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历史断面:上斜街多了一面墙
北京老城胡同的现状,是老城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相互较量的结果。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城市管理者一直尝试在两者之间找寻平衡,使之有序发展。
在胡同整治提升过程中,墙一直是老城风貌呈现的聚焦点,墙是胡同的边界,也是胡同的姿态。
上斜街位于宣西片区北部,是片区更新计划中规模最大的一条胡同,长约500米。胡同原为河流故道,不直而得名。
与普通胡同不同的是,胡同内高差十分复杂,建筑建于高台之上。胡同空间体验十分有趣。
胡同内藏着众多名人会馆,如沈家本故居、龚自珍故居、太原会馆、四川会馆。在原有的胡同空间格局下,这些历史建筑位于高台之上,无法让人感知,居民对胡同历史了解较少。
与诸多北京老胡同一样,宣西片区的居民传承数代,虽然胡同内公共空间及基础设施亟待完善,数代居住于此的居民对于新一轮的胡同整治提升及街区整理仍然感到不安。一方面居住环境较差的居民渴望政策能从墙外落实到墙内;另一方面,居住在胡同内的居民,担心环境提升后,会改变原有的室外生活路径。
针对生活型胡同公共空间的营造,在实施层面仍然面临较多难点。
2017年北京设计周宣西生活展区,正式开启居民——设计——未来生活的联动,将居民对于未来生活的意见真正纳入到下一步设计中来。策展团队、设计团队与居民进行多次访谈后,希望提升整个片区胡同居民的归属感、呈现胡同历史感。
居民对于胡同空间功能意愿互动
胡同未来生活展示
设计团队在宣西片区上斜街内选择了一处场地,进行了一次设计实验。
在不占用居民日常空间的前提下
置入一处历史文化场所
让居民对这处场所有认同感
链接胡同过去与未来
同时符合老城职能和风貌
设计团队利用太原会馆的高台,置入一片墙。
原来此处边界为居民私搭乱建所用,自发形成了各种小微场所,但是安全隐患极大。
在后续进行的拆违工作中,将胡同界面进行了清理,令人痛惜的是,很多有价值的历史痕迹也被逐一抹掉。
设计团队选择此处场地,将原有消极的胡同界面进行整理。重塑胡同历史断面。
首先是与施工队进行沟通,将胡同内拆除的老材料进行保留。
接着对接整个西城区3km文化体验路径。
设计团队在步行视觉范围内,进行了胡同边界重组。
将街区的旧材料与上斜街原为河流故道的印记结合一起,展示了属于胡同自身的历史。设计中预留了多个展框,力图为后续的上斜街胡同文化提供新的展示空间,延续胡同历史。
通过构造手法和材料的再造,胡同的墙有了新的含义。建造过程中,施工队运用娴熟的技艺,将这些与居民联系到一起的老材料砌筑起来。
施工师傅在搭拱的基础
听声识砖
建成细部
未来胡同社区发展与胡同生活密切联系,希望以此作为起点,将胡同居民与胡同公共空间联系到一起,保留胡同历史断面,激发胡同居民的自豪感与归属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区文化交流场所。
项目名称:上斜街胡同整治提升
主持设计师:林桦、王文雪
设计指导:范黎、朱显泽
规划指导:方旭
插画:王文雪、王立恒
实施方:燕广置业
施工负责:刘建成
设计时间: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