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武林门派,现代擂台上还有没有?——从张伟丽失利说起

随着张伟丽被罗斯一腿TKO痛失金腰带,这项技术出自何门一时成为争论的焦点。

各种说法漫天而来,变线踢、变位踢、鞭腿、垫步横踢等等众说纷纭,各种说法也让解说员很头疼,上演一出出“罗生门”,到底是谁说的“变线踢”?

这个技术本身在此之前肯定不叫“变线踢”,遍寻录像也没有哪位解说这样说过。因为之前“变线踢”又名“巴西蹴”,有明确的技术指向。最大的特点就是出腿时膝盖斜向下。

在此战之前,只有这样的腿法才叫“变线踢”(巴西蹴,极真会巴西支部的选手最善于使用这种踢法,故名为巴西蹴。)而其他改变踢击方向的并不这样命名。

跆拳道比赛中的改变线路的腿法

罗斯本人对自己的技术有自己的理解,基于跆拳道基础,Pat Barry(其丈夫)的自创腿法。也就是说,罗斯这一腿有她自己的流派。

传统武术的流派 

全世界众多的武术流派都是在地区之间交流尚不充分的年代形成的。

当时的格斗没有规则护具限制,技术相比擂台技术更为多样。没有拳套和规则,手除了用于击打,还可以用抓、掐、挠等等。日常有衣物,除了可以用来抓握,衣物本身也可以是武器。

无拳套缠抱中的传统拳击

巴西柔术中利用道带的技术

没有公开比赛,交通不便,能让自己的技术得到很好的双向保密。一方面不让同行学走;另一方面让共通的技术变成一定范围内自己特有技术,让拳术以地区和师门形成自己的特色。

这就是门派的诞生。

对于观众来讲,不同门派间极大的差距往往只存在于:主攻拳法、主攻腿法、主攻摔法、主攻地面缠斗,这样根本格斗方式差距很大的流派之间。

这样的不同流派在格斗中,即便是外行也能看出明显的区别。比如:戳脚、潭腿和通背、披挂,在擂台一方主要用腿,一方主要用拳,肯定有明显的区别。

1986年四川蓉城散打擂台赛,拳法和腿法的对决,以现代MMA的眼光来看技术太单一,但风格明显,很有武侠即视感。

再如现代格斗项目的巴柔这种地面技术和其他站立技术,区别也是不言而喻。

格雷西的格斗方式颠覆了当时所有的武道项目

猪木VS阿里,是典型的两流派之间的对决。这只能发生在MMA之前了。再说一次,这种跨界比赛并不能说是MMA的雏形,甚至前几届UFC都不是,因为只有不同技术的对决而没有多流派融合的“综合格斗”,这也是为什么李小龙《龙争虎斗》中示范的站立加地面技术被很多人认为是超前了25年的综合格斗的原因。

分指拳套,站立+地面,直到25年后樱庭和志打败格雷西家族,这种打法才真正在现实中出现

而同一大类技术之间的区别,一门派完全独特的往往也只是几个核心技术或训练方式,门派彼此之间共同之处很多 。中国传统武术中同一拳种的不同流派,练习方式就有很多重合,应该都拥有共同的祖先。

当年击败Helio Gracie的木村政彦,他们的技术都来源于日本古流柔术体系,有大量相同的技术,而木村政彦的绝技“腕缄”则可以说是他自己的“门派”特色。

1951年木村政彦和Helio Gracie一战让“木村锁”成名天下

不明显的差距在外行眼中就会很难分辨,还是以腿法为例:腿法发力方式,主要是两种:大小腿折叠发力和腰胯旋转发力。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泰拳和跆拳道的区别。

内行很容易看出其中区别,但观众只能看到都是在用腿。在武林大会工作时,栏目组所有人都等着看“门派特殊技法”,最后为了这样的追求,只能限定、鼓励一些明显有特色,幅度大的动作,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

WMA鼓励的腾空腿法

现代擂台格斗技术的流派

现代传媒的发展,大型公开赛从无到有,让全世界的传统武术打破壁垒,站到了同一舞台。

曾经有一个故事,一中国传统老拳师看完泰拳比赛,路上跟学生嘟囔着:“谁把咱们的东西教给泰国人了?”当空间和时间的隔阂被打开,人们会发现“原来这招他也会!”因为人体结构所限,很多技术其实大家都能想到,所以在现代传统流派的独特性大大被削减。

在擂台上现代所有格斗技术流派,其实应该叫做项目,都是以规则为核心,同一规则下,传统的技术大部分被限制,另一部分在发展的同时走向趋同,每个成熟的项目基本都有一套从传统武术中提炼,在自己规则下最高效的标准的训练技术。

散打原本是竞赛规则,现在成了流派

为了比赛的胜利,运动员也会吸收各种新的技术为自己所用,传统流派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从观众角度看很难分辨相同规则下运动员技术流派上的细微差别。

梅猴和嘴炮之战可以说是现代拳击和传统拳击之战

不过在MMA兴起之后,规则限制减少,拳套薄,更接近徒手格斗,很多传统武术的内容得到了复兴。一方面,有运动员把流派整体的风格搬上MMA擂台。

町田家族把完整的空手道风格带上了MMA擂台

让町田龙太在UFC夺冠的“鹤踢”(在中国武术里又叫二踢脚,实战中左腿可以先踢裆再起右腿踢头……)

另一方面,也是更多运动员的选择,他们把各流派自己善用的传统技术带上了擂台,选择适合自己的冷门技术,在比赛中出奇制胜,也为比赛增加了更多的话题性。

比如太极习练者,夺得泰拳职业联盟金腰带的孙洋在谈到“为什么要练传武”这个问题时就说:“传武对搏击技术的多样性补充是很有帮助的,尤其是搏击运动员原本就对攻防反应和抓时间差的能力已经成了一种本能,所以在比赛时合适的机会中往往会自然使用出来,如果对方不懂传武,往往会打乱对方的节奏,打乱后再施以拳腿重击往往很有效,还有我通过陈中华老师太极训练发现对我的筋膜力量和身体舒展性增长很大。”

WMA上运动员的太极近身技术

孙洋获得泰拳联盟金腰带的太极近身摔法,用来针对性的对付泰拳手的内围膝撞,一直摔到擂台另一边,是因为被摔出后对手身体失衡,为了不摔倒,会本能的向后倒步,直到撞上围绳

蜘蛛的咏春傍手

夜魔的扫堂腿

嘴炮的肩撞

伊泽波人的踵落

每当有这样的技术出现,流派这个让观众心驰神往的词就会被重提。尤其是现在青黄不接的中国传统武术。当咏春的傍手、太极的靠摔、扫堂腿出现时传统武术爱好者理应兴奋一下。

如前文说是,人类很多格斗技术是相通的,很多技术不一定是中国传统武术独有,选手不一定是练了中国传统武术学到的这招。但这些技术在擂台的出现证明了中国传统武术技术在擂台的实用性,提醒人们:虽然在拳脚,这个中国武术其实并不怎么重视的“入门之艺”里,老祖宗的东西没那么不堪,后人应该好好挖掘。

而那些看到擂台上出现中国武术就恼羞成怒,痛苦万分,反复强调“这不是中国武术”“XX不是练中国武术的”“这不中国武术独有的”的恨国者。

生活不易,对他们多一点包容和同情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