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4~6:神秘离去,史学巨著的流传||林苹果读书

读书
林苹果

林苹果读书

好书推荐,一路陪伴

嗨,大家好,我是林苹果,我的愿望是成为一个“职业读书人”,每年读书100本,把自己最深的认知,成功分享在您面前。

希望能在您的陪伴之下,我能用滴水石穿的毅力、破雾追光之勇气,读书三千卷,看透世间繁华……

从2021年4月28日开始,我将在安蓝老师的公众号“荒原青草”陆续推出荐书文章,并开始一项【林苹果读《史记》系列】的《史记》人物解读写作,希望我用跨越山水的热爱,能得到您用时间的陪伴……

如果您的留言足够真诚或精彩,我将送您一本书。

04

神秘离去

司马迁最终是怎么死的? 这在历史上是一个谜。传闻大致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司马迁可能是自杀身亡。

《史记》完稿之后,司马迁来到这个时代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生命对于司马迁而言,已经无足轻重,特别是受宫刑之后,他在《报任安书》中对于死的理解,以及他对自身忍受屈辱的难受描述来看,他就是抱着一种自杀的心态在作生命遗言。

这是一部分读者从《报任安书》中分析出来的。

第二种说法,司马迁受任安这个案子的牵连,被汉武帝下令腰斩于市,也有说和其他犯人一起被集体处死。

当时宫廷里面有一场斗争,把司马迁的好朋友任安牵涉进去了,而当司马迁辗转托人把他的《报任安书》送到狱中以后,任安已经被腰斩了。

狱吏在抄检狱室的时候发现了司马迁的信,便呈奏给汉武帝,信里面是非常愤慨地表达了对汉武帝的不满,汉武帝读罢,看到那么多怨愤之词,勃然大怒,再加上有人趁机诬告司马迁和任安是同党,于是汉武帝便下令把司马迁打入天牢,随后腰斩于市。

第三种说法,司马迁寿终正寝。

有人认为司马迁在完成《史记》之后,便隐居山野,一直到汉昭帝年间善终,大概活了60岁左右,不知所终,故无从查考。

说司马迁自杀的,只是一种推测;说是被汉武帝腰斩或集体杀死的,目前史料还不能够充分地予以证实;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很多人把他看成是病故。

我个人更愿意他是神秘离去,归隐山林……

原因如下:

一是司马迁从小受父亲影响,道家思想理念耕深于心,归隐是道家的最终归宿。

《史记》写完,他的人生使命完成,《报任安书》也将心中愤懑喷泄完了, “了事佛衣去”是道家通透和洒脱的体现。

再说,按照道家的理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己不能随意处置,司马迁应该不会随意自杀,但留在尘世之中已经没有意义,所以,以他游历过四方的经历来看,也很可能会循隐而去。

二是《史记》就是司马迁的生命,他对于《史记》的安排,也就是对自己生命的安排。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对于《史记》做了非常明智的安排,在《太史公自序》中交代了他把《史记》“藏在名山,副在京师”,在《报任安书》中,也说:“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那么,司马迁肯定对自己的人生也有两副安排,也就是说,一副人生隐在深山,一副躯体放在京城。

三是后世广大读者对其美好的祝愿和愿望。

因为司马迁的死亡迄今为止依然是一个千古之谜,历经2000多年,多少史家名人探寻依然不得而知,那么,以他个人的生平、思想、以及寄托他生命的《史记》的最后安排,绝大多数人都是希望他能隐居山林,寿终正寝的。

05

卓绝的使命成就

《史记》52万字都写了什么?

《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共130篇,由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组成。

《史记》有多牛?

1、《史记》建立了杰出的通史体裁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司马迁创立了杰出的中国通体史编撰体裁,后人一直都在效仿。

2、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自司马迁修成《史记》后,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取得了独立地位。

3、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史记》就是一个中国文学大宝库!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史记》是后世小说的取材之源。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鬼谷子的局》等。

司马迁以其深厚的文学修养,高妙的艺术手段,对一些极其复杂的事实,都进行了非常妥贴的安置,再加上他高远的视角和见识,生动、洗炼的文笔,让人读来,无不感觉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再说《报任安书》:

公元前91年,53岁的司马迁在完成《史记》以后,在陪汉武帝外出的时候,他收到了好友任安的来信。

他思虑再三,给任安回了一封信,这封信就是被当今网友称为“天下奇文”的《报任安书》,这封信,千百年来,都被看做是司马迁的绝笔书。

在这封信里,司马迁以极为难受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实现使命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精神,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有网友说,《报任安书》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的奇伟情操,它在行文、语言上纵横开阖,笔法雄健,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洒同情之泪。

但是,据说也是因为这封信,司马迁二次入狱,也因此让他的最终归宿成了一个任人猜测的千古之谜……

06

史学巨著的流传

公园前74年,在汉武帝和司马迁死去多年以后,汉武帝的曾孙刘询继位为汉宣帝,他当朝时有个平通侯叫杨恽,他上书汉宣帝,献出了他外公司马迁藏之于深山的史学巨著《史记》。

也就是说,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把他妈妈密藏的《史记》拿出来献给了汉武帝的曾孙刘询,刘询下令公布《史记》,天下人得以共读。

原来,司马迁生前有两儿一女,女儿司马英嫁给了陕西华阴杨家的公子杨敞,女婿杨敞为人谨慎,颇得当时霍光看重,在汉昭帝刘弗陵时,曾官至宰相。

司马英给杨家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杨忠,小儿子杨恽。杨恽自幼聪颖好学,司马英就把自己珍

藏的《史记》拿出来给他阅读。杨恽初读此书,便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他逐字逐篇,非常用心地把它读完。在他成年后,又把它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总是热泪盈眶,扼腕叹息。

汉宣帝时,杨恽被封为平通侯,他看到当时朝政清明,觉得他的外公的这部巨著该是重见天日的时候了,于是上书汉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

从此,《史记》被官方、民间大力流传,经过2000年岁月的沉浮洗礼,它越来越像像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史宝库,让后来人不断从它那里挖掘、发扬、开拓着各种资源智慧……

作者:林苹果,怀着一颗好奇心,专注读书、写书评,分享知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