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时评——高考作文的秘密武器
时评——高考作文的秘密武器
王玉朋
于高考语文作文的备考而言,毋庸置疑,读时评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然而,有些同学时评读得“破万卷”,可是下笔依然“没有神”,原因何在?那就是,读的方法不对,走马观花,泛泛而读,自然也就浮光掠影,收效甚微了。那么如何才能高效阅读时评,汲取其中的营养,从而硬核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呢?且听我娓娓道来。
一、学题目
我们经常说“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取一个靓丽的题目对于一篇文章而言简直是太太太重要了。当然,还有江湖传闻,高考作文阅卷老师中不乏一些“标题党”。
何谓“标题党”?说得直白夸张一点,就是看题目给分数的一类“阅卷人”,闭上眼睛想想这些“标题党”阅卷的场面,简直……简直就是受益匪浅,收获满满,那就是一定要取个好题目啊!且看这篇时评的题目《用青春力量托举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你感觉好在哪里?首先,有观点,有态度,观点鲜明,态度向上。其次,里面有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毫无疑问,就是“托举”这个词,太有画面感和形象感了。如果把它换成“建设”呢?是不是就感觉大打折扣、黯然失色了呢?
好题目应该是“形神兼备,内外皆美”,既要有智慧美、思想美,也要有语言美、形式美,唯其如此,才能引人眼球,让阅卷老师眼前为之一亮。再看几篇时评的题目,《建画里乡村,留梦里乡愁》,如何?诗情画意,新颖别致,而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形式整齐,富有韵律。《铁肩担民生幸福,妙手著脱贫文章》,这个题目何尝不令人拍案叫绝?兼用对偶和化用两种手法,可谓匠心独具,既巧妙化用了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对联,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旧瓶装新酒”,岂不妙哉!再来看一个题目——《“疫考”过关,“汛考”加试》,兼用对偶和比喻,生动形象地把疫情防控和防汛抢险比作一场考试,颇富生活气息。
这就提醒我们,以后在阅读时评时,要认真琢磨题目的妙处,琢磨题目所用的手法,比较好用的如化用、比喻、拟人、对偶等;琢磨题目的用词等,琢磨来,琢磨去,不觉中我们就也能拟一个“王炸级”的题目了。再给你几个题目,请你琢磨一下:《以“绣花功”精准攻破“插花贫”》《筑牢爱国的“双螺旋结构”》《昔日“煤城”化身“美城”》……
二、学句式
先睁大我们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来欣赏其中的一部分。
“国难当头,振臂高呼,他们在烽火狼烟中铮铮前行。他们或战于沙场,或游于敌后,每一股细微的力量,在凝聚成流之后,总会以它的炽热和光明,给每一个水深火热的角落带来希望。”撇开其他的不说,但从句式的角度来看,这段文字的亮点何在?
“国难当头,振臂高呼”四字词语成对出现,均属短句;“他们在烽火狼烟中铮铮前行”属于长句:长短结合,错落有致。
“或战于沙场,或战于敌后”运用对偶,句式工整;“每一股细微的力量,在凝聚成流之后,总会以它的炽热和光明,给每一个水深火热的角落带来希望”运用散句,富于变化:整散结合,节奏顿挫。
“长短结合,整散结合”是这篇时评在句式上的鲜明特色,文章当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再看一处:“岁月行走,或许我们已经看不见枪林弹雨中前赴后继的身影,也看不见硝烟弥漫中高高飘扬的旗帜。”“岁月行走”为短句,“或许我们已经看不见枪林弹雨中前赴后继的身影,也看不见硝烟弥漫中高高飘扬的旗帜”为长句,而这个长句又别具特色,前后是句式工整的两个句子。这样的句子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特别“带劲”,学习!
除此之外,一些固定句式的使用,也值得我们借鉴,如从“或战于沙场,或游于敌后”句子中,我们可以提取出“或……或……”这个句式;从“不管是在象牙塔里畅想未来的莘莘学子,还是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的青年干部;无论是大街小巷穿行不息的快递小哥,还是驰骋广阔市场的老板,享受'最好时代’,把握'最关键时代’,青年的脚步始终与这个时代合拍同行、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句子中,我们可以提取到“不管是/无论是……还是……”“与……与……”等句式。
时评中经常使用的条件句式:
1.有了……才有了……
2.只有……才能……
3.只要……就(不会)……
假设句式:
1.如果只是……而不去……怎么会……
2.假如……又何至于(又怎会)……
3.若无……何来(哪会)……
因果句式:
1.之所以……是因为……
2.因为有……生命才……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常用句式:
1.不求……但求……
2.不是……而是……
3.与其说……倒不如说……
4.需要……更需要……
灵活地使用句式会使文章的论述更顺畅,更深刻,更有力量!
三、学修辞和用词
1.修辞:一个优雅美丽的女人离不开精巧细致的妆容,一篇文采飞扬的文章也离不开恰到好处的修辞。这篇《用青春力量托举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就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那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以古都北平为原点,以救亡图存的理想为半径,在神州大地上画了一个圈”;如顶真,“国家的命运即青年的命运,青年的命运即国家的命运”;如引用,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如对偶,“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如拟人,“与寥廓山河同歌,和千秋伟业共舞”……
2.用词:让我们先来比较以下两个语段,看看你更喜欢哪一个?
(1) 今天的青年与83年前的青年精神上密切相连。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程,还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前景,都需要新时代新青年的敢于担当、敢于作为。自南到北,全国各地,与祖国的发展密切相连,作为复兴一代的新青年,应当把强国富民、民族复兴当做自己的责任,用青春力量去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2)今天的青年与83年前的青年血肉相连,精神赓续。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辉征途,还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都热切呼唤新时代新青年的敢于担当、敢于作为。自南国北疆、去五湖四海,与寥廓山河同歌,和千秋伟业共舞,作为复兴一代的新青年,当以强国富民、民族复兴为己任,用青春力量托举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你和我一样,都喜欢第二个语段,是因为字数多吗?显然不是!那第二个语段到底好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拿起放大镜来看看,到底第二个语段在第一个语段的基础上动了哪些“手脚”。
“精神上密切相连”替换成了“血肉相连,精神赓续”;“路程”替换成了“光辉征途”;“前景”替换成了“宏伟蓝图”;“需要”替换成了“热切呼唤”;“自南到北,全国各地,与祖国的发展密切相连”替换成了“自南国北疆、去五湖四海,与寥廓山河同歌,和千秋伟业共舞”;“把……当做自己的责任”替换成了“以……为己任”;“建设”替换成了“托举”。这些替换就是华丽的变身,一下子让文字的境界上了一个很高的台阶,两个语段给人的感觉也是判若云泥。
秘密何在?为啥替换几个词语,就能够有如此神奇的效果?答案就是原来的词语都是司空见惯的“老面孔”,缺少“新奇美”;而替换后的词语都是高级词汇,充满了“新鲜感”。巧用文言文,是打造高级词汇的常用方式。如《用青春力量托举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中,出现了很多用文言表达的方式,不说“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而说“生于斯长于斯”;不说“只有”,而说“唯有”;不说“比如”,而说“诸如”等。我们在阅读时评时,要有意识地去积累一些高级词汇,比如把“祖国山河”替换成“三山五岳”;把“齐心协力”替换成“勠力同心”;把“拼尽全力”替换成“乘势而上,尽锐出战”……你不妨在写作的时候也尝试一下这种“替换”,可能会让你优秀得没有朋友!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们要善于借鉴和吸收时评的精华,为自己的高考助一臂之力。当然,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仅仅是从语言层面去学习时评的写法。然而,学习一篇优秀的时评,绝对不止于此,我们更应学习它论证的思路、结构、方法以及分论点的提出等等。不在多,贵在精!当我们带着一种研究的态度去读时评时,才能悟得真谛,把握精髓。
亲爱的高三学子们,高考的脚步愈行愈近,我们需要的是平心静气、全力以赴,诗一首,送给诸位,是为结语和祝福。
不睬而今何岁月,
东风难扰定心人。
桃红杏白无须看,
折桂蟾宫尽是春。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