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人临床常用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一张临床常用良方,也多用于心脏病的治疗,那么它到底怎么用?这就需要从中医辨证角度将它说清楚。今天我们就略作探讨。

【方剂组成】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用法用量】以水24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首先从组方上分析。

先看方名,柴胡桂枝干姜汤。方名中的三味药当然是最重要的。

其中,柴胡的意义是说明这是少阳病,这是小柴胡汤的加减方。

桂枝,辛甘温,功效有三,解肌祛风、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神农本草经》记载有“补中益气”的功效。

桂枝作用心脾,温通心阳、平冲降逆都以其为基础。

温通心阳就是增强心阳的气化功能,心阳本身可以镇摄寒水,同时心阳还可以温暖肾阳,帮助肾阳温化寒水,以维持水液代谢的正常。

心阳虚除了可以影响心脏本身的功能,出现心悸等症状外,还经常出现水气泛滥的症状,其方中都有桂枝,如五苓散、苓桂术甘汤、苓桂甘枣汤、茯苓甘草汤等。

桂枝补中益气,作用部位在脾。桂枝汤的功效就是补脾胃以祛除寒邪,以补脾胃为主的小建中汤就是桂枝汤的变方。

而脾有运化功能,其运化水湿的功能是人体水液代谢的基础,脾虚就会生湿,《内经》甚至认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补脾本身就有利湿的作用。

故说桂枝是利水药并不为过。

干姜,辛热,功能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肺化饮。

干姜的辛热可以加强附子温肾回阳,在阳衰阴盛,甚至阳虚欲脱的时候常同用,如四逆汤之类。

干姜温中散寒,用于脾阳虚弱,寒湿阻滞中焦,如理中汤;干姜也是温化寒饮的主药,如小青龙汤、甘草干姜汤之类。

则该方用干姜也可与寒湿和寒饮有关。

甘草,甘平偏温,首先可以益气健脾。

和桂枝配伍,即是桂枝甘草汤,可以温通心阳;和干姜配伍,即是甘草干姜汤,治疗虚寒肺痿的多涎唾,即可以温肺化饮。甘草的在该方中的作用也与水饮有关。

栝蒌根,即天花粉,甘、微苦,微寒。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等。

其清热生津止渴效用最多,第96条小柴胡汤证或渴的时候就是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显然是清热生津止渴。

但是,《伤寒论》中也用天花粉来利水,牡蛎泽泻散即是其例。

牡蛎,咸,微寒。滋阴潜阳,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伤寒论》中也它用来利水,特别是和栝蒌根同用,有较强的利水作用,这是张仲景的用法。

从方剂组成分析,其主治水饮,养阴生津则不是主要的。

如果“小便不利、渴、但头汗出”是津液损伤,化源不足所致,则仅用栝蒌根来养阴生津,药力明显不够,更何况还用了辛温的桂枝、辛热的干姜,都有伤津的可能,于理不合。

再则,手少阳之腑为三焦。《内经》认为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少阳病会影响三焦的功能,三焦水道不通畅,水液代谢障碍,就会产生水饮。

三焦功能障碍,水道不畅,水饮泛滥,是少阳病的基本病变。

如小柴胡汤证有呕,虽然有“邪在胆,逆在胃”的机理,但也有水饮犯胃的机理。

小柴胡汤的止呕,一方面用柴胡、黄芩,清胆热,使胆不犯胃;一方面用半夏、生姜,温化痰饮,降逆止呕。

其或然证中有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咳,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都与水饮有关。

并且,《伤寒论》第230条明确指出,用小柴胡汤以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少阳病,三焦水道不通畅,津液不能畅达全身,出现小便不利、渴、但头汗出,也就并无费解之处。

通过以上分析,该方病机应该是少阳病有水饮。

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烦,是少阳病的基本表现;小便不利、渴、但头汗出,是三焦阻隔,水道不畅,津液输布障碍的表现。

至于“微结”是和“胸胁满”连接,还是独立,都不影响对病机的理解,似乎不是重要的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