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支敦士登历史的简介
列支敦士登公国(德语:Fürstentum Liechtenstein),简称列支敦士登,是欧洲中部的内陆袖珍国家,处于瑞士与奥地利两国之间,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双重内陆国之一,全国只有西侧约三分之一的面积位在平坦的河谷里,其余地区大都属于山地。列支敦士登国土总面积160.5平方公里,全国总人口37129人(2013年12月)。
列支敦士登的领土曾经是罗马帝国瑞提亚(Raetia)行省的一部分。1719年1月,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将许内勒贝格庄园与瓦杜茨郡合并成立一个独立的小型大公国,赐名为列支敦士登;1800-1815年拿破仑战争时期,列支敦士登遭到法兰西第一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侵略;1806年,列支敦士登成为主权国家,1866年获得独立。
列支敦士登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官方语言是德语但与德国没有交界的国家,维持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国内不设常规军,关税由瑞士管理。列支敦士登虽然土地狭小、人口稀少,但却拥有非常高的国民收入水平;2014年,该国国内生产总值实现63.88亿美元。邮票是列支敦士登的特色产品,邮票产业是该国的支柱产业。
列支敦士登的领土曾经是罗马帝国瑞提亚行省的一部分。后来列支敦士登曾是连续几位霍恩埃姆斯(Hohenems)伯爵的封地。列支敦士登人为阿勒曼尼人的后裔,约公元500多年前到该地区定居。
列支敦士登的国名起源于18世纪初,来自奥地利维也纳的列支敦士登大公约翰·亚当买下了两块采邑:许内勒贝格庄园(Schnellerberg,1699年)与瓦杜茨郡(Vaduz,1713年),并且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加盟成员之一。
1719年1月23日,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KarlVI)将许内勒贝格庄园与瓦杜茨郡合并成立一个独立的小型大公国,赐名为列支敦士登。
1800-1815年拿破仑战争时期,列支敦士登遭到法兰西第一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侵略;1805-1814年为拿破仑控制的“莱茵联盟”成员。
1806年,列支敦士登成为一个主权国家。
1815年,加入“德意志邦联”。
1866年,列支敦士登宣告独立,此后一直保持中立。
1852年,列支敦士登与奥匈帝国签订关税条约,1919年随奥匈帝国崩溃而终止。
1919年,列支敦士登将其该国的对外关系(国防、外交)完全委由瑞士代理,组成一个中立联盟。
1923年,列支敦士登与瑞士签订了关税条约,两国边界开放,建立共同经济区,使用统一货币——瑞士法郎。
1938年,FranzJosef二世公爵开始执政,成为该国的第一位公爵。
1988年9月,中国与列支敦士登建立了直接外交关系。
1993年,列支敦士登通过对新任首相的不信任投票表决,议会被解散,重新进行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政府。
1990年,列支敦士登加入联合国。
1991年,加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1995年,加入欧洲经济区和世界贸易组织。
1995年8月起公爵与议会就公爵、政府及议会间权力分配问题进行修宪谈判。
2003年3月,列公民投票通过公爵汉斯-亚当二世提出的修宪案;同年8月14日新宪法正式生效。
2013年,列支敦士登新一届政府成立,由激进公民党和祖国联盟联合组成,未来四年的政策基于两党的合作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