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苹果上演“价格悲剧”,跌至0.2元/斤,冷库苹果迎来大结局

今年的冷库苹果已经迎来了大结局。

截至目前,全国冷库中大约还囤着289.8万吨苹果,陕西、烟台等主产区冷库苹果的价格还较为稳定,基本上能维持在1.5—2.2元/斤。

但在一些非主产区可就惨了。

非主产区苹果价格上演悲剧

不少冷库苹果的价格已经开始上演“悲剧”了。

冷库中囤下的次果红富士苹果的价格已经跌至0.2元/斤。有些囤果商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忍痛出货。因为再囤下去,天越来越热,贮藏成本会更高,而随着各地早熟苹果大量上市,苹果价格难有上涨空间。

有些囤果商在别人出价1.2元/斤的时候,没有把苹果卖掉,以为往后拖一拖苹果价格可能有反弹。只是市场对于非主产区的苹果来说是非常残酷的,在没有品牌优势和产业竞争力的情况下,非主产区的苹果比主产区的苹果价格下滑的更直接,更严重。从1.2元/斤跌至0.6元/斤,到了最后有些果商只能卖上0.2元/斤。

如果说陕西、烟台等苹果主产区2020/2021季的冷库苹果行情让不少囤果商失望的话,那么一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小产区的苹果价格则是让不少囤果商“绝望”了。

同样是冷库红富士苹果,烟台、陕西等主产区的苹果价格就是要高上一大截,哪怕行情不好,也能维持在一个相对较好的价位。非主产区则难了,苹果价格高的时候跟着涨点,价格跌的时候,一下子就掉入了泥潭。

非主产区苹果差在哪里?

除了2018年苹果受倒春寒影响严重减产外,近5年来,我国苹果的产量基本上都在4000多万吨。大多数业内人士,都认为苹果的产量与需求量目前应该是趋于饱和的。而主要品种晚熟红富士苹果的产量应该是趋于过剩的。

如果在没有减产的情况下,苹果的价格已经很难有上涨空间。

对于非主产区来说,在2015-2018年左右,各地跟风种植苹果者多如雨后春笋。很多地区都把苹果当成了致富果。追求利润,跟风种植苹果当然不能说是错,问题出在大家都在跟风种植红富士苹果。

红富士苹果本身是一个需要精细化管理的果品,农资和人力投入都非常大。只有精品的红富士苹果才能卖上高价格,要长出来精品红富士,没有点种植技术和投入是基本不行的。

大多数非主产区并没有红富士苹果产业上的技术积累,很多地方也是一阵风,对于品质的追求没有那么高。品质要比主产区差,市场品牌又没有,于是导致了种出来的红富士苹果基本上都卖不上价格。

苹果行情好的时候,还能维持下去,像今年这样的苹果行情,如果后期没有反弹的话,恐怕明年又有不少果农要砍树了。

比品牌比不过,比品质比不过,非主产区红富士苹果在国内主产区红富士苹果面前基本上不堪一击。

非主产区苹果已成鸡肋?

以前很多客商都说,烟台的红富士苹果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今年,皇帝的女儿也犯愁了。烟台、洛川这些知名产区的冷库红富士苹果都不好卖,其它地方更不行了。当下,大多数非主产区已经很少有在扩大红富士苹果种植面积的了,有的产区在改品种,有的产区则直接不再种苹果了。

部分改品种的非主产区选择了成熟更早的早熟苹果品种。大多数早熟苹果品种在管理上不需要那么精细化,投入也不像红富士苹果那么大。但问题是早熟苹果品种除了嘎啦苹果外,其它苹果品种在市场上名气不是太大。

今年,多地的早熟苹果已经上市一段日子了。市场反应比较冷淡,有些水果超市里甚至都没有上架。早熟苹果的市场发展,估计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在当下的产业现状下,非主产区苹果的确在呈现“鸡肋化”,种了那么多年了,一下子不种了,也可惜。继续种下去,苹果的价格又难有反转,有些左右为难。

非主产区苹果该如何拯救?

如果按正常的商业逻辑的话,非主产区苹果应该一步步打造苹果产区品牌,这样才可能有溢价空间。

只是,目前我国红富士苹果的主要产区已经形成了,几大知名红富士地域品牌也基本上瓜分了市场。如果没有资本入局,砸钱去砸一个品牌,很难再搞出红富士苹果的“地域品牌”。

非主产区多数苹果产业较小,也很少能吸引别人投资来打造当地的苹果品牌。

一些专家学者所说的“打造苹果品牌效应”,对于非主产区来说,不太实际。

比较实际的是,非主产区的苹果彻底放弃精细化管理,走大众路线。说白了,就是继续减少投入成本,直接卖低价,以低价来取得市场,与洛川、烟台等地的高价红富士苹果区分开。

虽然听起来像个不思进取的馊主意,但实际上对于非主产区来说,这些年却一直往这个趋势发展。只是生产成本还不够低,再低些就更好了。

苹果整体行业不景气了,主产区能搞优果优价,又有品牌效应,非主产区一穷二白,只能从减少投入成本,打价格战去博得一线生机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