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女朋友说出想要的时候,已经晚了!

“当女生说出想要的时候已经晚了。”

许多人在亲密关系中为这样的事情烦恼过,无论是苦恼于“女生的心思你别猜”的男性,还是纠结于“都这样暗示了还没有表示”的女性。

在综艺《心动的信号3》中,面对一场“盖毯子的修罗场”时,薛逸星给姚沐希披上了毯子,姚沐希窝在沙发上舒服地小憩起来,随后镜头转向在一旁的钟佩妍,只见钟佩妍窝在沙发角落里静静看书,身上搭了两块抱枕,双脚努力塞进其中一个抱枕下面。

面对这种情况,丁禹兮表示自己什么都不会做。他认为如果对方提出明确需求,那他会帮她拿一条毛毯;但如果对方什么都没有表达,他会默认为对方不需要,那他什么都不会做。

而张翰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拿两条毛毯,首先给提出需要的人,“睡觉别着凉”,随后也给一旁的另一人,“你也来一个吧”。

因为——“当女生说出想要的时候已经晚了。”

“翰”语词典金句一出口,立刻引起许多共鸣。

许多女生表示被张翰的情商圈粉,有人评论说“我也希望我男朋友可以在我还没开口前get到我的点,主动一点,我会很开心的,不要什么事都得我说了再去做嘛,那样就差点意思。”这条评论也收到了许多人的赞同。

这样的事情你一定不会觉得陌生。在亲密关系中,女生经常期待男生“主动”为自己做出某种行为,并且很多时候将此作为衡量男生是否在乎自己、是否足够爱自己的标准;而男生在很多时候则需要在没有得到明确信号时,“揣摩”女生的心思来做出符合她期待的行为。

一位朋友曾讲过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

那时她在读大学,接到男朋友第一次的邀约非常开心,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化妆打扮,穿了一条漂亮的白裙子和高跟鞋去赴约。

可是她的男朋友却带她去学校后的小吃一条街吃烧烤。

她觉得自己的精心打扮都落了空,但看在男朋友很开心的份上,还是陪他一起去吃烧烤。

她穿着高跟鞋走在路面坑坑洼洼的窄道上,一路忍着双脚的疼痛,直到被烧烤的酱料蹭到白裙子上,那一刻的委屈突然越过了临界点。

她站起身,一言不发地往宿舍走。

男朋友突然也有些摸不着头脑,赶紧追上去一边问她怎么了,一边道歉。

她觉得无法对男生说出自己生气的原因,因为她内心期待一个像样的约会,而男生看到她的精心打扮,怎么还能领着她来烧烤摊呢?

本来应该是一个值得回忆的夜晚,结果却闹得很不愉快。

在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系过程中,这种由“男性主导,女性配合”的模式已经深入人心。

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文化赋予了男性与女性不同的社会角色。

女性要承担妻子和母亲的角色,维护家庭功能,因此人们总是鼓励女性是合作的、善于照料他人的、能敏感觉察他人需求的(Parsons, 1955)。

与此相对,男性作为一个传统的丈夫与父亲,承担养家糊口、保护家庭不受外界伤害的责任,所以人们总是期望男性是支配的、果断的、独立和富有竞争性的。

所以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从小就被教导:

女生要矜持、要含蓄,不要主动,在两性关系中承担调节者的角色;而主动争取、竞争与支配,这是男人该做的事情。

这让女生变得不好意思开口表达,同时也担心自己的需求被拒绝了怎么办。

于是很多情况下,女生不会直接说出“我想要这样的礼物”、“明天的纪念日我想怎么过”、“我想去什么样的地方约会”……

而是等待另一半“送合我心意的礼物”、一边担心“男朋友是不是忘了今天的纪念日”一边期待“或许是他特意安排了一个惊喜”、被动跟随男朋友去对方选择的约会地点……

我也曾苦恼于怎么吸引到喜欢的优秀的男生。

“吸引”其中精髓就在于不要“主动追”,而要优雅而巧妙的“撩”。

可是在第一步“诱导邀约”就把我难住了。

我想邀约对方,却不能直接询问“最近《花木兰》上映了,我们要不要去看?”,而只能暗示“最近有什么安排嘛,说起这个我就郁闷,最近和闺蜜说好一起去看《花木兰》,结果她抛弃我去找男朋友了,就剩下我一个人,好想去看啊,但是感觉一个人看电影好尴尬。”

我想制造机会,却要依赖于男生的情商以及是否能看懂我的暗示。

这样将自己放在被动者的角色上,等待对方的给予。自己能否获得幸福,都取决于另一半是否靠谱、另一半是否情商高、他是否能懂女生的心思……

事实上,有多少男生又靠谱、情商又高、又能在女生开口前就读懂女生的心思呢?

结果往往会产生许多抱怨和矛盾:男朋友不懂她、不重视她、不够爱她,或者情商太低。

就像是前文精心打扮去赴约的女生,却没有得到男朋友对这次约会的重视,甚至她会觉得没有得到对她自己的重视,自然会产生许多委屈与失望。

最后两人因为感受不同而引发矛盾。女生感到委屈时,男生还沉浸在吃烧烤的开心情绪中,以至最后对女生突然的情绪发作也会感到生气。

期待,指由于过去的经验和自身的需要,人们所产生的对于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知。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托尔曼认为,期待是一种认知变量,也是产生信念价值的动机。

但是我们对对方的期待,只有在对方能够承担,并转化成他自己内心的期望时,他才能够做好。因此,做好自我审视很重要:在自己没有表达需求的情况下,你对对方设立的期待是否是合理的?

持有不合理的期待往往会求而不得,久而久之,会让我们感到很累。

更重要的是,你对对方的期待中是否包含了太多满足自己的愿望?

想得到一件心仪很久的礼物,想看一场等待了很久才上映的电影,想要在第一次约会创造一个值得纪念的美好回忆……

在这些背后,或许我们更想满足的是,被关注与被爱的感觉。

如果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期待,为什么不能自己来满足自己呢?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称为“心理赋能”(Zimmerman, 1986),指的是自己有能力做决定并控制自己的生活,使之具有觉察到的控制感以及能力,可以使一个人充满活力,促进个人成长。

相信我们自己是有力量的,我们可以主导自己的人生。

我不想要的,我有权利说“不”;我想要的,我也可以自己去创造。

上文提到那个穿白裙子陪男朋友吃烧烤的女生,在快要走到宿舍楼下时,看着一路跟在身后小心翼翼道歉又不明白她到底为什么生气的男朋友,觉得这样的相处模式不是她想要的。

她说道:“我很重视我们第一次约会,为了这次的约会我做了很多准备。可是你就穿着在宿舍穿的T恤和拖鞋,带我去吃小吃街的烧烤摊,让我感觉你对这次约会没有重视,所以我才觉得生气。”

在说出这番话后,她感到轻松了很多,与内心想法一致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她拿回了对自己负责的权利。

而后男生也认识到了自己忽视了女朋友的感受,开始学着尊重对方的想法与感受。

或许最初表达自己很难,但这是我们成长与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尝试更多地表达自己,满足自己的期待与需求,成为更好的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