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
少年人要心忙,忙则摄浮气;老年人要心闲,闲则乐余年。
曾国藩曾说过:“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
人生在世谁不愿意事事如意,件件顺心,晚年能安享快乐呢?
但“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回顾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恰巧印证了曾国藩的“人生三境”。
1.少年经不得顺境
白居易出生时,正逢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乱局,一家人背井离乡、颠沛流离,连续5年都全家天各一方,过了一段好长时间艰难困苦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被困难所打倒,从小便立下了“兼济天下”的伟大志向,刻苦攻读。
后来,在给好友写信中,详细回忆了年少苦读的经历,白天写赋,晚上读经,中间还要学诗,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同时经常读书读到舌头、嘴上长了疮;写字写到手心、胳膊肘都长出了老茧;年纪轻轻,头发都白了;导致成年后,身体都比同龄人弱些。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就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白居易如一枚璞玉,被磨砺地愈发光彩夺目。
白居易三岁识字,五岁学诗,十几岁已显露头角,小时候咱背诵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他16岁时所作。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古龙曾说过:“一个人在少年得意,未必是福,而少年时的折磨,却往往使得日后能有更大的成就。一块美玉,不经琢磨,不能成器,人之一生,何尝不是如此?”
2.中年经不得闲境
近几年有一个关键词叫做“油腻”,跟他搭配一起的是叫做“中年人”。
还有话流行说“人到中年不如狗”。
这些其实都是对“人到中年”的误读。
白居易43岁的时候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那个时候已经人到中年,按理说这个年龄遭遇人生重创,恐怕早已一蹶不振。并且江州司马还是个闲职,用某些同龄、同处境的人来说,“混吃等死就好”。
但白居易官闲人不闲,家喻户晓的《琵琶行》就是在此时出世的。
3年后,先后调任中州刺史、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
从中央到地方,即使经受打压,可白居易没有抑郁寡欢,反而更加勤奋,将政务处理的有声有色。
杭州的“白堤”、苏州的“白公堤”便是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最好的证明。
从此,“苏杭白堤”成为中国历史上被传诵的一段千古佳话,白居易也世世代代为人们所景仰。
这不就是一个中年人“闲不住”的结果吗?
曾国藩40岁组建湘军,之后南征北战数十年,到54岁还主办洋务,连他自己后来都不得不感叹,此生中年不得闲。
而他这一“不得闲”结果呢?于已,曾国藩功高盖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于国家,强行为一个王朝续命一甲子。其人更是被后人尊称为“千古第一完人”。
汪国真在《人到中年》里曾这样描述中年人:“到了中年,生命已经流过了青春湍急的峡谷,来到了相对开阔之地,变得从容清澈起来。花儿谢了不必唏嘘,还有果实呢。”
人到中年,年富力强,但凡您不闲着,无论身处何等境遇都能干出一番成绩。
3.晚年经不得逆境
陈继儒曾在《小窗幽记》中写:“少年人要心忙,忙则摄浮气;老年人要心闲,闲则乐余年。”
人生苦短,到了老年,已知天命,正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若此时非迫不得已,仍在逆境中摸爬滚打,不仅会有损身心健康,甚者会危害生命。
白居易晚年时,得到皇上的赏识,三番五次将他调入京师,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远离朝堂。
为官数年,起起伏伏,让他清醒认识到朝堂的尔虞我诈、波峰诡谲,他原本就无心权力,倒不如安心做个父母官为老百姓办实事来的痛快。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这一选择的正确性。
白居易63岁那年,当时发生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宫廷流血事件“甘露事变”,一天之内600多名朝臣被杀,其中很多都是当年跟他同朝为官的同事,而他却成功躲过了这一场灾难。
“晚年经不得逆境”,这句话在白居易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但这也不是意味着你可以无所事事、苟且偷安。
孔子说:“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人到晚年,应该学会听从自己内心本真的声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姿态。
人至暮年,白居易创作出了大量诗歌,包括闲适诗、讽喻诗,多达近3000首,数量成为当时唐朝诗人之冠。
这些诗歌传到四域八方,一时间洛阳纸贵。
白居易被后世尊称为“诗魔”,日本人更是对其推崇备至,奉其为“诗神”。
人生七十古来稀,白居易虽然因小体弱多病,但他在晚年的时候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就如他的字号一样,白乐天,乐天知足,活得比常人更加丰富多彩,福寿延绵,终年75岁。
白居易的一生就像曾国藩所说:“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
让我们在每一个阶段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少点“逆境”,有点“闲境”,多点“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