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覆花代赭石汤——五十四条医案

1呃逆案——刘渡舟医案

黄某,女,12岁。曾患脑膜炎,经治疗后已愈,遗有呃逆一证,伴不欲饮食。前医以为温病伤阴,用五汁饮及叶氏益胃汤等,反添胃中发凉之症。舌苔白略腻,脉弦无力。此胃脘阳虚,津聚为饮,内挟肝气上逆所致。旋覆花9克 代赭石6克生姜15克党参6克半夏9克大枣7枚炙甘草6克。服药三剂后,呃逆止,胃冷除而饮食增。方中又加茯苓15克,陈皮9克调治,四剂而安。

解说:温热病后期,虽然以伤阴为多见,但也不乏胃气受损者。呃逆而不欲饮食,反映了胃气虚弱而上逆,仲景之法,用糜粥调养,日久之后中气渐复而病能自愈。他医用五汁饮、益胃汤等甘寒之品,反伤中气,所以增添胃中发凉。旋覆代赭汤能调和脾胃,降逆平冲,消散痰饮,治法与病机相应,所以效如桴鼓。旋覆代赭汤的组方以旋覆花为主,花者质轻在上,有上行的特点,而旋覆花味咸又有下降的作用,能升能降,所以既能疏肝利肺,又能消散凝结之气。代赭石为矿物药,入肝经而有镇肝降逆的作用,使肝气条达下行为顺,所以用量宜小而不宜大,以免其质重直走下焦,影响疗效的发挥。从临床上看,旋覆代赭汤特别适用于妇女因情绪波动而引起的肝胃失和病变。《经方临证指南》

论:脑膜炎治愈之后,遗有呃逆证者,此是胃气不降也。首先小儿脑膜炎者,外感表闭,经阳内厥,所以高热昏迷之证也。外感表闭,加经阳内厥,必胃气不降也。外解表寒,内清瘀热,表解热泄之后,则脑膜炎自愈,而胃气不降者,即病呃逆。旋覆花汤,降胃气之逆,则呃逆自止。

胃为阳腑,而主下降,胃气下降,则太阳经气,手太阴肺气,足少阳胆气,俱随胃降。胃主下降,而外感伤寒,则太阳经气,上逆不降,则胃气也逆,即是本案病理。而手太阴肺,外主皮毛,内主收敛,皮毛外闭,肺气不敛,则胃气也逆,此也是本案病理。旋覆花代赭汤者,降肺胃之收敛也。

2嗳气呃逆

陈某,男,48岁。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脘痛泛恶,暖频作,偶有呃逆,苔薄白,脉弦而虚,用旋复代赭汤抑肝和胃镇逆。旋复花9克,代赭石15克,党参15克,生姜9克,炙甘草4.5克,姜半夏9克,刀豆子12克,大枣5枚,三服而安。

按:肝气犯胃,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失和降,是以泛恶暖气呃逆,本方具镇肝和胃,化痰降逆之功,故投之即应。临床常以本方加减治疗急慢性胃炎,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之嗳气呃逆诸症。《经方应用》

3逆欲脱——喻嘉言医案(清)

治一人膈气,粒食不入,始吐清水,次吐绿水,次吐黑水,次吐臭水,呼吸将绝。一昼夜,先服理中汤六剂,不令其绝,来早转方,一剂而安。《金匮要略》云: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吾于此病分别用之者有二道:一者以黑水为胃底之水,此水且出,则胃中之津久已不存,不敢于半夏以燥其胃也。一者以将绝之气,止存一丝,以代赭石坠之,恐其立断,必先以理中分理阴阳,使气易于降下,然后以代赭得以建奇奏绩,乃用旋覆花一味煎汤调代赭末二匙与之,才人口即觉气转人丹田矣。困倦之极,服补药二十剂,将息二月而愈。

[《寓意草》]

按语:治病之道,须明标本缓急。本案因胃虚之极而见呕吐反胃,故先予理中汤固其中气,待中气建立,再予旋覆代精汤以降胃逆。前后两方,次第井然,丝丝入扣,终令危笃之疾得奏奇验3开据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食道癌、胃癌而见上述诸症者有良效。《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旋覆代赭汤,是有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的,都是补中和胃的,而代赭也仅十五克。先理中以分理阴阳,感觉有点复杂化了。

4呃逆——江尔逊医案

邓某,男,44岁,1984年4月5日因右半身偏瘫、失语入院,住院号2683,西医诊断:原发性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溢血。入院始治20余日,因呃逆不止,邀余会诊。证见频频呃逆(每分钟10余次),神志不清,目闭口开,吞咽困难,鼻饲之物均返流口腔,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沉迟有力。细阅病历:人院7日,即因神昏呃逆、便秘,赤、舌红苔老黄而厚,脉数等而以中药增液承气汤合大承气汤及紫雪丹治疗,1剂便通呃止,继服1剂,神识略清,但泄泻不止;改予固涩止泄,开窍豁痰之剂,而呃逆复作,且增呕吐;再予降逆止呕,清热化痰之法,迭进黄芩汤、黄连温胆汤及西药阿托品、灭吐灵、安定等达半月之久,而呃逆呕吐有增无减。细析此证,本缘肝木乘脾,又迭进寒凉攻伐,徒伤胃气,而致升降乖逆,有阴无阳。乃改投旋覆代赭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旋覆花10g(包煎),代赭石30g,泡参15g,炙甘草3g,法半夏10g,茯苓15g,化橘红10g,竹茹10g,厚朴15g,柿蒂12g,生姜汁2匙(兑入药汁中)。服1剂,呃逆减少(约半小时1次),神志渐清,拨除鼻饲管后,亦可吞咽流汁。守方连服4剂,呃逆止,乃转治他证,及至病情好转出院,呃逆再未复作。《经方治验消化病》

原按:患者中风后出现顽固性呃逆,曾因腹胀、便秘而用攻下法收效,但越数日又呃逆不止,诸药罔效,乃因方药中缺乏护胃之品,且一派寒凉攻伐达半月之久,徒伤胃气,而致升降乖逆,有阴无阳。余改用旋覆代赭汤合橘皮竹茹汤,虽与前方无大异,然因撤除芩、连等苦寒攻伐,参入泡参、炙甘草、姜汁以温胃安中降逆,故收捷效。可见救治危重症,必须注重胃气,“保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此之谓也。

摘自:江尔逊,旋覆代猪汤为主救治危重症两例[J].国医论坛,1987,(3):19.

论:呃逆,舌质红黄厚胎,舌红火为逆不降,胎厚为肺气不降,苔黄为气不降,而有瘀热,胃为阳腑,不降则热,所以为瘀热。此皆是胃气不降,阳火不降,则阴寒不化,所以脉沉迟有力,沉迟为脾肾之湿寒,胃气郁格不降,所以脉见有力。

本案用的是旋覆花代赭汤合陈皮竹茹汤。

5呃逆——李振华医案

董某,女,69岁,1985年9月9日初诊。患者年初即呃逆,喉间呃呃连声,昼夜不止,两胁胀满,脘腹不舒,纳食欠佳。前医曾用丁香柿蒂散加减治之,服药多剂亦未能除。时止时发,夜坐不得卧,寝食俱劣。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证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气逆上冲。应疏肝解郁,降逆和胃。

旋覆花12g,代赭石15g,厚朴花12g,法半夏10g,沉香曲10g,云茯苓12g,川棟子12g,嫩小草10g大刀豆30g,四花皮10g,炒谷稻芽各10g

二诊:服药物7剂,呃逆大减,能安然入寐,饮食亦与日俱增,脉势和缓,胸胁脘腹仍时有作胀。再依原法出入,上方去茯苓、陈皮、嫩小草、炒谷麦芽,加郁金、炒枳壳、生姜、大枣。

三诊:服药3剂,诸恙悉平。嘱原方药再进3剂,以善其后。

摘自: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李振华医案[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46.《经方治验消化病》

论:证当是胃不和,升降倒行,浊气上逆,不是什么肝郁气滞。泻心汤与旋覆花代赭汤,还有瓜蒂散,都属于胃不和证,胃中虚,客气上逆证与结热证。不是什么肝郁气滞证。

这个丁香柿蒂散,很多呃逆医案,都是先用此方,后不效再用经方。看来这个柿蒂散,也算是一个验方吧。验方无效的情况下,就必须用经方,经方者,是用理论来指导辨证用药的。如旋覆代赭汤是呃逆经方,那柿蒂散就是呃逆病的经验方。

附:柿蒂散

各书中的柿蒂散的配伍不同,列两条供参考。

1 丁香1钱5分,柿蒂1钱5分,茴香1钱,干姜1钱,良姜1钱,陈皮1钱。

2 丁香、柿蒂、青皮、陈皮各等分。

6呃逆——杜雨茂医案

陈某,男,45岁。初诊(1968年3月20日):素体健,一月多以前因故生气,抑郁不畅,渐感两胁及胸脘胀满,食欲减退,终日觉得胸脘中如物梗塞,痞闷不舒,数日后更增呃逆,一日数发,发则呃声连续,逆气上攻,约半小时方已。前医曾用丁香柿蒂汤及香砂养胃丸等,效不显。闻我们在基层进行教学实习特来求治。诊其脉沉弦。舌淡红略暗,苔灰白微腻。诊断为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所致。治宜疏肝和胃降逆,用旋复代赭石汤加味。处方:旋复花9克(包煎)代赭石18克(研细包煎)半夏12克生姜12克公丁香1.5克香附9克 白芍12克 青皮9克降香9克白蔻仁6克水煎服。

上方连服四剂后,呃逆明显减轻,一日中偶有发作,短时即过,胸胁及脘腹稍舒,进食增加。脉仍沉弦,舌苔不甚腻。宗前方增麦芽12克,建曲神9克,再服六剂,呃逆停止,胸脘已不宿满,两胁稍有不舒,以六君子汤加柴胡、白芍等调理半月而愈。《伤寒论释疑》

论:因生气而病,此是胆木克胃,胃气不降,所以病呃逆。沉弦者,胆胃不降,肝脾郁陷也。

7肝炎呃逆

1972年7月我在北京同仁医院(工农兵医院)内科曾治一患者。黄某,男,成人,迁延型肝炎。胁痛、恶心、频繁呃逆,大便稀,不成形,小便有时痛,倦怠,口黏,舌淡苔白腻,脉沉缓。谷丙转氨酶235单位。属脾胃不和湿重型,治宜健脾和胃利湿。用旋覆代赭汤加减: 旋覆花(包)9克,代赭石(先煎)15克,公丁香6克,法半夏9克,生姜9克,藿香9克,柿蒂10个,赤白茯苓各9克,白茅根30克,甘草6克,薏苡仁30克,3剂,水煎服;另四神丸3袋,照常规服。服后诸症见好,化验谷丙转氨酶正常(130单位以下)。

按:据报道,用旋覆代猪汤治疗眩晕呕吐50例,包括急慢性胃炎和胃溃疡6例,神经官能症11例,高血压、梅尼埃综合征、瘾病及脑膜炎后遗症各1例。一般3-6天见效,其中34例眩晕呕吐俱止,14例减轻,2例无效(1例为经停1月,妊娠恶阻诊断不明;另1例系血压偏低,均改投他药)。(《浙江中医杂志》1966年7期)《经方研习》

论:没有人参,就没有灵魂,怎么能治胃中虚呢。虽然治愈,但要知核心病理胃中虚。

8呃逆——张菊人医案

郭某,1957年4月就诊。左关脉盛,肝家苦旺,时有呃逆、恶心、痰涎、食减。暂以代赭旋覆花汤法治之:代赭石12克,法夏9克,广橘红3.6克,旋覆花(包)6克,赤苓9克,煨生姜2片,党参3克,姜竹茹9克,红枣3个。服上方后呃逆、恶心均减,痰涎仍多,食量未增,证明脾胃不强。依原议并调和脾胃:生姜3片,代赭石12克,茯苓12克,姜竹茹9克,旋覆花(包)9克,橘皮4.5克,橘红3克,炒白术4.5克,党参4.5克,法夏4.5克,红枣3个。(张菊人医案)

按:据报道,应用旋覆代赭汤与六君子汤加减组成,主要药味有赭石、旋覆花、陈皮、半夏、茯苓、生姜、甘草等,按辨证论治原则,随证加减,治愈顽固性呕吐10例,其中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慢性肾炎尿毒症、胃癌肝转移、肾癌广泛转移及脑脓肿各例,另5例为神经性呕吐。并认为在《伤寒论》旋覆代赭汤中,代赭石为剂量最小的一味药,是旋覆花及甘草的三分之一,是党参的二分之一。以往用此方治疗呕逆,疗效不著。而今重用代赭石(轻者24克,重者30克或30克以上)为旋覆花的一倍或一倍以上,获得满意的效果。(南通医学院:《科研资料汇编》,1973年5月印)《经方研习》

论:左关脉盛,此是上关上吧,阴阳之关,不能升降。(胸痞,胸痹类,好像都是这个脉。附子泻心汤上关上,而《金匮》胸痹篇,寸之不及,尺之太过,不也是上关上吗?)

9呃逆——吴佩衡医案

黄某,女,二十五岁,归国华侨,云南某大学学生。患呃逆证已一年余,曾经多方治疗,效果不显。每于精神紧张之时,呃逆更甚。自觉胃中饱闷,时有逆气上冲,气冲有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近来逐渐加剧,以致情绪不安,心情烦闷,睡眠差,影响听课学习。1964年夏,患者来中医学院就诊于余,呃逆频作,面色少华,舌淡质嫩,苔腻微黄,脉象沉缓而弦。《景岳全书》日:“致呃之由,总由气逆。”此系阳虚胃寒,中焦气机升降失调,寒气上逆,胃气不降所致。治宜温中降逆,调和气机,方用旋覆代赭汤加味。

旋覆花9克、代赭石12克、法夏9克、明党参15克、砂仁9克、厚朴9克、生姜3片、大枣5枚、甘草6克服二剂后,呃逆减少,间隔时间有所延长,脘闷气逆亦感减轻。患者自知服药有效,情绪亦好转,睡眠、饮食均有改善。脉沉缓,关部尚弦。腻苔已退,苔薄白而润。继以温中益气,和胃降逆治之。用前方,明党参增至30克,加入公丁3克,柿蒂6克,连服四剂,呃逆不再发作。(吴元坤.吴佩衡医案.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60)《名医经方验案》

10呃逆——张伯臾医案

殷某,女,50岁,患者有呃逆病史10余年,每因情志不乐而发作。上月已发3次,今又作。曾行胃食管钡餐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诊查:顷诊,呃逆暖气频作,甚则呕吐,胸臆痞闷不舒,口干,脉细滑,苔薄。辨证:证属肝气横逆,脾胃受制。治法:拟平肝和中降气法。处方:沉香片1.2克(后入),降香4.5克(后入),制香附9克,旋覆花9克(包煎),代赭石18克(先煎),炒枳壳9克,制半夏12克,太子参10克,云茯苓10克,白燕藜10克。

二诊:服药四剂,呃逆得减,胸臆见舒,呕吐未作。余症同前,治守前法。前方加白芍12克,郁金6克。4剂。

三诊:呃逆已止,口干得减,胸臆稍有不舒,余无异常。舌脉如前,前方调整以巩固。处方:沉香片1.2克,广郁金6克,枳壳6克,旋覆花9克(包),半夏10克,太子参15克,云茯苓10克,白蒺藜10克,逍遥丸10克(吞),7剂。(《张伯臾医案》)《仲景病案学》

11)呃逆——刘景祺医案

陈某,男,30岁,1983年4月14日初诊。呃逆频频发作已3个多月,每于饭后即呃逆,声短而频,有时呕吐。苔薄白,脉弦。辩证:胃虚肝乘,胃失和降。治则:镇肝降逆。处方:旋覆代赭汤6剂,呃逆消失。(《经方验案》)

麻瑞亭老中医

12呕吐幽门梗阻——聂惠民医案

云某,女,24岁。1974年11月初诊。病起数月,每于饭后2小时左右,上腹部疼痛,腹满不适,泛酸,常伴有恶心、呕吐,病情持续加重,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不消化食物,其味酸臭难闻。服胃舒平、阿托品一类药物未能获效,病情仍在进展,由于呕吐剧,只能进少量流食,食后胃脘剧痛难忍,并向背部放射,体质极弱,而后经某院治疗。检查:发育良好,营养欠佳,形体消瘦神志清,查体合作。血压16~10.67千帕,表浅淋巴结不大,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软,心窝部压痛明显,有振水音,偶见胃形,肝脾不大。胃镜检查结果为:小弯侧溃疡、浅表性胃炎、幽门不全梗阻。空腹胃液:食物少量,黏液少量,匿血少量,总酸度7.5,镜检:红细胞2~4,白细胞2~3,八联球菌(+),上皮细胞2~4,临床诊断:①胃溃疡;②浅表性胃炎;③幽门不全梗阻。服药治疗数月,病情不减,体质明显衰弱,梗阻不得缓解,恐有他变,故决定手术治疗,但患者拒绝手术,要求服用中药。证见呕吐频作,朝食暮吐,宿食不化,啜气不适,脘腹胀满,胃脘疼痛,畏寒喜暖,手足清冷,形体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大便稀溏,日2-3行,面色苍白无华,脉沉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辨证:胃失和降而致反胃。治以和胃降逆,温中散寒,兼以益气健脾。用旋覆代赭石汤合橘皮竹茹汤化裁治疗。共进药约30剂,诸症消失。经钡餐复查:胃及十二指肠未见异常。胃镜检查结果:未见溃疡及梗阻。经检查确定疾病痊愈,追访一年未见复发。《聂氏伤寒学》

11神经性呕吐——杜雨茂医案

李某,女,40岁,某纺织厂工人。初诊(1970年11月7日):患呕吐四年余,每至秋冬即加重,三餐后皆倾吐,以致靠输葡萄糖液等维持。春夏季则减轻,日吐一两次,量亦少。平时常易暖气,脘腹胀,食欲不振。曾在西安市某医院诊治,先后作消化道钡餐透视四次,拍x线片一次等多项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诊断为神经性呕吐。给予多次治疗,无明显效果。自今年九月份以来,呕吐又加重,食入不久即吐出,日吐数次,所纳食物几乎全吐出,每日需输高渗葡萄糖等维持,呕吐前一般无恶心,吐出之物多不酸臭,时时暖气,泛酸,胸胁脘腹满闷不舒,精神不振,四肢酸软无力,语声低沉,面色苍黄无华,面肢虚浮,皮肤干燥脱屑,手足皮肤裂纹,小便量少,大便二、三日一次,脉细无力,舌质淡,苔白微腻。询其平素性情急躁,病后更感心烦易怒。分析此证本为肝胃气逆所致呕吐,吐之既久,脾胃更伤,纳谷运化无能,气血化源匮乏,故形体日衰,治宜疏肝和胃,降逆止呕,佐以温中健脾。处方:旋复花9克代赭石21克(打碎包煎)伏龙肝24克(浸泡后取汁煎药)茯苓12克姜半夏12克陈皮9克炙甘草9克吴茱萸6克千姜6克公丁香1.5克草豆蔻9克 炙甘草4.5克白术9克水煎服,六剂。

二诊(11月24日):服上药后,呕吐次数略减少,余无明显变化,脉舌同前,拟守前法,增重理气之品,用原方加苏梗、厚朴各9克,增公丁香0.6克,代赭石3克,去炙甘草,伏龙肝。水煎服。

三诊(12月13日):上方连续服15剂,呕吐由减轻渐至停止,精神好转,惟近日仍有暖气,脘腹作胀,食欲不振,疲乏,别无不适,面色略带红色,皮肤未再脱屑。脉细较前有力,舌淡红,苔薄白。治宜转为益气健脾,降逆和胃。处方:党参9克 白术9克茯苓12克炙甘草3克陈皮9克半夏12克代赭石21克(包煎)炒黄芩9克干姜6克公丁香2克炒枳売9克苏梗9克香附9克水煎服。

自三诊以后,每周再复诊一次。基本守三诊之方,个别药味调整加减,如去黄芩、代赭石,加砂仁6克,黄芪12克等。又服30剂,上述各症渐消除,食欲复常,精神振作,肌肤荣润,体重明显增加(由原来90斤左右增至110余斤),乃停药。并回厂上班。

1971年5月,1972年及1973年初三次追访,前病未再复发,体健如常,一直上班。《伤寒论释疑》

论:肝气是升的,胃气是降的,肝气哪来逆的,都是通用的通俗理论。此是胃中虚而不和,客气上逆之病。此用生姜泻心汤也可以。胃气病逆,只要能降胃,就能阴阳和而病愈。

12反流性食管炎——孙溥泉医案

郑某,男,西北轻工业学院教师,患者胸骨后有烧灼样疼痛,吞酸,多在进食1小时后发生,平卧或俯卧时加重,站立和坐位则缓解,经医院检查为反流性食管炎,于1976年找我诊治。患者神疲乏力,身体困重,面白无华,纳谷不馨,舌苔白腻,脉滑,诊为痰湿瘀阻。应用《伤寒论》旋覆代赭汤加味:旋覆花、代赭石、党参、生姜、半夏、白芨、乌贼骨各9克,甘草6克,大枣8个,水煎服,每日1剂,服6剂后痊愈,此人后来经我的同学介绍,调回广州工作。

按:旋覆代赭汤为治疗因胃气虚弱导致心下痞硬、暖气呕吐、噎膈呃逆等疾病的方剂。目前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或贲门痉挛、胃炎、眩晕、痰喘、梅核气、妊娠恶阻、噎膈等疾病。《经方研习》

13反胃——聂惠民医案

李某,男,31岁。2001年4月23日初诊。患者自幼每餐饭后,皆有食物由胃返到口中,自称其父自幼亦患反胃,至今未愈。现证,反胃频作,每日三餐,饮后皆有食物返于口中,返出食物量不等,或吐出,或咽下,伴有不适,胃脘胀感,大便如常,纳食尚可,曾服中西药治疗,未得效果。因临近留学之行,故来求诊。该患形体较瘦,面色萎黄而不润,脉沉略弦,苔薄白。证属:脾虚气滞,升降失调而致病。以健脾和胃,理气降逆法。宗旋覆代赭汤化裁。处方:旋覆花10克,代赭石12克,法夏10克,党参15克,炙甘草4克,生姜三片,大枣7枚,加茯苓、川朴、竹茹。七剂,水煎温服,反胃有减,其次数与返出食物量均减少。宗和胃降逆法,守方调理脾胃,服药两周,反胃停止,体质增强,月余未复发。(聂惠民医案)《伤寒掣要》

14反胃——牟重临医案

黄某,男,67岁。患胃病已有30余年,经常胃痛嘈杂,4天前饮食不节,致上腹胀痛,恶心呕吐,服过中药理气、消积等剂无效,症状渐加重,食入片刻即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为大量清水,气味酸臭,脘痛引背,吐后可得缓解,心烦口渴,大便干结。视其形体瘦削,嗳气频频,上腹胀满,有水声,舌苔黄腻,脉细数。年老久病,胃气虚亏,通降失司,痰阻气逆,治宜扶正降逆。处方:

党参9克,旋覆花9克,赭石21克,半夏6克,黄连4.5克,灶心土30克,枳壳6克,竹茹9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服药前后给扎腕踝针,取下1(双),留针2小时,翌日吐止,上方去枳壳、灶心土,加麦冬、蔻仁,2剂后能进食,继调治10余剂愈。

原按:反胃多由饮食不节,思虑过度,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气逆不降。本例久病胃虚伤食,痰浊上逆,故用旋覆代赭汤益胃化痰降逆,佐以灶心土镇逆止呕;症见烦渴、苔黄腻、脉数,为痰郁化热之象,故加黄连、积壳、竹茹清除痰热。本例是十二指肠溃疡伴幽门不全性梗阻,后因患急腹症,于手术中证实。(牟重临,谈谈旋覆代赭汤的临床运用,新医药学杂志,1977,12:13)《经方临证集要》

15噎膈(食道癌)——闫云科医案

刘某,男,77岁,农民。饮食不思,日渐消瘦,已四月余。2008年5月9日作X光造影,提示贲门癌。医生、子女皆以年高体衰,不宜手术,欲保守治疗。翁槁项黄(首或),瘦骨一把,舌淡红,苔白腻。询知食后不下,饮水送之尤感不适,胸脘室闷,微恶心,嗳逆不畅,口干、口腻,腹不痛、略胀,大便日一行。咳嗽,痰黏稠不爽。腹中气上冲逆,稍进食可缓。切其脉弦细无力,诊其腹,心下痞硬,腹肌挛结。脉证观之,此中气大虚、痰饮留阻、上逆之症也。虽垂垂待貌,无复生理,然面对患者,需宽言慰之。处方则以补虚扶正、化痰饮、降胃逆之旋复代赭汤加味与之。

旋覆花10g代赭石6g半夏15g 人参10g炙甘草10g三楼15g 莪术15g生姜15g红枣12枚三剂

二诊:药后大便日行两三次,知饥思食。食后不下、呃逆、腹胀减轻,仍咳嗽,痰涎多而黏。上方加桂枝10g 茯苓15g五剂胃纳明显改善,食后不下、呃逆间仍有之。子女闻某贲门癌患者化疗后痊愈,亦欲一试,遂停药。《经方躬行录》

论:瘦骨一把,垂垂待貌,无复生理,病已至此,子女居然还想化疗,绝对是盲目。

16噎膈(慢性食道炎急性发作)——刘含堂医案

赵某某,男,48岁,教师。1999年5月21日初诊。2年前郁怒之后,渐渐出现吞咽食物不利,感食管部位灼热疼痛,经市内某医院作食道线拍片检查,诊为食道炎,以西药抗生素治疗一段后,症状消失。此后每隔3~5个月常有复发,服西药抗生素即可控制。5天前因情绪不好,病又复发,因对西药失去信任,前来求中医治疗。现症:食物下咽时感食管内灼热疼痛,偶有梗阻难下,胸闷,暖气,食欲不振,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诊为噎膈(慢性食道炎急性发作),辨证为肝气犯胃,痰瘀阻滞,气火上逆。治宜疏肝和胃,降气清热,涤痰化瘀。用旋覆花代赭石汤加减,处方:旋覆花12克(包煎),生代赭石30克(包煎),清半夏10克,黄连5克,黄芩10克,炙甘草5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佛手10克,生姜6克,大枣6枚。水煎服。

二诊:上药服5剂,吞咽食物时食管疼痛减轻,灼热感基本消失,大便通畅,继以前药去黄芩,代赭减至15克,又服6剂,所有症状均消失。因病程已达2年之久,为了达到根治目的,嘱患者续服10剂。2年后随访,病未复发。

按:本例于2年前郁怒伤肝,肝气犯胃,胃病则聚湿生痰,气久郁则血必瘀,且易化火,气火与痰上逆于食管,形成噎膈(食道炎)。病后经西药抗生素治疗后病情缓解,但因不能根治,使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投旋覆花代赭石汤加减,以旋覆花、生代赭石、半夏降气消痰,参、草、姜、枣益脾胃,芩、连以清火,丹皮、赤芍以活血化瘀。旋覆花代赭石汤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现代主要用于急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等)、胃肠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胃扩张、幽门梗阻,食道炎、食道痉挛、贲门痉挛、贲门癌、食道癌、食道贲门失弛缓症、胃癌、胆道感染、慢性肝炎、吐血、便秘、十二指肠壅积症、胃扭转、胃痒症、神经性反胃等。辨证要点为肝胃不和、胃虚气逆、痰饮内阻。《经方治病经验录》

17噎膈(食道癌)——刘含堂医案

赵某某,男,73岁,退休工人。1990年6月13日初诊。3个月前因精神刺激而渐渐出现吞咽不利,在当地县医院通过食道X线拍片检查,诊为食道下段癌(癌长7公分)。曾以X线放射治疗2月余,病情无改善。现症:吞咽不利,饮食难下,呕吐痰涎,便秘。舌暗红,苔白腻,脉弦细。诊为噎膈(食道癌),证属痰瘀结聚,肝胃气逆。治宜涤痰化瘀,降气和胃。拟旋覆花代赭石汤加味,处方:旋覆花12克(包煎),生代赭30克(包煎),清半夏10克,炙甘草6克,党参10克,丹参20克,莪术10克,白茯苓15克,生姜15克,大枣6枚。水煎服。

二诊:上药服6剂,吞咽较前顺利,大便通畅,还曾下利两次,继用前药,代赭大减至12克。因患者家居外地,离本市较远,为使其服药方便,遂将处方交给患者家属,嘱连续服用,以观疗效。4个月后来告:服药一个月后,作食道X线拍片复查,癌肿由原来的7公分减至5公分;再服一个月后,癌肿减至3公分;又服近两个月后复查,癌肿消失,竟告痊愈。

此例食道癌竟然治愈,这是笔者原来未曾敢想的事。

按:本例因精神因素为诱因而发为噎膈(食道癌)。其病因病机,为肝气犯胃,胃虚则聚湿生痰,痰瘀相关,痰久留则血必瘀,痰瘀随肝胃气逆而上阻于食管,于是发为本病。治用旋覆花代赭石汤加味,以旋覆花、代赭石降肝胃之气逆,参、草、姜、枣益胃扶正,半夏、茯苓涤痰,丹参、莪术活血化瘀以抗癌瘤。因患者坚持治疗4个多月,服中药逾百剂,终使其癌瘤消失。笔者临证四十年来,曾治疗一些食道癌患者,仅此一例得以彻底治愈,考虑其原因:其一、多数患者未能坚持治疗,而此患者能够坚持;其二、多数患者或做手术(癌症扩散后的手术意义不大),或作放疗、化疗,身体已衰弱,而此患者仅作过短时间的放疗,未做手术和化疗,身体尚强壮;其三、癌症有自愈者,患者亦可能有自愈的内在因素,加上服用中药起到了辅助作用,促成了患者康复。5年后,其女婿因病求诊,告其岳父3个月前因患脑溢血而亡,死前身体一直很好,这说明患者原来的食道癌愈后5年未曾复发。《经方治病经验录》

18噎膈——吴鞠通医案(清)

十月十五日,赵,四十岁。噎食,脉弦细,胁痛,前与宣肝络,其痛已止。与代赭旋覆汤治其噎。

代赭石八钱,人参三钱 姜半夏五钱炙甘草三钱 旋覆花五钱,包煎 洋参一钱云苓块五钱大枣肉三枚生姜五钱 煮三杯,分三次服。

廿四日:复诊效不更方,再服四帖,能用关东参更妙。

廿九日:又服四帖。

摘自:吴塘,吴鞠通医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经方治验肿瘤病》

19噎食——邢锡波医案

张某,女,50岁,家庭妇女。病史:噎食已1个月,不思饮食,食后则自咽喉至胃脘噎塞不畅,甚觉疼痛,时有反酸,间断发热,午时持续四五小时,每隔三四日发作1次。近数日右胸中疼痛,腿酸乏力,心悸气短,并间作腹泻,时有噫气。舌质红,苔薄白,有齿痕,脉弦滑。证属:肝胃不和,痰郁气结。治宜:疏肝和胃,化痰理气。处方以旋覆代赭汤加味:

代赭石15g,旋覆花12g(包),枳壳10g,青皮10g,党参10g,茯苓10g,半夏10g,木香10g,沉香10g,降香10g,甘草6g,生姜3片。

连服2剂,饮食较佳,发热、腹泻已愈,自咽至胃脘噎塞疼痛大减,泛酸亦减。唯尚有倦怠乏力,饮食稍有噎塞。此为胸阳得展,痰郁气结得解,故诸症减轻。仍用原法,脾胃健则倦怠自除。原方继服3剂。服药后噎塞基本消失,饮食增加,稍觉倦怠,继用原方2剂,以巩固疗效,服后痊愈,至今未发。

解析:《伤寒论·太阳病》:“心下宿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本案乃肝郁气逆,久则痰郁气结,胸阳不展,故胸痛泛酸,饮食发噎;肝脾失和,而脾失健运则腹泻,“气郁之处必有伏火”,故见间断性发热。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而腰酸乏力,心悸气短。证属肝胃不和,痰郁气结,治宜疏肝和胃,化痰理气。方中旋覆花下气消痰,赭石善镇冲逆,生姜、半夏降逆化痰止呕,人参、甘草、大枣补益中气。诸药合用,降气化痰,益气和胃。另加枳壳、木香、沉香、降香等助理气和胃,标本兼施而获全效。《名医经方验案》

20食道梗阻

王某,男,51岁。五天前吃了一块未烧烂的瘦肉后,即感到进食困难,汤水食物食入即作呕而吐,已不能饮食四天,食道钡透提示:食道中段梗阻,大便四日未解,舌淡白,脉沉细,拟用旋复代赭汤去大枣加威灵仙。

旋复花12克,代赭石30克,党参9克,半夏12克,生姜9克,威灵仙30克,焦山楂9克,服药三剂,食道梗阻已通畅。《经方应用》

21食道失弛缓症——张志民医案

患者女性,四十五岁。初诊:一九七四年八月。自诉吃不下饭已一年,经西医多次治疗,未见好转。初起吞咽干饭,梗噎不顺,继则胸膈阻塞,饮食难下,仅能咽下少量稀饭与流汁。形体消瘦,精神疲乏,胸口隐痛,嗳气频频,时有呕吐,大便量少而不成形,舌胖,苔白腻,脉弦滑。初期求医,疑诊为食道癌,后在县医院钡剂拍片排除,确诊为食道失驰缓症。证属肝郁气滞,痰气交阻,肝木犯胃,胃气上逆。治拟疏肝利气,健脾化痰,和胃降逆:

旋覆花12克(包)、代赭石22克、炒党参15克、川朴5克、茯苓12克、老苏梗10克、炒扁豆30克、地龙12克、炒米仁30克、姜半夏10克、生姜3片、炙甘草3克、红枣6枚、制香附10克。嘱患者先服三剂,如能见效,则原方再服三剂。

二诊:一旬后,患者来信告知,中药已服六剂,病稍大有好转,胸宇得舒,疼痛亦轻,嗳气大减,已能慢慢吃下干饭少许、大便尚溏,喉间多痰。再拟健脾和胃,利气化痰降逆:

旋覆花12克、代赭石18克、炒党参18克、太子参24克、炒扁豆30克、淮山药12克、浙贝母12克、地龙10克、茯苓16克、焦冬术12克、生姜3片、苏子梗各10克、姜半夏10克、制香附10克红枣5枚。嘱如无特殊变化,此方可服十剂。

半年后得知患者服药十剂后,饮食如常,精神渐复,已参加生产劳动。《伤寒论方运用法》

22腹胀痞闷——姜春华医案

刘某,男,49岁。患慢性胃炎已多年,纳差,常呕吐,现脘腹痞闷胀痛,舌红,苔白厚,脉弦。以旋覆代猪汤加味。旋覆花9克(包)代赭石24克 姜半夏15克紫苏15克(后下)生白芍30克生姜3片 甘草6克川黄连1.5克方7剂

药后呕吐缓解,但尚呕恶白沫,苔根白厚。上方去代赭石加伏龙肝15克,续方7剂,治愈。

按:本例慢性胃炎呕吐属胃气上逆,故用旋覆代赭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加紫苏和胃,川连健胃,果药后呕止痞消。《经方发挥与应用》

23胃胀堵闷——胡希恕医案

白某,男性,48岁,病历号17044,1965年1月17日初诊。胃脘痛胀、心下堵闷已3年,经检查诊为“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多日诊治无效。现症有噫气、呕吐、口干不思饮,苔白腻,脉沉弦细,知为胃虚有饮,故以益胃化饮治之,予以旋覆代赭汤加味:旋覆花10克(包),生赭石10克,党参10克,生姜15克,炙甘草6克,半夏15克,大枣4枚,乌贼骨15克,川贝母10克。结果:服3剂知,6剂诸症减轻。《解读张仲景医学》

论:病胃下垂,依然用赭石,岂不更垂,怎么理解?首先胃下垂者,就是中气虚也,而呕吐堵闷者,就是胃气不降也。旋覆代赭汤,补中虚而降逆也。

24胃溃疡——姜春华医案

薛某,男,56岁。患胃溃疡,常噫酸嗳气,呕去始快,食后腹胀。近十日来食量减少。苔腻,脉滑。用旋覆代赭合加味乌贝散治之:旋覆花9克(包)代石24克姜半夏9克枳壳9克乌药9克丁香1.5克方3剂,又乌贼骨30克,大贝9克,乳香9克,元胡9克共研细粉,每次服3克,每日3次。药后痛减,不噫酸暖气,照前方继服5剂。

按:本案胃溃疡,有暖气噫酸症状,用旋覆代赭汤加减降逆温胃。另配加味乌贝散有制酸止痛作用,盖乌贼骨制酸,大贝有类似阿托品样的解痉及抑制胃酸分泌作用,乳香外用生肌收口,也可用于胃溃疡,元胡理气止痛。《经方发挥与应用》

25胃溃疡——姜春华医案

沙某,男,53岁。患胃溃疡病多年,柏油样黑粪,潜血试验(+++),每饥则腹痛,多食则吞酸,暖气,乏力,头晕,大便常秘结,苔根白厚,边有瘀紫。用旋覆代赭及下瘀血汤加减:旋覆花9克代赭石24克 刺猬皮9克生大黄6克(庶虫)虫3克 移山参6克 黄芪15克煅瓦楞30克方7剂药后果黑粪止,潜血试验阴性,精神亦佳。

按:本例溃疡病出血,有胃逆嗳气及瘀血见症,故用旋覆代赭及下瘀血汤加减。代赭石降逆并有止血作用,生大黄能祛瘀止血,佐鏖虫祛瘀,配刺猬皮化瘀止血。加参、芪固气摄血防脱。《经方发挥与应用》

论:本案是旋覆花代赭汤合下瘀血汤。

26胁痛(慢性肝炎)——罗伟根医案

杨某某,男,62岁。患慢性肝炎,自觉肝区刺痛已两个月。纳食则胀,食后暖气,失眠,体重减轻,四肢无力,脉来弦滑,舌苔黄腻。巩膜无黄染,肝肋下2厘米,有明显压痛,脾未触及。肝功能:黄疸指数5单位,硫酸锌浊度18单位,麝香草酚浊度14单位,转氨酶120单位。超声波检查:肝波较密。证属七情内伤,久郁气抑,气抑则血运不畅。治宜疏肝利气,培土养肝。方用:旋覆代赭汤去生姜,加延胡索、广郁金、枳壳、合欢皮。服药12剂,肝痛减轻,睡寐较安。后予八珍调理,诸症皆消,肝功能及超声波检查均属正常。[浙江中医杂志1978,(2):20]

按语:肝木乘土,脾胃不和,木土同病,痰浊内生,而见胁痛、食胀、嗳气、苔黄腻、脉弦滑。治宜疏肝木,调胃土,故以旋覆代储汤加延胡、郁金、积壳等理气之品获愈。方中生姜乃和胃之良药,又能疏达肝气,似不宜去。《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生姜是温胃寒以降浊的重要药物,怎么能去生姜呢?

27胃痛胁痛——姜春华医案

沈某,男,27岁。胃痛3年,兼有胁痛,常上午干呕,或吐酸水,暖气,无疼痛,常头晕无力,脉弦,舌净。证属肝气犯胃,以左金丸及旋覆代赭汤加减。

旋覆花9克(包)代赭石24克 姜半夏9克太子参9克 吴茱萸2.4克 川黄连1.5克 伏龙肝30克(包)方3剂

药后诸症悉减,续方3剂治愈。

按:本例辨证因肝郁不舒,气机上逆,致胃失和降而呕吐、嗳气。用左金丸及旋覆代赭汤加减,疏肝解郁,降逆止呕,果获良效。《经方发挥与应用》

26胁痛(慢性肝炎)——罗伟根医案

杨某某,男,62岁。患慢性肝炎,自觉肝区刺痛已两个月。纳食则胀,食后暖气,失眠,体重减轻,四肢无力,脉来弦滑,舌苔黄腻。巩膜无黄染,肝肋下2厘米,有明显压痛,脾未触及。肝功能:黄疸指数5单位,硫酸锌浊度18单位,麝香草酚浊度14单位,转氨酶120单位。超声波检查:肝波较密。证属七情内伤,久郁气抑,气抑则血运不畅。治宜疏肝利气,培土养肝。方用:旋覆代赭汤去生姜,加延胡索、广郁金、枳壳、合欢皮。服药12剂,肝痛减轻,睡寐较安。后予八珍调理,诸症皆消,肝功能及超声波检查均属正常。[浙江中医杂志1978,(2):20]

按语:肝木乘土,脾胃不和,木土同病,痰浊内生,而见胁痛、食胀、嗳气、苔黄腻、脉弦滑。治宜疏肝木,调胃土,故以旋覆代储汤加延胡、郁金、积壳等理气之品获愈。方中生姜乃和胃之良药,又能疏达肝气,似不宜去。《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生姜是温胃寒以降浊的重要药物,怎么能去生姜呢?

27胃痛胁痛——姜春华医案

沈某,男,27岁。胃痛3年,兼有胁痛,常上午干呕,或吐酸水,暖气,无疼痛,常头晕无力,脉弦,舌净。证属肝气犯胃,以左金丸及旋覆代赭汤加减。

旋覆花9克(包)代赭石24克 姜半夏9克太子参9克 吴茱萸2.4克 川黄连1.5克 伏龙肝30克(包)方3剂

药后诸症悉减,续方3剂治愈。

按:本例辨证因肝郁不舒,气机上逆,致胃失和降而呕吐、嗳气。用左金丸及旋覆代赭汤加减,疏肝解郁,降逆止呕,果获良效。《经方发挥与应用》

28胃痛痞闷咳喘——姜春华医案

陈某,女,51岁。患咳喘已20余年,晨间为甚,胃痛亦已多年,主诉胸脘痞闷,常有呕恶清水,舌色紫暗,苔微黄,脉沉细。以旋覆代赭汤加减:

旋覆花9克(包)代赭石24克太子参9克姜半夏9克款冬花12克麻黄6克大贝6克百部6克方7剂药后喘咳大定。胃痛,痞闷及呕恶大减,续方5剂图治。按本例辨证为肺胃气逆,宗旋覆代赭汤加减。旋覆代赭汤有降逆下气,和胃消痰作用,所以临床亦治疗痰饮咳喘,本案即是明证。盖旋覆花、代赭石与麻黄、款冬花相须为用,亦可治肺气上逆。《经方发挥与应用》

29胃满嗳气——毛进军医案

赵某,女,71岁,上腹部满闷不舒伴暖气频作两月余,2009年11月2日初诊。患者素体虚弱,有糖尿病、高血压病、慢性胃炎病史。2个月前,因生气而感脘腹胀满不适,继之嗳气连连,声音低沉,愈发加重,还伴咽喉部一阵阵憋阻难受,频清喉咙,在某医院诊为胃炎、神经官能症,多方治疗不效,几欲失去治疗信心。刻诊:精神差,脘腹胀满,按之不痛,咽部不适伴梗塞感,乏力,焦虑不安,纳差,口不苦、不渴,二便调,舌质淡暗嫩,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水滑,脉沉缓。辨证为太阴病兼气郁,痰饮。方拟旋覆代赭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味:旋覆花(包煎)、炙甘草各18g,代赭石10g,法半夏、厚朴各30g茯苓、生姜各45g,人参、苏梗、苏叶各12g,大枣9枚(譬)。4剂,水煎,日3夜1服。

上方服后,患者脘腹胀满不适明显减轻,暖气次数逐渐减少,咽干不适伴梗塞感基本消失,已现难得的笑容,治疗信心大增,后守方加减又服8剂,诸症基本消失,还不时有上腹部轻度痞满,又用附子理中丸续服2周。《100首经方》

论:重点,本案的治愈之后,用附子理中丸善后,是最好的善后方式。旋覆花汤证,就是胃不和,胃中虚也。附子理中丸,温下寒培土气,温脾胃之寒,治本气之虚,此是最好的善后方式,值得学习。其他善后方用的什么香砂六君子等等,都不敌附子理中方。

30胃胀痞满——刑锡波医案

罗某,男,52岁,干部。病史:患慢性胃病已有两年,时轻时重,胃部不痛,但经常痞满,食后尤甚。发作重时,食后如心下堵塞不可言状,必须以拳擂胸,方能呼吸通畅,不然即憋闷欲死,擂胸经过20分钟,由胃中噫气上出,胸脘膨闷可稍减,嗣后噫气之声,连续不绝。因此饮食减少,形体赢瘦。在病势轻时,只觉胃脘痞闷,噫气连续不绝。诊其脉两侧细涩无力,而左部略显弦细,舌质淡红,舌苔滑润。此为中气虚弱,浊气填胸的征象,因拟加味旋覆代赭石汤予之。辨证:中气虚弱,浊气不降。治法:补益健脾,降逆消痞。处方:

旋覆花10克,生姜10克,半夏6克,生山药15克,生赭石12克,厚朴6克,茯苓10克,莱菔子10克,炒白术10克,甘草10克,枳壳6克,吉林参1.5克(研面冲服)。

连服3剂,痞闷减轻,不需食后擂胸,噫气减少。连服10剂,症状完全消失。后以健脾和胃,降逆消痞之剂,调理而愈。

31十二脂肠溃疡——胡希恕医案

马某,男,成年人。十二指肠溃疡,胃痛恶心,噫气不除。与旋覆代赭汤加乌贼鱼骨一钱半、贝母三钱。三剂症除。

编者按:《胡希恕越辨越明释伤寒》言及:“十二指肠溃疡见心下痞硬、噫气频作者,于本方(旋覆代赭汤)加乌贼鱼骨、乳香、没药等有验,大便潜血加白及。”此为胡希恕先生的常用方。《胡希恕医案集悴》

32咽如炙肉——姜春华医案

李某,女,28岁。患慢性咽喉炎,觉咽中有物梗阻,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已一个月,或缓或剧,伴有胸脘满闷,嗳气恶心,纳差。舌苔白腻,脉弦,以旋覆代赭汤加减:旋覆花9克(包)代赭石24克党参9克姜半夏12克嫩苏梗15克(后下)生姜3片 炙甘草4.5克大枣4枚方5剂

药后,咽中梗塞已消,嗳气恶心好转,食欲增加,苔净,续服3剂而愈。

按:《医宗金鉴》记载:“咽中如炙肉,谓咽中如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吞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气病也。”本案慢性咽喉炎即相当于梅核气,多因情绪不畅,肝气郁结,胃失和降,痰湿与气搏结所致,临床多以半夏厚朴汤治疗。今本案除梅核气外兼有胃脘痞闷,嗳气恶心,故用旋覆代赭汤加减,一举治好二病。《经方发挥与应用》

33梅核气——陈宝田医案

周某,女,45岁。1982年9月15日初诊。两年前因家事纠纷,常觉郁郁不欢,少语寡言,咽喉不舒,似有物阻喉。当地医院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给予镇静药物,不能缓解而转来就诊。中医检查:脉象弦滑,舌胖,苔白腻;拟旋覆代赭汤去人参,加大枣、厚朴、苏梗、海浮石。

9月23日复诊:服药7剂,诸症缓解。上方加石菖蒲。9月28日三诊:服药5剂,诸症消失。再予半夏厚朴汤5剂,以巩固效果。随访半年,未见复发。《经方临床应用》

34慢性支气管炎——姜春华医案

杨某,女,48岁。患慢性支气管炎已10年,近急性发作,咳嗽喘息,夜不得卧,多黄痰,心下痞闷,甚则呕吐痰涎,纳差,肢倦,大便难,舌白腻,中间黄,脉滑数,以旋覆代赭汤及小陷胸汤加减:

旋覆花9克(包)代赭石15克瓜蒌实15克制半夏9克党参9克 茯苓12克陈皮6克 甘草6克黄连3克生姜3片方3剂  药后大便通畅,喘咳减轻,夜能平卧,呕吐止。按原方继进3剂,胸闷消,咳喘平。

按:本例支气管炎,咳嗽及呕吐,辨证属于痰热相结于胃脘,肺胃气逆,故心下痞满。以旋覆代赭汤降逆止呕;又配小陷胸汤清热祛痰开结,由于药证相符,故其病速愈。《经方发挥与应用》

论:脉有滑象,所以合方小陷胸汤。

34慢性支气管炎——姜春华医案

杨某,女,48岁。患慢性支气管炎已10年,近急性发作,咳嗽喘息,夜不得卧,多黄痰,心下痞闷,甚则呕吐痰涎,纳差,肢倦,大便难,舌白腻,中间黄,脉滑数,以旋覆代赭汤及小陷胸汤加减:

旋覆花9克(包)代赭石15克瓜蒌实15克制半夏9克党参9克 茯苓12克陈皮6克 甘草6克黄连3克生姜3片方3剂  药后大便通畅,喘咳减轻,夜能平卧,呕吐止。按原方继进3剂,胸闷消,咳喘平。

按:本例支气管炎,咳嗽及呕吐,辨证属于痰热相结于胃脘,肺胃气逆,故心下痞满。以旋覆代赭汤降逆止呕;又配小陷胸汤清热祛痰开结,由于药证相符,故其病速愈。《经方发挥与应用》

论:脉有滑象,所以合方小陷胸汤。

35支气管哮喘——陈宝田医案

贾某,男,36岁。1984年3月5日初诊。患支气管哮喘10余年,每年冬春季节发病。来诊前发作已10余天,夜间加重,经使用抗生素、氨茶碱、强的松等治疗效果不佳。症见呼吸急促,口唇紫绀,胸闷憋气,张口抬肩,喉中痰声鸣响,痰黏色白咳吐不利,烦躁不安。听诊双肺满布哮鸣音,两肺底散在湿哕音,舌暗红苔黄,脉弦滑。证属痰热伏肺,感寒而发,寒热错杂;治以宣肺清热化痰,降气平喘。处方:

炒苏子10克、白芥子6克、半夏10克、瓜蒌24克、黄芩12克、川厚朴10克、地龙15克、旋覆花5克(包)、当归10克、代赭石30克、金银花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

5剂后咳喘已减,夜间已能入眠,但午夜后仍胸闷咳喘,痰黏难咳,乏力,舌苔薄黄,脉弦滑。上方减白芥子,加桑白皮20克、天竺黄12克。5剂后白天已不咳喘,午夜后虽感胸闷气短、呛咳,但持续时间不长,精神明显好转,舌苔薄黄,脉滑。上方减代赭石、天竺黄。继进5剂后,精神好转,呼吸平稳,除少量咳痰外无明显不适,双肺听诊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上方加减继进3剂以资巩固。《经方临床应用》

论:《伤寒金匮》中,治喘逆的方子太多了,旋覆代赭汤也能治好,是咳喘者,肺胃之病,还是降肺胃之逆。还是总纲,大凡病,阴阳和则病愈。胃气上逆,痞与噫气不盛,则病肺气独盛。

36咳喘——周炜医案

王某,男,3岁半,1987年8月16日诊。咳嗽三月余,中西药治疗不效。刻见咳嗽气喘,喉间痰鸣,甚则憋呕,咳末无回声,纳谷不馨,舌淡苔薄腻,脉细。证属病久伤正,中气既伤,痰气阻于气道。治宜和胃降逆化痰。

旋覆花(包煎)、炒党参、半夏各10克,代赭石(先入)15克,甘草3克,大枣5枚,生姜3片。

服3剂后,咳喘大减,痰亦减少,唯纳谷仍少,苔薄,脉细。于前方加焦三仙各10克,续5剂以善其后。[四川中医1991,(1):6]《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按语;本案咳喘日久,又见痰声漉漉,纳呆,脉细。究其病机乃1病久不解,胃气大伤,中土不运,痰浊内生,上犯于肺所致。以旋覆代赭汤和胃化痰降逆,乃治本之法。痰浊去,胃气降,则肺气肃,而咳喘自平。

37咳喘——邢鹏江医案

皮某,女,46岁,干部。1980年7月21日诊:患咳喘15年,近3年未发。前日旅程疲劳,当晚喘发,经输氧后喘息已缓。主诉:胸脘痞闷,自咽至膈每感嘈热,或若气填膺,大便难,多矢气,舌红润苍微黄,脉沉细弦右弱。产后3年,经闭8个月。久喘伤肾,中兼痰热,聚于胃,熏于膈,逆于肺,肺失治节,故每嚏则易喘也。治宗旋覆代赭汤加减,化膈间痰热,降肺肾逆气,希奠安中宫,喘逆自平。处方:

旋覆花(包)5克,赭石(先煎)24克,沉香片(后下)3克,橘红10克,橘络5克,制半夏6克,茯苓10克,炙紫苏子(包)10克,贝母10克,杏仁10克。3剂。药后喘逆大定,即回沪调养。(邢鹏江.旋覆代赭汤的应用体会.中医杂志,1981,2:16)

按:柯韵伯曰:“旋覆半夏作汤,调代赭末,治顽痰结于胸膈,或涎沫上涌者最佳。”诚非虚语,此例素有喘疾,肺胃两虚,复因烦劳,以致痰热聚膈,瘤疾乃作,故用旋覆代赭汤去党参、甘草、姜、枣之甘温助热,加紫苏子、杏仁、贝母、茯苓、橘红之属降气消痰,最为合拍。连服3剂,即收近效。《经方临证集要》

38痰饮咳喘

刘某,女,38岁。咳喘二十余年,每遇劳累,病即加重,近月来病情加剧,咳嗽喘息,夜不得卧,吐痰量多,色白质粘,胸膈满闷,如塞棉絮,甚则呕吐痰逛,食少,肢倦,大便困难,苔白腻,脉滑。证属脾气虚弱,痰浊内阻。治宜健脾化痰,降逆平喘。党参9克,生半夏12克,旋复花9克(包),代赭石9克,麻黄9克,紫菀9克,甘草8克,生姜9克。上方服二剂,大便通畅,咳喘减轻,夜能平卧,呕吐已止。原方又进三剂,咳喘渐平。(录自《赤脚医生》1976.3,山东昌潍地区医科所编)

按:旋复代赭汤因其有和胃消痰、降逆下气作用,所以临床亦治痰饮咳喘,本例即是明证。近有人介绍重用代赭石,随证配合其他方药,治疗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病的喘促,有较好的效果。《经方应用》

论:本条痰喘,不选其它方,而选旋花赭石汤的重要辨证依据就是胸膈满闷,如塞棉絮。胃气不降,则胆肺俱逆,胆逆则痞塞满闷,肺逆则痰饮咳喘。。

39鼻衄——闫云科医案

张某,男,55岁,农民。鼻衄三日,乡医院注射安络血、止血敏出血依旧。望其面色暗红,鼻血鲜红质稠,舌边尖红赤,苔白厚腻。询知素有胃病,纳谷可,唯食后化迟,食多则嘈杂呕恶,胸脘胀满,嗳噫频作,大便不爽,日一行。头痛眩晕,痰涎甚多,口苦口臭,切得脉沉弦有力。腹诊心下硬结如板,当脐动悸。脉证观之、此脾胃虚弱、肝胆火旺、痰气交阻证也。盖饮食劳倦,脾胃损伤,水湿少运,痰饮生成则阻碍升降,加之肝气久郁,化火冲逆,故见眩晕头痛,嗳噫频频,热伤络脉是以衄血。观其胸脘胀满,大便不畅,中焦痞塞,气上冲逆已明若观火,故降逆化痰,启密健中为本案之大法。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指出,吐血“宜降气不宜降火”,以气有余便是火也,治鼻衄亦然。拟旋复代赭石汤加味:旋覆花15g 代赭石10g 半夏15g 党参10g 黄连6g白芍15g生姜3片红枣5枚三剂

二诊:一剂衄止。脘胀、头痛、嗳噫减,痰涎仍多,此水湿未尽、中虚未复也。原方减白芍加茯苓善后之。《经方躬行录》

论:心下结硬如板,此是结胸之象,脉沉弦有力者,沉为结胸之脉,有力者胃气不降。

40吐血——易巨荪医案

同邑吕叔骏明经,通医学。其长女适郑孝廉玉山之子,丙戊五月在外家,忽患吐血,每吐则盈盆盈斗,气上冲不得息,眩晕,无饮食,举室仓皇,其三婿梁镜秋茂才荐余往诊。余曰:“冲任脉起于血海,挟脐而上,冲气上逆故血随而上逆也。”拟旋覆代赭汤以炮姜易生姜,以五味子易大枣,嘱其连服2剂。复以柏叶汤1剂睡时先服,是晚气顺血止。

又叔骏弟妇、吕方吉之妻,丙戌十月,偶食寒凝,心下痞硬,气上冲作呕,亦以旋覆代赭汤,重用生姜、半夏获愈。《近代名医医话精华》

41咯血

王某,男,22岁。近因努力伤络,咳血反复发作,色鲜红,量较多,伴有口渴,心烦,便燥,舌苔薄黄,脉细数,拟方标本兼顾,先冀血止。旋复花9克,代赭石15克,甘草3克,参三七4.5克,生军末3克(分两次和服),生地黄15克,半夏9克,麦冬12克,百部15克,太子参12克,黄芩9克,茜草9克,三剂。复诊,咯血由少而停,继以百合固金汤加味调理。

按:缪仲醇对于吐血治疗有三诀,一日宜降气,不宜降火,二日宜行血,不宜止血,三日宜补肝,不宜伐肝。盖血随气行,止血当先顺气,顺气当先平肝,用药基此原则,故使血止。

注意事项:1,胃肠积滞而浊气上逆致呃者忌用。2.胃热噫呃亦当忌用或加减用之。《经方应用》

42膈肌痉挛——陈宝田医案

王某,女,32岁。1981年9月16日初诊。患膈肌痉挛3255天。病史:患膈肌痉挛已多年,经常发作。此次发作于9月13日清晨约8时,突然呃呃连声,欲止不止,纳少乏力,胸膈满闷,面色苍白,舌质淡,脉沉弱。实习学生投旋覆代赭汤3剂,服后无明显改善,经介绍来诊。检查:脉证同前,仍投旋覆代赭汤3剂,但代赭石量增大至30克,服1剂呃逆减半,2剂缓解,3剂而愈。追踪1年未发作。《经方临床应用》

论:此所谓膈肌痉挛者,就是甲木痞结之义。因胃气不降,所以胸膈痞硬。

43妊娠呕吐

李某,女,29岁。早期妊娠,出现恶心,呕吐,喜酸择食,近几天来症状逐渐加重,呕吐痰涎,饮食不进,头晕眼花,神疲嗜睡,今晨早饭后突然昏倒,大便干燥,尿黄,口干,苔白腻,脉滑。证属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治宜益气和胃,降逆化痰。党参9克,生半夏9克,旋复花9克(包),代赭石12克,竹茹6克,芦根15克,寸冬9克,生姜9克,灶心土30克,先煎灶心土,取水再煎余药。服二剂后,呕吐渐止,大便畅通,胃纳渐增,原方加山楂9克。又进二剂,胃和逆降,诸症皆消。(录自《赤脚医生》1976.3,山东昌潍地区医科所编)《经方应用》

论:妊娠呕吐者,胎结血凝,木旺而土虚,所以胃逆不降,呕吐不止。旋覆花代赭汤,也能降胃补中也,所以也以治妊娠呕吐。此就是孕吐之义。经方治孕吐,就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但现实是很大部分少妇都都挂水了,很少有人选用中医,而那些吐的超级厉害的少妇,挂水无效,只能寻求中医,吃了中药也不行,急得少妇家的男人在网上发贴求助,这只能说明中医畏手畏脚,越来越随波逐流,越来越堕落。看李可老中医,闫云科老中医,刑锡波老中医,运用经方治疗孕吐,药到病除。其实这不是什么大病,东汉期就已经解决了,也有现成的方与药,可到今天了,却没有普及开来,事实就是中医衰落了。

44妊娠恶阻——刘国伟医案

叶某,女,28岁,农民,1964年3月26日来诊。主:于本年3月上旬,因停经2个月泛恶、头眩、心悸,经本市某医院门诊,诊断为妊娠恶阻证。注射葡萄糖及溴剂,并口服维生素类药物,多日不独无效,反而日渐加剧,乃转诊某中医,服药多剂亦未奏效。所服方药,不越橘皮竹茹之类加减。延至下旬,呕吐益剧,甚至食难下膈,心下有水声作响,所吐全是痰水,不酸不臭,心中窒闷不舒,头眩心悸,四肢酸软,步行艰难,乃于26日乘车来诊。

检查:形容枯瘦,面色淡黄,精神萎靡,语声细弱,体温不高。舌苔薄白质淡红,脉象滑数而无力。辨证论治:患者平素脾胃虚弱,痰饮中停,因而自觉心中窒闷,头眩心悸,胃脘水声作响,吐物全是痰水。又呕吐多日,中气益虚,故见面黄容枯,精神不振,语声细弱,四肢无力等症。胎气上逆,胃气因之而失和降,故宜扶正益胃,降逆化痰,投予下方2剂。

赭石30克,旋覆花9克,半夏9克,党參9克,生姜9克,大枣9克,炙甘草4.5克,淮山药15克,陈皮3克,枳实3克。

二诊(3月28日):初剂吐止七八,再剂食欲复常,精神转佳,行动有力,已能徒步来诊。惟心下尚感窒闷不舒,脉软无力,此中气还未全复之故,继予六君子汤加淮山、沙参、谷芽以善其后。(刘国伟,加味旋覆代赭汤治愈两例重症妊娠恶阻.广西中医,1966,1:21)

按:患者恶阻,全是痰水,不酸不臭,心下有振水声,头眩心悸,昔白脉滑,显系胎气挟饮上逆之候;形瘦面黄,精神萎靡,声低息微,脉弱无力又系中气不足之症,故予旋覆代赭汤加山药、积实、陈皮益胃降冲豁痰,标本兼治,2剂平复。《经方临证集要》

45妊娠恶阻——刑锡波医案

袁某,女,28岁,工人。病史:妊娠恶阻,恶心呕吐,饮食下咽旋即吐出,已有一旬,水米未入。曾服和胃降逆止呕剂1周,未见效果。连更数方,呕吐仍照常发作,伴有口干舌燥,眩晕,身倦不欲起立,脉象虚缓,两尺沉弱。此乃受妊之后,冲脉之气上逆犯胃,发生呕吐,因予加味旋覆代赭石汤服之。辨证:冲气上逆,胃失和降。治法:降逆止呕。处方:

旋覆花10克,生赭石18克,半夏12克,党参10克,黄连10克,生姜10克,竹茹10克,枇杷叶10克,甘草10克,蜂蜜30克(兑服)。

服药后,并未吐出,次日略进稀粥,而呕吐减轻。4剂后,呕吐只间断发作。

连服两周,呕吐便未复发。可见本方对妊娠恶阻,亦有良好效果。《刑锡波医案集》

论:为何用降逆止呕不效,可能是药没用对,或者只有降逆,却无补中虚。孕脉或当脉滑,此为虚缓沉弱?或是六十日之内,此是平脉,阴脉小弱之象。

46经行呕吐——姚离晨医案

盛某,女,21岁,学生。1977年4月13日初诊。主诉:经行呕吐。现病史:月经量偏多,色鲜红,末次月经3月26日,5天净。患者有痛经史,3年来就余诊治得癌,迄未复发。自述从1979年中秋时分,经期受冷,形寒呕恶。服药打针,感冒渐除,月经亦行。自此以后,惟每值经期,夹块不畅,辄作呕吐,饮食不进,经净乃平,苦不堪言。刻诊患者体型健壮,面红,明堂人中隐有浅青,纳少,大便秘结,恒3~5日一行,余无所苦。曾服香砂六君、旋覆代赭等方及西药未能有效。舌象:质红苔薄黄腻。脉象:弦细。辨证:冲脉失潜,胃气上逆。治法:镇冲降逆,和胃泻热。方药:旋覆花12g(包煎),代赭石30g,丹参15g,生枳壳10g,莪术、白术各10g,姜半夏12g,生茜草15g,醋大黄6g,怀牛膝12g。治疗经过:患者服上药5贴,大便已正常,每日1次。月经于4月20日转,呕吐未作,一诊而愈,迄无反复。《经方治验妇科疾病》

论:为什么说服旋覆代赭等方无效?剂量小了,还是有瘀血之因?行经呕吐,还是胃不和,甲木克土,胃气上逆。

47眩晕呕恶——张志民医案

患者女性,四十三岁。初诊:一九八一年二月十八日。患发作性头晕、胸痞、全身筋骨痛已两年余。医院诊断为脑血管硬化、冠心病。往年发作时间多不长,今年一月下旬突然头晕剧烈,周围视物旋转,心里难受发嘈,四肢及颈背部酸痛沉重感,一夜间小便多达三、四次,清晨作恶心呕吐,血压稍偏高。服中西药二十余天乏效。患者面色略红,背部感冷痛,手足不温而沉重疼痛,眩晕,泛泛欲吐,心下逆满而悸。夜尿三次,大便溏。舌淡而湿润,苔薄白,脉沉细。病属阳虚挟水,先服真武汤三剂。

二诊:二月二十一日。药后全身筋骨酸痛好转,夜尿减为两次,眩晕呕恶略减。续服真武汤五剂。

三诊:二月二十八日。四肢酸痛大减。惟呕恶、眩晕、胸痞无显著好转。舌色较前红,苔薄白,脉细滑。改方为:旋覆花9克、代赭石9克、法半夏9克、党参15克、炙甘草9克、生姜12克、红枣2枚、制附子10克、生龙骨30克(先款)、煅牡蛎30克、明天麻9克。服五剂。药后眩晕、泛恶、胸痞大见好转。再服五剂,眩晕、泛恶等症消失,精神振奋,上班工作。《伤寒论方运用法》

论:这个胸痞便溏,全身筋骨痛,感觉是像桂枝人参汤证,表没解而里也虚。

48眩晕——陈松筠医案

谌某,女,56岁。多年以来,常患眩晕呕吐,屡治少效,时作时止(经某医院诊断为梅尼埃病)。近半月来,头晕旋转,目黑眼花,卧床不起,起则眩倒,日夜呕吐不止。吐出物纯系黏滑痰涎,饮食不能下咽,烦闷心悸,脉象虚弦而滑,舌苔白腻,中心微黄不燥,面色苍黄,两颧泛红,精神不振。虚阳上僭,痰浊壅阻,病在肝肾二经,法当潜敛肝风,镇平胃逆,尤以温化痰浊为当务之急。药用:旋覆花、枳实、竹茹各9克,煅赭石15克,法夏、陈皮各6克,生姜3片,水煎服。缓缓进药。

3日后复诊,眩晕大减,呕逆渐平,勉能进食。但苔腻未化,脉象如前,原方再进。旬日之内,眩晕呕吐俱止,苔腻渐化,颧红已退,面色隐隐黄红,惟食量甚少,有倦怠乏力等正气不振现象,改以旋覆代赭汤加木香、砂仁、当归、白芍善后,再治半月,逐渐向愈。两年后随访,未见复发。(陈松筠旋覆代赭汤治疗眩晕呕吐50例.浙江中医杂志,1966,7:30)《经方临证集要》

论:眩晕是胆木不降,呕吐是胃气不降,治此病者,以降为主。

注意啊,所谓法当潜敛肝风,此是错误之论,此是胃虚而不和之病,也就是土虚而木贼。治是建中以降逆。此眩晕者,不是肝风内动,而是胃虚不降,胆木失根。木生于水,甲木下降,而戌土培之,胃气不降,则胆木失根,所以升浮眩晕也。

49肺癌——郭志雄医案

刘某,女,58岁,2007年6月24日初诊。主诉:发现右肺癌1个月,频繁恶心呕吐1周。1个月前患者因胸痛经CT、纤支镜检确诊为右中心性肺癌(中分化腺癌)T,N2Mo,I A期。1周前在省肿瘤医院予TC方案(紫杉醇210mg+卡铂400mg)化疗1次,患者即出现恶心呕吐,暖气,厌油,口苦,神疲乏力,纳差,眠差。先后予格拉司琼、胃复安、吗丁啉等。

治疗无效,患者呕吐频繁,无法进食,其家属诉求中医治疗。症见:背入诊室,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声低懒言,频繁干呕,偶见吐出黄绿色及涎沫样液体,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涩细数。证属脾胃气伤,中焦痞塞。治宜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予旋覆代赭石汤合平胃散加减。处方:旋覆花10g(包煎),西洋参10g,生姜5g,代赭石15g(先下),法半夏15g,大枣10g,甘草5g,苍术15g,陈皮10g,厚朴15g,砂仁10g(后下),白蔻仁10g(后下),茯苓15g,4剂,每日1剂,同时予西医补液对症治疗。4日后复诊,扶入诊室,诉呕吐次数明显减少,能进流质饮食,仍厌油,口苦,腹胀。上方加黄连5g,桂枝10g,吴茱萸5g,续服7剂,呕吐停止,饮食基本恢复,能顺利进行下一周期化疗。摘自:向生霞,郭志雄主任医师运用经方治疗肿瘤兼证举隅,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2):2085-2087《经方治验肿瘤病》

论:剂量太小了。甘草补中而化气,生姜温胃寒而降逆,吴茱萸温脏腑之寒。都是很关健的中气药,剂量怎么能小了。剂量也是治病的关键,但剂量的标准,还是以《伤寒》为准,小到5克,即使这个病例治好了,也不能以此为准。学此医案,只取其意就行了。

50胃癌——郁仁存医案

刘某,男,68岁,1999年11月26日初诊。患者于1997年12月25日行胃底贲门癌切除术,病理为贲门腺癌,淋巴结未见转移。术后曾化疗3个周期,因反应剧烈而停止。近数月来,反酸明显,胃胀,恶心,呕吐,食后加重,便干,眠差。有冠心病及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舌质暗胖,舌苔薄黄;脉沉细弱。患者老年男性,素体肝郁气滞,胃失和降,故见暖气、反酸、胃胀、苔薄黄等症;手术伤及气血,致使患者气血不足,气虚鼓动无力,而致血瘀,舌暗为血瘀之象。辨证属气虚血瘀,肝胃不和。以益气活血、疏肝和胃、解毒消肿为治。

处方:旋覆花10g,代赭石15g,半夏10g,枳壳10g,玄参15g,陈皮10g,焦三仙各30g,焦槟榔10g,丹參15g,生黄芪30g,藤梨根3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20g,砂仁10g,鸡内金10g,瓦楞子10g,党参12g水煎服,每日1剂。

复诊:患者初诊时症状较多,需住院卧床治疗,体质很弱,经长时间调整,逐渐好转,症状明显消失或好转,生活质量良好。此后坚持服药,至今已7年,上述诸症控制较好,定期复查肿瘤无复发转移迹象。摘自:贺兴东,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中册·内科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80《经方治验肿瘤病》

51贲门癌——刘嘉湘医案

李某,男,68岁。患者2002年2月出现吞咽哽阻感,伴呕吐胃内容物及白色黏液痰涎,就诊于上海某医院,经线钡餐、胃镜检查确诊为贲门腺癌,因拒绝手术治疗,2002年3月起服用中药治疗。2002年9月起进食梗阻及呕吐症状逐渐加重,胃镜复查提示:贲门处可见结节样隆起,大小约3cmx3cm,周围黏膜浸润,B超检查提示:肝内多发性转移灶,2002年10月拟诊“贲门腺癌,肝转移”收住入院。刻诊:饮食难下,仅能缓慢进食流质,呕吐黏液频繁,大便干结,舌淡红,苔薄腻,脉濡滑。辨证:脾虚失于健运,痰气交阻于中焦,传导受阻。治法:健脾理气降逆,化痰解毒散结。处方:太子参15g,旋覆花12g,代赭石(先煎)30g,茯苓15g,生半夏30g,八月札30g,菝葜30g,野葡萄藤30g,藤梨根30g半枝莲30g,枸橘李30g,瓦楞子30g,枳实12g,生马钱子(打)3g,川石斛15g,全瓜蒌(打)30g,天龙6g,制大黄15g,地龙30g二诊:诉服药1周后,进食梗阻症状改善,可进食半流质,未呕吐胃内容物。服药2周后,能进软食,晨起泛吐少量黏液,大便转顺畅,自觉咽中干燥,苔根白腻,舌质黯淡,脉濡滑。宗原法效不更方,改生半夏为50g,加水蛭6g。

三诊:又服上方14贴,偶然吐少量黏液,体重有增,原方进退,续服上方加减4个月,病情稳定。《经方治验肿瘤病》

论:这方子的药,很多我都不认识。

52贲门癌——周仲瑛医案

徐某,男,69岁。患贲门癌,手术后化疗1个周期,出现恶心等消化道反应,上腹部有梗塞感,大便干结,口稍干,舌偏暗,苔淡黄厚腻脉小弦滑。证属痰气瘀阻,胃失和降。旋覆代赭汤加减。处方:旋覆花(包)6g,代赭石(先煎)、石打穿、白花蛇舌草各20g,法半夏、太子参、麦冬、失笑散(包)、炒枳壳各10g,生薏苡仁、煅瓦楞子各15g,山慈菇、泽漆各12g,降香3g。每日1剂,水煎服。配合中药治疗到化疗6个周期结束,消化道反应不明显,饮食顺利,临晚暖气,餐后无饱胀感,两下肢麻木,大便正常。舌暗红,苔中薄黄腻,脉弦。仍以化痰消痞、清中和胃为主法,上方加桃仁、莪术各10g,砂仁、白豆蔻(均后下)各3g,生薏苡仁15g。服药后病情稳定,仍宗上方加益气健脾之剂调理善后。《经方治验肿瘤病》

53高血压——张羹梅医案

徐某某,男,70岁。初诊:1972年3月24日。主诉:吞咽困难半月。病史:有高血压病史数十年。半月来进食困难,进食后则打呃,甚则呕吐。心浊音界向左下移位,心尖区可闻及11级收缩期杂音,主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食管吞钡透视:左心扩大,主动脉弓增宽扭曲,压迫食管,致钡剂流动不畅;食管黏膜正常。血压160/110mmHg。诊断:高血压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医案:食则打呃,中脘胀闷,甚则膈塞不通,呕吐酸水,脉弦,苔腻。肝气横逆,胃失和降。治拟理气降逆,健脾和胃。方宗旋覆代赭汤合丁香柿蒂散。

旋覆花9g(包),代赭石30g(先煎),太子参128,茯苓9g,赤白芍各9克,炙甘草3g,小川连3g,淡吴萸1.8g,姜竹茹98,沉香曲(包)9g,公丁香2.4g,柿蒂3枚。4剂。

二诊:3月28日。上药服后,打呃见减。鼻塞头痛,有外感之象,应用川芎茶调散加减以撤邪为治。

三诊:4月6日。外邪已解,打呃又剧,大便作溏,脉沉细,苔白腻。胃气上逆,脾气下陷。方以益脾气,降胃逆。潞党参12g,焦白术9g,云茯苓9g,炙甘草3g,姜半夏12g,广陈皮4.5g,乌梅肉4.5g,旋覆花9g包),代赭石30g(先煎),公丁香3g,柿蒂4枚,刀豆子9g,沉香片0.9g(吞)4剂。疗效:服以上加减方共9剂后,呃逆显著好转,血压亦逐渐下降。1个月后,呃逆又作,上方又进3剂,即安。摘自:张羹梅,张羹梅医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5.《经方治验心脑血管病》

论:胎腻或黄腻者,此脉弦者,就作甲木不降理解就了,皆是不降之象。即是有滑,此有痰饮郁格,也是不降之象。

若又外感,有外邪就加桂枝,配合生姜,通经解肌,行经阳之寒涩。

54癫痫——关幼波医案

刘某,男,34岁。初诊:1959年4月22日。主诉及病史:自1954年开始出现发作性抽搐、神昏,每次发作开始时左上肢发抖,左眼脸抽动,继而神志不清,两手抽动,两目上吊,两腿伸直,两足内翻,面色发紫,牙关紧闭,喉中痰鸣,口吐白沫,有时咬破唇舌,小便失禁。1956年以后发作逐渐频繁,有时可见小发作,仅表现为左上肢抽动。平时睡眠不安,头痛头晕,食欲尚可,二便正常。诊查:苔薄白,脉象弦滑。有缘虫史。辨证:阴虚肝旺,气血壅滞,痰火上升发为痫证。治法:养阴清热,平肝潜阳,化痰通络。

处方:生石决30g,天麦冬各15g,橘红10g,珍珠母15g,鲜石斛15g,瓜菱15g,鲜生地30g,赤白芍各24g,碟石10g,旋覆花10g(包),牛膝10g,清半夏10g,杏仁10g,菊花12g,丹皮10g,茯神30g,通草3g。

二诊:药后自觉症状好转,发作减少。按上方加减服药70余剂。2个多月后,发作完全停止,恢复正常工作。

原按:癫痫与七情郁闷、阴虚阳亢、痰火壅盛有关。关键在于痰阻气机,壅闭经络,蒙蔽清窍,特别是在发作时,乃因“痰火上迷心窍”而致突然仆倒,口吐痰沫,嚎叫,四肢抽搐。所以,本病是以痰为患,因风、火、惊恐、情志不遂而诱发。本例癫痫有时出现小发作,乃因劳累过度,阴血耗伤,以致阴虚阳亢,故头晕失眠,每次发作前左上肢颤抖,继而痰涎塞盛,昏不识人。有时仅有肢体抽动,系因顽痰阻络、气血雍滞所致。故治疗上以当归、白芍养血活血柔肝,旋覆花、代赭石、橘红、杏仁平肝降气化痰,以珍珠母、生石决、茯神平肝潜阳安神,鲜生地、鲜石斛、天麦冬、牛膝、菊花养阴清热,半夏、瓜蒌、礞石加强化痰之力,丹皮、赤芍凉血活血,丝瓜络、通草通络,故而获效。摘自: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2)[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29《经方治验神经精神疾病》

论:本案典型的癫痫病,非常典型的痰壅类型。病为痰壅标证,本为中虚而阴盛,此还是属阴厥,阴癫之病。

本案虽然治愈了,但是补虚的药却很少。善后需要温燥脾肾,补脾胃之方。阴癫之病,必当秘阳。

(0)

相关推荐

  • 旋复代赭石汤

    ​旋复代赭石汤 降气化痰.和胃降逆的作用.由旋复花.代赭石.人参.炙甘草.半夏.大枣.生姜组成,可以用于胃虚痰阻气逆所致的胃脘胀满.痞闷.嗳气频作.食少纳差.呃逆.恶心甚至呕吐.临床常用于治疗胃肠神经 ...

  • 解读公务员法五十四条:服从命令vs抗命权

    来源:中国人大网.法制日报,作者:席锋宇 导言:本文为2005年<公务员法>颁布时作者根据时任法工委副主任许安标向作者介绍<公务员法>第五十四条立法本意时整理而来,其解读内容对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释义:第五十四条

    ​三.对本条的解释 本条规定可分为原则规定与例外规定两个方面: (一)原则规定 根据本条的原则规定,公务员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 ...

  • 甲骨文蕴藏的惊天秘密 心 目 第五十四条 单渔泉

    第五十四条 空间自性(四) 前一条解读了甲骨文"为"(图左一)会意空间摄取信息和能量这个基本需求后,经过转化输出结果的过程."心"对应于"世" ...

  • 每天学点刑诉法——第五十四条人民法院、人...

    每天学点刑诉法--第五十四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证据.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证据. 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

  • 《伤寒悬解》旋覆花代赭石汤医案四条与瓜蒂散提纲

    附一:黄阳生医案:梅核气 刘某,男,28岁,1981年3月12日初诊,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咽之不下,咯之不出,有时咳出少量灰色粘痰,舌苔薄白,脉缓,属梅核气,乃气滞痰郁所致.治以利气开郁,化痰散结. ...

  • 旋覆花代赭石汤——七条医案

    以下几条医案,还没整理排序,就这么先看着. 62膈肌痉挛--门德纯医案 雷某,男,60余岁.半月前因急性腹泻而住院,经输液使用抗生素及痢特灵等治疗,七天后,腹泻基本停止.止泻后第二天出现膈肌痉挛,呃逆 ...

  • 二十四山五十二条分金线立向秘诀

    分金线的应用,分金线共有五十二条,能用者只有二十五条,不能用者二十七条,能用的有正向五条,兼向二十条. 歌诀如下: 戌乾壬子子癸兼 丑艮寅甲乙辰先 巳丙丁未坤申合 庚酉原来是后天 其余类推. 其法都来 ...

  • 学习民法典|第五百七十四条

    学习民法典|第五百七十四条

  • 猝死了,哪些保险可以赔? | 保险干货100条(五十四)

    T博士团队 | 无羽 T博士:中山大学博士,连续多年达成全球寿险行业顶尖荣誉MDRT.COT.TOT标准,专注于为新中产之家量身定制保障方案.团队秉持中立.客观.诚信,追求专业精进.我们不代表任何一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