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篇:“不到长城非好汉”
“不到长城非好汉”
——八达岭长城游记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一家决定去登八达岭长城。我俩住在大兴区芦花路旁,儿子住在朝阳区立水桥附近,昨天晚上给儿子打电话,儿子说今天有雨,我说:不要紧,不一定会下。我们商定到德胜门公交站集合,乘坐877路车前往。
早上七点钟,我俩吃了点早饭就出发了。看到太阳已经高高地挂在天上了,觉得天气还不错,应该没事。几经换车,九点多钟我俩到达了德胜门,儿子却还没有到,看着一波一波的人过来,乘上车一辆一辆地开走了,就是不见孩子的身影。我俩焦急地等待着,直到十点多,儿子才来。原来我告诉他的949路公交车,立水桥站根本没有,这可是我从北京市旅游交通图上查到的,也不知是怎么回事。
我们乘坐877路车,人真是多,一次三辆,仍然人流不断。只这一个地方就这么多人,从其他地方去的,私家车去的,想想会有多少人去。车沿京藏高速(原八达岭高速)公路前往,虽是高速路但车速却不高,开始一段还能一直行驶,可是不久,堵车就开始了,越往前行越厉害,从离八达岭长城还有31公里的地方开始,车几乎是在一步一步像乌龟一样慢慢往前挪,大大小小的车辆把公路都挤满了。到还有21公里处,车行驶了十公里,用了46分钟,还不如骑自行车快呢。人坐在车里,只是干着急没办法,只好耐心地欣赏着窗外的景象随车而走。车里有一个小女孩,一路不时地一字一崩地背诵着一些东西,声音清脆悦耳,让人感到天真活泼,给人消除了不少旅途的疲劳。
看车窗外,天阴起来了,好像要下雨的样子。心中感到有点沉,下雨可不好,让人不能畅快地游览。车终于进入了山区行驶,看远处山峦起伏,层层叠叠,最远处的山非常高,在白色的天幕的衬托下显出清晰的轮廓。据说那就是燕山山脉,让人想起李白《北风行》中“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诗句,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北方的大雪,使人感到北方的严寒。忽然,我看到窗玻璃上有水,这下可好,还能游览吗?车过居庸关继续前行,直到十二点四十六分,才终于到达八达岭长城停车场,六十公里的路程居然用了两个半小时的时间。
下了车,雨还在下着,我们看到好多已经游览完毕的人们披着各色雨衣走下来,去乘坐公交车返回。我们感到好冷,赶紧拿出雨衣给儿子穿上,既挡雨又御寒,我俩撑起雨伞,我们随着人流向上走去。公路边的雨水已经汇成小溪了,从上面往下哗哗地流淌着。
我们走进长城登临入口,是一个长长的走廊,两侧是各种小店,有卖各种饭食的,北京特产的,还有卖各种各样纪念品的,里面人来人往,十分拥挤。我们在旁边站着吃了点自带的油饼,儿子买了个肉加镆吃了,就继续朝前走去。
沿着公路继续上行,又走了一会儿,看到前面一块巨石,上面刻有“八达岭”三个红色大字,一些游人正在那里拍照,八达岭长城到了。明代《长安夜话》中说:“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八达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理战略地位,自古以来就是通往山西、内蒙、张家口的交通要道。八达岭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者: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秦始皇东临碣石后,从八达岭取道大同,再驾返咸阳;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元代皇帝每年两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间、明代帝王北伐、李自成攻陷北京、清代天子亲征等等,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近代史上,慈禧西逃泪洒八达岭、詹天佑在八达岭主持修筑中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孙中山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等,留下了许多历史典故和珍贵的历史回忆。
我们买了门票,从门额题有“居庸外镇”的东门进入了八达岭关城,看到左边摆放着五门古代的铁炮,中间一门最大,这是明朝时候的神威大炮,虽然上面都锈迹斑斑的了,但看到那圆圆的炮口像怒目而视的样子,仍然让人感到它威力无比。面对凶恶的敌人,它会毫不客气的。
我们踏上城楼,站在平台上,放眼望去,只见群山连绵,层峦叠嶂,高低起伏,长城像一条长蛇,蜿蜒游动于崇山峻岭之间。各种树木花草被雨水冲洗着,显得格外青翠浓绿。远处山头上,云雾缭绕,随风飘荡。公路像一条飘带一样若隐若现,车辆来来往往。南面长城处游人稀少,而北面的长城内游人都挤满了,尽管是雨天,游人一点也不少,人们穿着红的黄的绿的蓝的各色雨衣,五颜六色的,像一朵朵花在移动,把长城装点得格外美丽。
由于下雨,给拍照带来了不便,但我们还是满怀兴致地把这美丽的景色给收进了相机。风在不停地吹着,不一会儿,我们感到特别冷,不由得打起了哆嗦,儿子也说快冻坏了,我说:赶紧往上爬,用力爬一阵就暖和了。于是我们开始往上爬行。虽然下着雨,但脚下的城砖吸水性很强,并不湿滑,走起来不困难。就是风太大,幸好有城墙遮挡着,只是垛口处会被风吹得难受。看着脚下的城砖有的被踩得凹下去了,想到经年累月,长城承载了多少游人。想当年,只有那些戍守边疆的将士生活战斗在这荒凉的地方,他们不能与家人相聚,生活艰苦,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写道:“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我们可从中体会到他们心中的孤独与寂寞,令人感慨万端。眼下,当年的烽火不见了,长城成了游人们的好去处,都愿意来此感触一下祖先的杰作。
待我们爬上第一个陡坡,就感到身上有点热乎了,气喘吁吁的。我们走进敌楼,观察它的构造,中间是主道,比较宽,两边是甬道,比较窄,左右各有许多券门相通,两侧有射击口、瞭望口和吐水嘴,楼上有垛口,均为砖石砌成。
越往上走风越大,看到有些年轻人只穿着短衣短裤的,着实冻得不轻,但他们的兴致却极高,有的年轻人在上面高声喊叫,声音传得好远好远,在山谷中回响。几个高大的老外也冒着风雨在往上攀登,从脸上的表情看得出他们也很兴奋。突然一阵狂风吹来,把我的伞给吹翻转了,我赶紧放低抓住它重新把它给正了过来,老李告诉我抓住伞边的短绳就行了,后面我就照着她说的去做。前面越来越陡,为了安全起见,我只好用力向前躬着身子,保持重心朝前,一手抓着栏杆努力向上,有时稍微停一停,歇一会,感到是又热又冷。在前方险要的地方,有武警战士冒着风雨在指挥游人,提醒游人注意安全。
这时,山上雾气不断聚集,越来越浓,越来越低,整个被浓雾遮蔽了,只能看到脚下的路,旁边什么都看不见了,人如同行走在天宫里一般,真是别有一番情致。待我们登上北四楼,前面不通了,我们只好从很窄的通道转到下面来,重新寻找往上的路。
前面就是通往最高处——北八楼的地方,远远望去,北八楼隐在雾中,好像悬在半空中,似乎遥不可及,但我们不怕,来登长城就是要上到最高处,不管有多困难,儿子在前面叫着快走。我们抖擞精神,聚集起全身的力气,开始向上攀登,去挑战这天险。终于,我们来到了北八楼。为了保护文物,楼门已被封住,人们不能上到二层观赏,只好聚在楼前,都为能登上这“好汉坡”而自豪。我们也在这里小息一会。想到毛泽东的“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冒着风雨上到了最高处,不愧是好汉了,也不枉来此一游了。我看到城墙外山坡上有两株榆树,上面的榆钱还长得绿而嫩,而别处的榆钱早已干巴落掉了,看来这里的温度确实低呀,不由叫人想起“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
站在这里,看着脚下的块块大青砖,触摸着城墙,我禁不住心绪变得沉重起来。长城万里长,一块块的青砖铺砌在这高高的山脊上,有的地方险峻陡峭,毫无支撑,不知有多少人被埋在了长城下,不知葬送了多少幸福的家庭,每一块城砖上面浸透着多少血和泪啊!小时候就听大人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那时候的感知还不深,眼前站在长城上,却是一番不同的感触。我沉思着,感悟着历史的沧桑与无奈;触摸着,感叹着岁月的流逝与无情。“汉将青云收汗马,龙沙白骨啸寒丘。”过去了,都过去了,看莽莽群山苍翠无语,眺巍巍长城静卧绵延,古代劳动人民用无数生命给后人留下了这一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全人类的骄傲!长城在英语中被译作“the Great Wall”,不是以长度来判定,而是以它的气势与品质,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的长城!
2015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