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取经是老子安排的一次出“口转内销”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相传有三重身份:
一是古上神,为开天辟地之祖,与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并为三清上帝,号道德天尊。
二是太上老君,作为道祖统领仙界,又为昊天上帝亦即玉皇大帝的辅弼,以帝师之身助玉帝掌管三界,深得玉帝敬重、倚重。太上老君在天庭的地位类似“太上皇”,见玉帝不跪拜,不称臣而称“老道”。《西游记》有四处描写可见太上老君在天庭的地位。即1、第五回:“仙女道:‘上会自有旧规,请的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这个是五方五老。还有五斗星君,上八洞三清、四帝,太乙天仙等众,中八洞玉皇、九垒,海岳神仙;下八洞幽冥教主、注世地仙。各宫各殿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2、第五回:“原来那老君与燃灯古佛在三层高阁朱陵丹台上讲道,众仙童、仙将、仙官、仙吏都侍立左右听讲。”3、第五回:“又有四个大天师来奏上:‘太上道祖来了。’玉帝即同王母出迎。老君朝礼毕,道:‘老道宫中,炼了些九转金丹,伺候陛下做丹元大会,不期被贼偷去,特启陛下知之。’”4、第六回:“时有太上老君在上,王母娘娘在后。”这四处比较好地反映了老子与佛教、与诸仙、与玉帝和王母的关系。第一处有三清四御、五方五老(包括西方佛老),却没有太上老君。说明什么呢?说明老子是一个独立、永恒而强大的存在,可自行炼制各类仙丹,根本不需要吃蟠桃。第二处则说明老子道行佛道两界,为佛道共师、万仙统御。第三处则说明老子同玉帝并非“君臣关系”,而是教主与君主的关系。类似于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与伊朗总统鲁哈尼的关系。第四处则通过老子的位置,直观的反映了老子在天庭的地位。玉帝在前,“老君在上而王母在后”,这完全符合“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自然秩序。
三是老子,世为帝师(黄帝时曾化身为广成子,授黄帝《自然经》),正一、全真、丹药符箓各派均奉老子为道教教主,所著《道德经》为万教总典。
上述三重身份,在《封神榜》和《西游记》当中均有深刻描写。《封神榜》中“一气化三清”,更彰显了老子的强大:所谓三清,实际就是道的三种形态:体,元始天尊;能,灵宝天尊;用,道德天尊。也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三一合体”。
我们知道,《封神榜》和《西游记》分别说了两个不同的时代。《封神榜》说的是商末周初,天庭补充神祗与人间改朝换代的时间耦合在了一起,又置诸仙厉劫,于是就出现了人间大战、仙界大战、仙魔大战、仙妖大战、人妖大战、人魔大战、人仙大战、三教大战,风云际会,既实现了诸仙度劫,也实现了改朝换代,更补充了天庭官员,也成全了西方教主。一部《封神榜》,就是一部有关圣、仙、佛、魔、妖、人的历史史诗。
而《西游记》说的则是唐代,差不多1500年后的事了。这时候,佛教兴盛,原属于元始门下的燃灯道人、惧留孙、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通天教主门下的孔宣、多宝道人等均转入佛门,有的成了佛,如燃灯成了古佛、惧留孙成了惧留孙佛,多宝成了释迦牟尼佛,孔宣成了孔雀明王,而文殊广法天尊成了文殊菩萨、慈航道人成了观音菩萨、普贤真人成了普贤菩萨。而从《西游记》的描写看,佛法广大,慈航普渡,足当三界师法。
这时候,花果山诞生了一个石猴,九窍通天,天生仙胎,他就是孙悟空;人间诞生了一个和尚,资质聪慧,天生好佛,他就是唐玄奘。一来如来想佛法东传,二来唐皇李世民梦游地府要还愿,观音菩萨毛遂自荐寻找取经的法师,又是风云际会,于是便有了西天取经的盛举。耗时十数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完成佛教东传大业。这里边,主要就是仙妖大战、神妖大战、佛妖大战,虽然都是世外的故事,但也荡气回肠、惊心动魄,引人入胜。
尽管《封神榜》和《西游记》都讲了天庭、仙界、西天、妖界、魔界的故事,但由于是两本书,不免引出一桩公案,即赞谁贬谁之争。大多的看法是,《封神榜》赞道贬佛,《西游记》赞佛贬道。但是,从三教大破万仙阵来看,《封神榜》对佛教是歌颂有加的;从《西游记》的除妖历程以及孙悟空的来历看,也没有多少贬道的意思,特别其中还有“老子化胡为佛”的典故,确认整个佛教都是道祖老子创立的,怎么会是贬道呢?
在我看来,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教也好、佛教也好,乃至儒教也好,归根结底都是讲道传道的。无和有、空和色、静和定,都是“二”的范畴,讲的都是“对立统一”,无非就是文字不同,在意义上又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呢?但是,既然完全相同,为什么还要来一次西天取经呢?我认为,这实际就是老子的安排了。所谓“西天取经”,乃是一次地地道道的“出口转内销”。
老子在函谷关留下道德五千言,创立了道教;西出函谷化胡,又创立了佛教。道教和佛家几乎同时兴起。由于佛教和道教同为老子所创,所以元始门下的几位才俊才奉命入佛教做了栋梁。而老子度化的多宝道人,则成了释迦牟尼。而老子的牛,也被印度等地奉为了神明——时至今日,印度人依然不杀牛,牛可以满街自由散步、休闲。但是,佛教以心法为要,讲求顿悟渐修,比较大众化;而道教讲求修丹服药,只有高智商、有钱财的人才可以修炼,比较小众。就普渡众生而言,佛教无疑略高一筹。从这一点来说,佛教更符合老子《道德经》的原意,曰:“大道甚夷”,“我道甚易知甚易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有鉴于此,老子决心将佛教引入东土,广开法门,广结善缘、广度有缘。与此同时,他还要借机清理三界,把那些个以修道为名祸害世人的妖魔鬼怪清扫干净。其中就包括鹿虎羊之类学了点道术就干涉自然法则的愚顽之辈(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这需要一个特别能战斗的人,于是,孙悟空应运而生。孙悟空学了八九混元功、得了如意金箍棒、吃了仙丹和蟠桃,又经八卦炉冶炼七七四十九天,成就火眼金睛与金刚不坏之身,生生被老子炼化成了斗战胜佛的好苗子。
有了斗战胜佛,还得确立佛教的威信以说服天庭,为西天取经奠定思想和组织基础。这就有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大败天兵天将,乃至连老子都“推了个倒栽葱”,迫使玉帝下旨请如来佛祖来天庭降妖。释迦牟尼尊者奉旨来临,一个小小的赌局,就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显示了佛法高妙。玉帝大喜,开会庆功。如来高兴,命名为安天大会。天庭诸仙列宿,依序拜贺。其中,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带头拜谢。霎那间,佛教就成为万教之尊。西天取经,也成为三界民心所向、朝野共识。
也许正因为此,人们才认为《西游记》贬道赞佛。要不,为什么三清上帝都要拜谢呢?我倒觉得,这不仅不是贬低“三清”,相反是对“三清”道德品行的真正赞誉。为什么呢?第一,什么是老子的道。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又讲“我不敢居上而居下、不敢居先而居后。”“三清”拜谢,恰恰是道之优秀品质的具体体现。为了树立佛教威信,也是拼了。第二,谢的是什么?谢的是佛教,是老子创造的教。如来作为佛教教主,是佛教的化身。对一个伟大的宗教表达推崇之意,有何不可?第三,也是对释迦牟尼的礼赞。佛教为老子所创,但发扬光大者却是释迦牟尼。尤其是在心法的确立、开辟上,实现了对丹道的超越。这是不世之功,非常值得尊重。为此,老子亦即道的化身“三清”带头谢一下,理所应当。
条件具备了,便需要一个具体的操作者,被老子留在天庭的观音菩萨,成了不二人选。观音在佛教为菩萨,在天庭为大士,在道教则是慈航,是佛界唯一一个在天庭任职并拥有最广泛的人间信仰的大德。从《西游记》看,老子对观音青睐有加。一是在拘拿孙悟空时,阻止观音出手,既怕坏了观音的瓶子,也怕打坏悟空。二是为观音的坐骑专门打造了紫金玲,具风、杀、火三种神通。三是应观音之请,派自己的童子下届为三藏完成一次劫难。老子与观音的关系如此密切,相互沟通十分容易,选择观音作为西天取经的具体操作者,再合适不过。观音向如来毛遂自荐,也正因为此。
包括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实际也都是有意和无意的安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我们看到了什么呢?第一,看到了老子和天庭的强大。老子的青牛下界为妖,打遍三界无敌手,包括孙悟空也束手无策。最终还是经过如来的点拨,在孙悟空的恳请下,由老子亲自出马,芭蕉扇一扇,就结束了战斗。如此神通,岂是孙悟空可以推个倒栽葱的?第二,我们看到了道教和佛教的并肩战斗、相互融合的过程。一部西游史,就是道教和佛教、天庭与西天的并肩作战史、彼此了解史、相互融合史。荡魔天尊、紫阳真人、太乙真人、梨山老母等均在其中出现。第三,再有道教人物成为佛教栋梁。孙悟空成为斗战胜佛、卷帘大将、天蓬元帅、红孩儿、小白龙等均成正果。这也让老子的佛祖地位更加巩固。同时,前身为金蝉子的三藏,也顺利成佛。第四,一部《心经》,把《道德经》《金刚经》密切联系在一起,打通了佛教经典与道教经典的任督二脉,实现了理论上的大融合。
最终西游成功,佛教东传成功,老子之道的“出口转内销”成功,中华文化得到升华,三界教化得到整合,老子“功成而不居”,一切归于自然,自然而然。
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