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县武侯镇的万寿塔。塔高24米左右,共有11层。这座万寿塔兴建于1589年(万历十七年),是明神宗朱翊钧为其母后祝寿所敕建,古人曾称之为“小雁塔”。1879年7月1日的一场大地震曾将塔顶(塔刹)摇落。这座六边空心砖塔,除了塔身有些微微倾斜外,现在仍然屹立于汉江河畔。老照片中的万寿塔旁,汉惠渠还未修建通过,汉江河畔也没有河堤,江水已经将塔座下的土地侵蚀成高台。顺着汉江河滩远远望去,树木葱郁之处,便是沔县武侯祠。(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
万寿塔旁的古道(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出了“古阳平关”门楼,下坡,过头沟上的小石桥,上坡,万寿塔就在道路南侧的台地上。万寿塔旁的古道,曾是往来于秦蜀间行人商旅的必经之路。1664年,诗人蒋薰途经此地,与沔县知县郭元佐唱和后,留下了一首题咏万寿塔的五言律诗:
《和郭令题沔塔》
拔地孤高起,去天尺五齐。
长安千里外,沔上万山低。
沔县老城庙台子(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此庙台子非留坝紫柏山下的庙台子,乃是旧时沔县老城文昌宫所在地。且看90年前的沔县文人如何描绘其秀美风光:“庙台子在城(即沔县老城)东南隅,俯临汉水,台基系连城石地中涌出,奇形怪状,如虎牙,如龙角,叠叠磊磊,盘结数十丈。脉由城北莲花池脱胎,蜿蜒似龙,半里许入汉,邑人有石龙渡江之说。台踞其顶,高丈余,上有文昌宫火神殿,回廊曲榭,颇壮观瞻。登而望之,城角魁星楼峙其右,万寿塔峙其左,塔前碧柳摇曳多姿。南则汉江也,沙鸥翱翔,锦鳞游泳,时有渔舟往来,妇女浣纱。人谓风景之佳,不亚子陵钓鱼台。”
1863年,沔阳书院(沔县第一高级小学校前身)曾移驻此地,其后38年,这里一直是沔县的文化教育中心;1911年,沔县第一所实业学校开办于庙台子(年底停办);1930年,沔县第一高级小学(武侯小学前身)校舍被土匪焚毁,学校又迁至此地;数十年后,武侯镇初级中学也创办于此。(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
庙台子近貌。现在,这里是武侯镇中心小学所在地,河堤路从庙台子南侧擦身而过。(田金拍摄,2021年初)
沔县老城东关外汉江边,浣洗衣物的人群。远处有座碉楼,应当是为了防范渡江而来的土匪。(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
沔县东关土城,残破的土城城墙。光绪《沔县新志》载,东关土城“即古之阳平关,一名白马城,一名浕口城。”这里是古阳平关,新阳平关在宁强县嘉陵江畔。(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
沔县东关土城。汉江南岸的山丘,现在是勉西火车站旧址。(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
寓居于沔县老城的铭贤及铭义学校教职工。铭贤(山西农业大学前身)与铭义学校合并于西安,统称为铭贤学校。铭贤学校受抗战局势影响,曾于1938年底南迁至沔县老城。(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
沔县老城内,铭贤学校的教职工。(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
沔县老城内,铭贤学校的杂役?!(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
身穿长袍,足登皮鞋的老师,多么欢快的造型。(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
老师们嬉笑打闹的瞬间。远处台阶上坐着三个小孩,头裹白帕。(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
铭贤学校的教职工,一场下午的集会。他们身后是老城内的什么建筑呢?(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
铭贤学校的教职工,嬉闹的瞬间。(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
沔县老城文庙,铭贤学校的一场升旗仪式。文庙又称孔庙,旧日祭孔场所。沔县文庙始建于1371年(洪武四年),之后屡毁屡建,一直是老城中的地标性建筑群。直至1935年,沔县县治东迁菜园渡后,才逐渐废弃。(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
沔县文庙内的棂星门,席地而坐的学生,棂星门前还有一尊小石狮。这座棂星门是石质牌坊结构,三开间,始建于明朝初年。在1636年(崇祯九年)的一场战火中,文庙被焚,唯有此石质棂星门残存于世。德慕克的这张老照片,应当是沔县文庙棂星门留存下来的唯一影像。(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
沔县文庙西门。抗战初期,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曾暂驻此地。德慕克的老照片中,文庙还是铭贤学校的校园。此时的沔县老城,城隍庙有山西战地服务团开设的中山中学,东关土城内有东北军53军留守处创办的仁山中学。(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
沔县文庙旧址近貌,围墙内是老三粮液酒厂的建筑。曾经的文庙西侧,有武庙、城隍庙,都是老城内的标志性建筑。现在唯有城隍庙留存了下来。(田金拍摄,2021年初)
铭贤学校的师生,拍摄于沔县老城。(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
铭贤学校的学生。如果在世,都是90多岁的高龄。(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
沔县老城内,这是在取土吗?取土用来垒墙?(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
沔县老城内锄地的农人。老城地处汉中平原最西端,扼南栈道之北口,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863年(同治二年),沔县老城又一次毁于战火,县城衙署迁至东关土城。老城内除了文庙、武庙和城隍庙等官方建筑得到重建外,完全是一座“空城”(与空城计无关)。此后数十年,城墙虽在,但城内是大片的空闲土地,人们也就种起了庄稼。(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
两尊古朴的石狮子。这是旧日老城内的县衙门吗?两尊石狮子不知道下落如何?(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
外国人与碑石的合影。左侧的洋人西装革履,右侧两人都穿中式服装。(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
沔县老城,整修校舍。外墙上糊的是纸?!(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
穿行于沔县老城内“东西大街”上的驮队。驮队后面的建筑是沔县文庙,远处的山梁是走马岭。(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
沔县老城东关内的街道。当时县城虽然东迁菜园渡,但这里仍然熙熙攘攘,老街上都是瓦房。(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
沔县老城东关内的街道。远处可以隐约看到一个城门楼子,这就是东关土城的东大门。城门楼子东侧横挂一匾额,上有“古阳平关”四个大字,据说为冯玉祥所题。(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
沔县老城东关内的街道,即将启程的车队。车上拉满了行李,行李上坐满了旅客,旅客手中撑着油布伞。(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
现在的沔县老城东关街。青石板铺地,沿街的屋面全是仿古造型。(田金拍摄,2021年初)
沔县老城东门,原名“镇江”门。已不存在。(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
沔县老城东门,另一个角度。草屋前还有一个纳鞋底的老人。这座长有一棵高高棕树的院落是什么建筑呢?(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
沔县老城东门,和上面老照片同一机位。从老城内的东西大街,到东关大街,还需要拐两个直角弯。(田金拍摄,2021年初)
老城西门,原名“拱汉”门。城门内的低矮草房,已经破败不堪。(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
现在的沔县老城西门。西门外不远,就是咸河(浕水)与汉江河的交汇处。(田金拍摄,2021年初)
沔县老城西侧城墙。沔县老城的城墙,始建于1371年(洪武四年)。最早是个土墙,高“二丈五尺”,直至1573年(万历元年),才“始甕以砖”。但老照片中的城墙已经看不到城砖,因为修建菜园渡的新县城,城砖已被扒走,只剩下土垣。(德慕克拍摄,1939年初)
现在的老城西城墙。早年重建后,雄厚庄重,巍然耸立,仿佛穿越了历史的尘埃。这里现在是古阳平关遗址所在地。(田金拍摄,2021年初)
以上老照片均收藏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卡尔顿学院(Carleton College),拍摄者为美国人德慕克(Paul Clifford Domke),拍摄时间大约在1939年初,原片无标识,文字部分由笔者辨别添加。所有照片均由卡尔顿学院的劉湘蕙(Hsianghui Liu)馆员整理。https://contentdm.carleton.edu/digital/collection/Carl_In_China(请尊重卡尔顿学院学术机构为图像数字化所付出的努力。知识共享,但不允许商业性使用。也请公众关注传播历史影像的公益性和规范性,避免随意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