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文化的多元因素再分析———以陶鬲为例

摘要:以殷墟遗址晚商遗存为代表的殷墟文化,文化风格具有浓厚的多元特点,主要通过陶质类器物上表现出来。本文根据殷墟遗址的有关新发现,以陶鬲为例,讨论了殷墟文化的多样性。首先按考古分类标准将陶鬲分为三大类、38型,又按文化风格的差异重新分为17组。以殷墟文化陶器的类型和群组的分析为基础,探讨了殷墟商文化与商考古学文化其他类型、商考古学文化与周边青铜文化的关系等。

以殷墟遗址晚商遗存为代表的殷墟文化,是商代晚期的商考古学文化的代表。殷墟文化的主要物质形态,包括各类遗迹(房址、作坊、水井、窖穴、墓葬、陪葬坑和祭祀坑等)和遗物(甲骨、青铜和铅器、陶质类器、玉石器、骨角牙蚌器以及人和动物骨骼等),但其中最丰富、富于变化的是各类遗物,尤其是陶、铜质类容器,呈现出丰富而多样的文化特点。学界以殷墟文化的典型内涵为标尺,通过对殷墟文化多样性的探讨,在理清殷墟文化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殷墟类型商文化与商文化其他类型以及周边其他考古学文化关系,并探讨商朝晚期都城大邑商与其他地区的人或人群的联系,由此获知大邑商、商朝历史和文化的丰富信息。
一个考古学文化的文化因素往往具有多元特点,其中既有处于主导地位的因素,还往往有一些处于从属地位的因素。殷墟文化的多元因素或多样性特点,主要从陶质类器物上呈现出来,笔者曾做过讨论。近年来,在田野考古和室内资料整理中,新发现一些非典型殷墟文化风格的标本,其中基本是陶鬲。本文根据殷墟遗址的有关新发现,对殷墟文化的多元因素再作讨论。
 
一、殷墟文化陶鬲的分类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到汉代、包括殷墟文化在内的古代遗存中出土最多的遗物。陶质类器物的考古类型分类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基于生产原料及质地、陶色等要素分类(如普通陶器或粗泥陶、白陶、硬陶、原始瓷和釉陶等),二是基于器物形态及使用功能的分类。考古分类的操作中,往往结合两个方面作综合分类。
陶鬲是殷墟文化中数量最多的几类器物之一。基本为加砂陶,极少数为泥质陶,多为灰陶,有关殷墟遗址的考古报告、简报中多对其作了类型学分类研究。结合近十多年来的殷墟多个地点如大司空(豫北纱厂)、孝民屯等地点的考古发掘,可见殷墟陶鬲的形态多样,且富于变化,是进行考古学分类研究和进一步探讨其他问题的典型对象。近年来,我们在田野考古发掘和为编撰《殷墟出土陶器》而对以往考古资料的整理中,新发现一些殷墟文化的非典型文化因素的标本,由此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下文以笔者参与撰写的《安阳孝民屯》考古报告的分类为基础作系统介绍。
殷墟文化陶鬲按形体分大、中、小三类,大的体高、口大,夹砂陶,陶胎明显厚;体表常饰绳纹,有的还有附加堆纹以加固器体;口径多超过30厘米。中型为中体,多为夹砂陶,极少数为未经淘洗的黄土烧制的泥质陶 ;体表常饰绳纹,口径在20-26厘米之间;形态多样。小型的体小,为泥质陶,体表素面或磨光。
(1)大型鬲分三型。
A型方体或扁体,盘口,口内微凹,卷沿。裆较低或低裆,实足较低或无实足。如孝民屯H600:20(图一:5)。
B型体近A型,腹部有附加堆纹。
C型宽折沿,束颈较高,柱状足。如孝民屯H202:47(图五:10)。
(2)中型鬲分34型。
A型常见。侈口或盘口,折沿或卷沿,翻缘方唇,袋腹较鼓或微鼓,分裆。腹部饰绳纹,足跟部素面。分三亚型:
Aa型:最常见。口径多在20厘米左右。盘口,口内微凹。卷沿或折沿。如大司空H317:38(图一:4)。
Ab型:侈口,折沿或卷沿,沿较直,方唇或唇近方。其他特征同Aa型。如大司空H326:63(图一:8)。
Ac型:侈口,折沿或沿近折,沿面微凹,沿以下器壁普遍较厚,陶色多为褐色。其他特征同Aa型。如孝民屯H505:2(图二:1)。
B型夹砂陶。体饰附加堆纹,即圜络纹鬲,其他特征近A型鬲。如武官北地M1:23(图一:1)。
C型折沿,颈以下到上腹间有宽素面带。其他特征近A型鬲。如小屯H136:38(图二:2)。
D型折沿很短、近平,沿面两道弦纹。其他特征近Aa型鬲。如孝民屯H202:150(图五:1)。
E型卷沿或折沿,沿很短、斜立,翻缘宽方唇。如苗圃北地H25:42(图二:3)、安钢大道H26:1。
F型束颈,折肩。其他特征近Aa型鬲。如苗圃北地T101④A:51(图一:2)。
G型体较小,口径16厘米左右。包括两种,一种为夹砂陶,除形体较小外,其他特征几乎同Aa型鬲;一种用生黄土制作,形态近于Aa型鬲,只是始终有矮足。如孝民屯T1③:619(图一:7)。
H型多为泥质陶,少数为夹砂陶,大多为红或红褐色。多敞口,高卷领,束颈。体普遍较小,口径15厘米左右,少数口径略大。其他特征近Aa型鬲。如大司空M127:3(图三:2)。
I型多为生黄土制作,少数为夹砂陶,大多为红或红褐色。多为盘口,短卷领,束颈,矮足。体普遍较小,口径15厘米左右,少数口径略大。袋腹多饰细绳纹。其他特征近A型鬲。如小屯西地M241:1(图一:3)
J型侈口,卷沿,沿极短。其他特征近A型鬲。
K型体瘦高,口沿以下近筒形,侈口,折沿或沿近折、斜立,弧裆较宽,裆上微瘪。足粗大,足、腹局限较清晰。如孝民屯F26-2:12(图四:1)。
L型卷领,裆较高,乳状袋足,袋腹最宽处偏下,无实足。口缘部或有花边。如孝民屯M776:3(图六:2)。
M型卷领,高裆,乳状袋足,袋腹最宽处近中腹,无实足。领外或有花边堆纹。如孝民屯G14:2(图四:7)。
N型高体,侈口,短折沿,袋腹深,实足很矮。如孝民屯F106-1:2(图四:5)。
O型高体,侈口,卷沿,袋腹深,裆较低,柱足较高。如孝民屯H36:1(图五:4)。
P型体近方,侈口,折沿,袋腹较深,低裆,无实足或几无实足。其他特征近Aa型鬲。如后岗H10:29(图三:3)。
Q型体较小,侈口,短折沿近平,袋腹较鼓,裆较低,实足较矮。袋腹、足都饰绳纹。如孝民屯H315:15(图五:3)
R型体较小,侈口,沿近折,袋腹较直,裆较低,几无实足。袋腹、足都饰绳纹。如孝民屯T1906⑤:4(图五:7)。
S型高卷领,折肩。领上多道弦纹。如小屯南地H32:1(图六:3)、孝民屯T2711⑮:27(图四:7)。
T型敛口,无沿。其他特征近Aa型鬲。
U型折沿或沿近折,裆上微瘪,弧裆,通体饰绳纹。如孝民屯H12:76(图四:6)、T2212⑤:14(图五:9)、刘家庄北地H102:6。
V型侈口,卷沿较长,体饰横绳纹,其他特征同Aa型。如孝民屯H416:4(图五:5)、1970AWM3:2(图六:4)。
W型直口,口外略下带鋬。素面。如孝民屯F113:3(图四:1)。
X型短领,袋足,裆较高。领部带鋬,体饰较整齐的绳纹。如孝民屯T1906⑤:25(图四:3)
Y型仿铜鬲。如大司空(豫北纱厂)H16:31(图六:1)。
Z型褐陶,体素面。如小屯H8:9(图四:2)、铁路林场H129:1、体育馆H88:1。
AA型花边双耳袋足鬲,如小屯西地H54:10(图六:6)。
AB型侈口,袋腹侧面直,无实足,腹、足饰绳纹。如大司空(豫北纱厂)H314:12(图三:3)。
AC型领较高、直,袋腹中部折而成肩,裆较低,锥足较高。袋腹部饰较粗的绳纹,较浅。如大司空(豫北纱厂)T305⑤B:1(图六:7),夹沙红褐陶;大司空(豫北纱厂)M1131:1,泥质灰陶。
AD型短领斜立,侈口,折沿平、极短,体侧腹壁直,裆较矮,锥足较高、较粗。体素面,袋腹、足的局部隐现中绳纹。如孝民屯东南地GM1229:4(图六:5)。
AE型沿近折、斜立,锥足矮,体通饰绳纹。如小屯南地H37:7(图六:8)、小屯北地F10:32(图六:9)。
AF型卷沿,上腹素面,柱足较粗。如大司空(豫北纱厂)M442:3(图五:6)。
AG型折沿,颈部较宽,内收。如苗圃北地M209:1(图五:8)。
AH型沿折沿,袋腹较深,锥足矮。通体饰绳纹。如大司空(豫北纱厂)M111:3(图五:2)。
AI型折沿,束颈,柱足。颈下一周附加堆纹。如大司空(豫北纱厂)H91④:1(图五:10)。
(3)小型鬲丙类鬲泥质陶。小体,素面,体表或磨光。如苗圃北地M237:1(图一:6)。
以上介绍可见,殷墟遗址中殷墟文化的陶鬲类型是很多的,可分为三大类、38型,这些大体涵盖了殷墟遗址已发现陶鬲的各种形态。但殷墟文化陶鬲肯定不会限于这些已知的类型,需要今后在田野发掘和资料整理中详加关注和甄别。
二、陶鬲所见殷墟文化的多元因素
对考古学文化多元因素的探讨,是将考古类型学分类的各类对象,以文化风格为视角、按文化风格的异同重新分为不同的组。笔者曾将殷墟文化的因素分为A-N等14组和暂不明来源组等多类,本文新增O-Q等3组(图七)。下面以前面划分的陶鬲类型为基础,按组别作比较详细的讨论。
A组
代表性器物有大型鬲A、B型、中型Aa、Ab、B、F、G、I、J、T、Y型、小型鬲。殷墟遗址的这些类型大多有完整或基本完整的序列,演变轨迹清晰,共出频率高。
B组
代表性器型为中型鬲Ac型。在殷墟遗址中,B组的数量,在所有组别中是除A、N组以外最多的,几乎见于殷墟各个时期。此型鬲在以荥阳关帝庙遗址为代表的郑州、许昌地区晚商文化中很多,是其标志性器物。以往有关研究未将郑州、许昌地区的晚商文化独立列为新的类型,现在看来,将其独立为一个类型是非常合适的。
C组
代表性器型为中型鬲C型,本组器物鬲见于河南登封一带。
D组
代表性器型为中型鬲E型。本组因素在殷墟文化中虽然不多,但几乎见于殷墟各个时期。本组是豫东、鲁西南一带的晚商文化安邱类型的典型器物。
E组
代表性器型为中型鬲H型。本组因素在殷墟文化第3期才出现,在殷墟3-4期中有一定数量。本组是豫南一带的晚商文化的标志性陶鬲,如在河南正阳闰楼、罗山天湖晚商墓地等重要遗址多有出土。
F组
代表性器型为中型鬲AB型,少见。此型鬲见于山东泰沂山脉以北的晚商文化,如山东昌乐、平阴朱家桥、济南大辛庄等地。
G组
代表性器物为中型鬲P型,少见。此型鬲见于安徽境内江淮流域的商代晚期文化,如含山大城墩遗址有此类陶鬲。这类文化遗存的考古学文化属性,被很多研究者定性为商考古学文化,实际与后者差别明显,在族属层面是否属于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H组
有中型K型鬲,集中见于殷墟一期晚段。源自以山西汾阳杏花村第六期遗存为代表的晋中盆地的晚商文化。
I组
有中型鬲L、M型,少见。可辨识度高,源自晋陕高原的青铜文化。其中鬲见于山西柳林市高红、清涧县李家崖等遗址。
J组
有中型鬲W型,少见。此器形态特殊,可资比较者,是晋西北一带的西岔文化。西岔文化是本世纪初确认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分布于黄河“几”字形拐弯东北的内蒙古清水河县一带。
K组
有中型鬲N型,少见。源自京津地区、燕山南麓的大坨头文化。河北大厂县大坨头、北京房山刘李店都有此类器物出土。
L组
有中型鬲U型标本H12:76,少见。为周式联裆鬲。常见于以武功郑家坡遗址为代表的先周文化。
M组
有中型鬲S型,少见。笔者曾认为S型鬲源于江西赣江流域的吴城文化,如樟树市吴城、新干县大洋州都有大量出土。实际上,更具可比性的是以蕲春毛家咀为代表湖北东部晚商遗存的陶鬲,殷墟此类鬲应该源于后者。
N组
本组没有鬲,为硬陶、原始瓷和釉陶质的瓿、罐及器盖等。为反映殷墟文化文化的多样性特点,附记于此。
O组
有中型鬲X、AA型,即高领袋足鬲,少见。后者为以扶风刘家墓葬为代表的刘家文化的典型鬲。笔者曾将此型归于L组,因为考虑到此型鬲在殷墟遗址中出现于殷墟4期偏早时期,此时刘家文化已基本融于先周文化中。但此型鬲为刘家文化的标志性器物,故此独立为一组。
P组
有中型鬲Z型、AD型,少见。此类鬲多见于山东胶东半岛的珍珠门文化。
Q组
有中型鬲AC型。此型器物常见于山东南部晚商文化前掌大类型,如滕州前掌大墓地,不仅有形态近似AC型的带耳鬲或斝,还有盉的形态也很相似;另在山东北部的晚商文化中也有发现,如青州苏埠屯M11:1。
此外,其他还有一些形制特殊的陶鬲显然非殷墟文化固有,应该也是外来的,但暂不明来源。包括大型C型、中型D、O、Q、R、U型标本T2212⑤:14、V、AE、AF、AG、AH、AI型,这些器型很多可能并非出于一源,而是多源的,每个标本或许分别代表一组。其中如O型(H36:1),整体特点具有南方江汉流域商周时代陶鬲的风格,但尚无找到可对比的对象。
以上各组,基本涵盖了以陶鬲为核心的殷墟文化群组及其特点。细加考察,这些群组间还存在一定差异。
以数量计,前述各组以A组最多,其他群组各自的器型及其数量明显少。A组不仅器型多,数量也多,以A组陶鬲为核心的文化因素在整个殷墟文化中明显居于主导地位,其他各组因素则处于次要地位。此外,处于次要地位的各组间也有一定差别,其中B组的数量是除A、N组以外最多的,几乎见于殷墟各个时期。D组也与B组类似,几乎见于殷墟各个时期,但数量不及B组多。其他组则见于殷墟某期或少数期、段,数量也很少。
通过安阳出土殷商陶器的77个样品(其中洹北商城、殷墟共74例)的岩相学分析,A组样品与安阳本地黄土(包括次生黄土)、冲积土有对应关系,证明为本地生产;A组以外的其他样品的检测分析结果都不同于A组样品,可证非本地生产,而且各组互不相同。这个分析可证,我们对殷墟陶器的类型学分类和基于文化风格的分组是合理的,认识也是客观的。
从各型陶鬲的流行地域看,殷墟文化A组鬲常见于以殷墟遗址为代表的晚商文化殷墟类型,其他各组,除C组外,或分别流行于商考古学文化其他类型,或分别常见于周边其他考古学文化。换言之,A组是殷墟文化固有的典型文化因素,其他各组是殷墟文化的非典型文化因素,再加上暂不明来源组,可将殷墟文化各组归为典型殷墟文化风格(A组)、非典型殷墟文化风格(B-Q组)、暂不明来源组三大类。
上文可见,殷墟文化的非典型风格陶器群组是很多的。它们出现在殷墟遗址,恐怕不能仅简单以文化交流来解释。这些非典型群组的主要器类是陶鬲,它们应多是人们从各地来到商王都旅途中和居地的炊具,如同带有“旅鬲”“旅甗”“旅鼎”铭文的周代青铜器的性质一样。所以,根据殷墟文化这些不同风格的群组,不仅可探讨殷墟文化与周边商文化其他类型、商文化与周边青铜文化的关系,还可探讨商王都与其他地区间人群的互动关系。
以往有关商文化的研究中,很多研究基于典型商考古学文化遗存讨论商文化的扩张和向外传播,研究者对商文化的对外辐射力印象很深。通过殷墟都城遗址中各种文化风格因素的辨识,可见很多地区文化因素汇聚于商王都的现象,这是以往较少注意的,需要今后引起更多关注。只有全面考察商考古学文化与周边其他考古学文化间辐射与汇聚的双向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商文化、商王朝及其与周边其他文化和族群的关系。
三、结语
殷墟陶鬲的形态多样,考古分类可分为三大类、38型,按文化风格的不同又可细分为17组以上。包括陶鬲在内,殷墟出土的殷商文化陶器种类之繁、文化风格之多,远多于一般普通遗址,这可视为商王都这种大型都邑的特征之一。以殷墟文化陶器的类型和群组的分析为基础,可进一步探讨殷墟文化的内部构成以及形成、变化过程,也可探讨殷墟商文化与商考古学文化其他类型、商考古学文化与周边青铜文化的关系以及当时不同地区人群的互动关系等。

(本文电子版由作者提供 作者:牛世山 岳洪彬 岳占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19第5期 此处省略注释,完整版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