现,其地面建筑不仅吸收了秦汉以来王陵,特别是唐、宋陵之所长,而且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整个陵区,规模宏伟,布置严整,每座陵园占地都达10多万平方米。陵墓皆坐北朝南,从南至北由鹊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陵台等部分组成。其中鹊台又称阙台,在每座陵园的最南端,都有一对,用黄土夯筑,呈方形,底大顶小,外面包砖,台顶建有阙楼,它实际上是陵园的大门。鹊台之北为碑亭,各陵所建数目不一,有的两座,有的三座,凡两座者,东、西各一;三座者,东二西一。碑亭的台基略为正方形,上铺方砖并立有石碑,碑文以西夏和汉两种文字镌刻。碑亭向北是月城,呈长方形,南墙正中辟门,东、西两墙与内城南墙相接,北墙与内城南墙合为一墙,月城内御道两侧各置两列或三列文臣武将石像。四面神墙均正中辟门并建有门阙,但有些陵园内城仅有南门畅通,其余三面虽有门阙,却在门道内以土坯砌成数米高的台阶,因而不能通行。内城为陵园的主体建筑,占地面积超过整个陵园的一半。内城之中,建有献殿和陵台。陵台高达16.6米,从下至上分为7层,逐层内收,平面呈八角形,外部砌砖,内部用土夯实,未破坏前,陵台无疑是一座密檐或7层实心塔形建筑。陵台前的墓道为东南走向,墓道填土隆起,高1至2米,形如鱼脊背,陵台与墓道位于内城西北方。陵台的塔式造型及其方位,是西夏帝王笃信佛教,受到北宋文化影响的见证。
西夏灭亡后,陵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地面建筑多已毁损,碑刻、砖雕多成碎片。1986年国家投资对陵区进行了修整,成为旅游名胜。如今,远望那剩下的断壁残垣和金字塔般的土冢,依稀可见当年西夏皇陵的雄姿和威风,显示出西夏王朝旧日的强盛。
1996年8月22日,为了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遗产,邮电部发行了《西夏陵》特种邮票,全套4枚。
(4-1)为“陵台”。画面主图为两座陵台,背景为西夏红色官印、首领印。
陵台是西夏陵园的主体建筑,原为7级8边形砖木结构密檐式实心塔,顶部有瓦当、滴水和屋脊兽,塔身用砖包裹。这种塔式陵台为我国古代陵园所仅见。现在陵台表面建筑无存,但残部仍有三层楼高,如金字塔一般,突兀挺立,雄姿不减。众多的西夏官印,印文为西夏篆书,融合了宋代九叠篆的表现手法,其中五方白文印,均为“首领”两字。用它们来衬托,一方面是为了冲淡陵墓的阴森感,另方面也象征着当年政治、经济的繁荣。
(4-2)为“神门鸱吻”。画面主图为鸱吻,背景是西夏铜钱和同时期的宋代铜钱。
鸱吻这是一种屋顶上的装饰,由8号陵神门遗址出土。通高1.52米,底阔0.58米,表层施绿色轴,陶土烧制而成。龙头鱼尾,张口露牙,头部有鳍,身有鳞纹,这种造型是鸱吻中的精品,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西夏铜钱和同时期的宋代铜钱,表示民族间的经济交流。画面上的宋代铜钱为“天盛元宝”,西夏铜钱为西夏文楷书“大安宝钱”,系西夏惠宗赵秉常大安年间(1075—1085年)所铸。
(4-3)为“碑亭石座”。画面主图为1个跪坐着的妇女人形石像,背景是几块从陵墓中出土的铜质腰牌。
跪坐着的妇女人形石像是陵墓碑亭里立碑的石座,由5号陵(寿陵)出土。红砂石质,近似正方体,圆角,顶平面长63厘米,宽59.8厘米,通高57厘米。整体造型是圆雕女性人像,造型粗犷、骠悍、独特,是西夏人崇尚人文文化的象征,也是碑座雕像之仅见。几块从陵墓中出土的腰牌,铜质,相当于现在的通行证,用以象征当时政权的稳固、森严。画面左上方的6字铜牌,为西夏文楷书,意为“宫门后寝待命”,西夏宫廷住所通行之用。
(4-4)为“寿陵残碑”。画面主图为寿陵碑额,背景为碑额的拓片。
寿陵碑额由5号陵西碑亭遗址出土。已残碎,经拼合后文字内容可辨识,两面阴刻西夏文篆书4行,每行4字,意为“大白上国护城神德至懿皇帝寿陵志文”。西夏国号大夏,党项语自称“邦泥定国”,汉语为“大白上国”;“护城神德至懿皇帝”是西夏仁宗李仁孝的谥号;“寿陵”是仁宗的墓号。碑额周边有卷草纹边饰,现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西夏文字是党项民族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接受汉字偏旁部首创制而成的,但没有一个是借用现成的汉字,因此,人们说这种文字“远看都是汉字,近看却一个也不认识”。由于西夏国被灭后,党项人被蒙古军屠戮殆尽,仅有少数幸免,使西夏文被称为“天书”。目前,全国仅有少数专家学者能够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