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9.古代乐器:磬
文◉杜若东
温馨提醒:请使用本公众号左下侧精选菜单中的号内搜功能,搜索你感兴趣的文章。欢迎您关注下载我的原创书《高中生文言精解一本通》(22万字)《百余汉字探秘》《左传成语典故精释》等有关学好文言文的六本原创电子书
节选自《百余汉字探秘》
磬,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汉字。磬,读qìng,《说文解字》里对“磬”只有简单三个字解释:乐石也。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应该调整为:石乐也。意思是打击石片发出乐音,这个石片就是磬。
我们看甲骨文磬写作
,左侧是绳子悬挂石片(磬),右侧是人手持槌子敲击。整个字形象展示了敲击磬发声的场景。声,繁体字作聲,甲骨文作
,仔细观察,聲比磬只在左侧下部多出了一个耳形和口形,正是击磬作声,口里发声,耳朵听到,会意抽象的声音。后来把聲简省为声,恰好正是悬挂的磬的形象。
磬,是原始的最早的打击乐器。它起源于石器时代,石器是主要的劳动工具,根据形制,从出土的石器来看,磬很可能来源于古代的石犁。古人认识到敲击一些石片能够发出清脆悠远的声音,慢慢的就演化为一种原始乐器。
原始的石磬大多呈条块状,体形较大,制作粗糙,不经打磨。后来逐渐定型,大多呈曲尺形,相交处为钝角,如同日语假名ヘ形。磬的钝角处钻有孔洞,系绳悬挂,敲击发声。人弯腰低头行礼时,颇像磬形,故有磬折一词,表示对别人的恭敬。石磬后来发展为玉磬、铜磬,逐渐失去了实用价值,由乐器演变为礼器。
古代的乐器按材质可分为八类,又称八音。土、匏、皮、竹、丝、石、金、木,其中石就单指磬。《尚书·益稷》中说: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里的石,就指的是磬。
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及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都出土了过原始的磬,这种磬是打制而成,比较粗糙,其中陶寺遗址出土的磬距今已有4200年的历史,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磬。
《尚书·禹贡》:“峄阳孤桐,泗滨浮磬。”因为石在水中,宛若漂浮之状,故称为“浮磬”。泗水位于山东曲阜,是孔子的家乡,孔子曾在这里传道授徒。磬石就出产在泗水之畔,这里出产的石磬清亮悠远,远近闻名。另外,泗水的下游安徽灵璧磬云山出产的石磬又称灵璧石。
1950年,在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大墓出土了虎纹石磬,长84厘米,宽42厘米,厚仅为2.5厘米。整体呈鲸鱼头形,上面的虎形线条流畅,威猛刚劲.据测定,该石磬用灵璧石做成,距今已有3300历史。有5个音阶。由其质地和精美程度来看,它 很可能脱离了实用范畴,极有可能是用来祭祀的。
磬是远古时代的乐器之王,磬有单独一只的,称之为特磬,也有成组的,一般是十六枚一组,称之为编磬,又叫离磬。大家熟知的曾侯乙墓有出土的编钟,其实还有编磬。
《诗经·商颂》中有:既和且平,依我磬声。磬的发声悠远,清脆嘹亮,古朴典雅,代表秋季万物成熟,用来祭祀山川和祖宗。磬乐由宫廷乐队演奏,多出现在祭祀和庆典等大型活动场合。《周礼》中记载周代有专门教授击磬的磬师。相传舜时有大型乐舞名《大韶》,又名《大磬》。《论语》上说,孔子在齐国时听了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可见这种音乐的魔力。
有个成语叫室如悬磬,说得是这样一个故事。当时齐国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者乙喜去慰劳齐军,其实就是想通过外交手段劝退齐军。齐孝公就问,如今我们大军压境,鲁国人都害怕了吧?乙喜说,小人害怕,君子却不害怕。齐孝公说,“室如悬磬,野无青草”( 百姓家里一无所有,你们国库空虚),凭什么不害怕。乙喜回答说,我们依仗先君周公和贵国先君太公。当初天子分给始祖周公和太公土地,叮嘱两国要辅助王室,子孙后代互不侵害。你们来讨伐我们,是想让我们认错,并不是想灭亡我们。如今我们知道自己错了,相信你们也不会贪图土地而丢弃先王的遗命,只有凭这个才能使天下诸侯信服。于是,齐鲁讲和,齐国撤兵。
这里室如悬磬,是说室内像悬挂的磬一样空无所有,借指贫穷。但是磬如何指一无所有,辞书语焉不详。原来,古代有悬乐制度。所谓悬乐就是钟磬一类悬挂的乐器,根据身份地位的高低,悬乐有不同的规格,如天子四面墙都可悬乐,诸侯是三面,卿大夫两面,士只有一面。要演奏这样大型的编组乐器,需要有较大的空间,类似今天的音乐厅。除了悬挂的乐器外,没有其他的多余之物,所以指代空、无之意。
还有一个与磬近似的字“罄”,要注意两者的区别,“罄”的本义就是空,成语有“罄竹难书”,这里的竹,是竹简,是古代书写的媒介。表面意思是,把竹简用完也写不尽罪恶,指人罪大恶极。两个字有时可通用,“室如悬磬”也可写作“室如悬罄”,在这里,“罄”是“磬”的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