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复建筑|红瓦陡坡,露木交错,说不尽武康路99号九十载烟云往事

“衡复建筑”是“魅力衡复”推出的原创专栏,请随“衡小复”一同寻访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老房子与其背后丰厚的故事。通过读建筑、讲故事、说人物、谈历史的方式,号召更多人关注、喜爱衡复这片文化热土。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马路的延伸,马路的名片,则是由那千姿百态的建筑所点缀。在徐汇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武康路,就是这样一条隅藏着百年建筑与人事代谢的道路。人们漫步徜徉在衡复慢生活街区内,静静欣赏着路旁美景,细细品读着老房子里百年来的迭代沧桑。
武康路99号住宅,原为英商正广和洋行(Caldbeck,MacGregor &Co.,Ltd)大班的寓所,建于1928年,为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2003年,徐汇区文化局公布为徐汇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建筑为假三层砖木结构英国乡村别墅式建筑,平面略呈L形,外观层次感丰富,主次区域分明。红瓦屋顶陡峭,红砖烟囱高耸,双坡大屋顶以及墙面大量的红色半露木架结构,体现了浓郁的英国乡村别墅风格。屋面上兼有双坡及四坡形老虎窗,砖砌锯齿平面状烟囱颇具英式烟囱风格,十分独特。
山墙外露木架结构,以直条与弧线形交错列布,墙面原为卵石覆面,后经维修改作水泥拉毛,与木构架形成色彩对比。南部L形凹角处有砖柱敞廊,上部为二层露台,砖砌花格栏杆。建筑墙面为白色拉毛粉刷,局部墙体转角及北立面窗框处均有红砖砌筑屋角石。山墙面窗过梁处的半露木构架上有齿形装饰,部分山墙则作壁板式装饰,表面红漆涂层。
武康路99号侧览
建筑内部保存较好,局部有所改建。一层南面正中是门廊,通过开敞式门廊里面是门厅。门厅左边是客厅,右边是餐厅。客厅呈长方形,后边有单独小门厅和室外平台,平时主人由这个小门厅进出。北面是楼梯间,大楼梯右侧另有佣人用的小楼梯间,右边伸出部分为厨房间、佣人房和贮藏室。

二层正屋为主人卧室,一套卧室连通梳妆室,另一套两间卧室连通,两套卧室各有一个阳台。三层正屋为两间供儿童居住的大卧室,边上是洗衣房和保姆房。建筑南面有绿草如茵、花木繁茂的大花园。

历任主人传奇

武康路99号住宅最初为上海英商正广和洋行总经理麦克格里高(N.C.Macgregor)所建,后曾归属于上海滩传奇地产大亨哈同的义子乔奇·哈同与荣卓如夫妇所有。荣卓如(1919- )是近代中国著名家族荣家后代,是民国时期中国最著名的民族实业家荣宗敬先生的小女儿,今年已经年届百岁高龄。

而其丈夫乔治·哈同是老哈同养子,最受老哈同疼爱。乔治·哈同很喜欢荣家这个小妹妹,觉得她气质与众不同;荣卓如也颇中意乔治。因母亲不太愿意女儿嫁给外国人尚未同意婚事,就得暂且搁置久议不决。

1947年4月11日《申報》刊登两人的结婚启事

乔治·哈同、荣卓如夫妇在香港合影

1947年时荣卓如已经28岁了,母亲觉得女儿的婚事不能再拖了,就同意了。婚后的荣卓如因受不了哈同花园内那些繁缛礼节,住了一个月就搬离,买下武康路99号这套英式花园洋房,过了两年清净生活后便搬去了香港。

✎ 真丝印花面料旗袍
2018年,魅力衡复夏季艺术节——“岁月留恒·复刻'旗’迹旗袍展”在衡复风貌区内上海建业里嘉佩乐酒店举办,展陈了大量珍贵的民国名媛旗袍。其中便有荣卓如女士曾经身着的旗袍,一件是真丝印花面料,一件是蕾丝镶嵌绿珠片,款式传统但制作精细,均由著名作家宋路霞从香港带回。

✎ 蕾丝镶嵌绿珠片旗袍

解放后,此楼作为市委招待所,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魏文伯等人曾在此居住,后为声学研究所使用。

潘汉年(左)与魏文伯(右)
改革开放后,市政府为老一辈实业家、著名工商界人士刘靖基先生安排住处,他家原有房屋已被改建成医院,无法再住,因此刘靖基于1983年曾经入住此宅。
刘靖基(1902~1997),江苏常州人,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名誉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顾问,中国老一辈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著名爱国人士和社会活动家。刘靖基先生一生除了创办实业和参与社会活动,还是个文物收藏家,他的客厅里琳琅满目,全是名人字画。他生前曾捐给上海博物馆40件精品,其中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即宋朝张即之的行书《待漏院记》。
老房子里的正广和旧事
✎ 民国时期的正广和广告
✎ 民国时期正广和广告
武康路99号住宅最初为上海英商正广和洋行总经理麦克格里高(N.C.Macgregor)所建。说起正广和,老上海无人不晓。早在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英商乔治·史密斯在上海创建了“广和洋行”,主营洋酒和啤酒业务。1882年英商考尔伯克和麦克利高作为合伙人加盟“广和洋行”。

✎民国时期的正广和汽水广告

翌年,创始人史密斯脱离“广和洋行”,从现在的九江路另办洋行,取名为“老广和洋行”。为了区别,考、麦二人将原洋行“广和洋行”更名为“正广和洋行”。

1892年,为了进一步扩大经营品种和经营范围,考、麦二人在提篮桥茂海路(今海门路)2号购地四亩筹建汽水厂,翌年建成投产。正广和花费巨资购进当时最先进的进口设备,特别是采用著名的改进式三重蒸馏装置,可谓是当时引入上海的最复杂、最完善的饮料机器。其特点是 “滴滴蒸馏”,由于水质纯,产品质量好,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从而赢得了市场。
1930年底,“正广和”成为国内最大汽水厂,包括最出名的柠檬汽水在内的许多品种不仅在国内热卖,还远销英国和澳大利亚。
“正广和”的含义是“正本清源,广泛流通,和颜悦色”,“正广和”的名字也伴随业务增长而逐渐家喻户晓。从此,以汽水为代表的西方饮料“冲进”了以茶为主古老的中国,中国人开始尝到这种又酸又甜还带苏打泡沫的“洋茶”,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保存城市记忆、挖掘城市文脉,是我们这一辈上海人与父辈的维系所在。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人文遗产正在消失。老马路中蕴藏的那些歆动世人的逸闻往事,少有人在摹想中投以一瞥。然而,这些故事的断简残片,信手掇拾便是一段沉甸甸的信史。

关于武康路与衡复风貌区的更多故事,欢迎前来复兴西路62号的衡复风貌馆探寻。

本文文字来源:《梧桐树后的老房子》、《上海近代建筑史稿》、《老上海花园洋房》等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