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伟:许多文字就是白写
【异史氏曰】昨天老余忽然来电话,说学校的语文老师们受名师们“语文为王”“不阅读的孩子是潜在的差生”之类的观点蛊惑太深了,希望我给他写篇文字让他跟老师们分享一下:读什么,怎么读。我回,写什么写哟,这方面的文字我写过不少,但几乎属于白写,要,我可以转几篇过去。他说可以。于是转了几个链接给他。
为什么说我这些都是白写?《另类事实:知识及其敌人》中的这段话做了很好的解释:“信念在我们的心理中有重要的作用:信念会带来其他的信念,还会和欲望一起推动行动。因此,得到错误的信息比没有获得信息还要糟糕。”名师们的那些观点正是那些语文老师需要的,他们一定会奉若神明。你再写许多质疑名师观点的文字不仅是徒劳,甚至还会激起他们的反感,我的不少文字大概属于激起他们反感的文字。
这本书在谈语言与欺骗的时候提到“心智理论”说:“拥有心智理论”“意味着我们可以明白,我们对世界的信念和世界实际上的样子是有区别的。我可以明白,我自己的信念和别人的信念有可能出错,我也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欺骗他人。”是的,有些人在读书的时候是有思考的,甚至是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的,而有些人的阅读是为了坚定某种信念去的,而有些人不过读了些书名用来欺骗读者让读者信的,信他们饱读诗书,信他们观点正确。你想想他们都笃信了那些观点,你还要我写篇文字批判一些,不是让我找死吗?读书要抓重点,利用“心智理论”欺骗他人更容易让人相信。
这些年遇到不少找我给他们学校的文化梳理与设计的校长,其中有不少实际上也是有自己坚信的那一套的。找我,无非是给他们做个背书,为他们进一步坚信其坚信而已。而我常常是很当回事的给一下建议,发表一点看法,但也是属于白说的。没办法,白说也要说,就如白写也还是写了一样。至少出于礼貌也要说几句嘛。
为什么人们总是会在自己不怎么了解的事情上高估自己的认知?“达克效应”早给了解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偏差,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错误结论。问题是我们普遍无法正视不足,譬如一个初中课上不了,高中课也上不了的,甚至几乎就没上过几堂课的,但会写会说,并不影响他大谈如何上好一堂课啊。听的人、看的人的认知有决定了他们无法辨别有无道理,自然会有市场的。谁愿意承认自己存在认知偏差,又有多少人会承认自己能力不行呢?君不见那些搞装潢设计的在那里大谈学校的文化架构吗?“语文为王”“不阅读的孩子是潜在的差生”大概也不例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