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陶瓷史上,各窑口之间的学习、模仿、接受、竞争和互鉴从未间断过。在汝窑青瓷之前,越窑已经经历了漫长的青瓷生产历史,并且在唐宋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质量和艺术水准极高的越窑秘色瓷在唐宋时期风靡一时,中外青瓷窑口争先仿效,汝窑青瓷也不例外。
高丽青瓷镶嵌菊花纹托盏,整体高12.6厘米,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享有很高声誉的高丽青瓷,除向越窑学习外,还向汝窑学习制瓷工艺。
种种迹象表明,汝窑青瓷与越窑秘色瓷以及高丽青瓷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曾出使高丽的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称当时的高丽青瓷为“翡色”或是高丽秘色,
在南宋太平老人的《袖中锦》也记载“监书、内酒、端砚、洛阳花……西夏剑、高丽秘色……皆为天下第一”。
我们现在对于秘色瓷已经有了深入了解,但当时人们对秘色的概念混淆不清,
在他们的印象里秘色是一种很高级的瓷器。
所以这里南宋人能用秘色来形容高丽青瓷,可见对它的赞誉多高。
高丽青瓷是高丽王朝(918~1392年)瓷器的代表作,属于宫廷和贵族用瓷,是受中国唐宋青瓷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在发展中曾两度达到鼎盛,即前期的翡色青瓷和后来的镶嵌青瓷。
12世纪上半叶至中晚期的80年期间(大约相当于北宋末期到南宋早期),
高丽青瓷出现了第二次鼎盛,产生了具有民族风格的高丽镶嵌青瓷。
韩国第68号国宝青瓷镶嵌云鹤纹梅瓶
在成型的坯胎上用刻有纹饰的模具捺于胎上,或用木、竹、铁等工具刻画约2毫米深的凹槽,根据图案需要填涂白色或黑色化妆土,再经修胎后施以青釉,入窑烧制,便形成这个别具特色的陶瓷品种。高丽镶嵌青瓷的生产年代主要在12世纪下半期至13世纪上半期,时间跨度不到100年,相当于中国的金代和南宋时期。
镶嵌青瓷最早可能源于金银嵌铜工艺、漆器、木器嵌螺钿工艺。笔者认为,高丽镶嵌青瓷工艺可能源于中国山西的浑源窑。这是因为,根据浑源窑窑址出土的镶嵌青瓷残片看,其镶嵌工艺和高丽镶嵌工艺是一致的,这些残片所在的地层属于金代地层,但从其图案风格上看,又具有明显的辽代特点,因此应属金代早期器物。另外,从高丽与辽、金的关系史来看,两国之间关系密切,交流频繁,高丽镶嵌青瓷的镶嵌纹饰中的主题纹饰如鹤纹、水禽纹等明显受到了辽代的影响。
面对真伪混杂的高丽镶嵌青瓷,如何鉴定呢?
从考古及传世品资料来看,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鉴定。
高丽镶嵌青瓷从造型上大致可分为食器、酒器、文房用具及生活用具。
常见瓶、壶、罐、盘、碗、盏托、盒、枕等。
其造型总体上比较浑厚,线条柔和流畅。
以梅瓶为例,以曲线美见长,小盘口状的瓶口很有特色。
而大多数仿品缺乏应有的曲线美,造型或多或少有些僵硬、呆板。
特别是在器物的口沿和底足的处理上,仿品远没有真品自然流畅。
宋代高丽青瓷盏、托
现代仿高丽青瓷
真品胎土呈灰色或灰黄色,少数精品胎质坚硬,用手轻叩,声音浑厚、凝重。
多数器物胎质不甚坚硬,其时代应为高丽晚期物品。
胎体坚硬的精品时代稍早,其分量适中,而多数胎质较松者分量稍轻。
现代一部分仿品由于胎土淘洗过于精细,火候过高,整个胎体瓷化程度较高,
胎土明显泛出白瓷质,或青灰色,
由于瓷化程度高而使胎体明显重于真品,用手指轻叩,有金属之声;
另有一部分仿品,胎质过于疏松,造型虽较厚笨,但胎体分量过轻而显得失调。
高丽镶嵌青瓷中极少数精品的釉色呈青翠色,多数精品呈淡天青色。也有一部分粗器放在砂床上直烧,背火的一面釉色较好,着火一面釉色较差或极差。但不论是精品还是粗品,其釉面均较肥厚,光润自然,柔和悦目。一些大件器皿还会出现釉面不太均匀和积釉的现象,如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青瓷镶嵌龙纹罐就具有上述特点。
而出土品多数由于受地下水土沁蚀,土沁已深入器物的胎釉。仿品釉面多数较稀薄,玻璃质感强烈,火气很旺,光亮刺目。从釉色上看,多数国内仿品青中泛黄:朝鲜仿品青中泛蓝,色泽要重于真品。有的仿品为了去掉浮光而采用强酸咬蚀,反而使釉面完全失去了光润的效果,显得晦暗滞涩。另有一些仿品为了达到仿造出土器物的效果,采用短时埋在土里或粪坑中的办法,这样形成的土沁浅浮,一洗即掉,在开片处土沁只是浅浅地渗入,而形成一道黄线,但不能深入肌里。
高丽青瓷莲瓣纹执壶
高丽青瓷划花斗笠碗
高丽镶嵌青瓷的釉面绝大多数布满不规则的开片,并且开片多呈堆状分布。早期的高丽镶嵌青瓷釉面的开片相对要少一些,12世纪以后,开片则越来越繁密。由于镶嵌于胎上的白色或黑色化妆土收缩率大于胎体,故烧成器物后,镶嵌部分往往低于其他部位,并且顺着镶嵌的纹理形成开片。这种开片有别于其他开片,在镶嵌纹饰的开片处迎光望去,往往会有云母片般的光泽,这是高丽镶嵌青瓷独有的特色。
高丽青瓷-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高丽青瓷-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而仿品的釉面很少有开片,而且嵌粉多薄于真品,镶嵌处也少有开片,即使有开片,在开片处也绝没有云母片般的光泽。
现代仿高丽青瓷粉盒
高丽镶嵌青瓷早期纹饰较为疏朗,纹样精细,主题突出:晚期趋向繁密,并且开始出现散漫化的倾向。总的说来,其纹饰布局讲究对称均衡,因此显得有些图案化。其镶嵌的主题纹饰主要有鹤纹、水禽纹、蒲柳纹、牡丹纹、团菊纹,龙纹、葡萄纹、荔枝纹、婴戏纹等,辅助纹饰有唐草纹、回纹、云纹等。
高丽镶嵌青瓷纹饰中最有代表性的鹤纹取法于辽宋绘画的技法,用镶嵌的手法在瓷器上表现效果如画笔一样自然洒脱。工匠们用白色表现鹤的身体,用黑色表现鹤的嘴、眼、尾羽和双腿,使之更加写实、形象。鹤纹大多作穿云展翅状,有的展翅奋飞,有的回首顾盼,有的向下俯冲,有的引颈长鸣,集动感与美感于一体。在布局上繁简相宜,错落有致,特别是鹤纹的颈部极其柔美,富有动感,而仿品的鹤纹纹饰呆板,颈部僵直生硬,没有那种自然、灵活之气。现代仿品的其他纹饰与鹤纹一样缺乏真品的自然灵活之神而显得拘谨、呆板。
现代仿高丽青瓷
从外观上看,汝窑与高丽青瓷的支烧痕迹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传世汝窑与宝丰清凉寺出土汝窑通常为满釉支烧,支钉痕迹精巧,被称为“芝麻钉”,支钉形状呈三角形或者腰果形,布局工整;而与汝窑年代相近的高丽青瓷纯青瓷产品中的部分瓷器,器底也有不少满釉支烧痕的,且支钉形状相对较为工整,尤其是在杭州出土的高丽青瓷的底部,其支钉痕细小,布局工整精巧。虽然有沙粒粘连的现象,但处理精细者甚至可以与传世汝窑以及宝丰清凉寺出土汝窑相媲美!所不同的是,汝窑支烧痕布局更加精巧,支钉断面处理相对美观,少见四支钉而多见三个或五个支钉,支钉常在圈足上或近足根处;而高丽青瓷支钉在分布上相对集中于圈足内心,裹足技法上与汝窑稍有不同,支钉痕形状多变,且常常有四个支钉痕。
北宋宝丰清凉寺裹足支钉残器底面
11—12世纪高丽青瓷碗残器
11—12世纪高丽青瓷碗
11—12世纪高丽青瓷碗
11—12世纪高丽青瓷残片底足支钉痕
杭州出土高丽青瓷裹足支烧残器
一件私人收藏为满釉裹足支烧,底足有三个支烧痕(图8);
杭州出土高丽青瓷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网络,旨在传播收藏资讯,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