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经,独特的“调水要道”,祛湿必知!

道医课堂

中国道医研究院创办,道医课堂秉承太上仙道贵生,济世度人之教义,以传承道医精髓、弘扬道医文化及道家养生文化为己任,古之道医者,援医入道,以医传教,借医弘道,又援道入医,以道治心,以术治身,行道施医。
Official Account
中医将人体躯干部的胸腔和腹腔归于三焦,并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三个空间,合称为“三焦”。三焦为六腑之一,在中医脏腑理论中有着独特的作用。上焦是整个胸腔,内有心肺二脏;中焦是肚脐至横膈肌区域,内有脾胃;下焦是肚脐以下的腹腔区域,内有肾、膀胱、大肠等。所有脏腑都位于三焦之中,足见其对健康的重要性。人体中,水分占70%以上,这些水分主要就是在“三焦”中以各种形态运行:

一、“水”在三焦经中的不同形态呈现

1、在上焦呈“雾状”,主要靠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来布散;

2、在中焦则如“沤”,就像酿酒的大木桶,食物、水在里面发酵和消化,依赖脾胃的运送和转化功能;

3、下焦如“渎”,就像渠沟、排水管道一样,水液靠肾的气化作用最终以尿液、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

因此,三焦是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通道,称之为“水道”。手少阳三焦经好比代理三焦的执行官,有沟通脏腑、疏通少阳经脉、调节水道的作用,治疗疾病的范围很广。三焦经分布在手臂外侧中部、头的侧面和耳朵周围,起于无名指端的关冲穴,止于眉梢上部的丝竹空穴。

在调理三焦证时,如果是阳虚证(表现为面浮身肿、腹胀腹冷、肌肤肿胀、遗尿、舌淡苔白滑等),可用刮痧、艾灸、按摩等方法刺激三焦经分布在手臂外侧的经脉,以温阳利水,通调水道;

如果是湿热实证(表现为身有内热、小便不通、尿液浑浊、脘腹胀满、舌红苔黄腻等),用针刺泻法、走罐或重按手臂外侧中渚、外关、支沟等穴,可化痰利湿清热;

若症状在头面部,可选翳风、耳门、角孙和丝竹空等穴。

有些人的皮肤会长疣、瘊子、痦子等,长得过多过大会影响美观。

中医认为这是痰湿毒邪气积于体内所致,尤其喜欢在三焦部位生长。针刺或按摩三焦经上的支沟穴,坚持一段时间,瘊子、疣就会减少甚至消失,同时,该穴还能缓解便秘。

二、什么是湿气

雨季窗户玻璃内侧凝结起的水雾模糊了视线,滴水的毛巾和湿滑的地板令人不悦,洗涤后还未晾干的衣被摸起来湿湿粘粘的……这些都是我们生活环境里能被直观感觉到的“湿”。

健康的人体有着强大的适应能力,尽管身处潮湿环境会感觉不适,但它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当各种原因导致机体调节机能减弱时,这些环境里的“湿气”,就会明显影响到我们,从而出现:食欲减退、腹部胀满、四肢、头部或身体沉重、身体某些位置偏下方的部位(如腹股沟、双足等处)潮湿、甚至肿胀、大便稀溏、舌苔厚腻等临床表现。这个外界环境中的湿气影响人体的致病过程就成为“外感湿气”。

事实上,“湿气”不仅可以外感,还会内生,在中医理论中,脾胃系统主要负责消化饮食,也参与水液代谢,当饮食不当或脾胃虚弱时,不仅会导致消化能力减弱,还会引起水液代谢障碍,从而导致“湿”从内生。

三、湿与痰有什么关系

用锅烧水时,随着水温升高会产生蒸汽,类似于体内的湿气,弥漫无形。当蒸汽接触温度低一些的锅盖就会凝结成水珠,类似于过多的“湿”凝结在体内导致的体液蓄积产生水肿、积液等。

如果这些凝结的液体在病理因素作用下变得浑浊、粘稠甚至结块,就形成了痰。而中医的“痰”不仅仅指咳嗽时咯出的粘稠半固体,也跟体内的各种结节、甚至肿瘤有着密切关联,由此衍生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化痰散结”。

四、拔火罐可以祛湿吗

上述学习区分了“湿气”和“痰”相关的知识后,我们就更容易理解:“湿气”通常是无形的,弥漫于体内或体表。拔火罐是利用负压原理,将不同材质的罐体吸附于皮肤表面的治疗方式,这种治疗的长处在于可以舒筋活络、活血化瘀,对于在体表的湿气有一定效果,如通过特定穴位如足三里、阴陵泉等的刺激,也能借助健运脾胃,间接起到祛湿作用。

显然,火罐不是“抽湿机”,无法源源不断地把体内湿气清除,尽管在拔罐时有时能看到局部皮肤渗出少量小水珠,对于弥漫于体内的湿气而言仍是杯水车薪,不是祛湿的最佳选择。

紫黑的罐印通常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拔罐力度过大时间过长,另一个则是体内有瘀血。

五、藏在生活里的“祛湿法”

自古以来,华夏先民们就以惊人的智慧创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祛湿之法,尤以药物治疗和食疗功效卓著。其基本原理是因势利导:

◆ 在体表的湿气,通过发汗来解决。

◆ 在体内的湿气,轻一些的通过化湿、燥湿、利湿解决。

◆ 对于顽固的水饮,还可通过导泻、逐水等手段应对。

1
祛湿推这条线

湿毒并不是夏天才会有的,经常一坐就一天的上班族也会滋生湿毒。因此,久坐的人,必须要学会“排湿毒”这一招。

懂中医的人都知道,祛湿的关键在于健脾。如何“排湿毒”呢,求人不如求己,今天就分享大家一个从根源上祛湿的方法:推脾线祛湿。

方法:从三阴交到阴陵泉的这条线就是健脾线。三阴交穴是三条阴经的交叉点,可以调动肝、脾、肾这三条经络的气血以通畅脾经。然后顺着骨缘推到阴陵泉穴,反复地推。

脾经上易淤堵的部位叫阴陵泉穴。脾经不通、湿气郁结时,按此穴会感觉很痛,要多推揉此穴来打通脾经。

记住推时,一定要从三阴交穴往阴陵泉穴的方向推揉,别推反了,要反复推,推的过程中,要去找最痛的点,这个点就是淤堵的部位。把它推到不疼了,这“脾经管道”就打通了。

脾经一通,多余的水湿就会顺畅地排出去了。脾经是通过膀胱来排湿的,所以坚持推一段时间后,会感觉小便增多,这就是排湿的表现。

2
食材里的祛湿化痰小能手

在众多祛湿食材中,最广为人知的是赤小豆和薏苡仁,不少人都有用上述两味食材煲粥煮汤祛湿的习惯。但盲目滥用,往往疗效不佳。

生姜是一味常常被忽视的祛湿小能手,加在自制“祛湿汤”里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神奇效果,还能治受寒以后的腹痛呕吐。当然,上火的人群最好慎用,因为生姜较为温热。喝过广式老火汤的人都知道,粤菜馆里以冬瓜为主材的汤常常都不去皮。不是因为大厨懒惰,而是他们深谙养生秘诀,冬瓜皮是利水渗湿的好药,连皮带肉放入汤里有助发挥更好功效。

另一个常被忽略的祛湿小能手是冬瓜子。以冬瓜子入药在我国有千年历史。如果下次家里买冬瓜做菜,记得留下冬瓜子晒干,在体内有湿或面部浮肿时取15-30g来煎水代茶喝,安全有效。

如今,身患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淋巴结长大、妇科良性包块、睾丸结节的人比比皆是。既然前文提到痰,还提到中医认为痰与身体的结节和包块密切相关。

化痰散结的有奇效的食物首推芋头。这种天南星科植物的块茎有着良好的化痰散结疗效,适当多吃一些芋头有助于缩小结节和包块,值得一试,根据自身消化能力,一次50-100g,蒸食或煮熟食用。

接下来是荔枝核,这种被人们普遍抛弃的“厨余垃圾”,也有着散结的功效,一次10g左右煎水服用,有助缩小包块。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0)

相关推荐