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真正无梁殿--- 崇明寺

【四海明工 刊木雕材】
--- 崇明寺 ---
    在晋东南潞泽“早期木结构窝”里,有数以百计的宋代木结构遗存。如果单纯以木结构价值来说,崇明寺无疑是没有“之一”的最优秀者。不仅因为崇明寺(中佛殿)是现存最早的宋代木结构(即宋代的纪年最早),也因为它是名副其实的木构无梁殿。木构“无梁殿”到元、明之际发展为最成熟期,以“无梁”的方式达到完全“减柱”的独特效果。而对于崇明寺来说,人们更熟知的,是由于它中佛殿奇特的梁架结构,更被誉之为绝无仅有的“断梁殿”。无论怎么来比喻,崇明寺(中佛殿)都是中国木结构现存实例中最具文物价值的木结构之一。

【高平·崇明寺·“国保”标志碑】

【崇明寺·宋·全景】

    崇明寺,位于高平市米山镇郭家庄村西圣佛山麓,寺院坐北向南为二进院落,总面积约1200平米。沿中轴线建有山门、中佛殿及大殿,左右两侧围建钟鼓楼及厢房等附属建筑。其中,中佛殿为宋代早期建筑,大殿为元、明时所遗;在后来的修缮中,发现中佛殿前的右侧厢房为元代建筑。
    崇明寺之所以著名,在于它的中佛殿独特,其形制为现存宋代构造中少有:即外檐铺作采用双杪双下枊形制(此制还有平遥文庙),包括主要构件呈现的具体特征,与现存唐(五代)著名的早期木结构实例,比如佛光寺、镇国寺等完全一致;而且它在我国现存的所有早期木结构中最早采用“无梁减柱”的形制。
    崇明寺中佛殿建造纪年其实并不明确,但根据资料记载可以推测到很精确,即北宋开宝初(公元968)年,寺内现存有北宋淳化二(公元991)年刻立的《重修敕赐崇明之寺记》,碑文中记述了崇明寺的初建时间为“开宝之初”,而碑文中所述的具体建筑时间也能推到那会儿。
    赵匡胤篡位是公元960年,即后周显德7年正月初一。这老赵过大年都不消停,当时在潞州节度使任上主持工作的是李筠,柴晋王的铁哥们。他听说老赵不地道,当时就火了,连老赵给他加兼侍中的圣旨都不给面子,马上起兵造反,一举拿下了泽州。但是刚出兵就被老赵的伙计石守信打了个大马趴,地点就在崇明寺这一带。之后很快就被老赵灭了,潞泽同时归入到大宋的版图。
    所以,建造崇明寺时已经是七、八年之后了,不仅时代已经是宋,而且行政地理上也是宋了,因此崇明寺是名副其实的宋代建筑。这和华林寺、镇国寺的情况不同,这两座早期建筑,虽然建造时间距离崇明寺都不远了,历史步伐到宋了,华林寺甚至被强行归入到了宋代,但是时代纪年和行政地理都和宋扯不上。
    时间到宋了,但建房子的还是那批工匠,他们只遵循自己以往的经验和手法来建造房子,对你改不改国号不“感冒”,就算你改改国号,这手艺也马上改不成宋。因此上崇明寺的构造呈现出与唐(五代)相同的特征。另外,在继承唐的辽代木结构上,也有此种形制的做法,比如应县木塔、独乐寺等。
    在《重修敕赐崇明之寺记》中,大篇幅地絮絮叨叨深奥的佛理,但也说了崇明寺的建造经过“三峰取其木植,四海访其明工,刊木雕材..”,本博题目即取自这里。不知道他们搁哪儿找来的这么个“明工”,为我们留下了一座如此不朽的熠熠生辉的木结构经典。幸运的是,这个“明工”的名字流传了下来,他叫侯琏。


【崇明寺·宋·中佛殿·正、侧面图(“崇寿寺”摄)】


【崇明寺·宋·中佛殿内景】

   崇明寺中佛殿,三开间,通面阔15米;进深六椽约10米,殿内面积150平米,殿顶覆盖面积220平米。虽然这个房子不算太小,但从形制上讲,应该是个“厅堂式”构制。
    在述及崇明寺的很多资料中,无一不运用《营造法式》的相关观点及规定,我也不例外。其实,这房子比那书早多了,建这房子的时候,李诫还没整出现今流传的《营造法式》。但是,李诫的《营造法式》也不是他自己的“发明创造”,他也是总结汇总了历代的木结构做法搞出来的。因此,《营造法式》这个书名是不合乎崇明寺的建造时间的,但是书中论述的相关做法,无疑也涉及到崇明寺建造时的手法,所以,用《营造法式》来考察崇明寺也是有道理的。
    “厅堂式”构制并没有“柱网”布置,因此也无所谓“减柱”。因而崇明寺的“聪明”不在于“减柱”,而在于“减梁”。我们知道,大梁是木结构中最重要的构件,它是整个屋顶重量的汇集点,更主要的是它自己就十分笨重。因此在木结构中,处理梁的问题决定着整个房屋的一切构制。
    崇明寺中佛殿在处理梁的办法上,达到了现存所有木结构实例中同项的顶点--- 不用梁。在崇明寺中佛殿内梁的位置上,设置了上下两条劄牵,而且上面的“草劄牵”还不是整根,而是两条对接的。这根“草劄牵”就是人们称之为“断梁”的构件。
    如果一座木结构的房子没有了大梁,那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那么崇明寺怎么会不要大梁呢?这首先因为它的“厅堂式”形制,面积小,纵深浅;其次,它的脊槫下的构造还采用唐(五代)的做法:叉手承重(虽然也有蜀柱,但叉手支撑的位置较唐代做法没变,还在脊槫下面支撑,蜀柱仅起辅助作用),使脊槫传递下来的重力分散到平梁的头尾之处,而不是集中在平梁中间。
    这种情况下,侯大木匠他采用了柱头设置真枊,且加长枊身的不同寻常的做法,使枊尾尽量伸入。然后使用“草劄牵”下压枊尾,上承平梁头尾下的蜀柱。他这么一搞就欧啦--- 屋顶的全部重量,几乎被直接传递到了枊尾上,没大梁什么事了。这个时候你就是再装一根大梁,它也就起牵拉前后檐铺作的功能了,除了它自己的分量,没别的重力需要它传递了,于是,大梁也就没用了。牵拉铺作,一根细细的劄牵就足够了。

【崇明寺·宋·中佛殿梁架】

【崇明寺·宋·中佛殿“断梁”】

【崇明寺·宋·“断梁”细部】

【崇明寺·宋·中佛殿脊槫下形制】

【崇明寺·宋·柱头枊尾形制】

【崇明寺·宋·中佛殿前檐铺作】

    由于枊身加长,导致与枊相关的构件也得加长,所以我们看到崇明寺中佛殿外檐铺作和补间铺作的后尾,比如里转的花头子后尾、鞋楔,以及补间铺作的第二跳,都出奇的加长了。如果按照《营造法式》的规定,这些构件的材份应该都“违规”了。
    他这样整,理想地解决了“不用梁”的问题,但是作为交换代价,他的出檐夸张的深远,令人惊讶,以至于后代不得不在角枊下支一根柱子。就这根柱子,曾经被人取笑为“拄着拐杖”,但是只要你明了中佛殿的转角铺作构造,就知道那几根柱子其实是不必要的。不过,既然早就支上了,也就让它起点预防作用吧。
    中佛殿的这种构造,也是早期木结构中真枊传递重力的典型案例之一。与其形象完全相同的是长子的碧云寺,但碧云寺使用了大梁,因此枊的传力作用不明显。
    崇明寺的“聪明”--- 不用梁,其实主要还是取决于它没柱,因此侯大木匠才能这么大胆自如。由此看来,“无梁减柱”的滥觞或许就源自这里,没有柱子可以减梁,那么反其道而行之,要减柱就得在梁上动脑子。但是,房子大小和它采用的形制是不可能都一样的,这就给后来的木匠以启示的同时,也增加了压力。因此,到元明之际的木匠在殿堂式的房屋规制上,也要为扩大室内空间而减柱,就不能这样轻松了。
    崇明寺中佛殿的用材,可以看出来,比“正常的”房屋用材确实小的多,除了柱子以外,这也就是人们说的崇明寺“小材大用”的奥秘。其实,就是利用“分散传力”的办法,取消了几个大型构件而已。如果是“正常”构造,六椽栿上还有四椽栿,如果平梁中部受力的话,平梁也得很粗壮么。他这么一搞,至少这六条大型构件都没了。

【崇明寺·宋·中佛殿前檐铺作后尾】

【崇明寺·宋·中佛殿柱头卷杀及皿枓】

【崇明寺·宋·中佛殿转角铺作】

【崇明寺·宋·《崇明之寺记》】

【崇明寺·宋·中佛殿背影】

【崇明寺·大殿·明】

    在崇明寺“聪明的”中佛殿后面,还有一座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也是六椽;形制为四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梁架构造是典型的晋东南宋金时期的“减梁”做法--- 不要四椽栿,以劄牵和蜀柱支撑上、下平槫。可见,晋东南在“减梁”上的做法是形成了优良传统的。如果当年陈明达先到晋东南来,他肯定不会称道五台山的延庆寺高明了。
    大殿前檐使用超级大额枋,而且巧妙利用额枋头尾的粗细不同,形成了极其明显的生起,但并未减(移)柱;五铺作枓栱,栱臂全部抹斜;两跳花栱均刻作假枊,枊嘴为尖锐的五边形,如此形制在晋南和晋东南大致相同,都为元、明之际的做法。
    在大殿内柱头,有明万历十九(公元1591)年的功德题记,据此,人们都认定大殿为明代晚期建筑。但是只看“白纸黑字”容易忽略木结构本身的形制上的判断,从大殿梁架的综合形制来看,与晋东南明代(晚期)建筑比较,明显不同。因此,大殿的时代可能要比题记时间早一些。
    作为旁证,在大殿右侧的山墙墀头上镶嵌一块《重修正殿前墙》碑记,其时间就是明万历十九年。可见,万历十九年只是修缮正殿,而不是新建。甚至修缮的“手术”可能并不大。但是内柱头的题记怎么解释呢?我觉得也可能是这样:修缮和新建对于信徒来说,意义是一样的。新建时可以捐柱捐门槛,修缮时也可以这样做,只不过掏钱担名即可,不一定非得买来石头。把你的名字刻在原来的柱子上,就当是你买的OK。就好比隋唐时期的信徒,在北朝石窟造像上题名供养一样。

【崇明寺·大殿梁架·明】

【崇明寺·大殿前檐枓栱·明】

【崇明寺·正殿柱础·明】

【崇明寺·《重修正殿前墙》碑记·明】

【崇明寺·废弃柱础·元、明】

【崇明寺·宋·上世纪九十年代重修题记】

【崇明寺·宋·外观侧面】


【崇明寺·宋·外围景色】

    聪明的崇明寺,是我国已知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无梁殿,而且是真的没有梁(仅有的平梁也很精细,远没有“正常的”平梁那么粗壮)。但是,这不能说明它比后期的“无梁殿”就高明,毕竟它是“厅堂式”构制,而后期的“殿堂式”无梁殿更需要木匠超强的技艺。即便如此,我仍然觉得,就像晋北诸如原平惠济寺、繁峙正觉寺,以及平定马齿岩寺的“移柱造”一样,崇明寺的“无梁”构造是开启后代“无梁减柱”的一把启示性的钥匙,在中国木结构历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崇明寺是中国早期木结构无梁殿的经典范例,具有高明的技术价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