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香小传(3)

棉花作务组里的主心骨

建国之初,受生产力水平限制,我国各种物资供应严重不足。朝鲜战争爆发后,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采取重重包围封锁政策,我国各种战略物资尤其是棉花供应的紧缺状况更加严重。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还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各种战略物资无法从国际市场上得到满足,我国只有通过努力发展生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来解决经济困难。针对棉花的紧缺,国家高度重视棉花生产,号召农民大力种植棉花,在全国掀起了种植棉花的热潮。

陕西关中素来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虽然历史上有悠久的种棉历史,但因种植技术落后、产量不高、作务难度大等原因,棉花栽培在当地一直是个弱项。民间流传着“踏不死的麦子栽不活的棉”等俗语,可见农民对种棉花种植的感慨和无奈。

但国家有困难,就必须迎难而上。渭南县响应国家号召,要求每个队都要成立棉花作务组。全县掀起了棉花生产热潮。1955年,八里店村农业初级社副主任张秋香经过深思熟虑,主动提出由自己组建棉花作务小组的想法。经过研究,张秋香被任命为植棉小组组长。

作务棉花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种棉花过去一直是男人们干的活,全村妇女都没有实际生产经验。但既然已经立下“军令状”,硬着头皮也要干下去。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动员,终于有八名好姐妹响应她的号召,愿意跟她务棉花。她们是李凤英、谷淑芬、李莲英、刘秋芳、朱淑兰、刘慧琴、任道群、田凤琴。这样,渭南县第一个妇女务棉小组成立了。

那时,其他村组承担务棉任务的大多都是村里的能人,可是她们一帮妇女,且大多都是中年人了,平均年龄40岁,一点经验都没有,从零开始学习务棉,困难和压力可想而知。张秋香不畏困难,积极组织大家学习报纸上刊登的曲耀离的植棉经验,给大家讲解增产棉花、支援国家建设的道理。乡、村党组织坚定地支持她们,为她们提供了良种、化肥和农药,县上也派来技术员具体帮助指导。有了上级的支持,棉花作务组干劲迅速高涨。

从播种那天起,妇女们几乎每天都在地里忙活。棉花作务技术要求高、劳动量大,生长的每一步都要有人照料。除了中耕、施肥、灌溉以外,更为重要的是除草、打掐、灭虫……这些活都非常费时费力。她们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地干,往往忙得顾不上干家务事,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老人没有人照顾,孩子没有人看管,饭菜没有人做……面对姐妹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张秋香采取互助的形式,解决了她们的实际困难。谁家的孩子稍大一些,就主动到各家去帮忙。张秋香的几个孩子都非常懂事,经常替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成了各个姐妹们家里的常客。

以前棉花亩产只有三、四十斤。张秋香不信邪,她发挥当地水浇田的优势,决心使棉花产量上一个大台阶。可是,有决心和勇气是一回事,要做到可不容易。就拿浇水来说,不浇水棉花长不好,但浇水把握不好火候,管理跟不上,棉花也难以实现丰产。所以,棉花整个生长期都需要精耕细作,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

作为领导,张秋香事事都要想到群众前面、走在群众前面。她一心扑在棉花上,生产队每天早上5点半打上工铃,社员6点才陆陆续续下地劳动。为了不误农时,张秋香总是不等上工铃响就下地了。等别人下地的时候,她早已在地里干了好一会儿了。受她的影响,棉花作务组的妇女们比学赶超,每天都争先恐后地进地忙活。阴雨天,她们照样下地干活。天旱了,她们推水车灌溉。灭虫时,农药气味熏得人头昏、恶心、呕吐,她们歇息片刻又上阵了。用农药灭虫效果不大,她们就用针从棉杆、棉叶、花蕾里把虫子一条一条钩出来。棉花需要打掐了,她们象管娃娃那样耐心细致地作务。身为作务组长的张秋香,一心扑在棉花上,整天在棉田里忙个不停,群众亲切地称她“花儿妈”。

在最繁忙的季节,张秋香更是连家里也顾不上管了。他的儿子当时正在上学,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可是儿子放学回到家,却常常是冰锅冷灶,只好啃几个冷馒头、喝几口凉水又去上学。据村民们回忆,她的丈夫姬玉亭从单位回来,对她毫不顾家的现象也很是不理解。后来,在邻居们、干部们的帮助下,姬玉亭逐渐理解了她,并大力支持她的工作,而张秋香也是尽力照顾好家人。她常常早早起床,上工之前就把饭做好焐在锅里,等儿子放学时,饭基本上还是温热的。但有时工作起来,她还是“本性难移”,把儿子又忘掉了。她的儿子姬永明回忆说:“我妈把公家的事看得重上加重,家里没时间管。我在学校上学,别人家的孩子回来有热菜热饭,我回来是冰锅冷灶,不见母亲踪影。只好吃冷镆。1959年渭河发大水,我妈在河滩上领着村民'鞭梁’,整整三天两夜没眨眼,没回家,我也饿了两天肚子。”

家人的信任和理解,解除了张秋香的后顾之忧。她的老公醇厚善良,无论张秋香在村田劳动还是外出开会学习、介绍经验,他都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家里两个孩子也听话懂事,他们为她创造出更多的条件忙集体的事。这样,张秋香就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植棉工作中来,为她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0)

相关推荐

  • 新疆棉花极简史+新疆棉花,到底藏着多少中国“科技树”?

    作为重要的纺织原料,我们俗称的"棉花"其实不是"花",而是棉这种植物的果实--棉桃(也叫棉铃)里保护种子的絮状纤维. 野生棉种类繁多,不过其中只有亚洲棉.非洲棉 ...

  • 全国劳模毕承松的百年人生 ‖ 今日澧州▪当代风流

    全国劳模毕承松的百年人生 ◎文/刘超 王小铁 2011年5月10日,春风和熙,由湖南省省总工会主办,常德市总工会.澧县县委.县人政府承办的全国劳动模范毕承松同志百岁寿辰座谈会在澧县桃花滩宾馆宴会大厅隆 ...

  • 贺萧 | “为什么不能依赖口述史”,以及“为什么不能没有口述史”

    贺萧(Gail Hershatter) 贺萧(Gail Hershatter),曾求学于美国汉普郡学院.中国南开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获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主席,现为加州大学圣克鲁 ...

  • 致全疆广大植棉户的公开信

    各位植棉户朋友:  您好!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统一部署,在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植棉户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我区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2021年的新棉收购工作即将开始,为了大家都能顺利领取到补贴 ...

  • 通过“十看”来选择棉花品种

    如何选择优良的品种呢,一定要注意这几点:一是国家审定的品种:二是结合当地自身条件.问题,选用适合自己的.能解决自身问题的品种:三是选用品种应先了解品种特性.再比较示范.然后选用:四是种子质量要达到国家 ...

  • 张秋香小传(1)

    苦水中泡大的逃荒女 20世纪初,腐败的清王朝已经行将就木.日薄西山了.那时,内忧外患困扰着清王朝,也困扰着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而作为社会最下层的普通老百姓,其生活的困苦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能力.在 ...

  • 张秋香小传(2)

    农业社里的女强人 解放初期,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土地改革后,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各家劳动力状况不同,生产技术水平不均,在缺乏工业化支撑的条件下,农业生 ...

  • 张蒨英小传

    张蒨英 张蒨英(1914-2003),女,1932年1月至1936年1月,就读于中央大学艺术系.被徐悲鸿在磐溪创办的中国美术学院聘为助理研究员.1946年留学法国,后嫁给同去的画家费成武,彼此均末归国 ...

  • 【三江文学】小小说 王小胖小传 | 张友

    [三江文学现代诗刊] 总第2137期 社     长:李不白 高级顾问:衣非 特邀顾问:周渔 总     编:墨兰雪 副总编 :幸福密码 校稿 :王维新 王小胖小转 原创小小说         王小胖 ...

  • {原创·传记}中国历代帝王小传之一一六一·无上王张翘(马怀超)

    中国历代帝王小传之一一六一 ·无上王张翘 (?~402) 马怀超 张翘者,乃河北隆尧人氏,自幼即出家为僧,后为赵王鲜于乞从弟鲜于次保所拥立为无上王,在位仅数月.鲜于乞本为翟部丁零凡十二大世袭权贵之一, ...

  • {原创·第二稿}中国历代帝王小传之一一七·蜀王张育(马怀超)

    中国历代帝王小传之一一七 ·蜀王张育传 (?~374) 马怀超 张育者,乃巴中人氏,尝以道法高深而享誉两川,后据成都自立,是为张蜀王,旋为前秦所灭.张育虽有割据蜀中之实,又以遥尊晋室而迥异于稍早之李雄 ...

  •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张半仙小传/张甲

    张半仙某,自号青甘居士,少贫.庄稼人看天吃饭,田地欠收时,父常需外出打工,以供家用.居士因此自幼缺少父爱,又遭旁人冷眼,有苦难言.唯发奋读书,立志走出乡野,奈天资愚钝,学业艰辛. 小学时,放学后常沿挑 ...

  • {原创·第二稿}中国历代帝王小传之一四一·秦王张据(马怀超)

    中国历代帝王小传之一四一 ·秦王张据传 (?~352) 马怀超 张据者,乃陇中人氏,初为前赵黄门侍郎,后据泾阳自立,旋为天王苻健所剿灭,在位仅四个月.纵观十六国,尝一统北方者仅为前秦一国,是为天王苻坚 ...

  • {原创·第二稿}中国历代帝王小传之七八〇·张楚王陈胜(马怀超)

    中国历代帝王小传之七八〇 ·张楚王陈胜 (?~前208) 马怀超 陈胜者,乃平舆人氏,尝为大泽乡起义之策划者,后跻身为张楚王,定都淮阳,在位仅六个月.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尝一开中国农民起义之先河,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