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彻底火了:《你好,李焕英》后劲太大,网友哭出“妈妈滤镜”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你好,李焕英》票房一路飙升,不少网友表示:“贾玲这胖子,终于红了;喜剧女神张小斐,终于火了。”有一种长久以来的叹息,终于吐出胸口的感觉。
不少人在看完电影后,看张小斐会产生“妈妈滤镜”,张小斐的微博评论区也彻底沦陷——所有人都在“哭着喊妈”。
回到爸爸妈妈的青春时代,以子女眼光看待曾经青春年少的爸妈,这种魔幻穿越套路,从杨幂的《宫锁心玉》,到沈腾的《夏洛特烦恼》,一直以来都备受观影市场青睐,几乎屡试不爽。
导演贾玲初次掌镜,虽也借用了电影市场上的这一穿越套路,却舍得把穿越之后的煽情点,放在最基本的儿女父母的情感表达上,以感动、怀念、温情为主线,彻底释放人伦情感。
果不其然,效果出奇地好。
熟悉贾玲、张小斐的观众群体也是各大卫视喜剧栏目拥趸。
近年喜剧舞台异常活跃,众多喜剧小品演员穿梭于各大卫视平台,赚得眼球与关注度,贾玲与张小斐常年活跃在喜剧一线,积累舞台经验,熟谙与观众互动节点和节奏。
观众面前混个脸熟 + 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 喜剧小品演员走俏并广受欢迎。
玩票的导演贾玲,剧本却4年磨一剑。
原本导演是个复杂的行当,门槛极高。但在中国电影成熟的市场化推动下,已演变成为“有导演梦”谁都可以上马的圈内职业。
贾玲并非导演科班出身,此时却能干起导演的活儿拍自己的电影,得益于没有过多说教和标准门槛的宽松市场环境,这种环境,让更多人更有勇气投身于自己的梦想。
大众以为玩票的贾玲,不过是想借着这两年来在喜剧舞台上的知名度,在春节档期内捞一笔。没成想,这“女胖子”是把自己压箱底的梦想,和对喜剧事业的执着给拿了出来。
酝酿了将近4年的电影剧本是几经打磨过的,也是上过小品舞台被观众近距离点评和观看过的,已经总结出了一套与观众互动,打动人心的成熟模式。
按照贾玲的说法就是:之所以敢请沈腾来演,就是因为对自己的本子满意,才敢请当下最火最有市场的沈腾参与,否则就是对友情的消耗,白折了人家这么多年对自己的经营。
看过电影的人都觉得片子很对胃口。因为平日里已经被贾玲式喜剧舞台和演员们的表演方式喂养惯了,换个电影模式,也不影响喜剧元素的运用与发挥,甚至比在观众面前直接表演更有操作和修改空间。
而喜剧演员多数经历过舞台近距离表演历练,更懂观众的现场感受,在电影拍摄中更能准确拿捏观众情绪,并准确呈现人物特征。因此,与其说张小斐的妈妈角色演得好,不如说她以及贾玲甚至是一群喜剧演员的整体水平到位,并非常幸运地展示在了电影中。
所以,口碑毫无意外地炸裂了。熟悉的配方,熟悉的演员,一样的喜剧元素和味道。
当一切熟悉的元素,集体聚焦在春节档一部影片中时,一个在小品舞台上上演过,却并未引发大范围公众观看狂潮的温情故事,却最终以电影的方式,在狭小空间内彻底引发了群体的集体狂欢。
所谓群体,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层次上聚集成群的人。这一群人的感情和思想,往往全都汇聚在同一个方向上。
而根据勒庞的《乌合之众》所言,每当此时,群体中的个性就消失了,转而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
回过头看,过去几年,在贾玲等喜剧人昼夜不停地呈现与成长过程中,观众对喜剧的集体观看观影习惯和心理逐渐被培养了出来。而这种集体心理和习惯,此前尚未被电影市场捕捉和发现,直到《你好,李焕英》影片借春节档横空出世,大众的观影心理共鸣被彻底点燃,影片也由此水到渠成地被叫好。
在贾玲首次执导的喜剧电影大热之际,很多人质疑,同样是喜剧电影,有些为什么就能一炮而红,有些却始终红不了?若论努力和投入,不少人其实并不输给贾玲。
若真要论起原因,那就必须探讨一个事实:电影市场上的小趋势。贾玲和她的电影,就是在电影市场上自然生长起来的小趋势。
何为小趋势,只需比较大的主流方向就能看出,电影市场的大制作、大方向、大类型片几乎都是开局红火,最后逐渐走向制式化、格式化,并最终失去了最初的鲜活与生命力。
无论是曾经红极一时的《唐人街探案》,还是拥有周迅、刘德华、肖秧等影视IP大腕的类型化影片,无一不是死在套路模式上,没有创新的影片与拍摄,必然走向为赚钱而生搬硬套的死胡同。而艺术创作一旦失去自我革新的能力,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和打动人心的力量。

当所有人都因不愿触动自身利益去做任何变革,而选择自动固守其中时,久而久之,观众也看出了端倪进而感到厌倦,类型化影片遭遇被抛弃、被放弃,就成了理所当然。
如果说这种大趋势的坏处,仅仅在于自身僵尸化,那么大趋势的罪大恶极之处,则在于对新生力量和模式的扼杀与阻挠。
无论是投资资金,还是影院排片,都以市场现状马首是瞻。在新生模式长成之前,市场和投资人往往从经验或个人利益得失出发,不会给它们任何活命的机会。
贾玲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以黑马姿态,拔得观众口碑头筹,究其根源还在于影片横空出世之前,贾玲,以及张小斐等喜剧演员在各大演艺市场和渠道平台上的不懈努力和活跃程度。
往小了说,是喜剧演员们为了混口饭吃,不得不拼尽全力满场转,不得不拼命创作以拿出感动观众打动市场的好作品;往大了看,却是演艺市场自由化,生产要素流动高,演出产出平台广阔多元化的表现。
文艺市场要繁荣,不仅需要人和舞台,更需要市场化运作机制和机遇,让好的作品能够顺畅呈现在观众面前。而这一切,必然得益于市场高度自由化,也只有高度自由化的市场环境,才能让新生力量有机会生长,并被看见和放大。
说到底,贾玲是喜剧行业里的小趋势,也是撞上了时代契机的平凡普通人。
当同龄人都不干这个,而趋向于大众潮流化方向和专业的时候,外形条件并不算特别优秀的她,满心炽热地追随着自己擅长和热爱的喜剧,并最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跑出了一条崭新的路,开创了崭新的类型化喜剧电影。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Psychological review》
Thibaut, J.W. & Kelley, H.H. (195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New York: Wiley.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