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见过吗?大毒,但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

附子,见过吗?大毒,但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

来源产地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

6月下旬至月上旬挖出全株,抖去泥沙,摘取子根(附子),去掉须根,即是泥附子,需立即加工。

生于山地草坡或灌木丛中。

分布于辽宁南部、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主要栽培于四川。陕西、湖北、湖南、云南等地也有栽培。

别名附片、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原形态】

乌头,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块根通常2个连生,纺锤形至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的侧根(子根)甚肥大,直径达5cm。茎直立或稍倾斜,下部光滑无毛,上部散生贴伏柔毛。

叶互生,革质,有柄;叶片卵圆形,宽5-12cm,3裂几达基部,两侧裂片再2裂,中央裂片菱状楔形,先端再3浅裂,裂片边缘有粗齿或缺刻。总状圆锥花序,花序轴有贴伏的柔毛;萼片5,蓝紫色,外被微柔毛,上萼片盔形,长15-18mm,宽约20mm,侧萼片近圆形;花瓣2,无毛;雄蕊多数,花丝下半部扩张成宽线形的翅;心皮3-5个,离生,密被灰黄色的短绒毛。蓇葖果长圆形,具横脉,花柱宿存,芒尖状。花期6-7月。果期7-8月。

性味功效

《中国药典》

辛、甘,大热;有毒。

归心、肾、脾经。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萎,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中药大辞典》

甘,大热,有大毒。"

入心、脾、肾经。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中华本草》

辛;甘;性热;有毒

归心;肾;脾经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主亡阳欲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久痢;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风寒湿痹;阴疽疮疡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炮制品),回阳救逆可用18-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切成薄片盖在患处或穴位上,用艾炷炙之。内服宜制用,宜久煎;外用多用生品。

【注意】

阴虚阳盛,真热假寒及孕妇均禁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