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读王朝闻《我爱八大》(2)

读王朝闻《我爱八大》(2)

——《通俗不俗》篇

刘晓林

人是环境的产物,八大山人也不例外。一个人最好的生活状态是基本生存条件具备,同时又拥有足够的思想自由。对于疲于奔波者来说,想没有生存的苦恼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智慧、胸襟如八大山人,一样抑郁不已。时光会使得棱角不再,人的认识也跳不出阶段性的制约。当经历了许多事情后,你我想与自然(命运)抗争都自行消失;顺天应命,与万物友善是不二的人生选择。要么,你我便会自讨苦吃。人创造了艺术,人(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作品自然变化。八大山人前后期作品“风格”的变化是自然的结果,并不矛盾。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如果不同时代的艺术有着某些共通之处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生硬地将“现代意识”与八大山人的艺术同论是十足的滑稽!

伟大的艺术具有“踏平”时空的穿透力,它能直入赏者的“黄龙所在”。它会使得赏者费解、思索、震撼、缠绵、嚣张、低沉、不能自已……伟大的艺术不求而求,不知术为何物却处处时时有术;创作者一切思想并着整个宇宙(所绘作品)在自己内心所留下的烙印一同进入作品中却浑然不知:中规与破矩自然而生。伟大的艺术当有其足以引发你我无尽遐想的广度和鞭辟入里的深度。八大山人的作品能够在越数百年后仍然有着无法阻挡的魅力,个中玄妙即在此。东西方的绝顶高手虽然在表达上有所差异,但他们在灵魂上是可以对话的。那种厚此薄彼的认识大多因个人认识而起,或者说因主观而导致。

伟大的艺术家莫不是伟大的思想家,朱耷与石涛即是。也许是个人表达的不同,也许是生活方式的不同;总之,石涛在艺术上留下了集中的文论;而朱耷的艺术见解则略显零散,并非没有——他大多见感悟题在作品之中。二人在中国美术史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若作比较,深度上、特征凸显上,石涛“称臣”朱耷;广度上、风貌多变上,朱耷“俯首”石涛。各擅胜场,各享天地。

对于特定时期的王朝闻先生而言,接受丰子恺先生的绘画较八大山人要容易些。可能若干年后再做心赏时,王朝闻先生的感受会有了不同。“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得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人的认识就是如此。我认为王朝闻先生在特定时期就持有这种观点非常难能,即“但有一点使我确信不疑:既然江西陶瓷装饰绘画也要冒充八大山人的名义,可见这位画家早有普遍影响。50年代才得知,八大山人也是木匠出身的齐白石所崇拜的画家之一。”书者在《赵无极是谁》里也有着类似的观点:“如果你认为A不得了,对B全然不放在心上,而A却对B很是钦佩。这时,你最好要多问自己,是不是自己的判断标准出现了问题?应该调整一下了。”传统者,传世之统则,流传之统理。(书者自定)传载数千年理论(主指艺术方面),历朝贤达之士如恒河之沙,不断充实改正。传至今者,可取者多!一味反对传统者,当戒之又戒!

附:
王朝闻:《我爱八大》之“通俗不俗”

反对清朝的亡明贵族,当过和尚,后又还俗的八大山人,反清复明的政治失败感之外,物质贫穷未必不感到生存的苦恼。后期的许多诗和画都不再分明流露他那仇视清朝统治者的情绪,画中花鸟反而显出清新、俊逸与活泼的美。这种矛盾现象,是否可以说,作为“苦闷的象征”,透过他那些笔墨简练得不可再简的形象,暗示和流露出他所向往的美好愿望?不消说,他的作品和风格,与眼前还在争论的“现代意识”大有距离。

不消说,八大山人的艺术倾向,既不属于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也不属于当代某些论者所向往的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意识。他那些大约三百年前的作品,至今对我还有魅力,对外国人也有借鉴意义。近读江西版《八大山人画集》,发现其中有些作品的形象非常单纯,而它的意蕴却很丰富,所以很耐看。这就使我再度感到,中国的传统绘画不容轻视。近年来,我们这个艺坛里,出现了新的狂妄现象:连同在历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画家,无端受到当代某些论者的鄙视。1991年冬,我在巴黎看了毕加索、莫奈等西方画家的一些原作,增加了我对民族艺术的自豪感。

八大山人不像画友石涛那样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画论,但他给后人留下的作品虽不直接说话,却能以出众的形式风格向我们暗示其深刻的画理。石涛那“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画论,仿佛也是对八大山人艺术的卓越成就的一种注释。八大山人的艺术实践所体现的作画理论,虽是无声的和潜在的,但他们对于探讨当代中国绘画的发展,可能发挥启迪思考的积极作用。

画家“八大山人”这个名字,我在童年时早已知道,那是瓷壶以及陶壶上常见的四个字;其实,这是一种冒名现象。直到20年代在私立美术学校学画时,才知道他名朱耷,是反对清朝的明王朝的皇族。当时我根本没有看见过他的原作,对他的困苦生活一无所知;即使看过一点复制品,也不如丰子恺画的儿童给我的印象深刻。但有一点使我确信不疑:既然江西陶瓷装饰绘画也要冒充八大山人的名义,可见这位画家早有普遍影响。50年代才得知,八大山人也是木匠出身的齐白石所崇拜的画家之一。后来渐渐有机会看到一些他那笔墨简练、很有诗意的绘画原作。总之,八大山人遗作足以证明,近几年流行的反对优良传统的论点,是一种不顾事实的偏见。

(0)

相关推荐

  • 普及 | 八大山人的画里有令天地为之一寒的白眼

    苏东坡.文同都是宋代士大夫画家,他们画竹与石,主张"竹石风流各一时",皆隐喻自我.认为"竹如我,我如竹",抒写自己内心的审美情操. 宋代 苏轼 潇湘竹石图  大 ...

  • 清朝的绘画艺术

    清朝的绘画艺术.ppt文档介绍:清朝的绘画艺术清朝初期的绘画部分作品欣赏石涛<诗画册>,清石涛,法名原济,号大涤子.苦瓜和尚,为明宗室后裔,清兵入关后出家为僧,怀着国破家亡的心态,寄情书画 ...

  • 刘晓林:读王朝闻《我爱八大》(后序)

    读王朝闻<我爱八大>(后序) 刘晓林 王朝闻先生是1900年至2000年间中国美术史上极其重要的评论家,更是100年中国文化史上极其重要的美学家.当代许多所谓的著名评论家.美学家大多出自先 ...

  • 刘晓林: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8)

    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8) --<不得不高>篇 刘晓林 师贤达之迹莫如师贤达之神.那些在艺术史上流芳百代的巨子们最终都要走"师造化"的路,最终要形成自己的 ...

  • 刘晓林: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7)

    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7) ――<质朴也美>篇 刘晓林 绘画,尤其是中国绘画在造型上怎能绕得过线?数学上讲物体由点线面构成,无数的点形成了线.物体的确离不开点,但有价值的东西 ...

  • 刘晓林: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6)

    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6) --<有待自悟>篇 刘晓林 东西方大艺术家相互间的相通远大于相悖.他们虽然生活于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经历,其对世界和人生的感悟大同小异--尤其是 ...

  • 刘晓林: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5)

    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5) --<并不同调>篇 刘晓林 六朝无名氏有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的艺术,八大山人有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的艺术.二者哪能相同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万物处于混沌 ...

  • 刘晓林: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4)

    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4) --<柳得春风>篇 刘晓林 艺术得以传世离不开作品本身的传神和抒情."传神"揭示了存在事物的核心特征,"抒情&quo ...

  • 刘晓林: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3)

    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3) --<一低一昂>篇 刘晓林 "说不是人的松树也像人在舞蹈"有何不可?在本文中王朝闻先生用前面的"既然"来做 ...

  • 刘晓林: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2)

    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2) --<松在舞蹈>篇 刘晓林 "舞蹈的人"与"人的舞蹈",它们的"落脚点"自然不同.前者 ...

  • 刘晓林: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1)

    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1) --<咫尺千里>篇 刘晓林 八大山人何以高寿?得于他在"情感"上的化解和心身的统一.历史上有不少大德,而中年早亡的大有人在.为 ...

  • 刘晓林: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0)

    读王朝闻<我爱八大>(10) --<非暴发户>篇 刘晓林 有关编著中出现的种种弊端不在我的讨论之内.原作之与印刷品定然存在着细微的差别,无论人类的科技发展到何种程度.对于优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