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精读(8)贤者的本色
论语精读(8)贤贤易色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姓卜,也是姬姓后代,名商。子夏师从孔子,非常认同学而时,习之这样的观念,他学成之后辗转到魏国,在西河授课收徒,有魏文侯时代的魏国大治,其弟子很多,非常有名的如李悝,后世称其为法家的代言人,商鞅呢亦是李悝思想影响非常大。
其次很有名的弟子是吴起,吴起本来师从曾参,后来因为不守母丧被逐,改学兵法,并在帮助鲁国打赢后受排挤而逃到魏国。
当时辅佐魏文侯的国师李克、田子方(也是子夏的弟子)等人建议魏文侯重用吴起,所以魏国有诸侯闻风丧胆的魏武卒。并且与列国战无败绩,直到吴起死后,魏武卒败在孙斌手上,魏国从此成为二流国家。
吴起其实师从也算是子夏的弟子,他在西河任太守多年,很多想法是在实践子夏的思想,进行改革的尝试,西河大治。而这些给商鞅提供非常好的实践经验,以后用于秦国的改革。
很多人后来一直感觉儒家和法家好想一直对立,大家争论颇多,这其实是儒家谁是正统传承的争论,应该是孟子这一代争论最大,这代都属于第三代或第四代了,孟子这代齐鲁儒家以曾参为主要继承,而法家本质上就是子夏的传承。
子夏主张学而因时,并在时代中去实践并总结。所以子夏其实更注重结合实际,不完全拘于句式和观念。
曾参比子夏小,他记的子夏这些语录应该是孔子在世的时候,子夏还在孔子身边时说的。
贤贤易色!
朱熹说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
大丈夫当如欣赏女人之美一样去追求他人身上值得追求的东西。这才算得上有诚意。
南怀谨说这四个字应该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
假如联系上下文,这段应该对孔子上一段进行了注解。孔子说了亲仁,那么子夏说,我们应该如何去亲仁呢?
贤贤,即亲仁的另一种说法,学什么,习哪样?换句话说,我们的榜样应该是什么样的。
孔子的将天下治理的思想从圣人下放到精英层,这段话说给精层听的。
我们去看很多人,一开始创业,就单纯地想赚钱,而有另外的一群人呢,则单纯地想要改善家庭的条件。也有一种人,做企业单纯地想要报效国家,就是觉得国家这个方面需要有人去做。
那么不同层次的人呢,境界相差是很大的,有的人喜形于色,因为他见识浅,没有见过厉害的人,所以常常一付高调而欠揍的样子,今天我们在互联网上看到那些出言不逊,喜欢抬杠的,不用问,身边一定是一些浅薄的人。而当一个人真的遇到过很多高人,他会改变自己,易色的表现在,变得非常低调,知道自己赚到钱不都是自己高人一等,很多因素全是运气使然。
高调的人大多数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做公司是为什么?做企业是为什么?否则为什么一遇到天灾自己就没有办法处理了,四处哭求别人帮助,都是自己准备不充分导致的。
贤贤易色,人会因为自己的见识而改变对人的态度,真正的贤人不光是对高人谦虚,对普通人一样很谦虚。而真正的高人,就三个地方能看出这个人的本色,第一,照顾自己的父母是不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第二,吃人家的饭碗有没有舍命的态度?第三,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处是不是言而有信?
这就是贤贤易色。
本色不改,就是贤,管宁锄金而不动心的本色。
“虽曰未学”,学可以增智勇,忠孝一样可以添大勇,而信则是智的核心源泉。所谓贤者即智勇有余的人,擅于使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