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洪式太极拳螺旋运动力学再探

洪式太极——通过力学原理阐释实战技击;通过人体经络运行感知节节贯穿;通过辩证哲学述说平衡与和谐。本微信平台愿与世人共同探索太极拳的奥秘和唯美!

征稿邮箱:jy6108@163.com

洪式太极拳符合当代运动力学原理,它遵循螺旋运动。动作是进退中通过自转加公转的顺、逆缠法,产生形开而劲合、劲开而形合的对立统一的螺旋运动,特有的出手不出肘、收肘不收手的螺旋运动技法,使得劲力在旋转中不断前进。下面试从物理力学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首先,对洪式太极拳螺旋运动进行运动分析。

螺旋运动离不开螺旋轴、螺旋面、螺距、旋转等这些要素。在洪式太极拳的螺旋运动中,手之往复折叠,步之进退转换,都是由躯干的立体螺旋带动手足公转,手足又各以自转随着公转而因敌变化 ,这些螺旋运动要素无不通过自转加公转的顺、逆缠法在拳架中表现出来。为方便理解,不妨将这些要素与拳中的一些名词做些对应:

螺旋轴——腰椎、各肢体转动中线:

旋转——自转、公转;

螺旋面——三角形构成的曲面(为何?下文详述);

螺距——上、下、进、退。

洪公在臆解《王宗岳太极拳论》“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时讲:“自转要因敌变顺逆,公转要因敌变三角形。不论是手与手、步与步,或手与步的配合,都应当是三角形的。”

我们进一步理解洪公这段话,“自转要因敌变顺逆“,是自转螺旋的要求;“公转要因敌变三角形”,是公转缠绕转动(缠丝)的要求;“不论是手与手、步与步,或手与步的配合,都应当是三角形的”,是要求在洪式太极拳行拳走架、接手对敌的螺旋运动的过程中,动作的配合处处应是三角形,三点成面,太极拳的曲中求直确定了这个三角形面是曲面,在螺旋运动中三角形构成的曲面自然是螺旋面内的一部分。这就要求,不仅掤化接触各点处的自转务要形成螺旋面,还应使与对方的所有接触点均要落在自转公转共同形成的螺旋面上,从而形成整体转动推进的螺旋接触面。所以,从运动学上讲洪式太极拳螺旋运动的外部表现形式,也可以看做是在螺旋运动方向上形成大大小小的转动的螺旋面。

其次,基于这种转动的螺旋面对洪式太极拳的螺旋运动进行力学分析。

转动中的螺旋面,作用接触点所产生的螺旋力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力,其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可分解为:轴向推力、径向离心力、圆周切向力三个分力。从作用效果看,轴向推力可产生击打对方的直击力;径向离心力可产生直来横拨、竖来棒压、引偏化削的侧向力,这是以小力引偏大力的技巧;而因在螺旋面上滚动摩擦所产生的圆周切向力,则围绕自转中心产生一个叠加的力偶矩。径向离心力与圆周切向力相合均可围绕腰椎公转形成一个更大的转矩。轴向力与径向离心力的结合使用,往往可产生“一就走”的“截打”的效果。力偶矩与转矩的结合使用,可产生使敌滚翻、甚或错筋断骨的效果。由此可见,按照洪式太极拳螺旋运动技法所施展的螺旋力,它的综合作用效果除了化打合一,还具有以小力引化大力的特点。

另外,洪式太极拳的螺旋运动遵循“立如平准”、“腰如车轴”的要求,在自转螺旋、公转缠绕配合构成螺旋面的同时,还应当合理形成以腰椎为支轴的避免双重的省力杠杆结构,和双膝提落、尾骨转动调裆劲的保持随遇平衡的天平结构。

洪式太极拳的螺旋运动充分发挥和利用了螺旋与杠杆的省力优点。在螺旋运动中,形成螺旋面是太极拳形成化打合一的外在运动形式,运用好避免双重的省力杠杆以及裆劲调整的天平的技法,运用好螺旋引偏化力的技法,则是省力技术。螺旋、杠杆的巧施妙用,可以实现小力胜大力、化打合一的神奇效果。

以上分析,尽可能贴近洪式太极拳理法,或有偏颇,敬请方家指正。虽然可以用简单的力学来解析,但太极拳的技法还是很难掌握的,只能从规矩入手,花功夫去练,明拳理+长期不懈的练,才能有所收获。普及推广太极拳也要与时俱进,应该赋予太极拳更多的现代知识来表达,才能更好的让当代具有科学知识的年轻人去理解和掌握,如果还是用玄而又玄的语言去教学,是很难在年轻人中进行更广泛普及推广的。

本文作者:杜建刚,洪式太极第三代传人,济南孟宪彬老师弟子。文中对洪式太极拳螺旋运动力学的解释是杜先生个人对太极拳理法的理解。如有疑问,请留言探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