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关注|“六月不减肥,七月徒伤悲”?科学瘦身才能拥有健康人生
“我这种胖子,不管有没有名字还是叫胖子。”每到夏日来临,短袖短裙,让“赘肉”无所遁形的时候,不少人会想起多年前的一部电影——《瘦身男女》。主演刘德华和郑秀文一反俊男靓女的荧幕形象,以臃肿的体态出镜,演绎出一段“因胖生情”的励志故事。剧中,他们沉迷于减肥的各种方法,让人捧腹之余,却又不由令人警醒。
网上戏言:“六月不减肥,七月徒伤悲。”是否真的如此?本报特别采访专家,从肥胖的健康风险、自我预警、合理干预及科学治疗等多个角度,为备受困扰的人群支招,更向大家呼吁:科学瘦身才能拥有健康人生。
肥胖易伤“心”:导致全身“负荷”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超过50%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与2015年的数据相比,我国成年居民的超重率增长约20%~40%,青少年儿童增长约10%。更严峻的是,未来二十年,这一数字或许还将增长一倍。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王兵提醒,国人的肥胖大多属于腹型肥胖,又称“苹果型肥胖”。这类病态肥胖可能引发很多慢性病,尤其容易加重心血管负担。数据显示,肥胖患者发生心绞痛和猝死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4倍。
那么,肥胖究竟是如何损害心血管健康的?
1 |
肥胖易导致心血管动脉硬化。王兵指出,肥胖人群普遍喜欢吃油腻的食物,如果不加以控制,会使过量油脂堆积在血管壁上,进而诱发心血管动脉硬化。此外,肥胖人群血液中的胆固醇普遍偏高,这也是引发心血管动脉硬化的诱因之一。 |
2 |
此外,肥胖易导致血压升高。肥胖人群的皮下脂肪比较厚,会极大扩充毛细血管,增加血液循环量,使血容量增高,提高心脏的输出量。心脏长期负担过重,就会引发血压升高。而且,肥胖人群普遍存在饮食陋习,长期摄入较高的热量,会使血液中胰岛素的水平升高,进而刺激交感神经功能,收缩血管,加大血管阻力,久而久之便使血压升高。 |
3 |
肥胖还易增加心脏负荷。肥胖人群的心脏比正常人的肥大,并且血液中的糖分和脂肪较高,易伤害血管壁,这些都会让心脏难以负荷,并出现心功能衰竭的可能。 |
王兵强调,肥胖会大幅增加患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当这些合并症“全力合作”,又会进一步影响心脏,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等疾病,甚至引发猝死。
“胖人”爱打呼:小心“睡梦杀手”
入睡后,他们总是鼾声如雷,断断续续却此起彼伏。家人常常以为他们睡得正香。他们很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患者。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肥胖人群比例不断增高,此类患者的人数也持续增加。
在我国,约有4.5亿人患有鼾症,其中OSA患者约有5200万人,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数据显示,50%~70%的OSA患者为肥胖人群。每当体重指数(BMI)增加1,罹患OSA的风险将增加4%。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在7小时睡眠中,发生呼吸暂停(暂停维持10秒以上)和低通气30次以上,或每小时睡眠中,发生呼吸暂停和低通气5次以上,都属于OSA。“经常打鼾的人,睡眠质量其实很糟糕,常常觉得没有睡饱。”王兵指出,“打鼾的原理是睡觉时舌根后坠,咽后壁塌陷后堵塞了上气道,吸气的时候空气通过狭窄的上气道引起振动,就会发出呼噜声。”
偶尔打鼾或与睡姿不适、睡前喝酒有关,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和睡眠的姿势即可改善。但是,若长期存在打鼾现象,就应及时加以干预。否则,长此以往,可能使人体长期缺氧,最终导致全身多系统功能损害,引发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睡眠中猝死。因此,OSA也被人们称为“睡梦杀手”。
王兵提醒,以下5项中若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示罹患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风险较高,需要尽快到医院进行睡眠监测:
打鼾;
白天总感觉疲惫;
存在睡眠时呼吸暂停症状;
存在血压升高现象;
脖子尺寸大于41厘米(女性)或43厘米(男性)。
日常生活中,通过减重、侧睡、戒烟戒酒、避免服用安眠药或镇定剂等,可以有效缓解OSA。另外,经常练习深呼吸,并在睡前清理鼻腔,可帮助鼻道保持畅通,缓解打鼾。对于存在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者,应积极治疗以免加重打鼾及其他相关慢性疾病;存在严重的口腔颅颌面畸形、扁桃体肥大和重度肥胖者,也应积极手术治疗。必要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家用无创呼吸机,通过改变呼吸的方式解决打鼾问题。
目前,王兵主任减重外科团队已建立国内首个肥胖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的生物样本库,这将为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减重有“意识”:明确肥胖“指标”
从“1”到“5”,你的“肥胖值”是多少?目前,我国根据体重指数(BMI)将成年人的肥胖值分为五类:BMI等于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BMI为18.5~22.9,表示健康;BMI为23~24.9,则为超重;BMI为25~29.9,表示1度肥胖;BMI为30~34.9,表示2度肥胖;BMI>35,则是3度肥胖。
王兵特别指出,BMI并不适用于运动员、从事重体力活动、水肿等类型的人群。这是因为同等重量下,脂肪体积约是肌肉的1.4倍,因此,体重、身高、BMI均相同的两人,却可能胖瘦有别。
如何从科学角度来衡量胖瘦?王兵指出,除BMI之外,还有四种判断办法:
1 |
一是理想体重。即“标准体重”,理想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 |
2 |
二是腰围。腰部周径的长度,是目前公认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腰围既能反映脂肪总量,又能反映脂肪分布,是评估患慢性病风险的良好指数。成年男性腰围应少于85厘米,女性少于80厘米。测量腰围时应保持站立,双脚分开30厘米,这样体重会均匀分布。测量部位要平脐,用软尺紧贴皮肤,但不能压迫。 |
3 |
三是腰臀比例。即腰围与臀围之比,男性要少于0.9,女性要少于0.8。 |
4 |
四是皮下脂肪厚度。腹壁皮下脂肪厚度,男性应少于15毫米,女性不应超过20毫米。不过,这需要专业的皮脂厚度计来测量。 |
王兵特别强调,认识肥胖风险、提高减重意识、了解肥胖值不应止步于成年人。《中国儿童肥胖报告》预测,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至2030年,我国0~6岁儿童肥胖检出率将达到6%,7~18岁学龄儿童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将达到28%。
目前,《中国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症外科治疗指南(2019版)》将我国儿童青少年重度肥胖定义为:BMI>32.5且伴有严重代谢相关疾病;或BMI>37.5且对日常生活学习造成一些不便影响。
王兵指出,家长通过以上BMI指数可以初步判断孩子是否存在超重和肥胖情况,及时前往医院评估其他肥胖合并症,由专业的减重团队医师制定有效的策略,防治肥胖发展。
儿童肥胖干预的原则,是行为管理加上辅助治疗以及肥胖并发症的处理。据王兵介绍,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增加户外运动、避免久坐不动、保证充足睡眠等方式,可以有效预防儿童肥胖的发生。另外,通过药物治疗可以帮助肥胖儿童降低体重,但是需要在医师指导下严格使用。对于重度肥胖症的儿童,建议选择成熟的减重外科医生团队全程管理,并且需要有青少年医疗和心理社会管理经验。
“不难发现,肥胖率的上升很大原因是由于健康生活方式的缺失。”王兵认为,“为了健康,全人群都应该主动了解膳食营养知识,坚持减盐、减油、减糖,加强'三健’促进活动,多吃豆类、奶类、蔬菜、水果等健康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通过运动健身来保持身材,养成和坚持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对于病理性重度肥胖的人群,手术治疗也是可以选择的科学途径。”
“微创”有指征:切莫盲目手术
肥胖让人身心超载、无所适从,究竟该道听途说尝试偏方,还是积极寻求治疗?又该如何科学治疗?王兵指出,对于中重度肥胖及一些存在代谢性疾病的轻度肥胖者而言,在饮食管理、运动减重、药物治疗之外,微创减重代谢手术已成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王兵介绍,目前指南推荐的经典减重代谢手术有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和腹腔镜胃转流术,通过减小胃的容积从而改变吸收,影响胃肠激素分泌、改变“脑-肠轴”的支配以及改变肠道菌群等机理,达到长期有效减轻体重和缓解代谢方面疾病的功效。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对于病态肥胖,减重手术是目前唯一能持续减重且不易反弹的治疗手段。
随着肥胖人群的不断增加,十年间,微创减重手术在我国已日益普及。以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为例,通过不断革新,单孔“缩胃手术”如今已成为该院常规减重手术。王兵介绍,这种“隐形”手术是在患者腹部或肚脐上开一个手术孔,术后进行隐形缝合,愈合后几乎没有手术痕迹,意味着更小创伤、更快康复和更少术后并发症。
对于许多人而言,微创减重手术似乎不需费吹灰之力,也因此使许多纤瘦的求美者趋之若鹜,追求更极致的瘦。对此,王兵提醒,减重手术的最大受益在于其减重效果和对肥胖合并代谢疾病的疗效,因病人的特殊原因,手术治疗过程及围手术期处理往往涉及多个不同的临床学科参与。对于不符合手术指征的求美者,该院减重外科团队门诊经常上演着一幕幕“劝退”的场景。
“肥胖人群的手术治疗,是一个团队在工作。”王兵介绍,微创减重手术的术前会诊必须由外科医师、麻醉医师、营养师、专科护士组成的治疗小组,还需要重症监护、心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口腔科、耳鼻咽喉科、神经内科、精神科等配合,针对不同病例特点进行相关多学科诊疗。
“肥胖需要系统治疗。”王兵强调,患者需对微创手术有心理准备,对手术安全性有所了解,以及对手术术后治疗重要性的认识。术后的第1年里,至少要进行3次门诊随访,以及更多电话或其他方式的随访。同时,应配合正确的饮食指导,包括:
避免过度饮食;
每日仅进食三餐;
缓慢进食,每餐大约30~50分钟;
细嚼慢咽,吞咽的食物要接近液体水平;
进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避免高热量的食物;
饮用足量的液体,严禁碳酸饮料。
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有些患者还需每日补充必需的维生素,依照指导补充矿物质。
王兵提醒,任何手术都有相应的适应证与禁忌证,肥胖人群务必在专业的减重外科团队指导下,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还应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真正获得更加轻盈的体态和身心。
专家简介
王兵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普外科
主任医师、科副主任
专家门诊:周三上午
特需门诊:周三下午
门诊地址:黄浦区瞿溪路500号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 常委兼减重外科学组 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学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 常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与肥胖外科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糖尿病与肥胖外科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肥胖和代谢外科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上海大众卫生报》头版(2021年7月13日)刊发
记者:吉双琦
健康丨生活丨阅读丨习惯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