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
序言
培养教育孩子,就像建设一个工程,既要进行微观设计,也要有宏观的把握;也像打仗,既要注重具体的战术,也要明确总体的战略。就是说,家庭教育也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很多家长培养教育孩子,只是关注具体的培养教育方式方法,细枝末节,而不大注重、思考总体的设计和战略问题;只是着眼于眼前的问题,而对孩子发展的长远前景却很少考虑,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意识,存在严重的盲目性。这样,很容易迷失培养教育的方向。
有的家长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高学历”的人。但“学历”和“素质”不能划等号。高学历不见得素质高。高学历低成就的屡见不鲜。不能适应现实生活环境,学历再高也没用。比如有的“啃老族”学历并不低。
有的家长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有钱人”。但有钱的人,不见得都是高学历。比如各地市郊、风景区那些住别墅的,有博士学位的恐怕不多。住别墅的房子虽然宽敞,心里不见得敞亮,不见得家庭关系和谐,幸福指数都很高。
究竟培养孩子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孩子将来才是幸福的人呢?我希望大家读读我的这篇文章。
此文曾发表在《中国女性》杂志2011年第六期上。
===========================================================
《我们究竟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
赵忠心
(正文)
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幸福的人。
那么,何为“幸福的人”?就是既能享受到高度物质文明,也能享受到高度精神文明。
许多事实表明,一个人的幸福感和物质条件并不完全是成正比的。只是具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未必是幸福感指数高的的人。要真正获得幸福,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精神文明素养,能享受高度的精神文明。
作为家长,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
什么样的人才是“高素质的人”?
“素质”是个历史概念,不同的历史时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都要无一例外地进入社会,素质是高还是低,不是家长说了算的,也不是学校说了算的,跟“分数”、“名次”、“学历”、“学位”并不划等号。而是要接受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评估。社会生活、社会实践才是对一个人素质高低最公正、最权威的检验和评判。
一个人素质是高还是低,要看能不能适应现实的社会生活。能适应社会生活需要,有所作为的,就是高素质,就是幸福的人;不能适应社会生活需要,无所作为,甚至被社会生活所淘汰的,比如“啃老族”,不管有多么高的学历、学位,就是低素质的,就不会是幸福的人。
为此,要使孩子成为幸福的人,要把孩子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家长必须具备“立足家庭,面向社会”的意识,研究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研究未来社会具有哪些与计划经济社会不同的特点,努力按照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的需要来培养、塑造自己的孩子。
当前,我们所面临的社会是市场经济社会。“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态,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和法则。要能立足于社会,有所作为,首先必须要有竞争意识、实力和能力;
市场经济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是“高文化”社会。社会的竞争终究都是科学文化的竞争。要在社会竞争中获胜而不被淘汰,必须要接受优质教育,具备高度的科学文化素质;
市场经济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渠道多,信息传播手段日益现代化,信息量大增且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面对潮水般涌来的信息,必须具备筛选、区分、取舍、获取、掌控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市场经济社会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社会的发展急剧的,变化是深刻的。必须要善于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更新自己,具备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市场经济社会是开放的社会。社会的包容性大大加强,多种价值观念并存,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必须具备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抵制腐蚀的能力;
市场经济社会是高度文明的社会,对人们的道德要求越来越高。必须加强道德修养,严于律己,遵守家庭伦理道德,尊重社会公德,具备高度的道德素质;
市场经济社会是法制社会。只有遵纪守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所有人都要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进行活动。因此,从小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要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具备高度的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