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第一书院,石鼓书院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宋朝第一书院,石鼓书院
曾国藩曾谓:“天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这里有曾国藩是湖南人对家乡眷爱的原因,但中国传统“四大书院”湖南就占了岳麓、石鼓两家,“衡为盛”指的就是衡阳石鼓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机构的书院,最早出现在唐,石鼓书院是具有确切史志记载,古代四大书院创建最早的书院。
石鼓书院建在衡州(衡阳)石鼓山上。石鼓山林木葱郁,湘江、蒸水、耒水三江环绕,秦代以前石鼓之名就载于史册。石鼓得名说法不一,一说是石鼓山四面凭虚,其形如鼓,另一说是因它三面环水,水浪花击石,其声如鼓。
唐贞元3年(787)齐映任衡州刺史,在石鼓山东面建一凉亭,取名“合江亭”。805年韩愈赴任途中路过衡阳,赋诗一首“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争相传诵,打动了后来人。
810年衡阳隐士李宽在石鼓山上筑庐“寻真观”读书,即为现在的石鼓山书院的雏形。宋代太平兴国二年(978),宋太宗赵光义赐名“石鼓书院”。
宋至道三年(997),邑人李士真拓展其院,在院内开堂讲学、广招弟子,使石鼓书院成为正式的书院。宋景祜二年(1035),衡州任知将石鼓书院上报皇帝,宋仁宗赐额“石鼓书院”,列为“宋兴之初天下四书院”之首,与嵩阳、白鹿洞、岳麓并称全国四大书院。1200多年石鼓书院名家讲学络绎不绝,济世之材,人才辈出。
清末新学,易名为衡阳官立中学堂、湖南南路师范学堂;民国时期相继改为“衡郡女子职业学校”、“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44年在侵华日军炮火下,千年书院尽毁。1965年石鼓山辟为公园。书院被毁60余年,2006年按清代建筑格局彻底重修。如今石鼓书院是石鼓公园的一部分。
走进公园首先看到的是七贤群雕。他们是李宽、李士真、韩愈(作《合江亭》)、周敦颐(湖南省道县人,外祖为衡阳大户)、朱熹(石鼓书院讲学,著《石鼓书院记》)、张栻(石鼓书院讲学,集“湖湘学派”之大成,东南三贤)、黄斡(宋理学大师,石鼓书院讲学,东南三贤)。
过一座石桥便是禹碑亭。禹碑为大禹治水功成在南岳衡山岣嵝峰所刻,最早记载见于东汉。石鼓山禹碑亭始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位于石鼓山南面,此为摹刻。碑刻77字蝌蚪文无人能识,为人津津乐道,但专家考证应是伪托之作。
山门两侧门联是“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进山门即见直径1.6米的大石鼓,1965年建设石鼓公园时凿制。两侧四间廊房是书舍,是生徒自修、休憩场所,又称号舍、书斋。
踏阶而上,可见至圣先师孔子像。中国古书院有讲学、藏书、祭祀孔三大功能。
孔像后方即“大观楼”。大观楼始建于明万历年末,“大观”寓意登楼揽胜,心载天下。楼下讲堂,楼上藏书阁。
孔像左右为“武侯祠”、“李忠节公祠”。三国时期,武侯诸葛亮居住石鼓山,督零陵、长沙、桂阳三郡军赋。后人在石鼓山的南面建“武侯祠”。南宋重修武侯祠时被移入石鼓书院。
李忠节公名李芾,南宋衡州(衡阳古称)人。南宋德佑元年,元军来犯,李芾临危受命,任衡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率军民抗击元军三月有余。城破,于除夕夜手书“尽忠”为誓,举家殉国。元代在李芾故宅建李忠节公祠,清代移建石鼓山。
大观楼后方就是合江亭,蒸水、湘江汇流眼前。曾国藩、彭玉麟在衡州创建湘军水师曾在这一带的水面上练兵。登亭远眺,可以看到来雁塔,此塔为镇江、导航塔。
沿着一级级陡峭的石梯而下,就来到了朱陵后洞。朱陵是炎帝的别名,炎帝曾在南岳的水帘洞巡游、居住,水帘洞称为朱陵前洞,为道家第三洞天福地,石鼓山的山洞相传与南岳朱陵洞相通,得名朱陵后洞。
自韩愈游石鼓留诗后,许多文人墨客争相来此乘兴作赋吟诗,后人将历代到此游览的名人留诗刻于朱陵洞内,或刻在石鼓山东面临湘江的悬崖处,故有“朱陵洞内诗千首”的美名。山体保留了较为完整的露天磨崖石刻,在我国现存古书院中绝无仅有。2006年重修石鼓书院时,翻刻了部分碑记,镶嵌在碑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