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闻食用菌人”和“食用菌新闻人”(下)
上一篇说到的是那些靠吹的,这一篇该说说吹人的。
以经常性吹捧(失实报道)菌业人士为业的的媒体人,就是我要说的“食用菌新闻人”,由于媒体机构通常也是法人,所以这个“人”的意思,不限于生物学意义的人。
过去,食用菌行业并不怎么需要吹捧文章,因为那时候食用菌的活计大体上是自己服务自己。“食用菌新闻人”的产生,是伴随企业化、工厂化的成长而逐渐派生的。当然与许多问题的异化一样,“食用菌新闻人”的出现离不开政府“关怀”的。
由于政府官员对制造“新闻食用菌”的需要和政府支持的食用菌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高度短缺实际,以及一大批半桶水类型的技术员渴望出头露脸捞钱的贪欲,都需要“食用菌新闻人”的工作,所以这类货色就应运而生了。
早期的一些媒体内部最能写此类吹捧文章的人,甚至因此捧上了铁饭碗。这个人是谁想必大家基本上不知道,因为他通过这种模式成功的转换身份后,现在成了一个拿工资的股级或副科级小吏,而不太彻底的离开了菌业,所以可以说是籍籍无名了。
无例外的,这些所有吹捧文章(含视频)的制种者们也都是为了钱,或者说得可怜一点为了生存,这样说可以不那么招人恨。曾经有一个也是写公众号的,被我批评了之后,就是拿“也要吃饭”来跟我诉说“委屈”的。所以后来我也就不太直接点名批评这种玩意,因为中国太多不讲道理的人会来责难。“要吃饭”能够当做为难别人伤害别人欺骗别人的理由吗?
另一个强烈的反对批评的声音当然会来自“新闻食用菌人”了,这等于直接不让他们混饭,在他们看来这就是砸他饭碗了,他却不管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砸老板的饭碗。
“食用菌新闻人”大体上有两个类型,一个是正规军形式的,另一个是游击队形式的。正规军形式的,自然是职业性媒体和机构,包括一些“学会”和“协会”名义的自媒体,是常年的干这种事情。游击队形式的主要是展会机构,他们的吹捧模式也主要以“颁奖”形式去搞。
最为有名的例子就是那个让李院士也背锅的,给任岛峰的“真菌光合作用”奖项。这个倒霉的牛皮吹得太离谱了,所以被广泛的反对和诟病,连带李院士都挨了不少骂。
我们不难发现,在食用菌行业,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比如张金霞张首席也在三门峡为颁奖之事烦恼(《张首席不够幽默》点击直达原文)。伤脑筋的是,无论是批评获奖者还是颁奖者,你都拿不出证据说人家存在“钱-名”交易,所以后来我心中有数了,自己不是警察!
人们通常对个人的自我评价持怀疑态度,而对第三方则比较信任。可是这只是一个错误的逻辑思维,正常的应该是“利益不相关的第三方”才值得信任。所以媒体有一个工作原则叫立场中立原则,这就是保证自己不介入他人的意见和选择,提供信息参考。我们经常看见媒体在文章后面有“文章不代表本报立场”字样,这就是提供立场信息而非信任转移的误导。
近年来,规定媒体不得搞评奖活动,原因也就在这个方面。可惜,中国食用菌行业的很多相关机构和媒体,都入戏太深。
入戏太深的“食用菌新闻人”,特别容易忘记自己还是外行的身份,也很容易培养出一种颐指气使的态度,真的觉得自己可以在食用菌行业指点江山了,所以才会有“给你荣誉”的感觉和说法。
或许这些“食用菌新闻人”曾经为推动行业发展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但不代表你就有能力评判菌业人物的专业能力。
个人吹吹牛,影响终究有限,一旦媒体吹牛,那就要成为强烈的误导。如果揭批某个媒体制造的假典型,一定会有轰动效应,但也难免受到各种不必要的攻击,虽然鄙人现在是人莫予毒的状态,麻烦总是越少越好。
所以我要拿一个不属于批判对象的人来说事了。
河南灵宝昌盛公司的技术总监党兴仁,是我曾经“吹捧”过的人,但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介绍他的时候,就相当不应该的把以前他在山西高平金田公司的成绩加了个拖把。而这就是我前几年批评过的事情,那篇文章叫:《金田能否复制?(续一)》,点击可以直达原文。这里面已经很清楚的说了:“三位一体”香菇周年化高效生产技术项目根本就是党兴仁做事,某教授出来摘桃子。而这文章居然居然还言之凿凿的说是“共同完成了农业科技攻关项目”。这是替党兴仁说道还是替某教授说道呢?
警惕“食用菌新闻人”目前比警惕“新闻食用菌人”更为重要,因为“食用菌新闻人”才是“新闻食用菌人”的源流所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